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车文明 陈仕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以期为深入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晚清民国 传奇杂剧 艺术创作 戏剧作品 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志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9-134,共6页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五族共和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梅州足球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长城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1,共7页
以文化生态学为依据,研究了清末民初梅州足球发端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经济条件和人文社会基础促进了梅州学校足球和休闲足球的发展,但是却限制了竞技足球的发展。强国强民的爱国情怀是梅州足球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与海洋文化、商文化的... 以文化生态学为依据,研究了清末民初梅州足球发端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经济条件和人文社会基础促进了梅州学校足球和休闲足球的发展,但是却限制了竞技足球的发展。强国强民的爱国情怀是梅州足球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与海洋文化、商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所形成的客家文化精神与现代足球文化精神的契合,则是梅州竞技足球发展的重要文化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客家文化 梅州足球 文化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民谣英译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士奎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晚清和民国时期,先后有四种近世北京民谣英译作品在中国和美国出版。四个译本风格各异,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威达利等四位译者搜集和翻译北京民谣作品的努力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但其译作理应在... 晚清和民国时期,先后有四种近世北京民谣英译作品在中国和美国出版。四个译本风格各异,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威达利等四位译者搜集和翻译北京民谣作品的努力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但其译作理应在中国文学外译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民谣 英译 晚清和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与欧洲感伤主义思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木青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3,共9页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在文学主张、情感色调、创作方法上均受到18世纪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感伤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传入中国,为鸳鸯蝴蝶派所接受。鸳鸯蝴蝶派翻译了大量带有感伤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们非常符...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在文学主张、情感色调、创作方法上均受到18世纪欧洲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感伤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清末民初翻译大潮传入中国,为鸳鸯蝴蝶派所接受。鸳鸯蝴蝶派翻译了大量带有感伤主义元素的作品,它们非常符合时代的感伤氛围和时人的情感需求,因而对文坛产生巨大冲击力。鸳鸯蝴蝶派在选择、借鉴、模仿的过程中,也创作了具有中国化背景的感伤主义作品,规模化地表现了对封建专制婚姻的不满与反抗,充满悲剧气氛,一些小说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连贯叙事框架,采用多种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促进了传统小说内容、形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鸳鸯蝴蝶派 哀情小说 感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闽东民间婚书的演变及原因初探——以新发现民间婚书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正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23,共12页
流行于清末民初闽东民间婚礼中的婚书主要是乾坤书、聘礼单与吉课书三种。三种婚书的形制,保留了咸丰年间以前形成的婚书书写契约化、"尚礼"核心理念不变,版式形制以"民间通俗类书"格局为主等特点不变的同时,婚书... 流行于清末民初闽东民间婚礼中的婚书主要是乾坤书、聘礼单与吉课书三种。三种婚书的形制,保留了咸丰年间以前形成的婚书书写契约化、"尚礼"核心理念不变,版式形制以"民间通俗类书"格局为主等特点不变的同时,婚书书写形成了以聘礼单为重点,逐渐向简约化,功能明晰化方向发展的演变格局。促成闽东民间婚书演变形成的这些特点,是主流思想对婚书形制核心理念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势婚"对于婚书书写重心的转移,以及清代初期以来形成的闽东社会契约秩序影响等原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闽东 婚书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地理教科书的历史嬗变与镜鉴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艾昕 段玉山 牛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0,共7页
将清末民初的98本近代中小学地理教科书汇编整理,编纂划分为地理学家主导的自编地理教科书、留学生编引的外文地理教科书以及新式出版机构组织的编印地理教科书三大流派。研究发现:清末民初地理教科书兼具启迪科学民主的先进性与囿于封... 将清末民初的98本近代中小学地理教科书汇编整理,编纂划分为地理学家主导的自编地理教科书、留学生编引的外文地理教科书以及新式出版机构组织的编印地理教科书三大流派。研究发现:清末民初地理教科书兼具启迪科学民主的先进性与囿于封建保守的桎梏性。其积极性体现在,建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理性思维与地理基础技能,普及世界科学进展与启蒙民主思想,激发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其弊病为受地理方志影响、学科界限不明,知识性错误频现,科学性仍然不足。将地理教科书的研究置于百年前的宏观历史背景中,为当代地理教科书的建设提供启示:以地理课程目标作为教科书的编写指向,彰显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组建多层次的编写团队,构建多样化的编写模式;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提升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地理教科书 历史嬗变 镜鉴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附与控制:族塾义学时代的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以湖南大金村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34-38,共5页
清末民国时期,大金村的教育主要以族塾义学形式存在,且集中在李氏宗族祠堂办学。可以说,大金土李氏族宗族义学是在官方倡导下,并在地方乡绅、村落精英的支持下出现和发展的。但自从设立族塾义学以来,大金土李氏宗族一直将教育的意义同... 清末民国时期,大金村的教育主要以族塾义学形式存在,且集中在李氏宗族祠堂办学。可以说,大金土李氏族宗族义学是在官方倡导下,并在地方乡绅、村落精英的支持下出现和发展的。但自从设立族塾义学以来,大金土李氏宗族一直将教育的意义同宗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成了维护和强化李氏宗族权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族塾义学 乡村教育 历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番薯在黄河三角洲的引种推广
9
作者 李博文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清末民初,番薯传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其引种原因主要是为解决清末民初的人口激增与黄河改道灾害频发所造成的饥荒问题,番薯的引种对开发黄河改道后造就的沙化土地、丰富黄河三角洲的耕作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晚清民国时期 番薯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机器书写
10
作者 张翼 《中州学刊》 2025年第8期148-155,共8页
清末民初,机器成为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机器的使用效果、机器的创造制作以及人机融合等内容,带动小说在词汇、空间、时间等形式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小说在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国家意识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 清末民初,机器成为小说的重要书写对象。这一时期的小说通过描写机器的使用效果、机器的创造制作以及人机融合等内容,带动小说在词汇、空间、时间等形式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使小说在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国家意识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延续了“经世致用”“以器求道”“道器合一”的传统思想脉络。清末民初小说对机器的独特呈现,留存了中国人最初的机器体验,而中国小说家处理机器的尝试,则体现了中国知识者调适外来概念以适应中国特定文化需求、文化张力的文化策略,为当下机器与文学、外来知识与本土文化的融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书写 清末民初小说 文化调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与意:清末民初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与意味演变
11
作者 冯荟 吴心怡 《艺术设计研究》 2025年第4期57-63,138,共8页
元宝领上衣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由清末名妓引领时尚潮流,曾一度成为清末民初群体着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研究中对其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尚显不足。本文聚焦于清末民初期间元宝领上衣的流行传播,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对照,从群... 元宝领上衣的兴起可追溯至19世纪末,由清末名妓引领时尚潮流,曾一度成为清末民初群体着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研究中对其历史面貌的完整呈现尚显不足。本文聚焦于清末民初期间元宝领上衣的流行传播,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对照,从群体接受路径、主要原因及历史价值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其发展脉络。研究认为,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经历了从清末名妓的时尚引领,至普罗大众的广泛接纳,最终被旦角演员引入戏曲舞台的过程。其中社会变革、媒体宣传及群体的主观能动是该件上衣流行传播的主要力量。元宝领上衣的群体接受历程,不仅是服饰演变的个案研究,更是透视该历史阶段民众审美演变与集体认同的重要窗口,为理解清末民初服饰史提供新颖而深入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领上衣 清末民初 群体接受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