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Ⅱ)-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L-苏糖酸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祥德 殷向晨 +3 位作者 朱守荣 林华宽 陈荣悌 张兴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9-853,共5页
在298K,I=0.1mol/LKNO3条件下测定了L-苏糖酸-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铜(Ⅱ)三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实验表明,生物配体α-氨基酸及L-苏糖酸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相应二元... 在298K,I=0.1mol/LKNO3条件下测定了L-苏糖酸-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铜(Ⅱ)三元配合物的生成常数.实验表明,生物配体α-氨基酸及L-苏糖酸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相应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三元配合物的含量显著大于二元配合物的含量.即L-苏糖酸能作为金属离子的载体,使金属离子易于与氨基酸或蛋白质结合而被动物吸收利用.α-氨基酸及L-苏糖酸间的相容性及其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随α氨基酸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二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增加而增加,二者间存在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而在L-苏糖酸-5-取代邻菲咯啉-铜(Ⅱ)三元配合物中,由于d-p反馈π键的存在,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随取代邻菲咯啉质子化常数的增加而降低,二者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直线自由能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糖酸 氨基酸 邻菲咯啉 三元 配合物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丁杨 任祥祥 +1 位作者 庄楚雄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662,共7页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肽铜()配合物 多吡啶配体 甘缬二肽 核酸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1,10-邻菲咯啉-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古琴 乐学义 +2 位作者 谢韵 洪来法 庄楚雄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7-760,共4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命元素铜与邻菲咯啉或其衍生物配位形成的配合物能够通过插入或部分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研究表明,多吡啶配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配合物的结合情况有较大影响。如phen和dpq铜配合物通过小沟与DNA插入,而dppz铜配合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命元素铜与邻菲咯啉或其衍生物配位形成的配合物能够通过插入或部分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研究表明,多吡啶配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配合物的结合情况有较大影响。如phen和dpq铜配合物通过小沟与DNA插入,而dppz铜配合物则是通过大沟插入。此外,多吡啶铜配合物的核酸酶活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甚至有报道指出带巯基的配合物具光切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三元配合物 1 10-邻菲咯啉 L-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TBZ/HPB-铜(Ⅱ)-L-蛋氨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抑菌活性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卢艳梅 区志镔 +1 位作者 刘海峰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4-710,共7页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2-(4′-噻唑基)苯并咪唑 2-(2-吡啶)苯并咪唑 DNA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噻唑基)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抑菌活性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丽 卢艳梅 +1 位作者 区志镔 乐学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4-579,共6页
合成了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Ala)(H2O)]ClO4[其中,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电子吸收光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 合成了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Ala)(H2O)]ClO4[其中,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及电子吸收光谱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G-)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另外,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2-(4′-噻唑基)苯并咪唑 L-丙氨酸 DNA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陈佳阳 任祥祥 +1 位作者 古琴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IP)(L-Val)(H2O)]ClO4·1.5H2O(2)、[Cu(TATP)(L-Tyr)(H2O)]ClO4·H2O(3)和[Cu(IP)(L-Tyr)(H2O)]ClO4·H2O(4)(TATP=1,4,8,9-四氮三联苯,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Val=L-缬氨酸,L-Tyr=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作用模式为经典插入作用,且在维生素C存在下配合物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切割作用,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铜()配合物 多吡啶 L-Α-氨基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池泉 陈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11期16-19,共4页
合成了3种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混配配合物[Cu(L-lysine)(Phen)(Cl O4)](Cl O4)(Ⅰ,Phen=1,10-菲咯啉)、[Cu(L-lysine)(IP)(Cl O4)](Cl O4)(Ⅱ,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L-lysine)(PIP)(Cl O4)](Cl O4)(Ⅲ,PIP=2-苯基-咪... 合成了3种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混配配合物[Cu(L-lysine)(Phen)(Cl O4)](Cl O4)(Ⅰ,Phen=1,10-菲咯啉)、[Cu(L-lysine)(IP)(Cl O4)](Cl O4)(Ⅱ,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L-lysine)(PIP)(Cl O4)](Cl O4)(Ⅲ,PIP=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氧化切割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多吡啶配体平面的增大,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大小依次为配合物Ⅲ>配合物Ⅱ>配合物Ⅰ,配合物可能通过部分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三元配合物 多吡啶 L-赖氨酸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氨-多酰氨配体和氨基酸的三元铜(Ⅱ)配合物(英文)
8
作者 郭延河 盖庆春 +2 位作者 李风华 林华宽 朱守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1-388,共8页
合成3个多氨鄄多酰氨配体1,12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鄄2,5,8,11鄄四氮杂十二烷鄄1,12鄄二酮(L1),1,13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鄄2,5,9,12鄄四氮杂十三烷鄄1,13鄄二酮(L2),1,15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2,5,8,11,14鄄五氮杂十五烷鄄1,15鄄... 合成3个多氨鄄多酰氨配体1,12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鄄2,5,8,11鄄四氮杂十二烷鄄1,12鄄二酮(L1),1,13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鄄2,5,9,12鄄四氮杂十三烷鄄1,13鄄二酮(L2),1,15鄄二((α鄄羟甲基)苯基)2,5,8,11,14鄄五氮杂十五烷鄄1,15鄄二酮(L3)。利用pH滴定分别在5.0℃,15.0℃,25.0℃,35.0℃测定了铜髤与这3种配体在二氧六环/水(V/V,15/85)混合溶剂中配位的稳定常数,得到了热力学参数驻H苓m和驻S苓m。其结果显示了配体的质子化和金属配合物的形成受到焓变化的控制。此外,在25.0℃测定了铜(II),配体L和氨基酸(AA)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其中L=L1,L2和L3,AA=L鄄脯氨酸(Pro),L鄄异亮氨酸(Ile),L鄄缬氨酸(Val),甘氨酸(Gly),L鄄丝氨酸(Ser)。观察到在三元体系中存在着直线自由能关系(L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氨-多酰氨配体 氨基酸 三元配合物 铜配合物 热力学 稳定常数 直线自由能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氨基酸对Cu(Ⅱ)-粘土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效兰 张正斌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 对天然海水中氨基酸- 金属铜离子Cu(Ⅱ)- 粘土三元体系中三元表面配合物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⒀采用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法研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内氨基酸对铜离子Cu(Ⅱ)在高岭石上的交换吸附百分率ECu(Ⅱ)~pH关系曲线(S型曲线) 的影响有“左右摆动”规律, 认为体系中形成了三元表面配合物 SOHLM (新型(Ⅱ)类); 实验比较了三种氨基酸的影响⒀三元表面配合物的形成主要受固体粒子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铜离子Cu() 高岭石 三元表面配合物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配体、稀土三元配合物的研究——Ⅳ.氯化铜(Ⅱ)、8-羟基喹啉、对羟基苯甲酸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学性质
10
作者 赵秀嫒 王流芳 +2 位作者 吴集贵 曹云 晏国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67-169,共3页
本文报道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H_2O)8-O_x)(p)·(1/2)H_2O](HP=p-HO-C_6H_4COOH)的合成方法.应用元素分析、溶解性试验、摩尔电导、红外光谱、X 射线粉末衍射、差热—热重分析及配合物的导电性质等手段,对三元配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性... 本文报道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H_2O)8-O_x)(p)·(1/2)H_2O](HP=p-HO-C_6H_4COOH)的合成方法.应用元素分析、溶解性试验、摩尔电导、红外光谱、X 射线粉末衍射、差热—热重分析及配合物的导电性质等手段,对三元配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金属 三元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元铜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建良 春晓改 +2 位作者 周琳姣 陈云 张寿春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45-650,共6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铜配合物[Cu(Dppz)(Gly)(H2O)]·NO3·H2O,(Dppz为二吡啶并[3,2-a;2′,3′-c]吩嗪,Gly为L-甘氨酸)。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2.1588(4)nm,b=0.7216(13)nm,c=1.4219(3)nm,β=108.648(2)...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元铜配合物[Cu(Dppz)(Gly)(H2O)]·NO3·H2O,(Dppz为二吡啶并[3,2-a;2′,3′-c]吩嗪,Gly为L-甘氨酸)。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2.1588(4)nm,b=0.7216(13)nm,c=1.4219(3)nm,β=108.648(2)°。配合物分子中五配位的中心金属铜离子处于变形四方锥配位环境。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该配合物通过嵌入模式与DNA结合,并在还原剂存在下能显著的切割超螺旋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吡啶并3 2-a 2′ 3′-c吩嗪 三元铜配合物 DNA结合 DNA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β不饱和酸铜与1,10-邻菲绕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尧宇 史启祯 高忆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合成了丙烯酸铜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1,10-邻菲绕啉形成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等数据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C4H5O2)2(phen)·H2O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的组成为CuL2(phen)·H2O(L=CH2=HC-COO... 合成了丙烯酸铜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1,10-邻菲绕啉形成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谱等数据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Cu(C4H5O2)2(phen)·H2O的晶体结构.配合物的组成为CuL2(phen)·H2O(L=CH2=HC-COO-,CH2=C(CH3)-COO-),结构为畸变的四方锥形,属单斜晶系,P21/n群,晶胞参数:a=0.7322nm,b=1.7948nmc=1,6014nm,β=97.12(2)°;Z=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邻菲绕啉 三元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吡啶基)苯并噁唑和甘氨酸铜配合物的结构、抑菌活性及与DNA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区志镔 黄山华 乐学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80-1586,共7页
本文以2-(2′-吡啶基)苯并噁唑、甘氨酸和高氯酸铜髤为原料合成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PBO)(Gly)(H2O)]ClO4(PBO=2-(2′-吡啶基)苯并噁唑,Gly=甘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 本文以2-(2′-吡啶基)苯并噁唑、甘氨酸和高氯酸铜髤为原料合成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PBO)(Gly)(H2O)]ClO4(PBO=2-(2′-吡啶基)苯并噁唑,Gly=甘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该配合物晶体属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29 2(2)nm,b=1.032 9(2)nm,c=1.566 8(3)nm;Z=4,V=1.665 6(6)nm3,Dc=1.800 g.cm-3,F(000)=916。最终偏离因子:R1=0.042 6,wR2=0.101 3。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与2-(2′-吡啶基)苯并噁唑相比较,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G+),水稻条斑病细菌(X.oryzae,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并且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髤配合物 2-(2-吡啶基)苯并噁唑 甘氨酸 抗菌活性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