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美展创作导向与“现代性维度”形式表达间性特征研究——兼论美术创作如何处理好“要我画与我要画”的关系问题
1
作者 李超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2,75,共10页
历届全国美展,尤其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表现出鲜明的创作导向,其“现代性维度”折射出特定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风貌与美学精神,而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文艺性质也决定了美术家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用“现代性维度”看待美术创作中... 历届全国美展,尤其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表现出鲜明的创作导向,其“现代性维度”折射出特定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风貌与美学精神,而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文艺性质也决定了美术家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用“现代性维度”看待美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理想、现代性形式语言追求、艺术创作观念与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当下主流美术创作与非主流形式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间性”特征。历届全国美展的展陈作品深刻反映出当代美术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表达和审美趣味的隐性追求,即当代美术家必然面临的“要我画与我要画”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创作 现代性 形式语言 间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材料绘画主题与形式表达研究
2
作者 宋学智 王云鹤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8,共6页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 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不仅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主流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向。综合材料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也在全国美展中确立起独特的学术地位。综合材料绘画是承接历史与现代美术观念,顺应时代的产物。在全国美展中,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主题表现呈现出宽广、多元的面貌,在形式表达上,通过材料语言的多样探索,展现出中国美术原创力的生机。同时,作品普遍表现出东方美学身份的自觉追寻和关照,体现出追求创新的时代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综合材料绘画 主题 形式 材料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题与视角——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概览与探析
3
作者 魏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5,共7页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中国画创作,凸显了现实性和人民性艺术创作特征,反映出广大美术创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寻求艺术创作源泉,从火热的人民生活中寻找艺术表现视角,以中国画独特的造形语...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中国画创作,凸显了现实性和人民性艺术创作特征,反映出广大美术创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寻求艺术创作源泉,从火热的人民生活中寻找艺术表现视角,以中国画独特的造形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书写时代巨变。论文从展出绘画作品“现实叙事的创作主题与视角”和“理想建构的创作主题与视角”两方面,重点探析此次全国美展中国画创作的时代审美特征和艺术创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中国画 创作主题 艺术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美展:主流美术史研究的载体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寒梅 屈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06,87,共4页
新中国全国美展迄今已举办十一届,目前有大量散见各处的关于全国美展的时评和部分综合性文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牢实。主流美术最能反映国家整体的美术发展态势,展开对主流美术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整体的美术推进脉... 新中国全国美展迄今已举办十一届,目前有大量散见各处的关于全国美展的时评和部分综合性文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牢实。主流美术最能反映国家整体的美术发展态势,展开对主流美术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整体的美术推进脉络与演绎路径。以全国美展为载体考察主流美术,可以做到具体而微的解析。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是一个有效的解读工具,将每届全国美展作为历史节点,对全国美展相关参与者做历时性考察,寻找主流美术演进的规律,可以为当下及今后的美术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全国美展 主流美术史 载体 场域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展览馆的展示设计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赵鹏飞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结合世博会的一些案例阐述了当代展示设计理念的新变化和展示形式创新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及展示形式创新的目的,同时还提出了作为设计师还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多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展览行业... 结合世博会的一些案例阐述了当代展示设计理念的新变化和展示形式创新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及展示形式创新的目的,同时还提出了作为设计师还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多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展览行业的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城市展馆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示艺术 展览馆设计 低碳 人性化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诉求视野中的艺术生产——从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理论解读全国美展创作现象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文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8-201,共4页
"全国美展"自举办以来就以裹挟国家意识形态、融入大众关怀、超越艺术家个体行为的艺术表征出现。"全国美展"艺术生产现象归结于艺术生产自律性之外的诸多因素。本文通过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理论对"全国美展&qu... "全国美展"自举办以来就以裹挟国家意识形态、融入大众关怀、超越艺术家个体行为的艺术表征出现。"全国美展"艺术生产现象归结于艺术生产自律性之外的诸多因素。本文通过布尔迪厄艺术社会学理论对"全国美展"艺术生产场域进行研究,揭示出"全国美展"艺术生产中文化与权力的内在关系。表明"全国美展"艺术生产场是一种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的非自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艺术生产 场域 资本 权力 艺术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全国美展观国内陶艺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崇东 何毅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6-47,35,共3页
全国性的展览现在越来越多,但大都良莠不齐。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展随新中国的诞生而发展,记录着每一段新中国的历史。由于展览的官方性质和组委会构成人员的权威性,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奥斯卡"。成为检验... 全国性的展览现在越来越多,但大都良莠不齐。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展随新中国的诞生而发展,记录着每一段新中国的历史。由于展览的官方性质和组委会构成人员的权威性,从出生到现在一直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奥斯卡"。成为检验美术界学术成果、观察中国艺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美展 陶艺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美术史中的传统语境与国粹意识 被引量:5
8
作者 孔令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6,共6页
近代中国传统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文化比较问题密不可分。艺术史中的国粹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对于中西艺术关系,传统主义者从文化整体主义的角度立论,逐渐确立了文化与艺术的"东西... 近代中国传统意识的觉醒与民族文化比较问题密不可分。艺术史中的国粹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历史语境中确立了自我的身份。对于中西艺术关系,传统主义者从文化整体主义的角度立论,逐渐确立了文化与艺术的"东西两源头"论,开始站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艺术的传统特色。另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对民间艺术传统的发掘、整理显然也是一项重要成就。知识分子对民间艺术传统的揣摩、想象和解释逐渐形成了新的艺术趣味,在一段时期内,这种趣味甚至成了文人画传统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近现代美术 传统意识 文化传统 国粹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的视觉建构 被引量:5
9
作者 吉爱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7-41,共5页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凸显和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而美术创作中的观念之争以及不同的风格呈现,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下艺术家们心中不同的“国家形... 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凸显和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而美术创作中的观念之争以及不同的风格呈现,实际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下艺术家们心中不同的“国家形象”;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家”意识也由觉醒转变为“共存亡”的情感内设,20世纪初的“美术革命”顺应时变演变为“革命美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国美术的主要任务是为新生社会主义中国“造型”,为人民塑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则是在反思与伤痕中,开始了游离于本质初衷的国家形象建构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美术 国家形象 视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广晓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0-203,207,共5页
本文概括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的状况,并对造成这种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截然不同结果的现象,从折衷思潮、评审角色、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其缘由所在,从而为再现两次美展期间中国画... 本文概括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的状况,并对造成这种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截然不同结果的现象,从折衷思潮、评审角色、艺术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其缘由所在,从而为再现两次美展期间中国画坛风气的变化,提供一个可供参证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次全国美展会 新国画 折中主义思潮 美术史 缘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期天津市美术馆的美术影展与美术摄影文化的早期建构
11
作者 艾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透过天津市市立美术馆从1930年到1937年举办的多届美术影展,可以发现并解读摄影者、观看者以及媒体的摄影观念冲突。正是在这些观念的相互矛盾中,早期摄影文化——至少是美术摄影文化——得以缓慢形成。美术摄影的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获... 透过天津市市立美术馆从1930年到1937年举办的多届美术影展,可以发现并解读摄影者、观看者以及媒体的摄影观念冲突。正是在这些观念的相互矛盾中,早期摄影文化——至少是美术摄影文化——得以缓慢形成。美术摄影的内容在20世纪30年代获得重要的拓展,由专注于自然风光转向更多地反映社会状况。在审美风向上,也诞生了符合新的文化主导阶层独特趣味的表现语汇。这些重要的变化在天津市美术馆的历届影展中得到展现,其中以1935年的黑白影展最为显著。这些美术影展标记着作为新艺术形式的摄影在吸收旧有文人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摄影文化的发展过程。其中,天津市美术馆起到了展示摄影实践成果、平衡观念矛盾、提供评判依据等重要作用。对民国时期美术摄影观念与公共文化空间互动的研究能够为认识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甚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美术摄影展览 摄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机读<白石老人自传>》综述部分的纠错
12
作者 向帆 朱舜山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9-33,42,共6页
文章通过举证违背事实的信息要点,纠正了《机读<白石老人自传>——艺术史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初探》中的错误表述和观点:Image Plot软件并非由文化分析实验室开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 MA)项目并非用Image Plot来实现;全国美展视... 文章通过举证违背事实的信息要点,纠正了《机读<白石老人自传>——艺术史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初探》中的错误表述和观点:Image Plot软件并非由文化分析实验室开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 MA)项目并非用Image Plot来实现;全国美展视觉化平台Award Puzzle没有依靠曼诺维奇(Lev Manovich)教授的工具与方法,更没有在Image Plot基础上开发,"可进行的分析尚显粗疏"的判断不符合逻辑;将曼诺维奇教授研究聚焦于网络媒体归因于素材获取难易没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化 图像 Image PLOT Award PUZZLE 纠错 全国美展 列夫·马诺维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十年艺术成就与影响
13
作者 尚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崛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金陵画派,是将现实主义精神植入传统绘画而斩获新生的典型案例。创立百家金陵画展的文化策略,既在于沿用新金陵画派的影响而创立品牌,也在于继承这个画派崛起的艺术思想——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过程中... 崛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金陵画派,是将现实主义精神植入传统绘画而斩获新生的典型案例。创立百家金陵画展的文化策略,既在于沿用新金陵画派的影响而创立品牌,也在于继承这个画派崛起的艺术思想——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过程中推动艺术变革与艺术发展。这种对于艺术"当代性"演变逻辑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美术的基本价值观。首先,它坚持的是绘画艺术存在的永恒性,而不是因新媒体艺术的新兴而丧失在艺术史存活的空间;其次,则是绘画艺术只有不断回到现实生活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与语言创造的活力,而不是单纯地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品类之间进行不断的自我创新、或替换取代;三是艺术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脱离民族性文化的所谓抽象的全球性艺术,因为没有抽象的艺术家个体,但凡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艺术家总是归于某个群体、某个民族和某个国家,艺术创作只是他民族身份、文化血脉在其个体经历中的审美显现。也因此,百家金陵画展也浓缩了当代中国的审美哲学,探索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百家金陵画展 现实主义 美术创作 中国道路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美术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培养模式探讨
14
作者 熊永松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93,共7页
活跃在艺术市场的基本上是民间美术人才,科班美术人才绝大部分在中小学任教;在民族美术作品生产的数量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力度上,民间美术人才的贡献大于科班美术人才。这种就业局面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科学... 活跃在艺术市场的基本上是民间美术人才,科班美术人才绝大部分在中小学任教;在民族美术作品生产的数量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力度上,民间美术人才的贡献大于科班美术人才。这种就业局面对包括西藏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在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特色的美术人才,以担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尽行业之力。因此,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美育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发展为使命,以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以民族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创新为核心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是科学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可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教育 美术教育 文化传承 就业现状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特色发展探析
15
作者 吴海广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80-82,共3页
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走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既符合教育多元化和美术教育民族化的趋势,又是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办学宗旨的主要体现。民族院校依托区域民族美术资源进行专业美术教育,是至今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特色发展的有... 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走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既符合教育多元化和美术教育民族化的趋势,又是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办学宗旨的主要体现。民族院校依托区域民族美术资源进行专业美术教育,是至今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专业美术教育 区域民族美术资源 特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72至1972年中国艺术趣味在西方的发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巴兹尔·格雷著 赵成清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9,共9页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世纪间,中国审美趣味在西方逐步生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宾雍、皮特鲁奇、霍布森、李雪曼、韦陀等人为首的西方学者展现出不同的中国美术偏好,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思想。通过考古探险、文物...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世纪间,中国审美趣味在西方逐步生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宾雍、皮特鲁奇、霍布森、李雪曼、韦陀等人为首的西方学者展现出不同的中国美术偏好,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思想。通过考古探险、文物鉴藏、艺术展览以及译介研究等方式,欧美学者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在早期汉学与后期美术史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西方的中国审美趣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中国美术史开始被纳入到世界艺术史研究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 艺术风格 汉学 审美趣味 美术展览 文物收藏 美术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认同与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夏 屈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57,共11页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美术 黄河图像 民族精神 集体记忆 民族认同 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的艺术:艺术学科成型的三大因素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45,共8页
现代的艺术学科,在“美的艺术”中形成,它启动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定型。其产生、演进、成型在于三大因素:一是按照美的原则,从原有的“泛艺术”体系中析出一些艺术门类,形成美的艺术的门类体系;二是由泛艺术体系中的生产者演进为美... 现代的艺术学科,在“美的艺术”中形成,它启动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定型。其产生、演进、成型在于三大因素:一是按照美的原则,从原有的“泛艺术”体系中析出一些艺术门类,形成美的艺术的门类体系;二是由泛艺术体系中的生产者演进为美的艺术创造者,即成为艺术家;三是美的艺术的展示场所,在美的艺术的演进中产生出来,成为文化中的专门审美场地。以美为目的的美的艺术,因与并非全是美为目的的泛艺术区别开来而得名,这一新起之名在改变了原来的内涵之后,因语言简化规律而简化为“艺术”,最后成为世界知识体系中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科 美的艺术 艺术门类 艺术家 艺术展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主题性山水画创作的四种途径——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水画作品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水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新世纪以来,美术界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创作工程"等,由此可见,重大主题性创作成为美术界... 新世纪以来,美术界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创作工程"等,由此可见,重大主题性创作成为美术界创作的自觉导向。然而,综观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基本上聚焦于人物画,很少或者还没有对主题性山水画创作做系统的研究与深入的思考。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水画为例,对当代主题性山水画创作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以新景物揭示主题、以建筑标志提炼主题、以人物点亮主题、以诗意统领主题四种创作途径,以深化中国山水画景致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主题性 山水画创作 全国美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古物与话语--敦煌美术的发现及其现代书写(1900~1940年)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旭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30-34,共5页
20世纪中国美术中,敦煌美术的发现影响至深。然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直接引发莫高窟美术价值的认识之端,至1940年代艺术家西行西北,学界的聚焦点方从藏经洞文物移向莫高窟美术。本文试着梳理1900年到1940年之间美术观念递变中敦煌美... 20世纪中国美术中,敦煌美术的发现影响至深。然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并未直接引发莫高窟美术价值的认识之端,至1940年代艺术家西行西北,学界的聚焦点方从藏经洞文物移向莫高窟美术。本文试着梳理1900年到1940年之间美术观念递变中敦煌美术的“发现”过程,考察与之相关的摄影图像、古物展览以及美术史书写等对敦煌美术的认识与建构线索,呈现中国美术史书写中敦煌话语与现代中国美术变革理路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美术 美术史书写 西北文物展 美术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