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4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9
2
作者 郭福春 许嘉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生产力的变革,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趋势和战略选择。以“生产力—科技—教育”理论为逻辑起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生产力的变革,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趋势和战略选择。以“生产力—科技—教育”理论为逻辑起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基于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数据驱动—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制度革新”四维动力模型,揭示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理。基于此,指明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加速数字要素融合渗透,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更具韧性的教学生态;建立数字孪生融创平台,促进产科教融合模式转型;优化人机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 新质人才 技术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机制:理论体系、驱动路径与适配组态 被引量:4
3
作者 唐欣 谢诗蕾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2,共13页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 农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够为农业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质量而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首先构建了以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乡村绿色发展为前因要素,农业全产业链优化为表现形式的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理论体系;其次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63个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为样本,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驱动路径;最后基于QCA方法解析了样本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数字化能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渠道效应,农业绿色生产在乡村产业运营数字化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环境规制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乡村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绿色发展在驱动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进程中缺一不可,有四种有效催生县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涌现的适配组态,即产业增速型、要素提质型、全面优化型、科技助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绿色农业 数字乡村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差异、动态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生产关系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盖凯程 晏晨景 刘璐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共18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基于2012—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从“新”和“质”双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揭示新质生产力的三重“中心—外围”梯度分化格局及跃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关系视角分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生产关系优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异质特征;生产关系的空间溢出强度与方向存在协同度门槛,即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协同度更高的中心区域具有更强的溢出效应,且向外围溢出;中心与外围区域间壁垒抑制溢出效应。对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组织革新、要素配置优化、市场壁垒破除和消费升级引导,以“中心—外围”联动改革推动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变 新型生产关系 区域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挑战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海杰 王开阳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共11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边际成本和强整合能力,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与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数据要素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加速生产力体系的升级。数据要素的应用延展了劳动的边界,助力智能制造、平台经济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催生出灵活多样的新型劳动模式。此外,数据要素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推动柔性生产、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和精准营销等新模式的形成。同时,数据要素的发展面临产业化能力不足、数据质量不达标、流通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治理机制等措施加以应对。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 生产要素融合 劳动领域拓展 商业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制度组态——基于必要条件分析法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 被引量:5
7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正在迎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以数字基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为内容的数字生态。数字生态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新质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类正在迎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以数字基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能力为内容的数字生态。数字生态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关系形成。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并存二元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期,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破解农业迂回生产分工难和产业组织集聚难的作用,以数字生态及与之相适配的制度组态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衍生与发展。基于此,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构建制度组态、数字生态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理论机制,综合运用必要条件分析法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利用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9—2022年面板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单个必要性分析表明,数字生态要素的有效协同是培育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分析表明,低数字能力与低数字经济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定性比较分析的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表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数字生态要素及其匹配制度要素的有效组合,实施政府主导型、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型和政府-市场-社会三轮驱动型的组态路径。进一步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作用,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组态路径,着力推动工业颠覆性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加强农业数字化与数字化农业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深化以新质生产关系为导向的农业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业新质生产力 制度组态 数字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源 段丁允 +1 位作者 冯宗宪 张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3,共13页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市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识别新质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及作用路径,并通过障碍度计算主要发展... 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数据,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使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市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以及地区差异,识别新质生产力关键影响因素、逻辑关系及作用路径,并通过障碍度计算主要发展障碍因子,提出区域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结果显示:①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以及山东,按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②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存在较大差异,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技术合作流动、未来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影响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框架,为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熵值法 动态演进 DEMATEL—ISM模型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24
9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新质生产力 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逻辑理蕴、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钰 周琳 高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源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技术、新兴要素、高效集约模式和政策改革的一体综合。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关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源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技术、新兴要素、高效集约模式和政策改革的一体综合。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关联和作用途径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夯实供给保障、引领创新驱动方向保障科技装备、带动数字智能服务强化经营体系、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产业韧性、整合“产购储加销”提升竞争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面临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农村人才短缺、金融政策创新支持欠缺、新兴要素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应以供给保障为底线,增强新质生产力适用性;以科技装备为引擎,增强新质生产力原创性;以经营体系为重点,增强新质生产力广惠性;以产业韧性为导向,增强新质生产力完备性;以竞争力为目标,增强新质生产力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新兴要素 经营体系 产业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视角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长福 白静 谢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领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引领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学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同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质生产力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新质生产力有其生产力起点,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范畴,“新质”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而出现质的变化。新质生产力在动力上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要素上实现创新性配置,在产业上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具有高技术性、高效能性和高质量性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一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人民生活品质由客观和主观两部分构成。客观生活品质指一定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在其中的经济收入、能够享受的各种服务等。主观生活品质则是对客观方面的自我感受和满意程度。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真正提升,就必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加速社会财富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财富分配的均衡,所以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定的实践路径完成的。这些路径有: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堵点卡点;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筑牢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主体支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外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人民生活品质 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锋 江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新引擎和产业体系新支柱,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新质生...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新引擎和产业体系新支柱,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大科创驱动、新产业载体和强比较优势等特征,本文从新质技术、新质人才、新质业态、新质治理和新质发展观五个维度系统地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五大困境,即技术鸿沟、资金枷锁、人才失血、观念囚笼和制度藩篱,严重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五大实践路径:弥合“技术鸿沟”以筑牢创新基石,打破“资金枷锁”以激活发展引擎,补足“人才短板”以驱动转型进程,破除“观念囚笼”以激发变革活力,冲破“制度藩篱”以拓宽发展空间。通过多管齐下、协同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技术兴农、产业兴农、人才兴农、治理兴农和理念兴农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 治理创新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35
13
作者 张夏恒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是扎实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背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从新发展理念角度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多方面高质量发展,并为其...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是扎实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背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从新发展理念角度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多方面高质量发展,并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势条件和坚实基础,但低空经济仍面临着低空空域资源有限性、低空飞行器的安全性、低空智能设施高成本和低空经济行业标准化不统一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在优势与困境之间找到平衡,多方联动实现资源共用,科技创新保障先进技术安全底线;锚定目标实现降本增效;政策引领赋能持续发展,以期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角色扮演、现实壁垒与破解之道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丹 罗章松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围绕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系统归纳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深入探究其实践进路。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共性特征与农业领域独特属性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发展... 围绕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系统归纳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深入探究其实践进路。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共性特征与农业领域独特属性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低空经济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性,正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然而,在实践中,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人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空域支持力度有限等现实问题。据此,从生产力三要素视角出发,建议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充实劳动者队伍,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以优化劳动资料配置,同时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水平,扩大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以改善劳动条件,进而全面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农业新质生产力 人才 农业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名望 慈芳慧 王志远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变量和稳健性检... 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①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变量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在作用机制方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提升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有助于体育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③针对异质性分析,新质生产力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较低、经营环境较好的区域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更加显著。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对于塑造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晗 侯雪花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7,共11页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协同适应的要素体系、高端先进的制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绿色低碳的生态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素资源配置不协调、产业协调融合程度不高、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在实践取向上,要以科技创新驱动、要素资源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为路径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智能化 数字化 绿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逻辑、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彦龙 常凤 《体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最新部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一个新问题,鲜有文献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和国家做出的最新部署,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一个新问题,鲜有文献对此展开研究。鉴于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以“何以可能—难在哪里—如何破难”为逻辑主线,阐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生成逻辑、实施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应遵循科技创新的实践逻辑、数字赋能的发展逻辑、要素优化的形成逻辑、制度建设的保障逻辑、人才本位的价值逻辑。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存在“创新不足”“数字鸿沟”“供给乏力”“保障不佳”“人才匮乏”的实施困境。研究提出,以加强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弥合数字鸿沟为举措、以优化要素配置为根基、以加快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人才培育为关键,为新质生产力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供相应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科技创新 数字鸿沟 数字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思路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建伟 李子文 韩晓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梯度递进的五个层...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梯度递进的五个层次都有重大创新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系统全面部署,又要突出重点关键,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育强三个动力引擎,夯实四个关键支撑,做好五个路径协同,抓好六个主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牢抓实改革文章,围绕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生产力布局、开放合作、新质生产力测度评估等方面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阻碍及建议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夏恒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而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主要体现在技术、要素和应用方面,即:在技术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而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主要体现在技术、要素和应用方面,即:在技术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支持;在要素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供给;在应用层面,低空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开创应用场景。然而,低空经济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低空经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低空制造技术支撑短板明显、低空经济技术与应用融合相对不足、低空经济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低空经济体制机制、加快低空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充分推进低空经济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大力培养低空经济专业人才,以促进低空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与路径创新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为宏 刘慧 彭德雷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强化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已经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答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但...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强化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已经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必答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但仍面临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尚未普遍建立、具有转化价值的高质量专利储备不足、政策体系的协同性与执行力度有待提升、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故亟须体系化协调各级政策的落实,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展;营造“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加强实现产业化源头供给;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化改革,形成新质生产力合力;建立人才、服务、耐心资本一体化机制,打造全链条的支撑体系。通过系统化、协同化的改革举措,真正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原始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政策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