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ERMIAN SYSTEM OF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SOUTHWESTERN CHINA
1
作者 Mao Junyi\+1, Zou Guangfu\+2 2. 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82,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62-362,共1页
Permian system is one of the best developed systems in Sanjiang area. In Yidun\|Zhongdian and in Zhiso\|Muli,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carbonates\|volcanics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Whereas the Upp... Permian system is one of the best developed systems in Sanjiang area. In Yidun\|Zhongdian and in Zhiso\|Muli,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carbonates\|volcanics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Whereas the Upper Permian is composed of lower part of basic volcanics and upper part of clastics\|carbonate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1000~4000 meters .In Zhongzha (Batang)\|Jingping region, It is mainly carbonates of 217~1320 meters thick, But in Jingping proper, there occur about 5000 meters thick basalts of early late Permian . From Batang to Benzinan along the Jinshajiang river , the lower Permian is clastics\|volcanics\|carbonates formation with interbeds of siliceous sediments and spilite formation; Whereas the Upper Permian is clastics with volcanic interbeds; The total thickness being 3700 to 7100 meters. In Jiangda—Mangco (Mangkang), It is clastic\|carbonate\|volcanic formation of 1100 to 2400 meters . In Tuoba (Qamdo)—Haitong (Mankang)—Ximi (Mujiang ), It is mainly clastics\|carbonates formation , the Upper Permian being coal\|bearing clastics sequence and the total thickness being 700~2500 meters ,In Zhado—Zhasuosuo (Mangkang)—Deqing—Qinggu—Qinghong, It is clastic\|carbonate\|volcanic formation, locally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s of Upper Permian and the total thickness of mainly carbonate formation and clastic formation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 formation of Uppermian, is 800 to 2000 meters. In the whole area , the Permian strata were slightly metamorphosed, locally more intensively metamorphosed up to amphibolite facies. The fossils found belong to fusulinids, coral, brachiopods,ammonite,bivalve, gastropods, bryozoa,foraminifera, trilobite, algae ,porifera (sponge), and continental plant . Besides the Gondwana cold\|water type components of brachiopods found in Baoshan, the fossils belong mainly to Cathaysian biota, especially to South China type. In some places such as Mangkang, Guxue (Dewong), to South China type. In some places such as Mangkang, Guxue (Dewong), and Wachang (Muli), the resedimented Late Carboniferous fusulinid fossils can be found in the clastic limestone of Lower Permian, and the Early Permian or even Middle to Late Carboniferous fusulinid fossils found in Upper Permian classic limestone. All these suggest the resedimentation of biolimestone blocks or fragments related to fault\|volcanism .On the section of Tongba (Muli), the permian is continuous graded upwards into the Triassic, with a transitional zone of foss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STRATIGRAPHY the nujiang—lancangjiang—jinshajiang area SOUTHWESTER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 被引量:47
2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2 位作者 万方 李兴振 王方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39,共7页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仰冲等一级大地构造相以及与其相伴的后造山及走滑大地构造相。俯冲大地构造相类包括块体变质相、前陆褶冲相、前陆盆地相;消减杂岩大地构造相包括洋壳残片相、陆壳残片相、增生变质杂岩相、活化基底相、侵入岩相、上叠磨拉石相;仰冲板块大地构造相包括弧前盆地相、岛弧相、弧后及弧间盆地相。特提斯洋向北消减,使泛华夏大陆群各块体先拼接,其后弧后扩张、闭合、造山,从而形成了“三江”造山带“多缝合带”、“多陆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划分 大地构造相 西南“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新生代矿集区的分布格局及找矿前景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登红 杨建民 +5 位作者 闫升好 徐珏 陈毓川 薛春纪 骆耀南 应汉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成矿区 (带 ) ,其中分布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矿集区 ,如以铜多金属为主 (玉龙 ) ,以铅锌为主 (金顶 ) ,以稀土为主 (牦牛坪 ) ,以金为主 (哀牢山 )等等。研究中在对这些矿集区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 西南三江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成矿区 (带 ) ,其中分布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矿集区 ,如以铜多金属为主 (玉龙 ) ,以铅锌为主 (金顶 ) ,以稀土为主 (牦牛坪 ) ,以金为主 (哀牢山 )等等。研究中在对这些矿集区的基本特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 ,探讨了矿集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即两横两纵两斜加一点 )及其构造背景 ,认为进入新生代以来 ,中国经历了“东降西隆”的构造大反转 ,而三江正好位于枢纽部位 ,地壳块体水平方向强烈的挤压和垂直方向活跃的运动可能是制约三江地区地质构造和成矿格局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 3个可以扩大远景的矿集区和 3个潜在的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集区 分布格局 构造演化 新生代 西南三江 找矿方向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任飞 潘桂棠 +2 位作者 尹福光 常梦瑶 肖庆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9-16,共8页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地层 蛇绿混杂岩 构造演化 西南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藏东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碰撞拼合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崔军文 管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能源于华南地块;(2)保山和缅泰地块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生快速北移;(3)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之后,和缅泰地块、华南地块以及印支地块继续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4)保山与华南地块间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晚二叠世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古地磁 滇西藏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地层区划 被引量:14
6
作者 尹福光 王冬兵 +1 位作者 王保弟 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合带、增生杂岩带构成的西南三江造山带,造就了复杂的地层系统,包含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本文突破"传统地层学"概念,按"构造地层学"的现代地层学概念建立了西南三江地层格架,划分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特提斯大洋板块的班公湖-怒江-孟连构造-地层大区、冈瓦纳大陆板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造山带 地层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铅锌矿床成矿系列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华平 范文玉 +1 位作者 高大发 张林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2-68,共7页
笔者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将三江成矿带中南段的铅锌矿床初步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组合,9个成矿系列和7个成矿亚系列,并总结了各成矿系列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西南三江成矿带 铅锌矿 矿床成矿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权法在三江北段铜金矿床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徐善法 陈建平 叶继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59,共6页
在仔细分析三江北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床(点)数据库,优选了36个与铜金矿床有关的证据层。应用证据权模型对该区进行成矿预测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存在8个对铜金矿床形成有利的成矿... 在仔细分析三江北段区域地质成矿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床(点)数据库,优选了36个与铜金矿床有关的证据层。应用证据权模型对该区进行成矿预测研究分析,认为研究区内主要存在8个对铜金矿床形成有利的成矿区,这一研究对三江地区今后的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北段 证据权模型 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重法对三江地区的铜矿成矿预测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荣 董国臣 +2 位作者 王硕 孔会磊 聂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00-106,共7页
根据研究区铜矿的成矿规律,在已经建立的三江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基础上,将三江地区划分为6418个统计单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地层、岩体、断裂在内的12个证据图层,建立了证据权找矿模型,圈定出44个找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9个,... 根据研究区铜矿的成矿规律,在已经建立的三江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基础上,将三江地区划分为6418个统计单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地层、岩体、断裂在内的12个证据图层,建立了证据权找矿模型,圈定出44个找矿远景区,其中A类远景区9个,B类远景区15个,C类远景区20个,并预测了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证据权模型 铜矿 成矿预测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证据权法在三江北段铜多金属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启明 陈建平 齐先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在建立三江北段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提取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中的成矿异常信息,运用多学科信息综合研究地质异常与成矿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证据权重法建立该区的证据权重成矿预测模型,圈定... 在建立三江北段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分析提取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信息中的成矿异常信息,运用多学科信息综合研究地质异常与成矿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证据权重法建立该区的证据权重成矿预测模型,圈定出7个找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北段 GIS 证据权重 铜多金属矿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北段主攻矿种及矿床类型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善法 陈建平 聂兰仕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19-326,共8页
通过对三江地区北段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三江北段矿产资源综合预测图,划分出8个重点成矿远景区(带),同时指出了各成矿远景区(带)内主攻矿种及可能的矿床类型。三江北段主攻矿种是铜矿、金矿、银铅锌矿及以... 通过对三江地区北段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供了三江北段矿产资源综合预测图,划分出8个重点成矿远景区(带),同时指出了各成矿远景区(带)内主攻矿种及可能的矿床类型。三江北段主攻矿种是铜矿、金矿、银铅锌矿及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而矿床类型大多为热液型、火山型和岩浆型,这些研究在该区的找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攻矿种 矿床类型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