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局势的新动向、新态势、新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朱锋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I0001,共21页
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拉动下,南海域外国家对南海稳定的干涉性介入近年来明显上升。外交、政治、法理、军事和情报等领域的小多边机制和持续扩大的阵营性介入行动也在不断增强。南海争议已经实质性地超越了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正在... 在美国“印太战略”的拉动下,南海域外国家对南海稳定的干涉性介入近年来明显上升。外交、政治、法理、军事和情报等领域的小多边机制和持续扩大的阵营性介入行动也在不断增强。南海争议已经实质性地超越了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正在成为东亚围绕着中国大国崛起而呈现的中美海权竞争、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的地缘战略竞争和“印太地区”结构性区域安全板块塑造的竞争。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加剧,域外一些国家正以更密集、协调和系统的方式深度介入南海地缘政治竞争,导致南海局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北约逐步突破其传统地缘界限介入南海,美日韩三边合作及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持续系统性地抹黑中国在南海的合法行为,美日澳菲“小队”日益将军事合作重点聚焦于南海,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也在积极调整“三海联动”战略,通过政策协同强化对南海事务的干预。美国则在其“印太战略”框架下,借助菲律宾、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前沿盟友,持续增强对南海地区的延伸性威慑。预计在特朗普2.0背景下,美国将整合并延续既有南海政策,进一步从法律、外交、军事与舆论等多维度对南海事务进行干预,实现对中国的围堵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太战略” 南海政策 特朗普2.0 “三海联动” 前沿盟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南海政策的新调整:内容、动因及制约因素
2
作者 王胜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I0003,I0004,共19页
2022年11月《加拿大印太战略》发布后,加拿大南海政策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舆论上,频繁公开点名“批评”中国的南海维权执法,不断重申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支持;防务上,强化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积极参与美菲主导的双边或多边海上联合演... 2022年11月《加拿大印太战略》发布后,加拿大南海政策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舆论上,频繁公开点名“批评”中国的南海维权执法,不断重申对“南海仲裁案裁决”的支持;防务上,强化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积极参与美菲主导的双边或多边海上联合演习或巡逻,加快“访问部队协议”谈判进程。加拿大南海政策新近调整的主要动因包括:维护所谓加拿大经济安全利益及提升地区影响力,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强化对华竞争,以及回应南海地区部分国家所谓的安全合作需求。加拿大南海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助推了南海问题国际化、军事化、长期化态势。然而,加拿大在南海问题上的介入程度将受到中加密切的经贸关系、加拿大对北极和北方的优先关注、加拿大有限的海军实力以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美加矛盾等因素限制,其影响也局限在一定程度。中国应继续深化与加拿大在经贸等领域务实合作,以限制和削弱其南海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印太战略》 南海政策 南海问题国际化 中加关系 中美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机理再认识
3
作者 李友川 周姗姗 +4 位作者 兰蕾 李威 李婧婧 丁文静 杨永才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0,共16页
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但钻井揭示少、预测难度大,制约着南海北部尤其是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不清、海洋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不明、有利于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 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但钻井揭示少、预测难度大,制约着南海北部尤其是深水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不清、海洋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不明、有利于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不清等问题,利用有机岩石学微观结构确定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组成,通过地球化学方法重建南海新生代海洋化学环境,揭示新生代海洋的营养化程度和古海洋有机质生产力以及有机质保存条件。研究表明:(1)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除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及少量低等浮游藻类外,还有来自海草和底栖宏观藻的贡献,其中以海草为主要有机质来源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滨浅海,而半封闭海湾环境形成的烃源岩底栖宏观藻贡献较大;(2)南海新生代海洋环境总体贫营养,但白云凹陷恩平组沉积时期营养化程度高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和陵水组,且海洋生产力与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在同一盆地或凹陷内,半封闭海湾营养化程度和古生产力最高、陆棚浅海最低、开阔滨浅海介于二者之间;(3)半封闭海湾环境盐度最高,存在次氧化和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而陆棚浅海和开阔滨浅海环境总体盐度偏低,且偏氧化,不利于有机质保存;(4)半封闭海湾有机质来源丰富、有机质保存条件较好,是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发育最有利的沉积环境。该项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新生代海相烃源岩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相烃源岩 发育机理 半封闭海湾 营养化程度 古生产力 氧化还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来源海洋链霉菌SCSIO 11863中Enterocins的分离鉴定(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Kumar Saurav 张庆波 +4 位作者 李苏梅 张文军 田新朋 李慧贤 张海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6-1220,共5页
从南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放线菌株SCSIO 11863。表型和进化系统分析数据表明该菌属于链霉菌属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sp.SCSIO 11863(KC904267)。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 从南海底泥样品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放线菌株SCSIO 11863。表型和进化系统分析数据表明该菌属于链霉菌属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sp.SCSIO 11863(KC904267)。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它与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 strain ABRIINW EA1145(GQ925802)有99%的相似性。对该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得到了两个结构类似化合物,分别为Enterocin(1)和5-deoxyenterocin(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积物 海洋放线菌 STREPTOMYCES SP SCSIO 11863 ENTEROC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博弈:近昔和当今及对中国战略的意涵 被引量:4
5
作者 时殷弘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5,I0002,共18页
过去15年里,中美关系的首要特征是博弈而非协调。两国博弈先在战略阵线开启,继而在战略、经贸、高技术和意识形态四条主要阵线展开。就中美博弈总体而言,美国处于“防守型”战略态势,美国认为它长时期拥有的重大优势地位一个又一个地丧... 过去15年里,中美关系的首要特征是博弈而非协调。两国博弈先在战略阵线开启,继而在战略、经贸、高技术和意识形态四条主要阵线展开。就中美博弈总体而言,美国处于“防守型”战略态势,美国认为它长时期拥有的重大优势地位一个又一个地丧失或被侵蚀,首要动能在中国一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急剧腾升的强国。大为增强的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定了自信和抱负。中国内外发力,争取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的某些问题领域参与引领甚或单独引领,实现在亚洲大陆以及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和外交优势,大致取得在西太平洋的对美战略和军事优势,进一步地,对第一至第二岛链之间的战略空间的控扼能力愈益被视为必要。回顾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三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态势和政策,对未来中美关系应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疾风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博弈 战略博弈 中国战略 亚太地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洋牧场的波浪能资源评估
6
作者 万勇 冯晓顺 +1 位作者 程秋薇 张晓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91-698,共8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近10年的ERA5再分析海浪场数据,为中国南海周边4个省(自治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选取最适合开发波浪能资源的电站位置,重点研究各站点的波浪能开发潜力以...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近10年的ERA5再分析海浪场数据,为中国南海周边4个省(自治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选取最适合开发波浪能资源的电站位置,重点研究各站点的波浪能开发潜力以及与波浪能装置布放方向有关的指标。研究表明:广东省惠州小星山以及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所选站点的波浪能开发潜力最高,获得高经济收益的潜力也最强;此外,后者所选站点的波浪能传播方向最集中,最有利于装置吸收波浪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波浪能开发潜力 重点单站 ERA5再分析海浪场数据 国家级海洋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态环境危害评估的相关问题——以菲律宾非法“坐滩”仁爱礁军舰为中心
7
作者 杨霄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9,I0004,共18页
菲律宾军舰“马德雷山”号已在我国仁爱礁非法“坐滩”长达25年。因该舰船体金属锈蚀的溶解、船身涂漆的散播、船上化石燃料燃烧排污和生活垃圾等集中地排放在了以“坐滩”军舰为中心的礁石上和水域中,各类毒素在“坐滩”点位周围持续蔓... 菲律宾军舰“马德雷山”号已在我国仁爱礁非法“坐滩”长达25年。因该舰船体金属锈蚀的溶解、船身涂漆的散播、船上化石燃料燃烧排污和生活垃圾等集中地排放在了以“坐滩”军舰为中心的礁石上和水域中,各类毒素在“坐滩”点位周围持续蔓延,造成珊瑚礁退化和损伤,对周围的海洋生物造成不可逆的持续性破坏,对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恶劣影响。基于对舰船污染的公开资料研究,对类似“坐滩”历史案例进行平行比较分析,对该舰的各类污染程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应根据该舰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适用惩罚条款对该舰进行合理索赔和追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 仁爱礁 坐滩 “马德雷山” 海洋环境 生态环境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研究
8
作者 刘洋 赵乐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南海作为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备受国际关注,随着蓝色海洋和经济转型的不断发展,南海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频发。文章在阐释南海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基础上,分析南海的国际国内地位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海... 南海作为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备受国际关注,随着蓝色海洋和经济转型的不断发展,南海海洋环境保护问题频发。文章在阐释南海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基础上,分析南海的国际国内地位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海洋污染、海洋保护区的国内外法律规制方面展开讨论南海现存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现状,从国际、国内双视角分析现存南海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问题,主张在国际上实现区域协同合作、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在国内建立环境保护专门性机构、加强具体法律规制以及协调划分职权范围等方面探讨南海海洋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路径,促进南海海洋环境良性发展,实现海洋蓝色经济高质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法治保障 区域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南海鸢乌贼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廖祖军 王学锋 +5 位作者 周艳波 张磊 吕少梁 吴洽儿 董建宇 马胜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8,共8页
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 为探究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变化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9—2020年南海围网捕捞鸢乌贼的电子渔捞日志数据,首先分析了鸢乌贼资源的月间变动特征,之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围网月间的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CPUE则为2020年大于2019年。南海鸢乌贼渔汛期为3—4月,高产区域集中在112°E—117°E、8°N—12°N,渔汛期CPUE呈现向东和向北偏移的趋势。海洋环境对鸢乌贼资源分布的综合影响系数为0.38,而海表盐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在海洋环境上的载荷量分别为0.87和0.82,两者是影响鸢乌贼资源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所用结构方程模型为量化海洋环境因子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可为鸢乌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电子渔捞日志 结构方程模型 海洋环境因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气通量数据集
10
作者 张荣望 周峰华 +5 位作者 陈偿 石睿 陈举 黎大宁 何云开 龙振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是开展海气耦合系统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需要重点观测和监测的对象。本文收集和整理了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西沙永兴岛岛缘的综合气象观测塔在2016年至2020年间获取的观测数据。...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是开展海气耦合系统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需要重点观测和监测的对象。本文收集和整理了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西沙永兴岛岛缘的综合气象观测塔在2016年至2020年间获取的观测数据。该海气通量塔上配备了先进的观测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了海气通量数据的长期稳定测量和实时传输存档。本数据集主要包含有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动量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等海气通量分量,并提供相应的风速、风向、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水和海表温度等水文气象变量。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处理。本数据集可以为海气通量参数化方案改进和数据产品研制、区域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以及深海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海气通量 海洋气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基于广东硇洲岛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法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生产工具的投入、自身的技能、年龄与身份的模糊性,构成其内生的生计脆弱性,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刺激下容易对海洋资源造成破坏性作用。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于生产力快速提高导致的其自身技能未进行更迭,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造成人海关系的紧张。要解决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问题,需从渔民的文化特殊性出发,由内而外地改革渔民的生产关系,更新渔民的技能、建立有效的组织,逐步缓解人海关系的紧张状态,以实现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 渔民生计 脆弱性 中国南海 硇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渊 胡战彪 +6 位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妙星 王伟 肖家光 王芮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 物种有效性 珊瑚礁 DNA条形码 同物异名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海表面温度的智能化预测研究
13
作者 谢博闻 张丛 +2 位作者 杨树国 冯忠琨 孙贵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2-1095,共14页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海洋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SST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气象和航行等至关重要。传统的SST预测方法通常依赖于数值模式,但是其计算成本较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3D U-Net)... 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海洋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SST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气象和航行等至关重要。传统的SST预测方法通常依赖于数值模式,但是其计算成本较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模型(3D U-Net),将SST、海表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ies,SSHA)以及海表面风(sea surface wind,SSW)作为输入变量成功构建了南海SST的快速化智能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卷积长短时记忆(convolu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onvLSTM)模型相比,3D U-Net模型在所有预测时间中均显示出更高的准确度,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0.53℃,皮尔逊相关系数(R)达到0.96。在不同季节和南海不同区域,3D U-Net模型均表现出较小的预测误差,而且在季风盛行期间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此外,3D U-Net模型在预测2021年南海的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MHW)事件时,大部分海域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总体上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0.89和0.45。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SSHA和SSW对模型的预测性能有显著影响,并在不同的预报阶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综上所述,结合多源海表数据的3D U-Net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出南海SST,并为预测MHW事件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 3D U-Net模型 深度学习 南海 海洋热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环境不锈钢的腐蚀行为及其机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思颖 高丽 李金龙 《中国表面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225,共10页
南海文昌滨海环境具有高温、高湿和高盐热带海洋环境特征,重大装备和设施的腐蚀非常严重,实海暴晒试验,得到海洋环境中的腐蚀数据和规律迫在眉睫。选取304和316不锈钢进行文昌滨海大气环境暴晒,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暴晒后... 南海文昌滨海环境具有高温、高湿和高盐热带海洋环境特征,重大装备和设施的腐蚀非常严重,实海暴晒试验,得到海洋环境中的腐蚀数据和规律迫在眉睫。选取304和316不锈钢进行文昌滨海大气环境暴晒,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暴晒后不锈钢表面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成分结构,计算不同暴晒时间后金属材料的腐蚀损耗,研究其腐蚀行为和腐蚀机理。结果显示文昌滨海环境不锈钢的腐蚀程度明显比西沙岛礁海洋环境严重。不锈钢样品随着暴晒时间的延长,表面腐蚀产物覆盖率增加,腐蚀程度加深,腐蚀机理是钝化膜受到点蚀破坏,失去保护作用,腐蚀产物增多,锈层增厚,文昌滨海热带海洋大气环境在风蚀的影响下对不锈钢产生严重腐蚀。在不锈钢表面,氯离子受风蚀、粘附、沉淀是导致不锈钢腐蚀的主要因素,由于文昌滨海热带海洋大气中存在更多的氯离子,不锈钢表面的钝化层被腐蚀造成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相对于其他海洋环境明显降低,造成重大影响。304、316不锈钢的腐蚀产物基本是一样的,暴晒初期腐蚀产物是Fe OOH,长期暴晒后腐蚀产物转化为Fe_(3)O_(4)、Fe_(2)O_(3)。但316不锈钢的点蚀深度要比304不锈钢浅,304不锈钢暴晒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平均点蚀坑深度分别为8.29μm、5.40μm、6.76μm。316不锈钢暴晒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平均点蚀坑深度分别为2.77μm、4.85μm、4.10μm。304不锈钢暴晒3个月后腐蚀失重率为0.001 5 g/(cm^(2)·a),暴晒1年后腐蚀失重率为0.000 5 g/(cm^(2)·a),316不锈钢暴晒3个月后腐蚀失重率为0.001 1 g/(cm^(2)·a),暴晒1年后腐蚀失重率为0.000 5 g/(cm^(2)·a),316不锈钢耐蚀性更好。暴晒后期点蚀坑深度会减小,因为点蚀的发展是暴晒初期快,暴晒后期发展缓慢。研究结果为南海滨海环境304和316不锈钢的防腐研究提供了真实暴晒数据及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滨海海洋环境 不锈钢 暴晒 点蚀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彭晓萌 于溢 +1 位作者 马文涛 闫运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3,共13页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 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面温度数据,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并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南海海洋热浪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小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Ⅰ类海洋热浪,面积<1.8×104 km 2)发生最为频繁,占总发生次数的94.20%。大尺度海洋热浪事件(Ⅲ类海洋热浪,面积>1.2×10^(5) km^(2))在31年期间仅发生74次,其中面积最大的热浪事件发生在2015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面积海洋热浪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差异性。相较于Ⅰ类海洋热浪,Ⅱ类海洋热浪(面积为1.8×10^(4)~1.2×10^(5)km^(2))平均强度超过1.5℃的空间范围明显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南海海洋热浪面积增加,其平均强度和累积强度均增强,持续时间也随之变长。Ⅲ类海洋热浪事件累积强度的中位数分别是Ⅰ类的1.4倍,是Ⅱ类的1.2倍。进一步研究发现,厄尔尼诺时期Ⅰ~Ⅲ类海洋热浪的面积均显著增加,并且存在6~7个月的滞后关系。厄尔尼诺时期Ⅲ类海洋热浪事件持续时间比拉尼娜时期长2 d。本研究探究了南海海洋热浪面积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海洋热浪的共性和差异性,为研究南海海洋热浪生消特征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洋热浪 海洋热浪识别 海洋热浪面积 南海海面温度 南海海面风场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空数据的南海悬空波导预测模型研究
16
作者 成印河 钟卫 +2 位作者 赵彬彬 乔文丽 李晓冉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2,共9页
通过分析南海全球定位系统探空数据,揭示南海悬空波导的形成规律及其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悬空波导的发生概率约为60%,波导平均陷获层高度为786 m,平均海洋大气边界层顶高度为894 m,两者相关系数为0.64,存... 通过分析南海全球定位系统探空数据,揭示南海悬空波导的形成规律及其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海悬空波导的发生概率约为60%,波导平均陷获层高度为786 m,平均海洋大气边界层顶高度为894 m,两者相关系数为0.64,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悬空波导强度和厚度与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关系不明显。98%的悬空波导由湿度随高度锐减引起,其中约50%伴随着逆温现象。基于这些发现,建立了一个基于近海面温度和陷获层底温差估算悬空波导顶高的经验模型,在南海的应用表现优于美国卫星海上悬空波导高度估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悬空波导 海洋大气边界层高度 经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86
17
作者 邵磊 尤洪庆 +3 位作者 郝沪军 吴国瑄 乔培军 雷永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9,共6页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则经历了由滨浅海相到深海相,又到滨海过渡相和陆相河湖体系的演变过程,在深海相与滨海陆地过渡相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环境突变,为沉积环境缺失所致。与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相伴,则夹有玄武岩(细碧岩)层。沉积反应的气候条件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过渡到晚白垩世的炎热干旱气候环境。这套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存在对解释南海北部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以及古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相 沉积岩 中生界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区沉积物中细菌和古细菌16S rDNA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许飞 戴欣 +3 位作者 陈月琴 周惠 蔡剑华 屈良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4,共6页
采用细菌 1 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 ,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 1 6SrDNA文库 ,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 70个克隆进行测序。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序列 ,以PAUP4 0分析软件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 采用细菌 1 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 ,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 1 6SrDNA文库 ,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 70个克隆进行测序。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序列 ,以PAUP4 0分析软件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结果表明 ,与细菌文库中克隆相似的微生物属于 4个细菌类群 :变形细菌 (Proteobacteria) (6 0 % )、革兰氏阳性细菌 (Gram positivebacteria) (1 3% )、浮霉菌 (Planctomycetes) (1 0 % )和无硫绿细菌 (Greennon sulfurbacteria) (6 % ) ,其中变形细菌 (包括δ 、γ 和α 变形细菌 )是明显的优势类群。采用Blast程序对所有序列基因数据库进行搜索 ,发现只有一个克隆与已知序列完全相似 ,说明文库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对古细菌文库中所获得的克隆子进行二级结构和序列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 ,这些克隆子均为海洋未获培养的细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沉积物 细菌 古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万年来南沙海区古环境重建:生物标志物定量与单体碳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胡建芳 彭平安 +4 位作者 贾国东 房殿勇 张干 傅家谟 汪品先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18,共8页
1796 2钻孔沉积物提供了南沙海区 3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对 314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有机分析 ,提取了相关的古环境信息 ,揭示出南沙海区末次冰期的古海洋环境及古气候是不稳定的 ,水生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沉... 1796 2钻孔沉积物提供了南沙海区 3万年来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通过对 314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有机分析 ,提取了相关的古环境信息 ,揭示出南沙海区末次冰期的古海洋环境及古气候是不稳定的 ,水生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沉积通量在冰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H3时出现了海洋生产力增大事件 ;陆源指标如高碳类脂物的沉积通量 ,既反映了陆源物对南沙海区海洋沉积的贡献 ,又揭示了造成末次冰期南沙海区陆源物质增高的古气候事件。高碳正烷烃、长链脂肪醇、长链脂肪酸的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 δ1 3C值 :- 34.2‰~ - 2 8.6‰、- 35 .8‰~ - 2 6 .6‰、- 31.8‰~ - 2 7.1‰都显示其陆源 C3植物输入的特征 ,末次冰期的普遍的干旱化在这一地区并不存在。这些化合物的堆积速率在 H3都出现了极大值 ,反映出在南海海平面降低 ,巽它陆架出露背景下这一时期丰富的季风降雨导致河流洪水泛滥 ,从而引起南沙海区输入的陆源营养元素增多 ,海洋表层生产力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古环境 生物标志物 单体碳同位素 古气候 沉积记录 沉积物 有机分析 有机地球化学 堆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区中生界岩相分布及构造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海龄 谢国发 +2 位作者 阎贫 刘迎春 郑红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2-278,共7页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 为了了解南中国海南部南沙群岛陆架-陆坡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情况,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该海区钻井、拖网及1987年以来采集的20000多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勘探等资料,得到了对该区中生界基本特征的如下新认识:空间分布上,南沙的中生界具有从北部的郑和-礼乐隆起南缘向南增厚的趋势;沉积岩相方面,东部三叠纪时为深海相,侏罗纪为浅海与三角洲相,白垩纪为浅海-内浅海相,而往西南部中生代的海水深度有变深的趋势;中-新生代变形上,在南沙西部的曾母盆地,中生界褶皱为复式的、非协调性的,南沙中部多为舒缓褶皱,东部仅在近巴拉望海槽地带出现小幅度的褶皱。结合围区中生界及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特征,作者提出南沙地块上的海相中生界在大地构造上归属于残留在中特提斯洋北部减薄陆缘地壳上的中特提斯期海相沉积地层,是该海域油气资源勘探不可忽视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 中生代 海相地层 南沙地块 南沙群岛 南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