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道德行为中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1
作者 范伟 杨颖 +2 位作者 郭希亚 林卓铭 钟毅平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4-1436,共23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心理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特别是探究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内在神经机制。实验1通过发送者-接受者范式诱发被试的不道德行为,并通过...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心理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特别是探究道德标准对自我欺骗的抑制作用。实验1考察不道德行为中自我欺骗的内在神经机制。实验1通过发送者-接受者范式诱发被试的不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对未知随机概率值的预测来测量自我欺骗。行为结果发现,在欺骗试次中,被试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高于在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发现,相比于诚实试次,被试在欺骗试次中会诱发更大的P2、N2以及P300成分。实验2通过道德标准启动任务,探讨对道德标准的关注如何影响自我欺骗。行为结果显示,在控制条件下,被试在欺骗试次中选择低于真实信念的比例显著大于诚实试次中诚实试次中的比例。脑电结果显示,在道德标准启动条件下,欺骗试次诱发的P2和N2成分显著低于诚实试次。这些研究结果可能表明在不道德行为中,个体易于形成虚假信念导致自我欺骗,而关注道德标准能有效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欺骗 不道德行为 道德标准 信念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具身德育中的自我:融合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卓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I0003,共12页
自我是德育的重要概念,具身社会认知为审视德育中的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自我可以区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基于这两种自我类型,具身德育分别依循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一方面,自我的具身性与德育中的体验自我紧密相关。从体验... 自我是德育的重要概念,具身社会认知为审视德育中的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自我可以区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基于这两种自我类型,具身德育分别依循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一方面,自我的具身性与德育中的体验自我紧密相关。从体验自我的内部结构看,自我拥有感和自我行动主体感为德育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从体验自我的外部关系看,最小自我和原始自我为德育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另一方面,自我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与德育中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融合紧密相关。围绕显性自传和隐性自传分析德育的文化属性,既要依循存在论路向,全面关注文化比较上的同与异,也要依循知识论路向,深入把握人格培养上的知与行;围绕叙事自我和社会自我分析德育的社会属性,既要依循存在论路向,基于历史评价进行关系审视,也要依循知识论路向,基于道德评价进行关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德育 自我 具身社会认知 存在论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的三重追问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晔 景琛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 乡村教师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家精神何以、以何及如何促使乡村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对重建乡村教师精神家园、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内心深处对乡村教育的炽热情愫,源于其对乡村教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表现为对乡村教育持续性的情感倾注、理解认知、实践作为与反思创新,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承载与关键表达。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乡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魂”与“根”,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提供德行指南;“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本”与“源”,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形塑素养核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筋”与“骨”,为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稳固坚守目标。乡村教师厚植乡村教育情怀需要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相契合,在从萌生、涵养到坚守的逻辑递进关系中,唤醒主体内在的德性自觉,付诸具体实践的韧性修炼,实现成人成己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情怀 德性自觉 实践修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重”的现象学之思:从康德开始
4
作者 张任之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7,197,共24页
“敬重”概念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受到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德国经典现象学家的关注。这些现象学家都对康德的“敬重理论”作出了诠释。跟随这些经典现象学家,可以从对敬重作为道德意识、作为道德动机、作为存在领会三... “敬重”概念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受到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德国经典现象学家的关注。这些现象学家都对康德的“敬重理论”作出了诠释。跟随这些经典现象学家,可以从对敬重作为道德意识、作为道德动机、作为存在领会三个维度展开现象学分析,揭示了敬重在其对象层面的统一性,以及它本身的双重意向性结构。这些分析最终展示出康德“敬重”概念所包含的核心环节,并将之与“人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关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现象学 敬重 道德意识 道德自身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主体的数字化:公、私道德失范的伦理研究
5
作者 胡大平 沈守涛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数字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场域,具有雅努斯(Janus)头颅式的双面性,在促进主体的主体性解放的同时,也遮蔽了主体与对象、社会的距离,造成主体在道德上的结构性失语和功能性弱化,使主体的“具身存在”和“数字存在”同时受社会技术和自我... 数字网络作为现代人生存的场域,具有雅努斯(Janus)头颅式的双面性,在促进主体的主体性解放的同时,也遮蔽了主体与对象、社会的距离,造成主体在道德上的结构性失语和功能性弱化,使主体的“具身存在”和“数字存在”同时受社会技术和自我技术的双重规范,诱发主体性畸变,其危害同时冲击数字网络和现实社会。因此,立足于具身主体的现代技术遮蔽,以康德、霍克海默、福柯对“启蒙”的界定为出路,有利于挖掘主体在数字网络“座架”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揭示现代社会启蒙事业的“未竟性”;同时在道德失范现象的基础上以现象学为视角、以“反思性判断”为方法来探索个体和社会作为双重主体伦理启蒙的可能性,不仅可以展现二者理性转向的内在互构关系,即完成主体间互为主体的内在自主启蒙和社会自身的双向变革,还可以实现道德由“施动型的知识灌输”向“自主型伦理启蒙”的转向,为揭橥“自由人与自由人的联合”的理论进路、形塑“非社会的社会”的存在样态开显可能的未来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存在 道德失范 交往理性 群己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A06铝合金超声焊接自冲铆接头失效机理
6
作者 张昊晗 张振 +5 位作者 赵伦 许龙 徐凡 郭子鑫 刘纪元 张丽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9-1165,共7页
超声波金属焊接有助于提高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为探究超声焊接自冲铆接头的失效机理,制作两侧滚纹(USPR-A)、环形滚纹(USPR-B)两种超声焊接自冲铆接头,通过拉伸-剪切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对接头断口形貌、元... 超声波金属焊接有助于提高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为探究超声焊接自冲铆接头的失效机理,制作两侧滚纹(USPR-A)、环形滚纹(USPR-B)两种超声焊接自冲铆接头,通过拉伸-剪切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析,对接头断口形貌、元素分布和相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接头均在薄板连接处产生了固相焊,从而提高了自冲铆接头的力学性能;USPR-A接头与USPR-B相比,峰值载荷提高了25.4%,而失效位移和能量吸收分别降低了51.4%和36.7%。微观分析结果表明,USPR-A接头的密封性较好,氧元素渗入较少,而USPR-B接头由于氧化物沿着晶界析出,氧元素在铆钉孔附近含量增加,对接头的峰值载荷提升效果有限。以上结果说明减少氧元素的渗入能够有效提高自冲铆接头的焊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冲铆接 超声金属焊接 滚纹 失效形式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可教及其限度:精神哲学的视角
7
作者 薛晨鹏 徐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4-50,共7页
“道德是否可教”是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提性问题。历史地看,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环境、遗传与主观能动性的视域认为“道德不可教”;另一类依据道德的本质以及教育的人文意蕴认为“道德可教... “道德是否可教”是进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前提性问题。历史地看,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环境、遗传与主观能动性的视域认为“道德不可教”;另一类依据道德的本质以及教育的人文意蕴认为“道德可教”,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什么是道德”、作为“教”之对象的人是否具有受教的可能性以及以何种方式接受道德教育。根据黑格尔所提出的精神哲学理论,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关乎人如何处理与自我关系、与他者关系的客观精神。依循人的精神建构,道德可教的合法性来源主要有四类,即基于人性的禀赋优化、基于素养提升的教育学解析、基于图式生成的生理学阐释以及基于符号建构的语言学论证,但是作为客观精神的道德可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依然存在边界与限度,具体体现为道德教育在促进个体走向意志自律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且基于内在精神的道德建构是一项超越学校教育系统之外的,以培养个体公共空间意识为目标的整体性社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可教 精神哲学 意志自律 道德建构 个体公共空间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及辩护——对虞法、田洁和陆鹏杰的回应
8
作者 晓非 余日青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91,198,共13页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是对属权进路、实用进路、规范进路这三种归责理论的批判整合。它从“功能”视角出发,将归责条件界定为内在于相关实用功能的规范,并主张放弃主流的“自我性”条件而转向“同一性”条件来解释归责所需的控制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相容论归责理论所面临的挑战。该理论能够回应虞法、田洁和陆鹏杰从否决功能、“替罪羊反驳”、前瞻式归责概念和自然主义预设等角度所提出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回应性态度 自我性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性视域下师德内涵厘定、现实审视与超越路径
9
作者 颜玉如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 师德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师德失范现象的显现,探索新的理论视角为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提供了新的可能。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强调他者的“非同一性”,个体需超越自我,真正走向他者。借由他者性视域可以诠释师德内涵,明晰教师作为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与学生之间具有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在与他者“相遇”的精神互动中,承担主体责任的伦理诉求。对照现实,“唯我论”的主体发展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道德取向产生意志“同一化”、人格“虚幻化”、责任“被动化”与行为“功利化”的失范危机。在此意义上,重新找寻教师自我与学生他者之间的道德平衡点,再构师德素养的多重维度,铸就一种新的更具“为他性”的教师道德。教师需遵循他者性伦理准则,以言说回应他者需求,以行动为他者负责,不断接纳、亲近、关爱、协调他者,践行对学生的爱与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性理论 师德素养 师德师风建设 自我主体 他者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颖 石艳 +1 位作者 何伟 孙慧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4-47,58,共5页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道德敏感性问卷对四川省9所医院的274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得分为(110.49±15.9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道德敏感性问卷对四川省9所医院的274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得分为(110.49±15.9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道德/伦理培训、专业自我概念及道德敏感性是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护理管理者可加强医院道德培训,提升ICU护士专业自我概念水平,制定针对性的道德敏感性培养计划,促进ICU护士保护病人权利的道德行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护士 病人权利 道德行为 专业自我概念 道德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榜样教育的道德自我建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晔 魏贝贝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5,共7页
道德自我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需要经由现实自我趋向理想自我而进行建构。榜样教育借助其天然的他者逻辑,为理想道德自我建构另辟蹊径:榜样教育的原点始于认识他者,为自我指明方向;榜样教育的实质在于成为他者,为自我提供方法;最... 道德自我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需要经由现实自我趋向理想自我而进行建构。榜样教育借助其天然的他者逻辑,为理想道德自我建构另辟蹊径:榜样教育的原点始于认识他者,为自我指明方向;榜样教育的实质在于成为他者,为自我提供方法;最终通过达臻自我实现升华,完成理想道德自我的建构。然而,当前榜样教育中存在榜样形象神圣化、榜样认同娱乐化及榜样学习单一化等问题,致使道德共识受限、道德情感共鸣受阻、道德实践共振受制,阻碍了道德自我的建构。有必要探索通过榜样教育来建构道德自我的有效实践路径:理性选树榜样以激发自觉发省的道德认知能力,耦合偶像榜样以培养能够积极予以回应和承担责任的道德情感能力,最终有效践行榜样教育以达至理想道德自我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 自我 他者 榜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形态与次第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卫红 李卓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6,共10页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能得以充分展开。“悟本体即是功夫”“由功夫以悟本体”两种教法可谓阳明后学两大功夫进路。阳明学者在这两大进路下各展其才,发展出丰富的功夫实践形态,其出于对“躐等”的警惕,而十分注重功夫的次第。深入探讨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六种形态和五级次第所构成的论域,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阳明学功夫的普遍性特征与丰富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工夫) 阳明学 致良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与道德宪治:基于系统论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伍德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80,共18页
网络暴力是道德系统内在的自我强迫性增长所产生的结构性压迫。道德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演化出自我再生产的功能系统,由此获得了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内部增长态势。道德系统不仅侵蚀了个人心理系统,而且将自己偏执的理性强加给其他社会子系... 网络暴力是道德系统内在的自我强迫性增长所产生的结构性压迫。道德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演化出自我再生产的功能系统,由此获得了一种不受外部约束的内部增长态势。道德系统不仅侵蚀了个人心理系统,而且将自己偏执的理性强加给其他社会子系统。对网络暴力的现有法律治理模式可以被归纳为个人主义模式、组织主义模式与国家主义模式,但它们都难以限制道德系统的内在扩张性。系统自控模式主张对道德系统的限制只能来自道德系统自身,通过在系统内部建立对立结构来对系统的病态扩张加以限制。道德宪治就是对系统自控模式的规范化与合理化。道德宪治是通过宪法这个结构性耦合机制,来为道德系统设定社会自治的框架,从而在不破坏道德系统功能自治的前提下,在其内部建立“反向结构”,进而达到以道德限制道德之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道德系统 系统自控模式 道德宪治 反思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者对平台卖家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反馈效应——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14
作者 汪旭晖 陈佳琪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8,共15页
近年来,平台卖家诱导好评、虚假宣传等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PB)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之间存在自身的价值观与认知等差异,一些消费者会对卖家的此类行为采取容忍、帮助、推荐、反馈等参与价值共创的回应。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三... 近年来,平台卖家诱导好评、虚假宣传等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PB)屡禁不止,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之间存在自身的价值观与认知等差异,一些消费者会对卖家的此类行为采取容忍、帮助、推荐、反馈等参与价值共创的回应。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三个实验探索了道德自我形象与感知平台卖家UPB对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交互影响机制。实验结果发现:高道德自我形象的消费者更易感知到平台卖家UPB正面性,从而对参与价值共创产生正向影响;当启动自我意识状态时,消费者感知平台卖家UPB与道德自我形象的交互效应消失;高道德自我形象×感知正面性→主体自我意识状态→互依型自我建构倾向→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间接效应显著,低道德自我形象×感知负面性→客体自我意识状态→独立型自我建构倾向→消费者参与价值共创的间接效应显著。为解决平台卖家的亲组织非伦理问题,平台卖家应增强自身管理的自觉性,平台企业则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并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强化对平台卖家UPB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PB) 道德自我形象 感知 自我意识状态 自我建构倾向 价值共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与重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斌 徐鹏 +1 位作者 陈金 李金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8,共8页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自媒体话语生态 道德理论 道德叙事 学校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怀伦理视域下医务人员的道德创伤与应对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嵘青 王彧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8-1386,共9页
临床实践中的道德困境是造成医务人员道德创伤的重要因素。关怀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对防治医务人员道德创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梳理关怀伦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对医务人员的道德创伤进行解释和分析,... 临床实践中的道德困境是造成医务人员道德创伤的重要因素。关怀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对防治医务人员道德创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梳理关怀伦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对医务人员的道德创伤进行解释和分析,剖析造成创伤的主要原因为:医务人员个体具有脆弱性,自我关怀水平较低;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医患双方关怀关系的不对称;组织支持水平较低,缺乏关怀型伦理氛围。因此,以关怀为目标,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关怀素养和道德韧性,构建医患之间和谐的关怀关系,建立关怀环境、形成关怀型组织伦理氛围等途径能够缓解道德两难困境,这也是防治医务人员道德创伤及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创伤 关怀伦理 道德困境 自我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燕 王振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道德自我知觉的提升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两种矛盾现象,造成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解释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解释水平在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与欺骗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 道德自我知觉的提升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两种矛盾现象,造成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解释水平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解释水平在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与欺骗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179名和19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数字矩阵任务测量欺骗行为,采用过去时间距离和未来时间距离操纵解释水平。结果发现:高解释水平下(较远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而低解释水平下(较近的过去、未来),道德自我知觉启动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未启动组。因此,解释水平调节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即高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一致性效应;而低解释水平下,道德自我知觉提升产生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自我知觉 道德行为 欺骗行为 解释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亲社会意愿和欺骗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燕 王振宏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研究探讨了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其亲社会意愿和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1选取375名农村初中生,考察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亲社会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组和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的亲社会意愿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2... 研究探讨了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其亲社会意愿和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1选取375名农村初中生,考察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亲社会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组和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的亲社会意愿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2选取与实验1不同的333名农村初中生,考察农村初中生道德自我知觉对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组的欺骗行为显著高于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和控制组,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组的欺骗行为显著低于控制组。研究表明,道德自我知觉提升的农村初中生在亲社会行为中出现了道德一致性效应,在欺骗行为中出现了道德心理许可效应;而道德自我知觉降低的农村初中生无论在亲社会行为还是欺骗行为中,都出现了道德净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道德自我知觉 亲社会意愿 欺骗行为 道德一致性效应 道德心理许可效应 道德净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问责:为何问、问什么、如何问 被引量:4
19
作者 安相丞 陈蓉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2,共8页
近年来,指向教师师德责任履行的师德问责逐渐成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中的关键一环,这是师德责任本质的应有之义,是师德失范防治的现实所需,也是维护教育良序的必然要求。师德问责内容因其介入节点的不同而不同,于教师行动前的问责指... 近年来,指向教师师德责任履行的师德问责逐渐成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中的关键一环,这是师德责任本质的应有之义,是师德失范防治的现实所需,也是维护教育良序的必然要求。师德问责内容因其介入节点的不同而不同,于教师行动前的问责指向教师知觉与意志,于教师行动后的问责指向教师良心与行为。师德问责施行应以动态、全态、常态问责为实践进路,以教师自觉、自讼、自控为内核动力,以督责、归责、追责机制为外部保障,如此才能确保师德问责精准有力、科学合理地发挥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失范 问责制 师德责任 自我问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与“合情”: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卫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0,共8页
基于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情理融通的精神逻辑,道德实践要获得着眼于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功效性,其本质展现为“合理”与“合情”的辩证统一:“合理”能够通过发挥伦之“理”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情”克服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成为... 基于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情理融通的精神逻辑,道德实践要获得着眼于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功效性,其本质展现为“合理”与“合情”的辩证统一:“合理”能够通过发挥伦之“理”的价值引导作用,使“情”克服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而成为向善之情,为道德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合情”则能使道德实践扬弃伦之“理”的抽象性和教条化,使“合理”能够在现实的伦理情境中获得实质性的内涵。基于“合理”与“合情”的实践逻辑及其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共同开启了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中“修己”与构建“人伦和谐”的实践智慧。同时,这两种实践智慧又透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相互贯通的整体性:“修己”的德性能力展现为激发人性的创造力和超越性,为构建“人伦和谐”提供主体条件;而“人伦和谐”则为“修己”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是“修己”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实践中的外化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主义 合理 合情 修己 人伦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