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魏北齐馆客及其对文化的传布
- 1
-
-
作者
张鹤泉
-
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
文摘
霸府馆客制的出现,应该与东魏、北齐以邺和晋阳为双核心的统治体制有密切关系。由于高欢将晋阳作为统治的基地,所以使大丞相府成为霸府。为了加强霸府的实力,高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为霸府招纳馆客就是重要一项。至高澄时,开始将霸府馆客的招纳与国家选官制度相结合,并对霸府馆客的规定逐渐实现制度化。高氏统治者主要招纳方伎之士、文学之士为霸府馆客。霸府馆客与高氏统治者实际建立起君臣关系约束下的特殊的主客关系。由于东魏、北齐的东、西部地区存在文化差异,而东部地区是汉文化繁荣之地,所以高氏统治者多将东部地区的优秀汉族文人招纳为馆客。霸府馆客也就可以利用自身文化优势而使汉文化在西部地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对消除东、西部的文化差异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由于实行馆客制是以优秀文人服务于高氏统治者,因此也就成为北齐末年文林馆设置的参照。所以,文林馆在文化上的创获,实际上受到霸府馆客制的很大影响。
-
关键词
东魏北齐
馆客
文化传布
-
Keywords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mansion guests
cultural spread
-
分类号
K23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东魏、北齐时期的“道”探讨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张鹤泉
-
机构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21,47,共10页
-
文摘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
东魏
北齐时期
“道”
大都督
地方化的稳定行台
-
Keywords
the period of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Dao" (道)
Da Dudu (大都督)
-
分类号
K23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两晋、萧梁、北魏宗室起家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8
- 3
-
-
作者
刘军
-
机构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5,共8页
-
基金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行国体制研究"(编号14D031)
-
文摘
六朝为适应门阀政治,普遍奉行重用宗室的策略,并积极推进其士族化进程,宗室顶级贵胄的地位突出表现在初仕意义的起家问题上。截取中古制度传承链条的关键节点两晋、萧梁和北魏,比较其宗室起家状况,有助于捕捉时代特色。结果发现三朝宗室起家年龄均未及弱冠,且有提早到成童之年的趋势,起家品级完全跨越旧令六品士族线,部分跻身四品以上宗室选,起家官类型频繁抢占清显职位,整体水平凌驾庶姓高门,彰显第一家族的权势气派。萧梁和北魏宗室起家制度基本翻版晋制,但在铨叙实践中又自成一系,分处不同的发展线路,中古南北形势之梗概由此可见一斑。
-
关键词
两晋
萧梁
北魏
宗室
起家制度
-
Keywords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the Southern Liang Dynasty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royal clan
the first Founding system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5
- 4
-
-
作者
黄文智
-
机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43,共14页
-
文摘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刻佛像的技术来源;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佛像流行波状发髻和磨光发髻,但螺形发髻是东魏佛教造像的主流形式;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像以服饰为表现中心,四肢与躯体的空间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这些造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
关键词
山东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石刻佛像
-
Keywords
northern Shandong
from late northern wei to eastern wei dynasty
stone Buddhas
-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东魏北齐造像碑研究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唐仲明
武昊
-
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
基金
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项目(项目编号:2020QNQT01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以考古发现及馆藏的纪年东魏—北齐造像碑为对象,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扁体造像碑和方柱造像碑两大类,再根据碑像类型等进行类型分析,将造像碑分为东魏初—北齐初,东魏末—北齐末两期,并归纳其时代特征。通过造像碑的纪年及分布区域分析,发现造像碑集中出现于豫北、豫西地区,东魏时期有少量出现于晋西南和鲁中。到了北齐时期,向晋中南、鲁西南、皖北扩张。从类型来看,以扁体造像碑为主,占全部的近八成。方柱造像碑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分析其类型、样式可知,应当为佛塔的模拟。从造像题材及发愿文来看,超过三分之二的造像碑没有明确的信仰指向,结合供养人的身份,说明当时的中下层信众更加重视供养行为本身。
-
关键词
东魏
北齐
造像碑
-
Keywords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the Buddhist Statue Stele
-
分类号
J18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黄文智
-
机构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共12页
-
文摘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
关键词
山西中南部
北魏晚期至东魏
佛像造型
-
Keywords
South-central Shanxi Provinc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style of stone Buddhas.
-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移民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3
- 7
-
-
作者
丁鼎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7,共6页
-
文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流变及其地位的升降变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冲击引发儒学传统的衰落。(二)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北方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佛教在山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三)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较之佛教的发展相形见绌。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山东地区
齐鲁文化
移民
文化变迁
-
Keywords
the wei - Jin and Southern - northern dynasties
Shandong area
qi - Lu culture
emigration
immigration
cuhural changes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从李亨墓出土文物看东魏北齐时期的中原经济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王新成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55-60,共6页
-
文摘
河南濮阳县这河寨北齐李亨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人物俑、动物俑、陶磨、陶仓、瓷碗、瓷盘、铜镜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粮食的加工、贮藏,家畜、家禽的饲养,畜牧业的繁荣,各类手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李亨墓文物的出土对研究东魏北齐时期中原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李亨墓
出土文物
东魏北齐
中原
经济状况
-
Keywords
Liheng's tomb
unearthed relics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conditions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齐民要术》的文化遗产价值
被引量:1
- 9
-
-
作者
施由明
-
机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98-201,共4页
-
文摘
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重要的农书,在中国农业史和农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同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表现在:一是贡献了中国智慧;二是彰显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独具特色的文化人格魅力;三是为中国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农业文化文本。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
文化
-
Keywords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qi Min Yao Shu
culture
-
分类号
K23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魏晋南北朝东西曹制度考略
- 10
-
-
作者
焦培民
-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39,共3页
-
文摘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府东西曹是公府自辟的僚属机构,是中央主管选举、考课的人事部门。东西曹制度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转衰,至隋后则基本消失。对公府东西曹和州西曹的职责地位、选任升转制度及其在选举体系中的地位进行探讨,有助于对该制度的深入了解。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东曹
西曹
-
Keywords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eastern Section
Western Section
-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探析
- 11
-
-
作者
邢琳
杨爱芹
-
机构
河北美术学院服装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6,共6页
-
基金
河北美术学院科研项目(HMYKT1908)。
-
文摘
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文化融合,各地出现了多种阶段性、地域性服饰风格。为了还原河北地区在北朝时期的女性服饰体系,从而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文章以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陶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物对比、结构可行性分析等方法,揭示这一时期河北女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表明:东魏北齐时期河北地区"汉化胡服"较为流行,曾出现过15种女子服饰款式和5种首服样式,为梳理河北地区地方服饰发展脉络及华北地区服饰文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关键词
东魏北齐
壁画
陶俑
女子服饰
河北
-
Keywords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northern qi dynasty
mural
pottery figurine
women’s costumes
Hebei
-
分类号
TS941.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东魏北齐特进考
- 12
-
-
作者
张鹤泉
-
机构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92,共9页
-
文摘
东魏北齐国家沿续北魏的做法,继续设置特进职官。这一职官仍为二品级的荣誉官,且可作为任职官员的加官除授,也能比照执事官除授,但加授特进的执事官的品级,一般不能低于三品级。特进职官还能够转任为执事官,或其他的荣誉官。由特进转任的执事官的品级要低于原来的品级,但由特进转任的其他执事官,则高于原来的品级。东魏北齐国家实行以任职官员具有的“功德”作为授任特进的依据,因而使任职特进的群体受“亲贵”身份条件的约束明显减弱。特进职官具有的这些特征,为这一职官向散官转化创造了条件。隋文帝推行官制改革,实行散官制,从而就使得特进成为居于散官序列之首的职官。
-
关键词
东魏北齐
特进
荣誉官
散官
-
Keywords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the special promotion
honorary officials
sinecure
-
分类号
K23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