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确理解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关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
作者 张海鹏 董佳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1,共9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目,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亮点。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目,这是此次修订的一个亮点。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发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新修订教材从五个方面加以解读: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制定有指导作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敌后战场抵御日寇50%以上的兵力,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最坚定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贯彻民主政治,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抗战路线,没有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战略指导,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难以预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流砥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2
作者 徐志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2,共14页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残酷镇压下大多是暗中活动或分散发展,或者流亡国外继续开展反战斗争。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活动,主要是日共党员、进步人士和被教育与改造后的日俘,他们在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及其支部,积极参加对日宣传和斗争,甚至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两分论”,不仅在战时正确区分了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而且成为战后中共制定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客观分析、理性研判日本社会,团结最广大日本民众的法宝,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关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人 反战活动 中国共产党 两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烽火涅槃: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山大因应
3
作者 崔华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08,共11页
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此时迎来国立化发展时机的省立山东大学因日本强据济南,其国立化进程一再耽延,并最终转往青岛办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以服务国家为发展取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战时教育,展现特殊年代的大学职... 1928年“济南惨案”爆发,此时迎来国立化发展时机的省立山东大学因日本强据济南,其国立化进程一再耽延,并最终转往青岛办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山东大学以服务国家为发展取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战时教育,展现特殊年代的大学职能。“七七事变”后,山东大学又被迫内迁,辗转多地办学,为国家未来的独立与富强积蓄力量。立足日本侵华战争的考察维度,以山东大学的战时因应为个案分析,可以借此展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战争烽火中的教育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大学 日本侵华战争 全民族抗战 大学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担当及其重大意义
4
作者 齐卫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19,共9页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 中国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诠释了中国肩负何等担当、如何践履担当、中国担当有何意义等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最早战场,其重大意义在于确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统一的叙事逻辑,彰显这场战争的连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厚度和意蕴深度。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世界和平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显著地位,其中体现的中国担当无比高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肩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责任,中国人民以英勇斗争的壮举为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最早战场 东方主战场 中国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我国领土海洋维权的重大意义
5
作者 胡德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28,共7页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战时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共同商定的决议,至今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战时盟国系列首... 202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战时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共同商定的决议,至今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是战时盟国系列首脑峰会的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的《开罗宣言》明确了盟国制止和惩罚日本侵略的目标,剥夺日本殖民扩张所侵占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土地,并将其归还相关国家。《开罗宣言》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成为战时盟国的共同决定。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颁布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将落实开罗会议的相关条款,限定日本领土范围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波茨坦公告》也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成为盟国的另一共同决议。由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成为战后重建东亚国际秩序的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准则。而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却改变了盟国对东亚各国领土的规定,成为中国与日本钓鱼岛争端、中国台海问题以及中国与南海邻国领土海洋争端的根源。当我们回到《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规定的原点上来考察我国与邻国的领土海洋争端时发现,这两个历史文献既是战后我国收复失地的国际准则和国际法依据,也是当今我国领土海洋维权的锐利武器,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领土海洋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转折与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
6
作者 张太原 赵静涵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7,共11页
1943年秋,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都开始出现转折,逐步转入反攻,西线战场收复滇西、缅北,华北、华中根据地集中兵力频繁发起攻势,而东线反攻则因豫湘桂大溃败而暂时搁置。在盟国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国内局部反攻有显著... 1943年秋,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都开始出现转折,逐步转入反攻,西线战场收复滇西、缅北,华北、华中根据地集中兵力频繁发起攻势,而东线反攻则因豫湘桂大溃败而暂时搁置。在盟国战略反攻取得决定性胜利和国内局部反攻有显著效果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根据自身实力,分别筹划了全国反攻的路线图,并逐步付诸实施,从而使中国的胜利和日方的败局都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只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并没有降低中国长期抗战对日本打击和消耗的决定性作用。从一个大的历史时空来看,中国对日本的顽强作战极大程度地塑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战略反攻 国民党 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如何影响大学: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7
作者 严海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5,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使得战时大学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同时,留学与学术交流大受限制,大学教师薪资锐减,导致战时高等教育师资规模和质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经费短缺,图书设备不足以及师生物质生活困顿,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实际上是日本侵略造成的现代化进程顿挫的一种表现,是战争造成的慢性消耗与隐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联决议到《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与中国抗战外交
8
作者 侯中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会议主办方后,为让英美分担“责任”,曾在会议邀请方等具体细节问题上提出要求。由于日本拒绝参会,美国方面建议中国回避调停阶段的会议讨论,中国接受了美方的提议。但当会议调停开始后,意大利等与会国建议中国无须回避。中国要求于会议宣言内增加表达列强“共同态度”的词语,并建议举行一个小型圆桌会议讨论经济援助中国问题,但限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均未能实现。布鲁塞尔会议期间,顾维钧等并未放弃国联舞台的交涉。但自此之后,中国的抗战外交转而以结盟外交与争取外援为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国公约》 美国 抗日战争 布鲁塞尔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
9
作者 陈金龙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27,共8页
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 日本全面侵华引发深重民族危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全民族抗日的共同体、民族平等的共同体、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民族自信的共同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情感等多维路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既推动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也为新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统一战线的建立
10
作者 侯中军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结一切抗日反帝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东方战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树立了东方样板。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率先实践和持续呼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在华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11
作者 王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9,共10页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一批外国记者、军事外交人员、学者等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一批外国记者、军事外交人员、学者等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战,以个人日记、政策报告、新闻报道等方式记述并传播了他们在根据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在这些外国人的记述中,中国共产党被塑造为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赢得人民拥护与支持、领导人民英勇对敌斗争的崭新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增强领导全民族抗战历史主动权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条件,而且为深化对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在华外国人 形象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本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全民抗战的面貌,即新形势下的民族大觉醒、民族大抗战、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大认同的新局面,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抗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话语的四种形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核心术语、以反帝反封建为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以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中共为实现民族解放之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体系;媒介话语方面,各报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与传播介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从而有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学术话语方面,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历史,着眼中华民族救亡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为书写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倡导救亡图强的民族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艺术话语方面,包括诗文、电影、话剧、歌曲、绘画、书法等在内的文艺作品,在传播“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重塑
14
作者 何虎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8-36,共9页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且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擘画引领斗争实践,成为中华民族重塑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且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正确的战略擘画引领斗争实践,成为中华民族重塑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推动中国国际地位实现历史跃升,奠定了中华民族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身份与精神基础;伟大抗战精神在血与火中铸就,既是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更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实现重塑升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展示了国共两党建国方略的根本分野,党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为民族复兴指明正确道路,深刻重塑民族命运,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 中流砥柱 伟大抗战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以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为例
15
作者 娄贵品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6,共12页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接目的是驳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非民族”及中日“同文同种”的侵华谬论。但杨松的“中华民族”,是指汉人及汉化了的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具有近代民族的特征。然而,中国境内还存在未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还保持着自己民族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不能被无视、否定或排除在外。于是,杨松借鉴斯大林关于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论述,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加以调和。所以,杨松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指中国由近代中华民族和非近代的各少数民族组成。杨松的“中华民族”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探析,有较大缺陷,但他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修正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概念话语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杨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研究
16
作者 何家伟 常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9,198,199,共14页
抗战初期,淮南根据地金融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日伪对法币的打压日渐严重,国民政府却疲于应对,且断供根据地军饷物资。中共遂发行货币,展开货币斗争以改善经济,巩固根据地发展。斗争以皖南事变的爆发为节点,分为前后两阶段,其政策与实践亦... 抗战初期,淮南根据地金融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日伪对法币的打压日渐严重,国民政府却疲于应对,且断供根据地军饷物资。中共遂发行货币,展开货币斗争以改善经济,巩固根据地发展。斗争以皖南事变的爆发为节点,分为前后两阶段,其政策与实践亦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货币斗争的主线为与法币的关系处理问题,禁止伪币流通则是一以贯之;并以掌控发行和回笼渠道为切口,为流通领域合理“减负”,有效控制物价波动。与此同时,根据地将贸易管理、发展生产与干部培养作为货币斗争的辅助措施,用以巩固斗争成果。通过货币斗争,中共逐步构建了以淮南币为根基的区域性独立货币市场,并以货币斗争为支点,推动淮南根据地经济协同发展,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提高了民众对根据地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货币斗争 淮南根据地 红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情感与空间: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
17
作者 程圩 时璐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9,共10页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歌曲这一战时政治动员与民族精神整合的核心载体,不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更是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关键切口。文章以100首抗战歌曲为样本,融合LDA主题模...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歌曲这一战时政治动员与民族精神整合的核心载体,不仅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更是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的关键切口。文章以100首抗战歌曲为样本,融合LDA主题模型和SnowNLP情感计算方法,揭示歌曲通过“符号转译—情感共振—具身实践”三维协同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态逻辑。研究发现:抗战歌曲通过地理符号的转译将自然地理实体升华为文化图腾,划定身份边界,完成从空间到象征的意识形态下沉;通过“苦难—希望”张力形成情感共振,推动个体悲愤向集体行动的动能转化;依托媒介网络和仪式化展演,通过声波共振与肢体同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精神认同”到“身体力行”的具身性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歌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分析 内容挖掘 空间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1-1945年中美苏联合抗日与日本“大东亚秩序”的破灭
18
作者 宋德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5-58,共14页
日本与东亚大陆体系的互动及其追逐强权的机会主义国际秩序观,形塑了其关于国际秩序的基本观念及对外行为,这也是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侵略行径的重要内因。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救亡图存的真正全国性的抗战和肩负... 日本与东亚大陆体系的互动及其追逐强权的机会主义国际秩序观,形塑了其关于国际秩序的基本观念及对外行为,这也是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外侵略行径的重要内因。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救亡图存的真正全国性的抗战和肩负着伟大责任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作战,具有革命性和世界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侵略与反侵略的生死较量,也是文明与野蛮的生死较量,需要从国际秩序演进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高度来审视和理解。这样才能有力彰显中美苏作为主要战略力量联合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反法西斯战争 美国 苏联 日本“大东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推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形式与启示
19
作者 韩卓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9,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民族存亡休戚相关。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使命自觉,组织了旨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华军”。《新华日报》坚定捍卫中华民族整体立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民族存亡休戚相关。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使命自觉,组织了旨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华军”。《新华日报》坚定捍卫中华民族整体立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生动多样的宣传形式,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显著贡献。探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新华日报》为阵地推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对于新时代传承“新华军”的红色基因,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更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点建构话语体系,以情感建设为基础强化精神认同,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基准明确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新华日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和路径
20
作者 卢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7,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团结、汇聚复兴伟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中国通过国家立法确立的法定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团结、汇聚复兴伟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中国通过国家立法确立的法定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了新路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通过守护历史根脉、强化国家认同根基,传承抗战精神、系牢民族团结纽带,以及总结胜利经验、凝聚民族奋斗共识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在抗战胜利纪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叙事传播断层、资源整合失衡及认同建构乏力等问题。为此,必须再造叙事体系、构建资源联动机制及重塑价值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胜利纪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