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OsPUB4基因克隆、激素诱导表达分析与互作蛋白筛选
1
作者 李福媛 杨奕 +3 位作者 马继琼 许明辉 林良斌 孙一丁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90-1700,共11页
为探究E3泛素连接酶OsPUB4的功能,阐明OsPUB4介导的调控机制,以日本晴为材料,克隆水稻U-Box型E3泛素连接酶基因OsPUB4,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编码区序列特征进行预测,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 为探究E3泛素连接酶OsPUB4的功能,阐明OsPUB4介导的调控机制,以日本晴为材料,克隆水稻U-Box型E3泛素连接酶基因OsPUB4,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对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编码区序列特征进行预测,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该基因在不同植物激素诱导下的表达特征,同时利用酵母cDNA文库对OsPUB4的互作蛋白进行筛选。结果表明:(1)水稻OsPUB4基因启动子区含多个与激素、光、温度等相关的响应元件,编码区全长2187 bp,无信号肽,含1个跨膜结构域和62个磷酸化位点;(2)OsPUB4与乌拉尔图小麦PUB4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3)通过外源激素诱导发现,短时间内JA会抑制水稻叶片中OsPUB4基因的表达,而IAA则相反;(4)OsPUB4蛋白与OsTPS5、Di19和THIC等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综上,OsPUB4基因受外源激素诱导表达,且与多个胁迫响应相关蛋白存在互作关系,为深入研究OsPUB4在水稻胁迫响应方面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E3泛素连接酶 OsPUB4 激素诱导表达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响应EXP基因鉴定及GmEXLB2克隆和诱导表达分析
2
作者 郑荣繁 于本帅 +2 位作者 王丽丽 徐冉 王玉斌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4,共10页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经济作物,其产量常受到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严重影响。扩展蛋白(expansin,EXP)是一类在植物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能够引起植物细胞壁松弛。这类蛋白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的调控,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经济作物,其产量常受到干旱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严重影响。扩展蛋白(expansin,EXP)是一类在植物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能够引起植物细胞壁松弛。这类蛋白通过对植物细胞壁的调控,在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挖掘大豆中同时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EXPs,本研究基于前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的转录组数据,利用韦恩图、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克隆方法对EXPs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共有49个GmEXPs响应盐胁迫,21个GmEXPs响应干旱胁迫,其中15个GmEXPs基因受到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共同调控。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5个GmEXP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与植物逆境胁迫和植物激素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本研究在大豆品种齐黄34根系中克隆到受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显著诱导的基因GmEXLB2,该基因编码expansin-like B蛋白。GmEXLB2蛋白序列与野生大豆扩展蛋白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该蛋白含有保守的Expansin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GmEXLB2基因在下胚轴中表达水平最高,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显著诱导根中GmEXLB2的表达。此外,GmEXLB2基因的表达受植物激素调控,其中ACC、GA 3和ABA处理均能诱导GmEXLB2基因表达。结果说明GmEXLB2基因在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可能通过植物激素信号参与大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响应。结果可为探究大豆EXLB基因响应逆境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深入研究GmEXLB2基因的抗旱和耐盐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干旱胁迫 扩展蛋白 GmEXLB2 诱导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7的诱导表达增强靶向GPC3 CAR-T细胞的增殖及体外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龚福生 陈珊珊 +1 位作者 郑秋红 刘沁颖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1-956,共6页
目的:探讨IL-7的诱导表达对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细胞)的增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无缝克隆将GPC3 CAR序列片段插入GV400载体的Bam HⅠ/Eco RⅠ位置,构建第二代CAR慢病毒载体... 目的:探讨IL-7的诱导表达对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CAR-T细胞)的增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无缝克隆将GPC3 CAR序列片段插入GV400载体的Bam HⅠ/Eco RⅠ位置,构建第二代CAR慢病毒载体GPC3-BBZ及GPC3-BBZ-NFAT-IL-7,以293T细胞包装相应的慢病毒载体后,感染人T细胞制备CAR-T细胞。实验分为未转导T细胞(NT)组、GPC3-BBZ CAR-T细胞组、GPC3-BBZ-NFAT-IL-7 CAR-T细胞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AR-T细胞中CAR的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经GPC3蛋白激活的CAR-T细胞中IL-7 m RNA的表达水平,细胞计数法检测CAR-T细胞在GPC3抗原刺激下的增殖能力,ELISA检测CAR-T细胞在受到肿瘤细胞刺激后IL-7、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应用实时细胞分析(RTCA)技术检测CAR-T细胞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GPC3-BBZ和GPC3-BBZ-NFAT-IL-7,制备出靶向GPC3的CAR-T细胞。经GPC3抗原激活后,GPC3-BBZ-NFAT-IL-7 CAR-T细胞可有效表达IL-7 mRNA(P<0.01),其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与GPC3-BBZ CAR-T细胞相比,GPC3-BBZ-NFAT-IL-7 CAR-T细胞与GPC3阳性靶细胞Huh-7细胞共培养后,分泌更高水平的IL-7、IFN-γ和TNF-α(P<0.01或P<0.001)。RTCA结果显示,GPC3-BBZ-NFAT-IL-7 CAR-T细胞对GPC3阳性Huh-7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GPC3-BBZ CAR-T细胞(P<0.05)。结论:成功制备可诱导表达IL-7的靶向GPC3的CAR-T细胞,IL-7的诱导表达增强靶向GPC3 CAR-T细胞的免疫活性,在体外展现出较强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CAR-T细胞 IL-7 诱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off诱导表达CUEDC2稳定细胞系的建立
4
作者 徐金敬 王玉博 +6 位作者 王芊艺 周杰 梁冰 穆蕊 于鸣 巩伟丽 张维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8期4128-4131,共4页
CUEDC2(CUE domain containging protein 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功能尚未十分明确的蛋白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CUEDC2通过影响孕激素受体PR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此外,研究还发现CUEDC2通过招募PP1磷酸酶,促进IKK复合体的去磷酸化,抑... CUEDC2(CUE domain containging protein 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功能尚未十分明确的蛋白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CUEDC2通过影响孕激素受体PR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此外,研究还发现CUEDC2通过招募PP1磷酸酶,促进IKK复合体的去磷酸化,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为了深入研究CUEDC2的功能,构建了CUED2可诱导表达载体(p617-neo-T-CUEDC2-I-tTA4),并通过逆转录病毒系统获得tet-off可诱导表达CUEDC2的稳定细胞系。该诱导表达细胞株的建立为CUEDC2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EDC2 tet-off可诱导表达 稳定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 HSP18.1 基因生信分析及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
5
作者 刘晨 魏进彬 +6 位作者 宋凯 臧志鹏 高玉珍 杨红静 任维贤 张建栋 王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以秦烟1号无菌幼苗为供试材料克隆出HSP18.1基因的CDS区,构建重组质粒,对该基因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组织中非生物胁迫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属于HSP20家族,全长615 bp,CDS全长579 bp,编码19... 以秦烟1号无菌幼苗为供试材料克隆出HSP18.1基因的CDS区,构建重组质粒,对该基因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组织中非生物胁迫表达。结果表明:该基因属于HSP20家族,全长615 bp,CDS全长579 bp,编码192个氨基酸,且含多个磷酸化和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烟草HSP18.1蛋白与拟南芥HSP18.1蛋白同源,且与多个蛋白相互作用。系统发育表明,烟草HSP18.1与文冠果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小米椒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热胁迫下NtHSP18.1基因在根、茎叶中被强烈诱导表达,表明NtHSP18.1基因是调节植物耐热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HSP18.1基因 生物信息学 蛋白诱导表达 热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诱导下白菜的转录特征及钙富集关键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邵晓庆 卢一铭 徐卫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白菜是喜钙作物,对钙的需求量较大且易在体内富集.目前白菜钙富集的代谢途径及分子机理尚未被完全解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钙水平(0,0.2,0.4,0.6和0.8 g/kg)对‘黑叶五月慢’和‘上海六月慢’两个白菜品种生长... 白菜是喜钙作物,对钙的需求量较大且易在体内富集.目前白菜钙富集的代谢途径及分子机理尚未被完全解析.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钙水平(0,0.2,0.4,0.6和0.8 g/kg)对‘黑叶五月慢’和‘上海六月慢’两个白菜品种生长及钙质量分数的影响,运用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初步探讨了白菜钙富集代谢途径和生物学信息,以及钙富集关键基因家族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钙诱导下,‘黑叶五月慢’和‘上海六月慢’地上部钙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4.0%~21.6%和6.6%~41.3%.两个白菜品种的地上部钙质量分数大小为‘黑叶五月慢’>‘上海六月慢’.转录组分析发现,钙处理下两个白菜品种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组分、转运和分解代谢通路、信号转导通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上.随着供钙水平的增加,两个白菜品种的BcECA和BcCAS家族基因表达量具有上调现象,BcECA和BcCAS家族基因表达量与钙质量分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白菜 钙富集 基因表达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HubHLH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及其对冬季补光诱导开花的表达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佳雪 丁一 +8 位作者 王猛 李涛 郭攀阳 刘成立 韦双双 黄家权 李洪立 胡文斌 汤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为了获得较完整的候选基因,探讨HubHLH基因在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冬季补光诱导开花过程的表达响应,对火龙果HubHLH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分析。鉴定出153个HubHLH基因;这些基因的编码蛋白含有176~687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9.28~7... 为了获得较完整的候选基因,探讨HubHLH基因在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冬季补光诱导开花过程的表达响应,对火龙果HubHLH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分析。鉴定出153个HubHLH基因;这些基因的编码蛋白含有176~687个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9.28~74.44 kDa,等电点(pI)为4.81~9.88,均为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大多定位到细胞核。为鉴定HubHLH基因家族的同源性,本研究将153个火龙果HubHLH和120个拟南芥AtbHLH蛋白进行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系统发育比较分析结果:火龙果HubHLH基因家族成员被分为12个组,25个亚族;对HubHLH基因家族的保守motif、基因结构及在染色体的位置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亚族的基因具有相似的基序组成和基因结构。对HubHLH基因家族的内部复制事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有78条片段复制被鉴定为片段重复基因,说明片段复制是HubHLH基因家族的主要扩张力量。此外,基于已测定的关于火龙果冬季补光诱导开花的4个时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到59个HubHLH基因在冬季补光诱导成花过程中有差异表达,随后对这59个HubHLH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它们在红光或远红光的反应、对光刺激的反应、有性生殖功能、对辐射的反应等功能上均有富集,说明HubHLH基因家族可能在冬季补光诱导火龙果成花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bHLH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 补光诱导开花 基因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液囊支原体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诱导表达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晓怡 胡巧 +6 位作者 张文婷 邓兰兰 郭云清 卢琴 张蓉蓉 张鹤平 罗青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05-210,共6页
为了获得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PdhD)的蛋白表达产物,分析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PdhD的二级结构和主要抗原域。将PdhD基因的第593、731、1712、1833 nt处的A突变为G,使改造成... 为了获得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PdhD)的蛋白表达产物,分析蛋白的免疫原性,采用DNAStar Protean软件分析PdhD的二级结构和主要抗原域。将PdhD基因的第593、731、1712、1833 nt处的A突变为G,使改造成功的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BL21中正确表达;经IPTG诱导后获得约70 ku的蛋白。对PdhD蛋白的622个氨基酸进行二级结构的预测,Garnier-Robson法预测出18个α螺旋中心、12个β折叠区段和17个T转角区段,Chou-Fasman法预测出24个α螺旋中心、23个β折叠区段和37个T转角区段,Karplus-Schulz法预测出42个柔性区域。PdhD的主要抗原域为Gln27-Phe36、Vla38-Val51、Ala89-Ala99、Pro137-Asp159、Gly307-Ile336、Gly369-Gly386、Gly397-Gln416、Ala433-Val447、Ieu486-Tyr504、Ala541-Asn549。免疫原性分析发现,PdhD重组蛋白能与兔源Anti-MS血清发生强烈反应,与兔源Anti-MG血清和兔源血清Blank均不发生反应。PdhD具有免疫原性,可作为候选抗原用于亚单位疫苗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 MS)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诱导表达 免疫原性分析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诱导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穿梭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荧光示踪中的应用
9
作者 左东 李子晨 +5 位作者 尹伊 胡海 王少辉 祁晶晶 田明星 于圣青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1,共7页
细菌的荧光标记是一种重要的常用实验标记技术,用于研究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感染宿主体内示踪、感染细胞示踪等研究。细菌的荧光标记通常通过质粒表达荧光蛋白来实现,而不同类型的细菌,由于菌种特性不同,构建的质粒往往不能通用。本研究... 细菌的荧光标记是一种重要的常用实验标记技术,用于研究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感染宿主体内示踪、感染细胞示踪等研究。细菌的荧光标记通常通过质粒表达荧光蛋白来实现,而不同类型的细菌,由于菌种特性不同,构建的质粒往往不能通用。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可诱导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穿梭质粒pBT-iEGFP,该质粒可通过添加无水四环素诱导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诱导表达和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pBT-iEGFP质粒可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和马耳他布鲁菌中成功诱导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在五代盲传中该质粒能在细菌中稳定遗传。胞内布鲁菌诱导表达试验证实,pBT-iEGFP质粒可成功示踪细胞感染过程中活的布鲁菌。总之,本研究构建的pBT-iEGFP质粒可作为细菌的荧光示踪研究工具,应用于多种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表达质粒 绿色荧光蛋白 大肠杆菌 沙门菌 布鲁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妮 贾亚春 +5 位作者 梁肖 慕艳华 杜轲 魏雅萌 郭艳妮 孔光耀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49,共6页
目的研究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ineurin,OPTN)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OPTN基因参与MM发生发展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利用3个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SE6477、GSE1... 目的研究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ineurin,OPTN)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OPTN基因参与MM发生发展的机制和临床价值。方法利用3个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SE6477、GSE136324和GSE24080),分析OPTN在MM中的表达;通过收集MM患者临床骨髓标本,利用qRT-PCR实验进一步验证OPTN在M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OPTN在MM预后和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MM转录组数据,根据OPTN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界,将MM患者分为OPTN高、低表达组,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对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从而挖掘OPTN在MM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及其可能参与的分子机制。结果OPTN在MM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OPTN表达变化与MM患者的国际分期体系(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显著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OPTN表达变化可区分正常人和MM患者。生存分析显示OPTN低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高表达患者(P<0.05)。GO、KEGG和GSE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OPTN可能通过调控NOD样受体、NF-κB、TNF及RAS/MAPK等通路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自噬及调节细胞免疫反应等参与MM的进程。结论OPTN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低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能作为MM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数据库(GEO) 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N) 多发性骨髓瘤(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C2H2基因家族鉴定及响应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谷云霞 王梦琦 +2 位作者 张婷 单李铭 刘小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是龙胆药材的基源植物之一,C2H2锌指蛋白是锌指蛋白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其成员在1年生滇龙胆转录中最为丰富,本研究拟在对滇龙胆转录组中C2H2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表达模式,为滇龙...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是龙胆药材的基源植物之一,C2H2锌指蛋白是锌指蛋白家族中的一个大家族,其成员在1年生滇龙胆转录中最为丰富,本研究拟在对滇龙胆转录组中C2H2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表达模式,为滇龙胆C2H2转录因子功能研究提供参考。基于滇龙胆转录组数据,利用NCBI、MAFFT、MEME、STRING等在线网站及TBtools软件对其基因信息、进化关系、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滇龙胆转录组中共鉴定出31个含有C2H2保守结构域的序列(GrC2H2 1~GrC2H2 31),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在53(GrC2H2 14)~604个(GrC2H2 31)之间,等电点介于4.23~9.92之间,且31个家族成员都定位在细胞核中,其家族分为10个亚家族,GrC2H2 5、GrC2H2 6、GrC2H2 8、GrC2H2 11、GrC2H2 17、GrC2H2 18、GrC2H2 19、GrC2H2 22、GrC2H2 23和GrC2H2 31共10个转录因子为滇龙胆C2H2转录因子的正调控因子。2种浓度MeJA诱导后C2H2表达模式显示,MeJA浓度越高,GrC2H2基因表达量越高。本研究首次鉴定了滇龙胆C2H2基因家族并分析了其响应MeJA表达模式,可为后续深入研究C2H2基因家族功能及滇龙胆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生物信息学 C2H2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茉莉酸甲酯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McGATA 5基因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12
作者 肖桃兰 于盱 +5 位作者 房海灵 亓希武 李莉 陈泽群 柏杨 梁呈元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探究GATA转录因子在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inn.)中的生物学功能,根据薄荷转录组数据克隆了McGATA 5基因,并分析了McGATA5的序列结构、理化特性、系统进化关系、转录自激活活性,McGATA 5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激素诱导和非生物胁迫条件... 为探究GATA转录因子在薄荷(Mentha canadensis Linn.)中的生物学功能,根据薄荷转录组数据克隆了McGATA 5基因,并分析了McGATA5的序列结构、理化特性、系统进化关系、转录自激活活性,McGATA 5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激素诱导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McGATA 5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薄荷McGATA 5定位于细胞核,基因编码区(CDS)全长849 bp,编码282个氨基酸;McGATA5为亲水性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0931,理论等电点为pI 6.7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McGATA 5属于GATAⅠ亚家族。转录自激活活性验证结果表明McGATA5具有转录自激活活性。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McGATA 5在薄荷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且在茎、成熟叶、花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根和幼叶。0.5μmol·L^(-1)24-表油菜素内酯(EBR)、0.1 mmol·L^(-1)脱落酸(ABA)、0.01 mmol·L^(-1)萘乙酸(NAA)和200 mmol·L^(-1)NaCl以及干旱(控水)处理后的McGATA 5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低温(4℃)处理后的McGATA 5相对表达量总体下调。综上所述,薄荷McGATA 5受激素EBR、ABA、NAA诱导表达,并参与NaCl、低温和干旱胁迫的应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GATA5 基因克隆 表达 激素诱导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60在双峰驼不同发育阶段睾丸及排卵前后生殖器官中的表达与定位
13
作者 成力童 南京宏 +4 位作者 李天安 颜秋 王琪 赵兴绪 张勇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38,共9页
为探究热休克蛋白60(HSP60)对双峰驼不同发育阶段睾丸及排卵前后卵巢、子宫及输卵管的影响及调控作用,以双峰驼睾丸为材料,克隆HSP60的CDS区序列,利用ProParam及MEGA 7.0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苏木精... 为探究热休克蛋白60(HSP60)对双峰驼不同发育阶段睾丸及排卵前后卵巢、子宫及输卵管的影响及调控作用,以双峰驼睾丸为材料,克隆HSP60的CDS区序列,利用ProParam及MEGA 7.0等软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探究其表达规律。克隆结果显示:HSP60的编码区(CDS)长度为1722 bp,编码537个氨基酸,双峰驼HSP60基因与单峰驼及羊驼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近。qPCR结果显示:HSP60在双峰驼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均有表达,且性成熟后(3,5,7岁)睾丸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3月龄;排卵前后卵巢、子宫及输卵管中均有HSP60的mRNA表达,且排卵后卵巢和子宫中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排卵前,而在输卵管中排卵前后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SP60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趋势与mRNA水平相似,随着年龄的递增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而排卵后卵巢、子宫及输卵管中HSP60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排卵前。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HSP60蛋白主要定位于双峰驼的睾丸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及部分生精细胞,卵巢的颗粒细胞,子宫内膜的腺细胞以及肌细胞等。结果表明,HSP60参与双峰驼睾丸发育及精子生成过程,同时参与诱导排卵及减数分裂的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HSP60 睾丸 诱导排卵 表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表皮模式因子GmEPFL6a荫蔽响应分析及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14
作者 罗芮洁 闫飞燕 +5 位作者 蒋亨珂 廖树琳 杨辉 孙歆 余靓 杜俊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为了更多了解大豆避荫反应机制中mGmEPFL6a(MATURE 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 LIKE6a)蛋白的功能,需要在进行体外纯化时得到大量高活性的蛋白,实验优化了蛋白的原核表达条件,即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mEPFL6各同源基因在荫蔽处理下... 为了更多了解大豆避荫反应机制中mGmEPFL6a(MATURE EPIDERMAL PATTERNING FACTOR LIKE6a)蛋白的功能,需要在进行体外纯化时得到大量高活性的蛋白,实验优化了蛋白的原核表达条件,即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mEPFL6各同源基因在荫蔽处理下的表达情况,从中选出响应程度最高的GmEPFL6a,克隆其成熟区段,即mGmEPFL6a用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old-mGmEPFL6a,转化BL21(DE3)表达菌株,借助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利用酶标仪、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量,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表达条件。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GmEPFL6a在上胚轴、叶柄、单叶中高度响应荫蔽,且对不同光质响应程度有所差异。重组蛋白最优表达条件包括加入0.5 mmol·L~(-1)IPTG诱导剂,在28℃的温度下120 r/min低速孵育24 h。各因素的影响主次分别为诱导温度>诱导时间>IPTG浓度。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mGmEPFL6在大豆避荫反应机制中的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荫反应 表皮模式因子 mGmEPFL6a 原核表达纯化 诱导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羚牛IFN-γ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原核表达
15
作者 柳丽 姚宇航 +4 位作者 刘晨阳 张文涛 马俊杰 昝林森 成功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8,共10页
旨在研究羚牛γ干扰素(IFN-γ)基因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增强羚牛的免疫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T-PCR方法克隆羚牛IFN-γ基因,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IFN-γ基因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 旨在研究羚牛γ干扰素(IFN-γ)基因结构与功能,为进一步增强羚牛的免疫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通过RT-PCR方法克隆羚牛IFN-γ基因,并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将IFN-γ基因序列连入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羚牛IFN-γcDNA序列全长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蛋白高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存在13个磷酸化修饰位点,并含有1个信号肽、1个低度复杂区、1个跨膜结构域及1个IFN-γ结构域,其中IFN-γ结构域位于胞外区。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绵羊、山羊、家牛、水牛、人、黑猩猩、小鼠、鸡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98.8%、97.2%、96.2%、75.8%、75.4%、64.1%、54.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4%、99.4%、95.8%、95.8%、62.7%、62.7%、43.9%、33.5%。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羚牛与山羊、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经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重组IFN-γ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大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34 ku。通过密码子优化及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等原核表达优化策略发现,密码子优化能促进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且最佳诱导浓度为0.9 m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IFN-Γ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IPTG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丁质脱乙酰酶Ca CDA1的克隆表达与酶活测定
16
作者 陈龙智 陈建荣 +3 位作者 黄引旧 潘丽霞 陈海兰 阳丽艳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8-547,共10页
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将几丁质转化为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壳聚糖,但目前成功实现异源表达的几丁质脱乙酰酶种类有限,制约了对其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本研究从实验室前期分离... 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将几丁质转化为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壳聚糖,但目前成功实现异源表达的几丁质脱乙酰酶种类有限,制约了对其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本研究从实验室前期分离的几丁质降解菌Chitinilyticum aquatile CSC-1中,鉴定出一种新颖的几丁质脱乙酰酶Ca CDA1。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Ca CDA1基因及其截短突变体Ca CDA1_CD的基因序列,随后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至Escherichia coli BL21-CodonPlus(DE3)-RIPL宿主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对硝基乙酰苯胺法测定酶活性,结果显示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值为5.0,在此条件下Ca CDA1粗酶液活性为(7.70±0.47)U/mL,而Ca CDA1_CD粗酶液活性为(6.12±0.57)U/mL。本研究成功克隆、表达并初步表征了Ca CDA1及其截短突变体,为深入解析Ca CDA1的功能特性及其潜在应用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脱乙酰酶 截短突变体 克隆 诱导表达 酶活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糖橘几丁质酶基因Cs9g18700.1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17
作者 胡亚平 陈聪 +3 位作者 吉前华 郭雁君 蒋惠 郭丽英 《中国果树》 2025年第6期54-62,共9页
几丁质酶是植物重要的抗真菌病基因,在生长发育、抗逆境、共生固氮等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PCR从砂糖橘cDNA文库中扩增到了Cs9g18700.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它是柑橘32个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定位在第9染色体,有信号肽指导其分泌到... 几丁质酶是植物重要的抗真菌病基因,在生长发育、抗逆境、共生固氮等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PCR从砂糖橘cDNA文库中扩增到了Cs9g18700.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它是柑橘32个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定位在第9染色体,有信号肽指导其分泌到细胞外,是单体的球状蛋白质。经过测序验证序列无误后,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ASY-Blunt E1中,转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用IPTG诱导Cs9g18700.1基因成功表达。为揭示该基因的抗病机理和提高柑橘抗病能力奠定了基础,也为基于几丁质酶降解物的生物肥料、食品、医药的开发提供了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糖橘 几丁质酶 基因克隆 诱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Nissle 1917类T7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18
作者 郑烨 邓睿哲 +3 位作者 杨富荏 林艺娜 王辉 叶健文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目的:在大肠杆菌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中构建类T7 RNA聚合酶的强诱导表达系统,实现目标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在EcN中构建不同诱导表达调控系统,并进行“剂量-响应”表征测试,筛选出低渗漏、高表达的诱导系统... 目的:在大肠杆菌Nissle 1917(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中构建类T7 RNA聚合酶的强诱导表达系统,实现目标蛋白的高效表达。方法:在EcN中构建不同诱导表达调控系统,并进行“剂量-响应”表征测试,筛选出低渗漏、高表达的诱导系统;通过构建基因组整合表达类T7 RNA聚合酶(T7-like RNA polymerase,MmP1)的菌株LM01,并测试其启动子突变文库,优化其表达强度及动态输出范围;利用MmP1诱导系统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验证其蛋白表达能力。结果:在EcN中成功构建并表征了多个诱导系统,其中以MmP1为RNA聚合酶的类T7诱导表达系统的饱和诱导输出强度最优,最大动态调控范围高达909倍;将MmP1聚合酶表达模块整合至EcN基因组后,其饱和响应表达输出提高达66.8%;P MmP1启动子突变文库的构建提供了涵盖65~1097倍动态范围的宽范围可诱导表达可能性;MmP1系统在SOD蛋白可溶性表达测试中产量最高,达到435.7 mg/L,为香草酸诱导系统产量的4.02倍,且酶活性最高达到391.3 U/mL。结论:类T7(MmP1)诱导系统在EcN中可成功构建,并具有高饱和表达、低本底渗漏、动态范围可控等特性,有助于实现蛋白的高效表达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Nissle 1917 诱导表达系统 类T7表达系统 蛋白表达 合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桐子早期光诱导蛋白基因ELIP克隆及其与靶向miRNA的互作与低温下共表达分析
19
作者 陈建南 朱晓琴 +1 位作者 吕宇婧 龚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0-442,共13页
【目的】作为一种喜温冷敏植物,低温严重影响小桐子的生长发育、地域分布与产量。前期工作发现12℃低温锻炼可显著提高小桐子的抗冷性,小桐子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基因是低温高响应基因。为探究JcELIP在小桐子低温响应中的作用,全面了解... 【目的】作为一种喜温冷敏植物,低温严重影响小桐子的生长发育、地域分布与产量。前期工作发现12℃低温锻炼可显著提高小桐子的抗冷性,小桐子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基因是低温高响应基因。为探究JcELIP在小桐子低温响应中的作用,全面了解JcELIP的结构、调控机制、进化关系及JcELIP与miRNAs的互作关系,也为后续小桐子抗冷分子育种提供一个重要的候选基因资源。【方法】通过RT-PCR克隆了小桐子JcELIP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qPCR分析JcELIP基因在根、茎、叶中及12℃低温锻炼过程中的表达变化,鉴定与JcELIP互作的miRNAs,进行了12℃低温锻炼过程中的共表达分析。【结果】该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为585 bp,编码194个氨基酸,蛋白的分子质量为2.04 kD,理论等电点为9.59,属于稳定的疏水碱性蛋白,具有3个疏水跨膜螺旋;三级结构主要由ɑ-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具有叶绿素a/b结合位点。顺式作用元件预测显示JcELIP具有脱落酸等激素响应元件。进化分析显示:小桐子JcELIP与木薯MeELIP同源性最高。RTqPCR分析显示:正常生长条件下小桐子JcELIP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12℃冷锻炼条件下JcELIP在叶中表达快速上调,48 h时其表达量达到对照组的64.8倍,表明JcELIP参与了小桐子对冷胁迫的响应与适应。基于小桐子降解组数据,鉴定到miR390-x、miR6476-x和novel-m0090-3p等8个miRNAs对JcELIP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共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12℃低温锻炼过程中JcELIP的表达受miR390-x和novel-m0090-3p显著负调控。【结论】JcELIP高响应低温胁迫并与miRNAs互作,表明其在小桐子响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 早期光诱导蛋白(ELIP)基因 冷锻炼 表达分析 miRNA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LTA诱导绵羊瘤胃上皮细胞SBD-1表达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李鑫阳 齐盟 +1 位作者 刘加庆 杨银凤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4年第5期7-12,共6页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的脂磷壁酸(LTA)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RECs)中绵羊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使用不同浓度(0、10、20、30、40和50μg/mL)的枯草芽孢杆菌LTA刺激ORECs 8 h,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试验...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的脂磷壁酸(LTA)对绵羊瘤胃上皮细胞(ORECs)中绵羊β-防御素-1(SBD-1)表达的影响,本试验使用不同浓度(0、10、20、30、40和50μg/mL)的枯草芽孢杆菌LTA刺激ORECs 8 h,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试验(qPCR)分别检测ORECs SBD-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确定最佳刺激浓度;再用最佳刺激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LTA分别刺激ORECs不同时间(0、2、4、8、12和24 h),采用qPCR和ELISA方法检测SBD-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确定最佳刺激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的枯草芽孢杆菌LTA均可使ORECs中SBD-1的表达量上调,其中在刺激浓度为10μg/mL与刺激时间为8 h的情况下,SBD-1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不同条件下的枯草芽孢杆菌LTA对ORECs的刺激均不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这说明枯草芽孢杆菌LTA可诱导ORECs中SBD-1表达量增加,且最佳诱导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0μg/mL和8 h。本研究为枯草芽孢杆菌LTA诱导调节SBD-1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瘤胃上皮细胞 枯草芽孢杆菌脂磷壁酸 β-防御素-1 诱导表达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