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6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stable and efficient cargo transportation of partial space elevator
1
作者 Gefei Shi Zheng H.Zh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2期17-29,共13页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libration decoupling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LD-ASF)in lieu of the classic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 to control the climber's speed along a partial space elevator to improve libration s...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libration decoupling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LD-ASF)in lieu of the classic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 to control the climber's speed along a partial space elevator to improve libration stability in cargo transportation.The LD-ASF is further optimized for payload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by a novel coordinate game theory to balance competing control objectives among payload transport speed,stable end body's libration,and overall control input via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The transfer period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to reduce computational burden.The validity and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LD-ASF and coordinate game-ba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re demonstra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Numer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optimized LD-ASF results in higher transportation speed,stable end body's libration,lower thrust fuel consumption,and more flexible optimization space than the classic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al space elevator Stable transportation Libration decoupling analytical speed function Coordinate gam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Pareto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vitation mechanism modelling for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海波 段吉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230-1237,共8页
A novel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for large travel range ultra precision motion.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levitation subsystem and a propulsion subsystem.During the propulsion subsystem driving the movi... A novel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for large travel range ultra precision motion.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levitation subsystem and a propulsion subsystem.During the propulsion subsystem driving the moving platform along the guideway,the levitation subsystem uses six pairs of electromagnets to steadily suspend the moving platform over the guideway.The model of the levitation system,which is a typical nonlinea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upling system and has many inner nonlinear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was deduced.For testifying the model,the levitation mechanism was firstly controlled by 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PID) control,and then a lot of input-output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mode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The least-squar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ethod was used.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prove that the model is feasible and suitable for the re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lev transportation system levitation mechanism modeling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ixed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model considering influence of advanced traveller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gradable transport network 被引量:4
3
作者 程琳 楼小明 +1 位作者 周静 马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182-1194,共13页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ATIS) can not only improve drivers' accessibility to the more accurate route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drivers' adaptability to the stochastic network cap...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ATIS) can not only improve drivers' accessibility to the more accurate route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but also can improve drivers' adaptability to the stochastic network capacity degradations. In this paper, a mixed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model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interactive route choice behaviors between ATIS equipped and unequipped drivers on a degradable transport network. In the proposed model the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of equipped drivers was reflected by lower degree of uncertainty in their stochastic equilibrium flow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behavioral adaptability was captured by multiple equilibrium behaviors over the stochastic network state set. The mixed equilibrium model was formulated as a fixed point problem defined in the mixed route flows, and its solution was achieved by executing an iterative algorithm.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rovided to verify the properties of the mixed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iterative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model degradable transport network 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 (ATIS) drivers' behavioral adaptability multiple equilibrium behaviors fixed point probl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king Fish Habitat Modelling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Running Waters
4
作者 Andreas EISNER Silke WIEPRECHT Matthias SCHNEIDER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52-56,共5页
The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status for running waters i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within a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plays a key role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 work D... The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status for running waters is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within an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plays a key role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Water Frame- work Directive (WFD).One of the tool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river management is physi- cal habitat modeling,e.g.,for fish,because fish population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the e- colngical integrity of rivers.Within physical habitat models hydromorphologica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PHODYNAMICS sediment transport fish habitat modeling fuzzy logic CASIM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UNSTEADY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MACROMOLECULAR TRANSPORT AND WATER FILTRATION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5
作者 黄浩 温功碧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043-1057,共15页
A new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convective-diffusiv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macromolecules and water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as proposed . After the formation of leaky junctions due to the mit... A new unsteady three-dimensional convective-diffusiv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macromolecules and water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as proposed . After the formation of leaky junctions due to the mitosis of endothelial cell of the arterial wall, the macromolecular transport happens surrounding the leaky cells. The arterial wall was divided into four layers: the endothelial layer, the subendothelial intima, the internal elastic lamina and the media for the convenience of research. The time-dependent concentration growth, the effect of the shape of endothelial cell and the effect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velocity field and pressure field of water flow across the arterial wall were obtained;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ree macromolecules; LDL, HRP and Albumin, were calcul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new theory predicts, the maximum and distribution areas of time dependent concentration with round-shape endothelial cell are both larger than that with ellipse-shape endothelial cell.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e concentration growth is much alike that of a two-dimensional model and it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reaches its peak at the leaky junction where atherosclerotic formation frequently occurs and falls down rapidly in a limited area beginning from its earlier-time growth to the state when macromolecular transfer approaches steadily. These predictions of the new model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for the growth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LDL and Albu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三维模型 大分子传质 动脉粥样硬化 浓度分布 跨血管壁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cond-order modeling of non-premixed turbulent methane-air combustion
6
作者 Ali ERSHADI Mehran RAJABI ZARGARABAD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545-3555,共11页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second-order modeling of flow and turbulent heat flux in nonpremixed methane-air combustion.A turbulent stream of non-premixed combustion in a stoichiometric condition,is num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second-order modeling of flow and turbulent heat flux in nonpremixed methane-air combustion.A turbulent stream of non-premixed combustion in a stoichiometric condition,is numerically analyzed through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 equations.For modeling radiation and combustion,the discrete ordinates(DO) and eddy dissipation concept model have been applied.The Reynolds stress transport model(RSM) also was used for turbulence modeling.For THF in the energy equation,the GGDH model and high order algebraic model of HOGGDH with simple eddy diffusivity model have been applied.Compar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SED model(with the turbulent Prandtl 0.85) and the second-order heat flux models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follows that applying the second-order models significantly led to the modification of predic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 mass frac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Calculation of turbulent Prandtl number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shows that the assumption of Pr_(t) of 0.85 is far from reality and Pr_(t) in different areas varies from 0.4 to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ion modeling turbulent Prandtl number second-order models Reynolds stress transport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 Model在道路运输事故成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晓露 梁志星 +2 位作者 吴君安 严玉琼 张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预防道路运输事故,基于事故致因“2-4”(24 Model)模型,对2015—2021年发生的215起道路运输事故的行为原因进行研究。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及其根源原因。结果表明:发生频次最多的不... 为预防道路运输事故,基于事故致因“2-4”(24 Model)模型,对2015—2021年发生的215起道路运输事故的行为原因进行研究。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及其根源原因。结果表明:发生频次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驾驶员超速行驶(占10.67%);22.33%的道路运输事故存在管理者违章安排无资质员工上岗作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对57.67%的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由人为因素产生的不安全物态占比达71.53%;驾驶员、车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欠缺或执行不到位在根本原因中尤为突出(占20.92%)。基于此,提出道路运输事故预防对策并构建出道路运输系统各因素关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主动安全 道路运输事故 事故致因 “2-4”模型(24 model)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双重孔隙瓦斯输运机理及模型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伟 韩冬阳 +2 位作者 徐浩 周禹军 李天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瓦斯是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瓦斯的输运行为是煤层气开采的核心问题,然而双重孔隙煤层的瓦斯输运机理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明确瓦斯输运机理,可视化瓦斯动态输运过程,构建裂隙中瓦斯由压力梯度驱动、煤基质内瓦斯分别由压力梯... 瓦斯是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瓦斯的输运行为是煤层气开采的核心问题,然而双重孔隙煤层的瓦斯输运机理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明确瓦斯输运机理,可视化瓦斯动态输运过程,构建裂隙中瓦斯由压力梯度驱动、煤基质内瓦斯分别由压力梯度驱动和密度梯度驱动的2种煤层双重孔隙钻孔瓦斯渗流模型。2种模型均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值模拟软件得到瓦斯压力分布、瓦斯涌出速度和瓦斯累计涌出量。通过对比数值解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探讨2种模型的准确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种模型在抽采前期均由达西流主导,其瓦斯涌出速度和累计瓦斯涌出量与现场基本保持一致,而煤基质内的气体将在后期主导气体输运。②由于游离瓦斯的存在,基质密度梯度模型的钻孔瓦斯压力变化范围比压力梯度模型的更大,更符合现场实测情况。说明煤基质中的扩散行为更符合游离瓦斯密度梯度驱动模型。③钻孔瓦斯涌出速度与原始瓦斯压力、孔隙率、裂隙渗透系数呈正相关,与基质半径负相关。所构建的裂隙瓦斯压力梯度驱动、基质游离瓦斯密度梯度驱动双重孔隙钻孔瓦斯输运模型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煤储层钻孔瓦斯输运的物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瓦斯输运 密度梯度 双重孔隙模型 瓦斯涌出速率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综合交通清洁低碳发展对策及减排效果评估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乔冰 林晶晶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综合交通清洁低碳发展对于防控与缓解危害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气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依据主管部门公开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等5种运输方式的统计数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污染防治规划,分别设定了铁水联运、中欧班列... 综合交通清洁低碳发展对于防控与缓解危害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气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依据主管部门公开的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等5种运输方式的统计数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污染防治规划,分别设定了铁水联运、中欧班列、高铁客运、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用燃料质量提升、港口效率提升、海运能效提升、船舶燃油质量提升、固液散货码头污染治理减排、民航节能减排能力提升、电动公交、轨道交通等12种关于清洁低碳发展的对策情景,提出了基于燃料法-运输能耗-排放因子-替代运输量的空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模式和基于类比及统计分析等方法的12种对策情景减排量估算方法,根据估算的2013年以来的燃油及空气污染物和CO_(2)的减排量,对综合交通清洁低碳发展的成效进行了回顾,针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综合交通清洁低碳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清洁低碳发展 减排量 空气污染物 温室气体 减排对策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货运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伍慧 卢毅 +1 位作者 李玉凡 唐明珠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1,141,共11页
针对区域货运结构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套系统性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系统挖掘并识别出影响区域货运结构优化的八大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区域货运结构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一套系统性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系统挖掘并识别出影响区域货运结构优化的八大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自然地理条件、能源结构、环境保护意识、技术经济特性、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业政策.然后,基于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区域货运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引入弹性分析方法,量化这些因素对货运结构调整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八大因素对区域货运结构调整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区域的作用程度和弹性存在差异;东部区域应聚焦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货运技术的应用和政策引导,打造绿色高效货运体系;中部区域需注重地理条件的优化利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货运网络的连通性和效率,并加强投资引导,推动技术经济特性的提升,促进货运结构优化调整;西部区域应加快生态保护与技术发展的结合,注重技术经济特性的提升,推动货运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促进货运结构的绿色创新发展;整体层面则应强化产业结构与技术经济特性的动态适配,提升政策精准性和协同性,推动运输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结构调整 货运结构 LDA主题模型 SEM模型 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供水管网与交通网络安全风险耦合特征
11
作者 胡群芳 张昱 +3 位作者 赫磊 胡竞群 汪枫 纪洪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8-1015,共8页
以城市供水管网为例,通过统计分析2004-2021年上海浦西城区246起管径大于等于800mm管损事件及其发生原因,解析了两类网络耦合安全风险因素,利用网络规模‒相互作用度(N‒K)模型对两类网络构建安全风险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管网‒道路耦合网... 以城市供水管网为例,通过统计分析2004-2021年上海浦西城区246起管径大于等于800mm管损事件及其发生原因,解析了两类网络耦合安全风险因素,利用网络规模‒相互作用度(N‒K)模型对两类网络构建安全风险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管网‒道路耦合网络多因素安全风险级联效应及其耦合特征。研究表明,两类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风险因素耦合,且耦合越多其安全风险影响越大,管网系统自身物理属性是影响其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系统解耦原理,提出了城市管网‒路网耦合安全风险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交通网络 耦合网络 N‒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在煤矿采空区充填矸石中运移规律及其随达西流速变化特征
12
作者 赵丽 贾祥腾 +6 位作者 张庆 许峰 朱开鹏 孔伟芳 邢明飞 金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目的将煤矸石充填采空区作为矿井水净化的储水空间,既能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又有助于去除矿井水中的氟化物,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 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矸石的大量堆积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目的将煤矸石充填采空区作为矿井水净化的储水空间,既能实现煤矸石资源化利用,又有助于去除矿井水中的氟化物,是一种经济且环保的可行方案。方法本研究以矿井水中F^(-)为研究对象,以保德矿采空区煤矸石为充填介质,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在25℃、达西流速6.24,3.12,1.56 cm/h下开展室内柱模拟实验。利用CDE模型和双点位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不同流速下F^(-)运移特征。结果结果表明:Cl-作为非反应性示踪剂,其穿透时间与流速负相关,CDE模型可以较好表征其运移规律,弥散作用随着达西流速增加而增大;相较于CDE模型,双点位模型能更好地表征F^(-)运移过程,充填矸石对F^(-)吸附阻滞现象显著,且阻滞系数R和吸附量均随流速减小而增大。F^(-)在煤矸石上的平衡吸附点位占总吸附点位的比值(f值)和分配系数β值随流速减小而增加,而一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α随流速减小而降低,这表明溶质运移过程中平衡吸附作用随着流速减小逐渐增强。此外,随着淋滤液持续注入,矸石表面的OH^(-)不断被注入的F^(-)通过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置换到淋出液中,导致淋出液pH升高,且流速越低,pH升高越明显。结论研究结果为高氟矿井水净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升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氟化物 溶质运移 弥散系数 阻滞系数 双点位吸附溶质运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体积型缺陷集输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适用性
13
作者 韩冰 季蓓蕾 +1 位作者 付强 张欣亮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8,共8页
基于径厚比为13~20的管道内压爆破试验数据,建立了含腐蚀缺陷集输管道数值计算模型的失效判定准则,并开展了不同缺陷尺寸条件下三种标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交叉验证优化的支持向量机(CV-SVM)算法,建立了集输管道... 基于径厚比为13~20的管道内压爆破试验数据,建立了含腐蚀缺陷集输管道数值计算模型的失效判定准则,并开展了不同缺陷尺寸条件下三种标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交叉验证优化的支持向量机(CV-SVM)算法,建立了集输管道失效压力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预测模型与标准方法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缺陷长度、深度及宽度下,DNV-RP-F101标准方法适用于径厚比较小的集输管道,但当缺陷长度小于1D(D为管道外径)时,该方法不具有保守性,推荐采用PCORRC标准方法。相比于标准方法,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提高了3.11%,适用于含腐蚀缺陷集输管道工程适用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道 内腐蚀 失效准则 评价方法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综合收益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物业开发研究
14
作者 陶思宇 赵悦 +3 位作者 冯涛 彭其渊 陈昕梅 罗雪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作为大型交通设施项目,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具有投资力度大、投资周期长及社会效应显著等特点,对枢纽进行合理的物业开发既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亦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利于枢纽未来多元化发展。通过分析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物业业态... 作为大型交通设施项目,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具有投资力度大、投资周期长及社会效应显著等特点,对枢纽进行合理的物业开发既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亦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利于枢纽未来多元化发展。通过分析将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物业业态分为7类,分别是商业、办公、住宅、酒店、公共休闲服务、文化和绿化业态,根据每种业态的特点及其对应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有效性分别制定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测算方法。建立以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综合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数学模型并设计考虑多方约束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物业开发总体量及每种业态的组合配比,为我国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物业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 经济收益 社会效益 物业开发模型 土地价值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望状态约束下多车协同编队与分布式优化方法
15
作者 袁振洲 周博涵 +1 位作者 陈沫 杨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7,145,共10页
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车辆间交互和以稳定间距为主导的编队分析,缺乏从多维状态角度对编队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以满足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控制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期望状态约束的车辆编队优化方法,优化纵向控制过程。首先,定义编队期望... 传统研究主要关注车辆间交互和以稳定间距为主导的编队分析,缺乏从多维状态角度对编队过程进行引导和约束以满足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控制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期望状态约束的车辆编队优化方法,优化纵向控制过程。首先,定义编队期望状态,涵盖编队完成时间、距离、速度、加速度和间距这5个维度;随后,针对编队头车前方无其他车辆干扰的理想场景,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建立无前车干扰的编队控制优化模型,并进一步针对存在前车干扰的常见场景,提出相应的编队控制模型;采用基于相邻车辆对的分布式计算策略,在降低计算压力的同时提升编队过程的安全性和鲁棒性;最后,基于Python搭建可视化仿真程序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过短的期望距离和期望时间是阻碍编队可行的主要原因,并且随着期望距离和期望速度的提高,编队可行的最短时间阈值将相应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行期望状态下编队的实际执行效果良好,最终编队状态与期望编队状态的偏离率小于1‰,同时能够确保轨迹的安全和平滑;在计算效率上,分布式比集中式策略有优势,并且优势会随编队规模的增大而显著,在由9辆车组成的较大规模编队任务中,最长计算时间不超过0.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期望编队状态 模型预测控制 车辆编队 分布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的行人流建模方法
16
作者 张金虎 谢磊 +1 位作者 成梦洁 刘少博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15,共17页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 行人流仿真对于解决大型交通场站等人群密集场所的拥挤和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行人流模型往往依赖人为假设的模型规则,导致模型参数缺乏现实依据以及标定困难、模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近年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模型能够更高精度地还原行人流在现实场景中的实际行为特征,但对训练数据的依赖性强,且存在对不同场景泛化能力弱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结合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行人流仿真模型训练方法,并定义了一套包含46个参数的新模型参数组合;然后利用仿真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迁移学习.结果表明,用仿真数据预训练模型可有效弥补真实数据不足的缺陷,且模型迁移学习训练结果的R值超过0.96,均方误差低于0.003,证明了迁移学习在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行人流建模仿真 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 行人流实验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拟
17
作者 罗马吉 秦超超 +1 位作者 陈黎 陈奔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00,共8页
为了探究催化层内部的水气传输和电子传导现象,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了传输参数(渗透率、扩散率)以及电化学参数(电导率、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催化层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层内部,随着... 为了探究催化层内部的水气传输和电子传导现象,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电解池阴极催化层的孔隙网络模型,获取了传输参数(渗透率、扩散率)以及电化学参数(电导率、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催化层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催化层内部,随着水饱和度的降低,催化层不同方向上的气体相对扩散率和相对渗透率均逐渐增大,且当水饱和度为0~0.61时具有较佳的水气传输特性;催化层电导率随着铂颗粒半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铂颗粒半径由5 nm增大到20 nm时,电导率增大了55.7%;电导率随孔隙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变化较小;催化层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随着铂颗粒半径或者孔隙直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且减小程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阴极催化层 孔隙网络模型 传输特性 电子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former模型的航班延误预测
18
作者 杨新湦 游超 朱承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282-8288,共7页
为能更加精准预测不同时段的航班延误态势,选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2023年全年的运行数据与相关气象数据进行实验,提出基于相关系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Informer模型的CA-PCA-Inf... 为能更加精准预测不同时段的航班延误态势,选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2023年全年的运行数据与相关气象数据进行实验,提出基于相关系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Informer模型的CA-PCA-Informer航班延误预测模型,采用MAE(mean absolute error)和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进行预测误差分析。结果表明,CA-PCA-Informer模型比简单的组合模型预测效果更好,与CA-PCA-LSTM和CA-PCA-GRU模型相比模型误差最低,MAE和RMSE分别降低了20.2%~20.7%和12.7%~14.1%;CA-PCA-Informer模型对预测步长为1 h时预测更为精准,该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航班延误态势以保证航班的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交通运输 航班延误预测 Informer模型 主成分分析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运营韧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孙健 万高乐 +1 位作者 康鹏灏 陈方玺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3-2483,共11页
为降低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运营风险,确保枢纽日常运营安全有序,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将韧性理论引入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管理。通过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等筛选评价指标,从韧性视角构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运营评价... 为降低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运营风险,确保枢纽日常运营安全有序,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将韧性理论引入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管理。通过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等筛选评价指标,从韧性视角构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和反熵权法相结合,利用可拓云理论准确评估枢纽系统运营韧性等级;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制约枢纽运营韧性提升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并以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自2014年启用以来,西安北站枢纽系统运营韧性逐年提高,等级由较低韧性(Ⅱ级)达到较高韧性(Ⅳ级);客流和环境是制约该枢纽系统运营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韧性优化措施,对进一步指导西安北站交通综合体枢纽及国内外其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良好的理论参考和实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综合交通枢纽 可拓云模型 韧性评价 障碍因素 博弈论组合赋权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M-Malmquist-Tobit模型的铁路运输企业碳排放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赵锐 赵祎杰 +1 位作者 熊欣 唐玥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3,共13页
开展碳排放效率测度,识别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是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管理效能,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研究核算了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碳排放,并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值测度数据包络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的碳排放效率测... 开展碳排放效率测度,识别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是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管理效能,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研究核算了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碳排放,并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值测度数据包络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的碳排放效率测度方法,以揭示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碳排放效率的变化趋势;融合Tobit模型识别了影响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16—2021年间,铁路运输企业碳排放由5780.86万t增加至6278.85万t,增长8.61%;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碳排放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东部地区高、中西部次之、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技术进步是铁路运输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可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应用推广、提升规模效率等措施,推动铁路运输企业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企业 碳排放效率 SBM模型 Malmquist指数模型 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