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兼论“历史观点”的翻译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31,159,共12页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历史观点” 现实主义文艺观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文学史的国际政治学:《剑桥俄罗斯文学史》的话语性和学术性
2
作者 林精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94,共23页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 苏联解体以及之后的进程表明,苏联体制内学者编纂的汗牛充栋的俄罗斯文学史,和这个国家一样是失败的,相反,“冷战”时代斯拉夫学编纂的同类成果,则仍有学术生命力,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莫泽主编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史》(1989)影响力尤甚。这部文学史,率先确立在帝国进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文学史观,搭建正视俄罗斯文学是在欧洲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史框架,运用在俄国文化变迁历程中认识俄罗斯文学的方法。这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冷战”时代西方政治正确话语的文学史,是大多局限于用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文学史编纂的苏联体制内学者所不能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桥俄罗斯文学史》 帝国进程中的文学史观 欧洲文化影响下的文学史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慧翼 温儒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文代会"),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确定了"两条路线斗争"的文学史叙事线索,派生出一种新的文学史系统。"文代会"对纷纭复杂的文学史现象作了梳理,其中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对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文艺生产与管理体制的形成,是以"文代会"为发端,并由此获得理论支持。"文代会"显示了一个特殊年代对于文学传统的理解力,同时也表现出难于超越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变迁,"文代会"的思想、观念和概念有些已被摒弃,有些则在文学史书写中延续下来,甚至存留在"集体意识"之中,至今还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历史的"想象"。本文试图从几个最有影响的概念作为切入点,考察这一带有界碑性质的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文代会” 现代文学传统 文学史观 文艺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与时的对话——菲利普·罗斯早期批评思想概观 被引量:4
4
作者 金万锋 李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6-158,共3页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 身处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云际会、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菲利普·罗斯敏锐地意识到文学创作与历史语境之间的互动,指出在日益复杂的后工业时代,美国犹太作家在保存民族苦难记忆的同时,更应通过自我展示、自我伸张的方式宣示自身的存在。唯如此,才能使美国犹太人不再成为各种偏见的受害者,真正成为多元社会的平等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批评思想 历史语境 美国犹太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中国多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刍议 被引量:2
5
作者 傅钱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157,共7页
后多元文化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在21世纪渐成高潮。它强调文化的共通性、交融性、层次性、复杂性,质疑多元文化理念加大了差异、固化了族群、强化了文化冲突、僵化了社会流动。在此视角下,发现了当前多民族文学批评对“民族”的... 后多元文化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在21世纪渐成高潮。它强调文化的共通性、交融性、层次性、复杂性,质疑多元文化理念加大了差异、固化了族群、强化了文化冲突、僵化了社会流动。在此视角下,发现了当前多民族文学批评对“民族”的单一化理解、对“差异”和“民族”的过度强调。因此,有必要转换立足点,探索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应该具备更切实的理论观、更宏阔的视野、更准确的定位、更可行的方法、更多维的问题意识以及更多元动态的价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后多元文化主义 民族文学理论 多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的进化与退化——20世纪的一种文学史观的检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103,共9页
以胡适的“文学的历史进化论”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之一。而无论是主张白话是文言的进化、“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变迁史”,还是主张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灵的进化、“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 以胡适的“文学的历史进化论”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念之一。而无论是主张白话是文言的进化、“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上的语言变迁史”,还是主张文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灵的进化、“文学的进步与人性的发展是同步的”,都不能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中国文学的历史。实际上,生物进化论被引入社会科学,用以概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科学的,用它作为基础理论来清理中国文学的发展线索和运动规律同样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寻找发现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另外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论 文学的历史进化论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7
作者 龚举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3,共8页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新的述史可能主要指向三大向度:一是叙事视野公平,即要求述史者勇敢告别“虚构/非虚构”二元对立思维,尽力接近“文学性”的文学本原;二是媒介形态公正,在主流性纸质书面文学外,还要认同口传民间文学的体量,并适时接纳电子网络文学新形态;三是文本空间公允,亦即合理彰显中华民族文学入史的艺术形式标准,同时兼顾视像时代文学入史的语图互文效应。唯其如此,才能推进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中华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垦拓并优化中华民族文学史建构工程的广阔视界与科学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 空间正义 价值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观——重估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在1930年代的学术论衡 被引量:1
8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4,共9页
在考辨"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应对西学(方法)与中国经验(对象)最靠谱的方案是从学术史遴选典型公案。由此观之,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三位大家在1930年代围绕"‘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公案所呈示的... 在考辨"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学术界应对西学(方法)与中国经验(对象)最靠谱的方案是从学术史遴选典型公案。由此观之,郭绍虞、朱自清、钱钟书三位大家在1930年代围绕"‘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公案所呈示的专业角色、思维路径与学识视野,不啻为一出精彩的学术史剧,即把"西学与中国经验的关系"这一命题史案化了。其中,"纯文学"对应"西学(方法)","中国文学批评史"对应"中国经验(对象)",于是,郭、朱、钱三人各自安顿"‘纯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关系时的学术论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学术界百年来何以回应"西学东渐"的历史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中国文学 批评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论新批评的文学史观
9
作者 温潘亚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5-109,共5页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 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认为新批评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新批评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另一类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具有较明显的文学史意识。艾略特认为传统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学史的评价标准是“外部权威”。韦勒克则主张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三者相结合。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理论也间接地涉及文学史问题。但新批评文学史模式在竭力维护文本中心论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殊为可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文学史观 艾略特 “非个人化” 韦勒克 “意图谬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古体诗词应否入史之论争的核心问题思考
10
作者 谭光辉 王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6,共8页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 文学史是一个具有某种逻辑链的叙述文本。现当代古体诗词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根本原因,是其未能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三个主要逻辑链:革命历史逻辑链、现代性逻辑链和文学自身逻辑链。现当代文学史收录古体诗词不符合“故事链逻辑自洽”的文学史叙述原则。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体诗词创作思想创新不足,未能形成具有可叙述性的史学品质;二是现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不够宽广,为文学史观所局限;三是古代文学史家思想不够开放,未能将研究视野拓展至当下。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文学研究内部各学科、各群体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取长补短,消除偏见,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壁垒,重塑文学研究总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体诗词 现当代文学史 入史品质 文学史观 历史逻辑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