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政治取向
轮台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莫高窟北区石窟所出刻本《资治通鉴》残片考订
被引量:
6
2
作者
徐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2,共6页
在1988—1995年间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考古发掘中,北区第64窟、137窟出土了共11片汉文残文书。荣新江先生首先将其比定为汉文《资治通鉴》。本文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考了残片的版本、年代。据其照片进行初步复原,残片应当为左右双栏,半叶...
在1988—1995年间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考古发掘中,北区第64窟、137窟出土了共11片汉文残文书。荣新江先生首先将其比定为汉文《资治通鉴》。本文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考了残片的版本、年代。据其照片进行初步复原,残片应当为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的无音注大字建本《通鉴》,版心有刻工名"登"。通过与存世十一行无音注本《通鉴》的比较,可以发现,残片之刻本与张元济1918年购自广东,曾作为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底本,建国后转入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7372)的涵芬楼藏本《通鉴》为同版之别本。又据其不避宋讳及刻工姓名,可定为宋刻十一行本的元代覆刻本。借助B137窟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信息,可将残片年代进一步断于13世纪末到14世纪前中期。这反映了元代的敦煌与当时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区石窟
《资治通鉴》
版本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司马光的编辑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司马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编辑家。《资治通鉴》是其主要的编辑作品。"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是他编辑书籍的指导思想,这一编辑思想由他独特的生活和政治经历所决定,并充分体...
司马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编辑家。《资治通鉴》是其主要的编辑作品。"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是他编辑书籍的指导思想,这一编辑思想由他独特的生活和政治经历所决定,并充分体现在所编书籍的内容、体例等方面。同时《资治通鉴》的成功也得益于司马光采用了科学先进的编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辑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例精当 匠心运用——中国历史编纂学优良传统之一
4
作者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108,共9页
史书体例的恰当运用是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地总结、表彰古代史家如何匠心运用,做到史书内部组织结构和叙事方法的严密、协调。体例的制定和运用是为史书内容服务的,出色的史家苦心经营,运用体例达到严密、精当,从《左传...
史书体例的恰当运用是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地总结、表彰古代史家如何匠心运用,做到史书内部组织结构和叙事方法的严密、协调。体例的制定和运用是为史书内容服务的,出色的史家苦心经营,运用体例达到严密、精当,从《左传》《史记》以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显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发达。经过初步梳理,通过对百卷巨著如何锤炼成有机整体、复杂的篇章何以写得层次分明、众多人物传记如何合理编次、纷繁的纪年如何恰当处理、学术史著作如何达到完善等五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彰显中国史家在体例运用上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明儒学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
16
1
作者
李浩
机构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文摘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帝
政治取向
轮台诏
Keywords
the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government
Sima Guang
the
story of Emperor Wu in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political orientation
the
edict of Luntai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莫高窟北区石窟所出刻本《资治通鉴》残片考订
被引量:
6
2
作者
徐畅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72,共6页
文摘
在1988—1995年间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的考古发掘中,北区第64窟、137窟出土了共11片汉文残文书。荣新江先生首先将其比定为汉文《资治通鉴》。本文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考了残片的版本、年代。据其照片进行初步复原,残片应当为左右双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的无音注大字建本《通鉴》,版心有刻工名"登"。通过与存世十一行无音注本《通鉴》的比较,可以发现,残片之刻本与张元济1918年购自广东,曾作为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底本,建国后转入国家图书馆收藏(编号7372)的涵芬楼藏本《通鉴》为同版之别本。又据其不避宋讳及刻工姓名,可定为宋刻十一行本的元代覆刻本。借助B137窟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信息,可将残片年代进一步断于13世纪末到14世纪前中期。这反映了元代的敦煌与当时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江以南地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关键词
北区石窟
《资治通鉴》
版本
年代
Keywords
Nor
the
rn Area Caves, Zizhi tongjian (
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mment),Version, Date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司马光的编辑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乐
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基金
教育部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7JA870003)
文摘
司马光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而且还是一名成功的编辑家。《资治通鉴》是其主要的编辑作品。"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是他编辑书籍的指导思想,这一编辑思想由他独特的生活和政治经历所决定,并充分体现在所编书籍的内容、体例等方面。同时《资治通鉴》的成功也得益于司马光采用了科学先进的编辑方法。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辑思想
Keywords
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
SIMA Guang
editorial thoughts
分类号
G239.294.41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例精当 匠心运用——中国历史编纂学优良传统之一
4
作者
陈其泰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108,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ZSA001)
文摘
史书体例的恰当运用是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地总结、表彰古代史家如何匠心运用,做到史书内部组织结构和叙事方法的严密、协调。体例的制定和运用是为史书内容服务的,出色的史家苦心经营,运用体例达到严密、精当,从《左传》《史记》以下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显示出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发达。经过初步梳理,通过对百卷巨著如何锤炼成有机整体、复杂的篇章何以写得层次分明、众多人物传记如何合理编次、纷繁的纪年如何恰当处理、学术史著作如何达到完善等五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彰显中国史家在体例运用上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明儒学案》
Keywords
historiography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
the
Scribe’s Records/Shiji)
Book of Han (Hanshu)
Book of Later Han (Hou Hanshu)
comprehensive
mirror
in
aid
of Governance (Zizhi Tongjian)
Record of
the
Ming Scholars (Mingru Xue’an)
分类号
K06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莫高窟北区石窟所出刻本《资治通鉴》残片考订
徐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司马光的编辑思想
李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体例精当 匠心运用——中国历史编纂学优良传统之一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