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G“漂绿”风险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研究
1
作者 彭峰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8,共13页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我国参考IUCN指南体系,已经建立和整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对应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通过了单行立法或行政法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际上已经关注...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我国参考IUCN指南体系,已经建立和整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对应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通过了单行立法或行政法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际上已经关注到自然保护地对于碳中和的贡献能力,我国陆域和海域自然保护地碳中和能力科学评估明显不足。ESG浪潮下,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自然保护地投资碳中和项目,因项目质量未能达到标准引发“漂绿”风险,遭到相关诉讼,值得我国关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中应将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碳中和进行协同治理,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一方面,应在探明自然保护地碳中和潜力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投资自然保护地碳中和项目,弥补生态保护补偿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需要对“漂绿”风险进行防控和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 漂绿 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法(草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监管到治理:构建金融消费者“大消保”的法治工作新格局
2
作者 郭雳 唐峰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伴随国家机构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体制步入构建“大消保”格局新阶段,要求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金融消保体制机制,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然而,消保私法体制的滞后性和消保监管体制的适应性不足造成不小困难。究其原因,金融消... 伴随国家机构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体制步入构建“大消保”格局新阶段,要求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金融消保体制机制,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然而,消保私法体制的滞后性和消保监管体制的适应性不足造成不小困难。究其原因,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定位偏差模糊了其在金融增长和金融共享上的正当性,导致制度效能局限于金融风险防范。故有必要重构金融消保制度的多功能定位,从被动式社会矫治迈向主动式环境建构,以生态化治理模式理顺金融消保法治水平的提升进路。从责任共同体构建、主要生态位纪律和扩展生态位法律的设定以及二者间的共演共进机制等方面,实现适配“大消保”格局的金融消保法治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消费者法 “大消保” 人民性 生态化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3
作者 申津羽 岑映 +1 位作者 张涵 段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受限、限制农业生产方式和野生动物致害,且不同保护地冲突强度存在差异。在生计资本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计资本最高,其他保护地生计资本相近。在生计策略上,兼业型农户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倾向于多元化生计方式应对冲突。此外,资源利用受限和农业生产方式限制对农户家庭人均工资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健全冲突管理机制、制定差异化社区发展政策、提升农户发展能力等策略,以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 社区发展 冲突 农户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4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地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钟乐 赵智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2,共7页
【目的】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是中国进入国家公园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目前缺少对其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权利、义务的分析,严重制约了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理念,以10个国家公园(含体制试点)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法... 【目的】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是中国进入国家公园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目前缺少对其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权利、义务的分析,严重制约了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理念,以10个国家公园(含体制试点)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研究资料,从应然、实然、使然3个层面识别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中利益相关者的构成,辨析他们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结果】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特许人、受许人、监督主体、社区和属地政府,存在特许人资格与现行法律冲突、受许人组成不全面、监督主体不明晰的问题,且面临特许人承担义务不足,受许人、社区权利束不完整,部分权利主张难以实现的现实困境。【结论】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破解现实困境的操作路径,并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 特许经营 生态文明 自然资源 利益相关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少鹏 付瑶 +1 位作者 朱洪革 赵梦涵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5,共13页
【目的】基于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为完善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1—2020年重点国有林区87家森工企业面板数据,运... 【目的】基于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为完善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1—2020年重点国有林区87家森工企业面板数据,运用效率驱动测度(EBM)模型测算林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机制检验模型实证分析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实施对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模式转型和人力资本积累在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实施与重点国有林区林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影响关系中发挥传导作用;3)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实施对内蒙古森工集团、企业规模较小以及森林面积较大的森工企业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结论】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通过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模式转型和人力资本积累显著促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且其影响作用具有异质性。应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的财政投入,制定更为精细化的差异化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率,以加速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培育,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 重点国有林区 林业新质生产力 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果与分析
7
作者 罗怀秀 徐吉洪 +3 位作者 华朝朗 杨忠兴 陶晶 俞瑶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在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保护空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合优化规则,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结果显示,云南省纳入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共有6类324个,整合优化过程中被归并98个、被转型37个、被拆分1个、撤销16个,整合优化后... 在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保护空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整合优化规则,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结果显示,云南省纳入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共有6类324个,整合优化过程中被归并98个、被转型37个、被拆分1个、撤销16个,整合优化后,全省自然保护地共225个,总面积485.86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68%,与整合前实际净占地面积469.89万hm^(2)相比,净增面积15.97万hm^(2),占比增加0.42%。整合优化实现了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保护面积不减少的目标,将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夯实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基础,促进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区 自然公园 整合优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景观格局分析
8
作者 汪旭婷 徐佳 +3 位作者 朱敏 李赟 陆昊珉 方国景 《湖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7-23,共7页
为探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景观格局、破碎化与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对浙江三衢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体系开展研究,借助GI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深入剖析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9.2%,景观破... 为探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景观格局、破碎化与多样性的协同效应,对浙江三衢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体系开展研究,借助GI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深入剖析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显示:衢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增加9.2%,景观破碎化程度整体降低,核心缀块聚集度与连通性显著提升;但湿地公园与地质公园面积缩减较多,导致类型完整性弱化,局部区域破碎化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衢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制度的体系整合与法典表达
9
作者 吴凯杰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0,共14页
实践中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存在范围交叉重叠、功能定位混同、划定规则缺失等问题,并非自然保护地法体系的局部优化能够妥当应对,为此需借助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契机整合形成具有概念包容性、功能互补性与规则融贯性的制度体系。生态保护区... 实践中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存在范围交叉重叠、功能定位混同、划定规则缺失等问题,并非自然保护地法体系的局部优化能够妥当应对,为此需借助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契机整合形成具有概念包容性、功能互补性与规则融贯性的制度体系。生态保护区域具备保护生态价值、保护力度严格、区域边界明确等共同特征,包括作为基本构造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生态要素保护区域、生态退化防治区域,以及作为底线保障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区域划定制度应定位于生态环境法典的生态保护编,重点规定不同生态保护区域划定的动态与静态衔接规则,以及各类生态保护区域划定的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权益协商与损失补偿、范围与管控分区调整等共性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区域 生态环境法典 生态保护红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介入下保护地社区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
10
作者 殷程强 杨兴柱 +1 位作者 吕嘉顺 李文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90-5709,共20页
自然价值是认知并解构自然资源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核心概念,旅游如何更好生产自然价值是管理体系转型背景下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社区人类福祉实现的内在诉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IPBES理论和自然关系价值理论,构建旅游介入下保护地社... 自然价值是认知并解构自然资源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核心概念,旅游如何更好生产自然价值是管理体系转型背景下保护地高质量发展和社区人类福祉实现的内在诉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IPBES理论和自然关系价值理论,构建旅游介入下保护地社区自然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理论框架,以国家公园候选区黄山周边农业主导型、农旅兼顾型和旅游主导型三种典型保护地社区进行实证。(1)特征分析表明:在农业主导型社区中自然工具价值生产水平较低,关系价值塑造衰减,导致福祉欠缺问题;农旅兼顾型社区中自然工具与关系价值生产较高水平集聚,福祉相对均衡;旅游主导型社区中工具价值生产空间差异显著,且经济关系价值分布悬殊,导致福祉两极分化。(2)机制分析发现:农业为主导的自然价值传统生产方式有助于维持人类福祉所需的基本物质保障和社会关系基础,但生产效率有限,无法满足人类福祉的提升需求。旅游介入应融合传统自然价值利用基础,维持自然状态和社会氛围;通过业态丰富工具价值生产,通过休闲机会强化非经济关系价值塑造,实现人类福祉均衡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价值 人类福祉 旅游 自然保护地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社区合作管理的法理解析
11
作者 田红星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118,共16页
自然保护地社区合作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权力流向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当地社区村民不再被当作资源保护的威胁因素而是合作力量,不再成为权力的实施客体而是作为权力的主体参与其中。当地社区村民具有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 自然保护地社区合作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权力流向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当地社区村民不再被当作资源保护的威胁因素而是合作力量,不再成为权力的实施客体而是作为权力的主体参与其中。当地社区村民具有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等实体权利及程序性的参与权,构成了社区村民参与合作管理的正当性权利基础。而基于法律的自我限制的新程序主义与合作语境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变革,为自然保护地社区合作管理的立法与实践提供了法社会学的正当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社区合作管理 新程序主义 正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BNJ海洋保护区制度性话语权之建构——论“适当顾及”原则的重释及其软法路径
12
作者 曹怡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71,共18页
BBNJ协定的缔结是国际海洋法治的重大进展,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BBNJ海洋保护区的妥善治理。在这一制度演化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平等分配使得话语权沦为少数国家的权力,而非多数国家的权利。尽管以利益衡平为初衷的“适当顾及”原则本可... BBNJ协定的缔结是国际海洋法治的重大进展,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BBNJ海洋保护区的妥善治理。在这一制度演化过程中,话语权的不平等分配使得话语权沦为少数国家的权力,而非多数国家的权利。尽管以利益衡平为初衷的“适当顾及”原则本可纾解这一困境,但其现行诠释与实践偏向发达沿海国家,漠视了发展中国家及地理不利国的权益,从而妨碍了普遍参与的善治愿景。因此,在论析中国如何建构制度性话语权时,将国家利益巧妙嵌入全球共同利益的策略殊为重要。一方面,有必要重释“适当顾及”原则,确立合法、合理且正当的话语立场;另一方面,应依托国际组织的造法者角色和“软法之治”,审慎提升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不利国的叙事话语。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中国可以利用多元身份,采取议题联结策略,灵活塑造一揽子交易,并选择软法路径有效传播适当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不利国的主张。通过国际合作与示范实践,将相关倡议凝聚为话语共识,进而转化成制度安排。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建章立制的话语权,还能确保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达致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话语权 BBNJ协定 海洋保护区 适当顾及 软法 重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探讨
13
作者 巩永芳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8-61,64,共5页
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和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从客观层面总结了自然保护地在空间布局、管理水平、矛盾冲突、... 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和发展现状加以分析,从客观层面总结了自然保护地在空间布局、管理水平、矛盾冲突、规划体系、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明确资源分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确权、解决矛盾冲突,落实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完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保障等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对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体系建设 生态保护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实施效果分析
14
作者 鲁敏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47-150,共4页
瓮安县于2020年2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2023年3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规划等工作一体化部署模式,形成《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实现对研究样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 瓮安县于2020年2月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2023年3月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区三线”规划等工作一体化部署模式,形成《瓮安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实现对研究样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范围包括瓮安县2个自然保护区、1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矢量总面积为31323.3 hm^(2),整合优化后,全县自然保护地体系由自然公园构成,共计2个,总面积为14236.64 hm^(2)。整合优化将5195.57 hm^(2)森林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整合优化后,全县共有2个自然保护地,分别是瓮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和贵州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均为自然公园,总面积为14236.64 hm^(2)。基于分类定级要求,按一般控制区管理,无核心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综合优化,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区划系统,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实施效果 瓮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海域交界执法相关法律研究——以闽浙两省海域交界为例
15
作者 赖宗铭 《黑龙江水产》 2025年第2期199-203,共5页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上执法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海域交界执法相关问题也变得愈发重要。文章深入探讨省级海域交界执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挑战,重点分析在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执法难题。文章首先强调了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对...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上执法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海域交界执法相关问题也变得愈发重要。文章深入探讨省级海域交界执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挑战,重点分析在中国沿海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执法难题。文章首先强调了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随后从法律关系和实际案例出发,系统分析了福建省与浙江省在海域执法方面的立法现状和实践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沿海省份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和借鉴,旨在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维护沿海各省份的合法权益,助力海洋强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级海域交界 海域执法 海域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背景下风景区促进区域文旅发展路径研究——以东白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16
作者 马艺婧 杜粤 李倩妮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04-209,共6页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浙江省从2021年启动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建设,为自然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作为一项创新之举,融合发展村是展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也是浙江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的具体行动。国内外学者对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的协同发展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此外,浙江省的实践探索(如钱江源国家公园社区共建试点)表明,政策引导下的景村联动能有效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国家公园或世界遗产地,对省级风景名胜区与村镇融合发展的机制探讨仍显不足。旨在浙江省自然保护地镇(村)融合发展政策背景下,以东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资源互补、产业互助以及差异化发展等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与周边有旅游资源的镇村,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促进景镇(村)共建共享、共荣共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镇(村) 风景名胜区 区域文旅发展 东白山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4种常见兽类生境适宜性研究
17
作者 刘薛杰 谢纯 +3 位作者 林一焕 张姣 廖吉祥 赵晴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62-67,74,共7页
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到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常见兽类,分别为野猪、豹猫、花面狸和鼬獾,使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适宜性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野猪、豹猫、花面狸的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对鼬獾的预测可信度尚可。海... 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到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常见兽类,分别为野猪、豹猫、花面狸和鼬獾,使用MaxEnt模型对其生境适宜性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野猪、豹猫、花面狸的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对鼬獾的预测可信度尚可。海拔是影响野猪、豹猫、花面狸分布的最关键因子,其次是距居民区距离;距河流距离是影响鼬獾分布最主要关键因子,其次是海拔。野猪、豹猫、花面狸和鼬獾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位于坪山区坪葵路东侧偏南的高海拔区域,面积分别为11.81、11.75、12.73、19.26 km^(2)。建议构建基于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生境适宜性 MaxEnt模型 城市自然保护地 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践研究
18
作者 张光达 向晖 万诚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分析衡阳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优化,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系统评估当前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采用AHP法构建评估体系,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调出存在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地块面积10366.33 hm^(... 分析衡阳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对空间布局进行整合优化,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系统评估当前自然保护地存在的问题,采用AHP法构建评估体系,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整合优化方案。结果表明,调出存在各类空间矛盾冲突地块面积10366.33 hm^(2),将9933.68 hm^(2)生态空间调入自然保护地范围,整合优化后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地26个,总面积109621.44 hm^(2);完全整合耒阳蔡伦故里风景名胜区等7个自然保护地,撤销湖南衡阳横江省级湿地公园,新设耒阳五峰仙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解决了自然保护地内部矛盾,做到应保尽保;构建的包含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34个指标层的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可行;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有利于保护管理的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空缺分析 整合优化 AHP 衡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提升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
19
作者 李佳娜 《森林防火》 2025年第2期50-54,共5页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 澜沧江流域森林防火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公众防火意识淡薄等挑战。提升森林防火服务功能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设备和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公众防火意识,结合应急部门和社区合作提升防火知识和技能。强化监管与执法,完善法规,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建立监管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决策支持系统,缩短生态恢复时间。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防火巡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云南昌宁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澜沧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达 孟京辉 《森林防火》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整合优化、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体系机构不完善、专管机构缺失、监测监管软硬件不健全、民众自然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整合优化、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体系机构不完善、专管机构缺失、监测监管软硬件不健全、民众自然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及北京市发展方向,本文对未来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建设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完善设立保护地专管机构,落实“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助力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完善保护地配套体制政策,提升监管能力;建设智慧自然保护地,推动保护地智能化管理;提升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保护地文化教育与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整合优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之都 智慧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