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的复合改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卫东 吕泉 柴冲冲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8,共8页
采用室内试验分析了岩沥青和SBS掺量对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TB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及表面能测试仪研究了岩沥青和SBS对于溶胶沥青的增强作用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岩沥青与SBS在提高TB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在一定程... 采用室内试验分析了岩沥青和SBS掺量对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TB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及表面能测试仪研究了岩沥青和SBS对于溶胶沥青的增强作用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岩沥青与SBS在提高TB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低温性能中的突出特点;TB岩沥青(内掺20%(质量分数,下同)岩沥青+20%橡胶粉)的PG分级可达PG 76-28;车辙试验表明掺量为2.0%的SBS与TB岩沥青(内掺10%岩沥青+10%橡胶粉)复合后的SBS/TB岩沥青改性沥青高温性能高于SBS掺量为4.5%的SBS改性沥青(PG 76-22),从而有效降低了SBS掺量;表面能试验与TSR试验结果均表明TB沥青的黏附性能随着岩沥青与SBS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岩沥青与SBS总体上提高了TB沥青的黏附性;荧光显微镜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BS与TB沥青二次复合后的改性沥青内部均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 岩沥青 SBS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纳米材料对Terminal Blend沥青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木莲 韩丽丽 +2 位作者 李宜锋 刘珊 朱月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0-725,共6页
本研究选用纳米氧化硅和蒙脱土,制备了纳米-Terminal Blend(TB)改性沥青,测定了其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率等指标,得到了不同改性沥青的荧光显微照片(FM)和扫描电镜照片(SEM),还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 本研究选用纳米氧化硅和蒙脱土,制备了纳米-Terminal Blend(TB)改性沥青,测定了其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率等指标,得到了不同改性沥青的荧光显微照片(FM)和扫描电镜照片(SEM),还对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纳米材料均使TB沥青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升高,高温性能得到改善,且纳米掺量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此外,层状纳米蒙脱土对TB沥青高温性能、弹性恢复改善效果优于纳米氧化硅,但对低温延度的改善不及后者。显微图像分析表明纳米氧化硅在改性过程中分散较好,而蒙脱土存在一定团聚现象。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纳米氧化硅改性TB沥青体系在指纹区个别峰消失,纳米蒙脱土改性TB沥青则在1602cm^(-1)处峰消失,同时在1107cm^(-1)、466cm^(-1)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引入纳米材料可能改变TB沥青的特征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胶粉改性沥青 terminal blend 纳米材料 物理性质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minalBlend废胶粉-纳米SiO_2改性沥青粘温关系及低温韧性 被引量:9
3
作者 韩丽丽 韩红红 郑木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2-905,920,共5页
为评价废胶粉-纳米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抗变形性、流变特性及低温韧性,制备了湿法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SiO_2复合改性沥青,并借助旋转粘度、针入度、软化点、5℃和15℃延度试验进行了性能表征,还基于实测表观粘度拟合了复合改性沥青粘... 为评价废胶粉-纳米复合改性沥青的高温抗变形性、流变特性及低温韧性,制备了湿法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SiO_2复合改性沥青,并借助旋转粘度、针入度、软化点、5℃和15℃延度试验进行了性能表征,还基于实测表观粘度拟合了复合改性沥青粘度-温度关系。结果表明:掺加纳米SiO_2后,复合改性沥青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升高,高温抗变形性能得到改善,且纳米SiO_2掺量越大,改善越显著;纳米SiO_2掺量4%时5℃延度比未掺前提高约37.5%。此外,复合改性沥青高温粘度较基质沥青和未纳米改性时有所增加,但135℃粘度不超过1500cP,施工和易性良好;粘度数据拟合还表明在135~200℃温度域内,复合改性沥青粘温关系符合较好的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胶粉改性沥青 terminal blend 纳米材料 粘度 低温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minal Blend橡胶泡沫沥青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温永 王祯国 +2 位作者 董永康 裴建中 张久鹏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9-1136,共8页
为弥补传统泡沫沥青高温稳定性和黏附性的不足,解决传统橡胶沥青发泡效果不理想的缺陷,对terminal blend(TB)橡胶泡沫沥青进行了研究,探究了TB橡胶泡沫沥青发泡效果的影响规律,对其微观形貌与特征进行了表征,同时评估了TB橡胶泡沫沥青... 为弥补传统泡沫沥青高温稳定性和黏附性的不足,解决传统橡胶沥青发泡效果不理想的缺陷,对terminal blend(TB)橡胶泡沫沥青进行了研究,探究了TB橡胶泡沫沥青发泡效果的影响规律,对其微观形貌与特征进行了表征,同时评估了TB橡胶泡沫沥青的高温性能、温度敏感性和黏度.结果表明:采用TB橡胶沥青制备泡沫沥青具备可行性;相比传统泡沫沥青,TB橡胶泡沫沥青在温度敏感性降低的同时,还显著提升了高温性能和黏度;微观结果显示TB橡胶泡沫沥青的发泡过程仅为物理过程,而且受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的影响,其中后者对整体发泡效果的影响更加明显;TB橡胶泡沫沥青的最佳发泡温度为160°C、发泡用水量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泡沫沥青 terminal blend 发泡特性 膨胀率 半衰期 简化效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态剪切模量和黏度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韩丽丽 刘侠 +2 位作者 程勇 王可 郑木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651,共5页
为评价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特性,借助频率扫描试验测定了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60℃贮能模量、损耗模量、相位角及动态黏度随频率变化曲线,评价了纳米材料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纳米材... 为评价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特性,借助频率扫描试验测定了Terminal Blend胶粉纳米改性沥青60℃贮能模量、损耗模量、相位角及动态黏度随频率变化曲线,评价了纳米材料对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纳米材料1(一种预先分散于聚合物基体的碳纳米材料)可显著增大低频域(ω≤10 rad/s)的贮能模量、降低相位角,有助于改善沥青弹性,但对损耗模量作用有限。在高频域(ω>10 rad/s),纳米改性剂对模量及相位角影响不明显。黏度数据表明,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动态黏度随加载频率增加而降低,表现出动态剪切稀化效应;纳米材料1能显著增加Terminal Blend沥青60℃动态黏度,有助于提高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数据拟合发现:利用Carreau模型表征胶粉纳米改性沥青的假塑性行为是可行的,且掺加纳米材料1后,零剪切粘度大于其他两组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 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 纳米 流变特性 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胶粉改性沥青制备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路本升 杨帆 +2 位作者 张国扬 周晓静 唐乃膨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1,共7页
高温法Terminal Blend(TB)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同时解决了传统橡胶沥青黏度大、存储稳定性差、恶臭排放的问题,但260℃高温工艺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且生产难度较高。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溶解度试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流变学试... 高温法Terminal Blend(TB)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同时解决了传统橡胶沥青黏度大、存储稳定性差、恶臭排放的问题,但260℃高温工艺可能会引起安全问题,且生产难度较高。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溶解度试验、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流变学试验、存储稳定性试验,综合对比了高温法(260℃)、化学活化法(200℃)、高速剪切法(200℃)制备胶粉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溶解度、分子量分布、流变性质、离析等指标。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的胶粉改性沥青,均发生了脱硫反应(红外光谱966 cm^(-1)峰活性聚合物基团增强)与降解反应(部分胶粉大分子链段降解,产生与沥青质尺寸相当的分子链),高温法和化学活化法的脱硫降解程度比剪切法剧烈;高温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TB胶粉改性沥青的溶解度不低于96%,较剪切法提高4%~7%,135℃黏度约为1.2~1.3 Pa·s,约为剪切法的1/3;20%胶粉含量下,200℃高速剪切法及48 h发育难以制备出低黏度TB胶粉改性沥青;降低胶粉含量可在发育过程中加快胶粉的降解,高速剪切法具有制备低含量TB胶粉改性沥青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tb胶粉改性沥青 脱硫降解 反应机理 流变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羟基聚己内酯低聚物对PBAT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黄丽萍 侯博友 +1 位作者 王艳宁 李锦春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2,共8页
以ε-己内酯和1,4-丁二醇为单体,合成了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端羟基聚己内酯(LMWPCL)。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LMWPCL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数均分子量分别为9000、7000和5000的LMWPCL_(9000)、L... 以ε-己内酯和1,4-丁二醇为单体,合成了3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端羟基聚己内酯(LMWPCL)。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LMWPCL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数均分子量分别为9000、7000和5000的LMWPCL_(9000)、LMWPCL_(7000)和LMWPCL_(5000)为扩链剂,将其与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一系列含不同质量分数LMWPCL的PBAT/LMWPCL共混物,并探究了3种扩链剂对PBAT/LMWPCL共混物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MWPCL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明显增加,其中LMWPCL_(7000)的扩链效果最佳。LMWPCL的加入保持了PBAT较好的耐热性,明显提高了PBAT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加入质量分数2%的LMWPCL_(9000)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33.86 MPa)和断裂伸长率(1970.96%)与纯PBAT相比分别提高了51%和46%。LMWPCL具有生物降解性,有望替代传统石油基扩链剂,在PBAT共混改性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端羟基聚己内酯 扩链剂 熔融共混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与SBS的交联反应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艳 黄卫东 +1 位作者 林鹏 宋君超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荧光显微镜等从化学和微观角度对TB+SBS复合改性沥青进行观测,对其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并采用动态震荡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对其流变性能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汉堡车辙试验对其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进行验证,以期找...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荧光显微镜等从化学和微观角度对TB+SBS复合改性沥青进行观测,对其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并采用动态震荡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对其流变性能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汉堡车辙试验对其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进行验证,以期找到高温性能俱佳的掺配比例.结果表明:TB+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配合比为:w(胶粉)为20.0%,w(SBS)为3.0%;SBS的掺加使TB沥青产生了交联反应,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弹性恢复能力增强,从而使其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考虑TB沥青在经济和环保方面的优势,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 交联反应 红外光谱试验 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基聚酰亚胺/氰酸酯互穿网络结构的固化动力学及性能 被引量:8
9
作者 曲春艳 肖万宝 +2 位作者 王德志 刘长威 李洪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9,共7页
合成兼具高热稳定性(Td5%=508℃)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374.2℃)的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物(S1),并将其与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CE)进行共混,以提高氰酸酯包括热性能在内的综合性能,制备了S1/BCE互穿网络结构树脂体系。采用差示扫描... 合成兼具高热稳定性(Td5%=508℃)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374.2℃)的乙炔基封端的聚酰亚胺低聚物(S1),并将其与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BCE)进行共混,以提高氰酸酯包括热性能在内的综合性能,制备了S1/BCE互穿网络结构树脂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利用Kissinger-Crane法和T-β外推法研究了BCE和S1的固化动力学行为和固化机理。并对固化后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红外及动力学分析,S1/BCE体系的固化工艺参数为200℃/2 h+260℃/2 h,2种方法测得的以质量比1∶1混合的树脂体系CS11平均表观活化能为88.9 k J/mol,反应级数为0.91。不同比例下S1/BCE体系固化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相均超过300℃,且在212℃依然有较高的模量保持,同时从电镜图和力学性能可以看出,材料韧性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相比较而言,以质量比1∶1混合的树脂体系CS11的韧性提升最大,Tg=310.9℃,Td5%=424℃,且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酸酯 共混 聚酰亚胺 固化动力学 互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PB推进剂组分溶度参数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月诚 焦东明 +1 位作者 强洪夫 王广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1-195,共5页
采用无定形动力学(amorphous cell dynamics,ACD)方法、Synthia方法和Blend方法,对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粘合剂及其常用的增塑剂、固化剂组分的溶度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对组分间的相溶性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ACD方法可以定性的模拟组... 采用无定形动力学(amorphous cell dynamics,ACD)方法、Synthia方法和Blend方法,对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粘合剂及其常用的增塑剂、固化剂组分的溶度参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对组分间的相溶性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ACD方法可以定性的模拟组分的溶度参数,Synthia方法则能够定量模拟组分的溶度参数,Blend方法可以定性直观展示组份间的相溶性及温度、摩尔含量的影响;几种方法模拟结论与实验基本吻合。常用的增塑剂满足HTPB体系相溶性要求,固化剂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氮丙啶三(-2甲基氮丙啶-1)氧化磷(MAPO)与HTPB相溶性好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及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相溶性对固化效果有一定影响。计算了几种含能增塑剂与HTPB的相溶性,结果不太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 溶度参数 无定形动力学(ACD) blend方法 Synthi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卫东 郑茂 黄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3-1549,共7页
应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BFA(beam fatigue apparatus)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在相同空隙率下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改性沥青密级配沥青混合料(SBS-AC13)完成了考... 应用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机BFA(beam fatigue apparatus)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并在相同空隙率下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13)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改性沥青密级配沥青混合料(SBS-AC13)完成了考虑自愈合影响的疲劳性能比较,进一步完成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与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的疲劳性能和高温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归一化劲度次数积疲劳寿命比50%初始模量降低疲劳寿命更适合用于评价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总结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与应变、沥青用量和空隙率等三个因子的相关性,提出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方程;在4%的设计空隙率下,无论是否考虑自愈合的影响,SBS-AC13的疲劳寿命均高于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AC13,但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AC13的自愈合能力高于SBS-AC13;在4%的设计空隙率下,无论是否考虑自愈合的影响,溶解性胶粉复合SBS改性沥青AC13的疲劳寿命均达到SBS-AC13疲劳寿命的2倍,其自愈合能力高于SBSAC13,且高温性能亦远优于SBS-AC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 复合改性沥青 疲劳性能 四点弯曲小梁疲劳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低温性能评价 被引量:23
12
作者 黄卫东 颜川奇 +2 位作者 刘少鹏 鄯增平 肖飞鹏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8-1091,共4页
采用低温延度试验与弯曲梁流变试验,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及其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复合的改性沥青低温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用胶粉和SBS对沥青复合改性时,增大胶粉质量分数能有效提升沥青的低... 采用低温延度试验与弯曲梁流变试验,通过数据回归分析,对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及其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复合的改性沥青低温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用胶粉和SBS对沥青复合改性时,增大胶粉质量分数能有效提升沥青的低温塑性变形能力和低温流变性能,增大SBS质量分数能提升沥青的低温塑性变形能力,但高掺量SBS可能降低沥青低温流变性能;随着胶粉质量分数和SBS质量分数的增大,沥青低温性能提升幅度逐渐降低;当胶粉质量分数为10%且SBS质量分数为2%时,改性剂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溶解性胶粉改性沥青 低温性能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防御作战拦截弹制导与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被引量:15
13
作者 雷虎民 骆长鑫 +2 位作者 周池军 王华吉 邵雷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满足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防御作战需求,聚焦拦截弹超远程超高速拦截制导和控制关键技术,对“中制导”、“中末制导交接班”、“末制导”、“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以及“多拦截弹协同拦截”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围绕“基... 为满足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防御作战需求,聚焦拦截弹超远程超高速拦截制导和控制关键技术,对“中制导”、“中末制导交接班”、“末制导”、“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以及“多拦截弹协同拦截”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围绕“基于区域分割的多拦截弹协同弹道生成”、“基于分布式优化的多拦截弹协同弹道修正”以及“多拦截弹协同末制导律的动态捕获区”三个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为临近空间拦截弹制导控制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防御作战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 协同拦截 弹道在线修正 中末制导交接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终端下语言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晓玲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6-100,124,共5页
高等学校的语言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说和读写两类课程进行。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语言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更加适合移动终端下的自主学习,其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但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可预估,有必要引入混合式... 高等学校的语言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听说和读写两类课程进行。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语言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更加适合移动终端下的自主学习,其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但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可预估,有必要引入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和设备支持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学习主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主体的监控策略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参与。听说类和读写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的主要差异在于所需学习策略的不同引发了监控手段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 移动终端 语言类课程 学习策略 监控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代数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及其二元共混物的流变行为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晶如 黄高军 俞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8-374,共7页
系统研究了消除热历史后的G1~G5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熔体及组分质量比为1∶1的二元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稳态剪切测试还是振荡测试,消除热历史后的G2~G5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熔体均表现为牛顿流体的流变行为。G3~G5端羟基超支化... 系统研究了消除热历史后的G1~G5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熔体及组分质量比为1∶1的二元共混物的流变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稳态剪切测试还是振荡测试,消除热历史后的G2~G5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熔体均表现为牛顿流体的流变行为。G3~G5端羟基超支化聚酯的流变行为均遵循Cox-Merz方程。G2端羟基超支化聚酯在振荡测试的高频区出现了剪切增稠现象。对于组分质量比为1∶1的低代/高代端羟基超支化聚酯二元共混物,无论是稳态剪切还是振荡剪切,只要一种组分是牛顿流体,那么二元共混体系也是牛顿流体。高代数组分决定了二元共混物的流变特性,而低代数组分主要影响二元共混物的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酯 端羟基 共混 流变行为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端基砜和聚醚砜共混物的扭辫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麦堪成 曾汉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1-55,共5页
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双[4-(4-乙炔端基苯氧基)苯基)砜(ATS)和聚醚矾(PES)共混物及其不同条件下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动态力学行为。未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随ATS含量增加从相容体系转变为部分相容体系;在固化过程发生相分离,两相的玻... 用扭辫分析技术研究了双[4-(4-乙炔端基苯氧基)苯基)砜(ATS)和聚醚矾(PES)共混物及其不同条件下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动态力学行为。未固化共混物的相容性随ATS含量增加从相容体系转变为部分相容体系;在固化过程发生相分离,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主要取决于固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砜 聚砜 混合体系 扭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型异氰酸酯齐聚物及与PET反应性共混
17
作者 陈大俊 曹力 +1 位作者 李瑶君 梁伯润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0年第4期36-39,共4页
合成了一系列由聚乙二醇、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以及乙醇、异丙醇、苯酚组成的封闭型异氰酸酯齐聚物(TIO);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特性粘数测试等手段,表征了这些TIO的解封闭特性,进而在哈克流变仪上进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与TIO反... 合成了一系列由聚乙二醇、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以及乙醇、异丙醇、苯酚组成的封闭型异氰酸酯齐聚物(TIO);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特性粘数测试等手段,表征了这些TIO的解封闭特性,进而在哈克流变仪上进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与TIO反应性共混,初步研究了共混物的特性粘数和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型 异氰酸酯 齐聚物 反应性共混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端基砜对聚醚醚酮转变温度的影响
18
作者 麦堪成 曾汉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6-72,共7页
用TBA、DSC、WAXS研究了乙炔端基砜(ATS)对聚醚醚酮(PEEK)的玻璃化温度(Tg)、冷结晶温度(Tcc)、降温结晶温度(Tc)、熔点(Tm)和结晶度(Xc)的影响。ATS的加入使PEEK的Tg、Tcc提高... 用TBA、DSC、WAXS研究了乙炔端基砜(ATS)对聚醚醚酮(PEEK)的玻璃化温度(Tg)、冷结晶温度(Tcc)、降温结晶温度(Tc)、熔点(Tm)和结晶度(Xc)的影响。ATS的加入使PEEK的Tg、Tcc提高,Tc、Tm和Xc降低;退火结晶温度提高,PEEK的Tm提高,但共混物中PEEK的Tm和Xc降低。WAXS结果表明,多步退火结晶可形成两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端基砜 聚醚醚酮 共混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苝基功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增辉 李英 +1 位作者 李倩 李化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53-959,共7页
以端双键聚乙烯、β-巯基乙胺为原料,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端氨基功能化聚乙烯,然后与苝-3,4,9,10-四羧酸二酐(PD)进行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端基为苝酰亚胺的功能化聚乙烯(PD-PE)。利用1H NMR、13C NMR、FTIR、UV-Vis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 以端双键聚乙烯、β-巯基乙胺为原料,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端氨基功能化聚乙烯,然后与苝-3,4,9,10-四羧酸二酐(PD)进行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端基为苝酰亚胺的功能化聚乙烯(PD-PE)。利用1H NMR、13C NMR、FTIR、UV-Vis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PD-PE的结构、光吸收性能、着色性能及共混性等。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D-PE不会改变PD的紫外吸收峰的位置,但吸收峰强度有所增强。PD-PE不易从基体中析出,上染率高,染色效果稳定。改性后的PD-PE荧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即使以10-6级的量添加时仍有较为明显的荧光效果。该类端基功能化聚乙烯在提高聚乙烯印染性等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基功能化聚乙烯 共混改性 荧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湿法橡胶改性沥青的综合性能评价与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姚震 张凌波 +2 位作者 梁鹏飞 王仕峰 颜川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97-103,共7页
本工作拟对普通橡胶沥青、Terminal Blend(TB)橡胶沥青和脱硫橡胶沥青三种橡胶沥青的高温抗车辙、中温抗疲劳、低温抗裂以及流动施工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从化学官能团和流变特性角度研究其改性机理。采用车辙因子、零剪切粘度、不可恢... 本工作拟对普通橡胶沥青、Terminal Blend(TB)橡胶沥青和脱硫橡胶沥青三种橡胶沥青的高温抗车辙、中温抗疲劳、低温抗裂以及流动施工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并从化学官能团和流变特性角度研究其改性机理。采用车辙因子、零剪切粘度、不可恢复蠕变柔量等指标,从增粘和增弹两个角度对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时间扫描试验和线性振幅扫描试验对沥青的中温抗疲劳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低温弯曲流变仪和135℃布氏粘度对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与施工和易性进行评价;最后,基于模量-温度扫描试验、改进的Arrhenius方程拟合和红外光谱试验,从流变和化学角度对不同橡胶沥青的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普通橡胶沥青中的橡胶分子团聚最明显,弹性与力学性能最优,但粘度也最大,普通橡胶沥青在高温下展现出明显的橡胶态平台区和非牛顿流体行为。TB橡胶沥青中的橡胶颗粒降解度最高,橡胶分子与沥青分子完全混溶,粘度接近基质沥青,低温性能优异。脱硫橡胶沥青所采用的胶粉降解程度介于两者之间,改性效果较为均衡,是具有前景的废旧轮胎固废回收利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橡胶沥青 tb橡胶沥青 脱硫橡胶沥青 流变性能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