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的层级化改革
1
作者 聂友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具有推进案件事实及时查明和保护被告人对质诘问权的双重面向,不可偏废。然而,目前的制度设计却将重点过度置于确保国家刑罚权的落实,忽略了基本权的保护,形成了“要么出庭作证,要么宣读证言”的二元格局,这是“证... 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具有推进案件事实及时查明和保护被告人对质诘问权的双重面向,不可偏废。然而,目前的制度设计却将重点过度置于确保国家刑罚权的落实,忽略了基本权的保护,形成了“要么出庭作证,要么宣读证言”的二元格局,这是“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重要根源。鉴于证人当庭接受质询是保护被告人对质诘问权的最佳方式,其他非当庭作证措施均属基本权干预,故应按照法律保留明确性和比例原则适当性的要求,对证人作证制度进行调整。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下,立法者需考虑基于基本权干预的程度及影响案件正常办理的风险,构建包括出庭作证、在线作证、不出庭作证以及其他配套作证措施的层级化体系,以兼顾不同情形的实践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人出庭 对质诘问权 基本权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庭审实质化的权利推进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航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24,共14页
新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了我国办理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为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目标释放了更多的司法资源及实施空间。审视改革现状发现,技术推进型的改革模式是我国一以贯之的依赖路径,但“重实体真实轻正当程序”的传统观... 新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了我国办理刑事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为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目标释放了更多的司法资源及实施空间。审视改革现状发现,技术推进型的改革模式是我国一以贯之的依赖路径,但“重实体真实轻正当程序”的传统观念、直接言词原则的柔性适用和被告人质证权的附庸地位构成了当前改革难以逾越的制度性障碍,单纯从庭审技术着手的改革模式难以为继。在域外的法治进程中,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诉讼领域均呈现出“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并重下程序先行”的理念融合,以及排除书面证言证据能力的刚性规则与对被告人对质权的实质保障。根据我国的本土法治目标,可以适当吸收其有益经验,重塑“程序先行”的诉讼理念,落实直接言词原则,将改革模式从技术推进型调整为权利推进型,以回应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诉讼 庭审实质化 被告人对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要素检视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苏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205,共14页
择一或叠加适用人民法院所在地与取证行为地法律的证据合法性审查模式,不能解决跨境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实践难题。这是因为,跨境刑事证据审查判断包含的事实性要素和权利性要素相互分离,无法由准据法的选择适用模式进行整合。事实性要... 择一或叠加适用人民法院所在地与取证行为地法律的证据合法性审查模式,不能解决跨境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实践难题。这是因为,跨境刑事证据审查判断包含的事实性要素和权利性要素相互分离,无法由准据法的选择适用模式进行整合。事实性要素具有共通性,若人民法院在进行审查时对有差异的中外取证程序进行功能比较,实际上就适用了双重准据法。但是,境外取证程序中的事实性要素未被全面识别,使得功能比较无从参照。对权利性要素差异性的片面强调,会阻碍辩方参与司法证明程序,带来事实认定错误的风险。目前,应从三个方面融合两类要素,优化跨境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一是在进行双重审查的基础上,弥合权利保障要求的差异;二是从功能主义立场出发,实质解释取证程序中的事实性要素;三是加强对辩方程序参与权的司法保障,彰显权利性要素在提升事实认定准确性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刑事证据审查 事实性要素 权利性要素 准据法 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