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8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1
作者 LIU Tingyan WEN Ruiping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4-1144,共11页
In this paper,we established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problem.The main idea is that 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re implemented in N different processors for each slice ... In this paper,we established a class of parallel algorithm for solving low-rank tensor completion problem.The main idea is that 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 are implemented in N different processors for each slice matrix under unfold operator,and then the fold operator is used to form the next iteration tensor such that the computing time can be decreased.In theory,we analyze the global convergence of the algorithm.In numerical experiment,the simulation data and real image inpainting are carried out.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e parallel algorithm outperform its original algorithm in CPU times under the same prec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sor completion Low-rank CONVERGENCE Parallel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algorithm via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2
作者 SUN Bin XIA Xing-Ling +1 位作者 FU Rong-Guo SHI Liang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faces low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and insufficient noise suppression ability under the complex cloud background,an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and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was proposed.Based on converting the infrared image into a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w-rank nature of the background tensor,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ifference in contrast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arget in different directions,we designed a double-neighborhood local contrast based on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method(DNLCDRW)combined with the partial sum of tensor nuclear norm(PSTNN)to achieve effective background suppression and recovery of infrared small targets.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the background and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the targ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infrared patch tensor model partial sum of the tensor nuclear norm direction residual weight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稳态Q-tensor液晶流系统各向异性的Liouville型定理
3
作者 胡立立 曹志杰 别群益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9-635,共7页
考虑速度分量的各向异性进行能量估计,得到三维稳态Q-tensor液晶流系统的Liouville型定理,即若u∈L^(q)(R^(3))∩˙H^(1)(R^(3)),u_(i)∈L xi q/q−2 L s xei(R×R^(2))(i=1,2,3),且Q∈H^(2)(R^(3)),其中2/q+1/s≥1/2,1≤s≤∞,2<... 考虑速度分量的各向异性进行能量估计,得到三维稳态Q-tensor液晶流系统的Liouville型定理,即若u∈L^(q)(R^(3))∩˙H^(1)(R^(3)),u_(i)∈L xi q/q−2 L s xei(R×R^(2))(i=1,2,3),且Q∈H^(2)(R^(3)),其中2/q+1/s≥1/2,1≤s≤∞,2<q<∞,则该稳态系统只有平凡解.这个结论推广了已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OUVILLE型定理 液晶流 各向异性 Q-tens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张量分解的城市轨道出行模式归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雨阳 李世堃 +4 位作者 胡世龙 邓沙沙 柳堤 陈艳艳 罗铭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0-2012,共13页
科学的轨道交通出行模式分析是运营决策优化的重要依据。为挖掘城市轨道交通时空流动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一种基于非负张量分解的OD客流强度时空分布计算方法,采用融合SHAP归因分析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 科学的轨道交通出行模式分析是运营决策优化的重要依据。为挖掘城市轨道交通时空流动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一种基于非负张量分解的OD客流强度时空分布计算方法,采用融合SHAP归因分析的极端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对各模式OD客流强度进行拟合预测。使用城市轨道交通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AFC)系统数据,从空间、时段以及出行日3个维度构建3阶客流OD张量,采用交替非负最小二乘法(alternating non negative least squares,ANLS)实现非负CP张量分解。基于张量分解结果,从北京轨道交通344个站点连续1周16266966条出行数据中,提取出晨高峰长距离通勤、早高峰中短通勤、平峰休闲中转出行、晚归出行4种出行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对各模式OD客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XGBoost与CatBoost、LightGBM、OLS相比更具优势。根据OD起终点站域环境特征,考虑起终点缓冲区内各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量、小区住户数、房价、人口数量、站点偏离距离以及出行距离等指标,构建OD强度关联指标体系,解释各指标对OD客流强度的正负反馈效应。SHAP归因分析说明,居民更倾向于14站以内的中短途出行,并分别得到了就业类POI数目对晨、早通勤客流正向影响,以及餐饮类POI数目对休闲中转出行客流正向影响的临界阈值。该方法可为轨道交通精细化出行引导和客流组织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供需平衡及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 出行模式 张量分解 机器学习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华楠 仇华华 +2 位作者 王鹤 李石强 韦搏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185,共8页
文章提出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对基于半张量积的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改进,引入了保护和断路器动作时刻可信度和动作状态可信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即使条件概率不准确时也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考... 文章提出基于改进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的直流配电网故障诊断算法。对基于半张量积的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改进,引入了保护和断路器动作时刻可信度和动作状态可信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精度,即使条件概率不准确时也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考虑到直流配电网中保护与控制的深度融合,将反映控制状态改变的控制量与反映保护动作的保护量融合到半张量积贝叶斯网络中,使得故障诊断结果更加准确。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诊断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半张量积 可信度 贝叶斯网络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PD的RIS辅助毫米波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任进 李一博 +1 位作者 周培豫 李玉宇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在无线通信领域,系统性能的优劣通常与无线信道的特性密切相关。精确掌握信道和信号参数对于提升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至关重要,因此信道估计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由于无线信道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涉及多个维度(... 在无线通信领域,系统性能的优劣通常与无线信道的特性密切相关。精确掌握信道和信号参数对于提升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至关重要,因此信道估计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由于无线信道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涉及多个维度(如空间、时间、频率等),使得信道估计方法的设计变得异常复杂。近期研究表明,通过将这些多维度信号转换为张量并进行分析,可以显著降低信道估计的技术难度。探讨了信道估计算法的改进方法,特别是引入中心化处理作为数据预处理的一部分。中心化处理通过调整数据的均值来减少低频噪声,从而提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这不仅提升了信道估计的准确性,还降低了算法实现的复杂度,加快了模型的训练速度并提高了收敛效率。此外,还采用了因子分解的方法对张量进行分解,进一步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并提高了估计精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不仅具有更高的准确度,而且在低SNR环境下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反射面辅助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信道估计 张量 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张量重构的宽带信号DOA估计
7
作者 韦娟 陈茂楠 宁方立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0,共10页
针对现有宽带信号波达方向估计算法在低信噪比和低快拍条件下估计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子张量重构的宽带信号DOA估计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原始张量沿横轴和纵轴分割成多个子张量,经重拼接形成多维张量,再通过张量维度合并重构为优... 针对现有宽带信号波达方向估计算法在低信噪比和低快拍条件下估计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子张量重构的宽带信号DOA估计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原始张量沿横轴和纵轴分割成多个子张量,经重拼接形成多维张量,再通过张量维度合并重构为优化后的三维张量。然后采用基于张量核范数的低秩张量补全算法对重构张量进行高效补全,并利用张量分解算法得到信号子空间,实现DOA估计。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低信噪比条件下,DOA估计的均方根误差明显优于已有算法,在快拍数低至20时仍有稳定的估计性能,这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抗噪性和快拍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达方向估计 宽带信号 张量重构 张量补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
8
作者 万永革 王润妍 +1 位作者 靳志同 兰从欣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采用中心地震矩张量理解震源特性,不仅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地震矩张量结果,而且算法简单,优于前人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将中心地震矩张量分解为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发现位错源部分在近垂向挤压和近EW向拉张的力学状态下发生,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呈现垂向和SN向同时挤压和EW向拉张的矩释放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地质调查得到的申扎-定结裂谷带为陡倾角的正断层,我们推测定日地震的非双力偶矩张量为浅部倾角较陡、深部倾角较缓的铲形断裂滑动角自浅到深逐步变化的连续性滑动导致的综合结果。文中还搜集了定日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周围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资料,分别求得了余震和历史地震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并对其开展了同样的分析,发现得到的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的模式与主震一致,佐证了主震震源特性的分析结果。青藏高原SN向裂谷带的成因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定日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支持岩浆活动或下地壳底劈侵入和印度板块物质共同挤入的相关模型。根据定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解和裂谷带形状推测,地震矩张量中的非双力偶源于弯曲断层和滑动角的改变,为直观解释地震矩张量的非双力偶部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中心地震矩张量 补偿线性矢量偶极 综合地震矩张量 裂谷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作博弈与矩阵半张量积的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运行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鹏 徐伟成 +5 位作者 丁茂生 曾平良 项丽 殷云星 王子轩 王加浩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05-2615,I0013,共12页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参与合作博弈,对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合作收益进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合作博弈与矩阵半张量积的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运行方法。将不同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参与... 随着未来越来越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参与合作博弈,对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合作收益进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合作博弈与矩阵半张量积的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运行方法。将不同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参与者建立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在考虑合作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该文运用矩阵半张量积将Shapley值法进行改进,提出基于矩阵半张量积理论改进的利益分配法。最后,通过算例对比分析,对2—6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运用该文方法较传统的Shapley值法求解速率分别提高3.912%、12.3967%、24.9259%、27.9451%、35.7561%,验证该文方法可有效提高合作联盟利益分配效率,并且针对未来多园区不断加入合作联盟的情景下运用该文方法具有推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 协同优化 合作博弈 矩阵半张量积 利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秩张量和主动重构诱导的后期融合多核聚类
10
作者 张毅 田芷榕 +4 位作者 王方地 王思为 刘吉元 刘新旺 祝恩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91-2007,共17页
基于后期融合策略的多核聚类通过在聚类决策层面进行融合,将多核聚类的计算效率提高到了线性计算复杂度,取得了良好的聚类性能,但它们仍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1)用于融合的基划分矩阵无法在聚类过程中进行学习优化,因此它们的性能直接受... 基于后期融合策略的多核聚类通过在聚类决策层面进行融合,将多核聚类的计算效率提高到了线性计算复杂度,取得了良好的聚类性能,但它们仍存在以下两个局限性:(1)用于融合的基划分矩阵无法在聚类过程中进行学习优化,因此它们的性能直接受限于基划分矩阵的簇结构表示能力;(2)通过调整视图权重来研究视图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却忽视了视图之间固有的高阶相关性,导致挖掘多核信息的能力欠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低秩张量与主动重构诱导的后期融合多核聚类算法(LTAR-LFMKC),突破了基划分矩阵表示能力的瓶颈,并学习到能凸显聚类结构的高阶跨视图信息。具体来说,该方法主动对决策层进行重建并在后期融合过程中进行校准和优化,通过将重建表示堆叠成张量使其在视图间凝练出更清晰的簇结构,并能直接学习到一致的聚类划分。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大量基准数据集上提高了22.9%~53.4%的平均聚类性能,计算效率也提高了至多数百倍,充分验证了LTAR-LFMKC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核聚类 后期融合 张量核范数 主动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11
作者 赫娟 巴图尔·吐尔地 王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变化的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104例,根据Fazekas视觉等级评定标准分为轻度组31例、中度组46例、重度组27例,收集各组一般资料,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各组患者认知功能,基于DTI检查获取各组患者不同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年龄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9±7.05)岁vs(70.33±6.22)岁、(70.30±6.37)岁,P<0.05]。3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MoCA评分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顶叶FA值、胼胝体FA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度组患者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明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MMSE总分及MoCA评分与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前角FA值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越严重,认知功能越差,认为FA值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关,主要导致语言功能力、记忆力、回忆力障碍,临床可通过DTI分析感兴趣区FA值用于评估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人病情 脑白质疏松症 认知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针刺促醒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效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陈对梅 胡青松 陆彦青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70-2475,共6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通过分析早期针刺干预对脑白质纤维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脑效应机制,为早期促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本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32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程... 目的本研究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通过分析早期针刺干预对脑白质纤维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干预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脑效应机制,为早期促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本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32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病程10~30 d,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16)与针刺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DTI检查,评估患者苏醒率并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值。针对治疗后组间出现差异的部位,进一步分析针刺组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8 d后,针刺组苏醒率达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75%(P=0.047);两组治疗后FA值均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P<0.05),针刺组在中脑、桥脑、丘脑、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囊前肢、胼胝体膝部及半卵圆中心FA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后针刺组在中脑、桥脑、丘脑、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GC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中脑(r=0.785)与丘脑(r=0.739)区域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针刺联合常规促醒治疗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意识状态,中脑、桥脑、丘脑、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可能是针刺作用关键区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关键区域白质纤维修复和重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颅脑损伤 昏迷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张量广义特征值的自适应信赖域方法
13
作者 段复建 张义 李向利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3,共10页
张量特征值问题是矩阵理论的重要分支,在许多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对称张量广义特征值的非单调自适应信赖域方法.算法在迭代步中应用了投影方法,保证迭代点可行,并结合自适应技术,自动更新信赖域半径,得到对称张量的... 张量特征值问题是矩阵理论的重要分支,在许多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对称张量广义特征值的非单调自适应信赖域方法.算法在迭代步中应用了投影方法,保证迭代点可行,并结合自适应技术,自动更新信赖域半径,得到对称张量的极大广义特征值,同时证明了最优解满足二阶必要性条件以及算法的全局收敛性.数值实验表明,该算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张量 广义特征值 信赖域算法 自适应 全局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算力光学张量卷积运算芯片基础研究
14
作者 张文甲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1364,共4页
卷积神经网络是计算机视觉和目标检测等领域应用最成功的算法之一.随着高清图像和视频等数据爆发式增长,智能处理芯片需要更强的算力和更小的功耗.光子技术的多维特征和波动物理模型为高算力张量卷积运算提供了物理基础,有望从根本上突... 卷积神经网络是计算机视觉和目标检测等领域应用最成功的算法之一.随着高清图像和视频等数据爆发式增长,智能处理芯片需要更强的算力和更小的功耗.光子技术的多维特征和波动物理模型为高算力张量卷积运算提供了物理基础,有望从根本上突破电芯片在提升算力和降低功耗上不可逾越的物理限制.本文介绍高算力光学张量卷积运算芯片基础研究的研究动机、主要研究挑战与解决思路及未来展望,探讨限制光学张量卷积运算应用的主要因素,推动光学张量卷积计算从基础研究走向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卷积神经网络 光学张量卷积 张量计算 光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数据并行深度学习的准确率感知稀疏梯度融合算法
15
作者 李洪亮 张蒙 +1 位作者 王子琛 李想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6-1365,共10页
针对数据并行的深度学习作业中梯度同步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提出一种动态的稀疏梯度融合算法.该算法将梯度压缩、流水线技术与张量融合技术进行协同建模,建立稀疏梯度融合行为对准确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寻找加快梯度同步的同时提... 针对数据并行的深度学习作业中梯度同步导致的性能瓶颈问题,提出一种动态的稀疏梯度融合算法.该算法将梯度压缩、流水线技术与张量融合技术进行协同建模,建立稀疏梯度融合行为对准确率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寻找加快梯度同步的同时提高验证准确率的梯度融合方案,以解决稀疏梯度融合导致验证准确率不稳定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稀疏梯度融合算法比分层稀疏化方法缩短了1.63倍的通信时间,比已有的稀疏梯度融合算法缩短了2.68倍的收敛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深度学习 梯度稀疏化 张量融合 通信流水线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构数据的患者术后非计划内再入院预测
16
作者 俞凯 董小锋 +2 位作者 袁贞明 崔朝健 罗伟斌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非计划内再入院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信号,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再入院预测已经成为医疗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量学者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提出非常多有效的预测方法,但大多仅以单一结构数据为研究对象或仅使用串联方法融合异构数... 非计划内再入院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信号,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再入院预测已经成为医疗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量学者结合机器学习技术提出非常多有效的预测方法,但大多仅以单一结构数据为研究对象或仅使用串联方法融合异构数据。前者未能充分利用电子病历中丰富的数据与信息,后者则未能更好地融合异构数据的信息。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TFN异构数据融合方法,结合患者出院小结文本与住院期间产生的横断面数据预测患者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分为3个步骤。首先,利用RoBerta模型提取患者出院小结中的特征信息并得到表征矩阵;其次,使用CNN模型学习患者横断面特征信息,得到表征矩阵;最后,通过CTFN方法融合两个表征矩阵,得到异构数据的表征矩阵并通过线性层分类器得到最后的预测结果。CTFN融合方法利用张量外积融合多个单模态表征矩阵,并增加CNN模型及残差结构设计加强异构数据模态内与模态间的信息学习。根据某公立医院的临床数据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表现出色,其中,召回率达到了76.1%,ROC曲线下面积达到了71.5%,均高于所对比的基线模型。证实了异构数据能提升分类器预测效果,且CTFN融合方法能够更好地融合异构数据间的信息,进一步提升分类器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数据 深度学习 张量融合 再入院 卷积网络 残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17
作者 陈翰林 王勤彩 +1 位作者 高锦瑞 李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7-760,共14页
文中应用方位谱快速检测法计算了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矩张量解及孕震点相对矩心距离等参数,并进一步判断了发震节面。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孕震点沿走向、倾角相对矩心的距离分别为4.5km和0km,发震断层为W倾的正断层,... 文中应用方位谱快速检测法计算了2025年1月7日定日M_(S)6.8地震的矩张量解及孕震点相对矩心距离等参数,并进一步判断了发震节面。结果显示,定日M_(S)6.8地震孕震点沿走向、倾角相对矩心的距离分别为4.5km和0km,发震断层为W倾的正断层,对应节面的走向为188°,倾角为46°,滑动角为-90°。应用双差定位法对从主震发生时至2025年1月14日震区发生的地震进行精定位,通过分析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认为南、中、北段震群均发生在W倾的断层上,南段和中段震群的震源深度可大致分为6~14km、20~30km 2层,北段震群分层不明显。中段震群的分布与措果断裂走向接近,推测南段和北段存在NW-SE走向的断裂分支,这些断裂为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内的“Z”字形分支断裂,定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是一个复杂的断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矩张量解 发震节面 地震精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稀疏阵列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
18
作者 罗中华 左富豪 +1 位作者 樊棠怀 饶伟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0-284,共15页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 为提高信号二维波达方向(DOA)估计性能,提出了一种三维稀疏阵列结构及其基于耦合张量分解的DOA估计方法。利用子阵信号的二阶统计量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在z轴方向阵元呈稀疏分布的“十”字形立体阵。分析表明,当阵列使用N^(3)/2+5N^(2)/2+3(N为大于2的奇数)个物理阵元时,其对应的虚拟阵在x和y轴方向的阵列孔径均为(N^(3)+2N-1)d,在z轴方向的阵列孔径为(N^(3)+3N)d。为充分利用虚拟阵的大孔径来提升信号DOA估计性能,并消除z轴方向阵元间距大于d而引起的相位模糊,提出了借助耦合张量分解解决相位模糊并实现DOA估计的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物理阵元数下,相较于现有三维阵列,由于新方法具有更大的阵列孔径从而具有更优的估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波达方向估计 三维阵列 阵列孔径 耦合张量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差异研究
19
作者 刘海燕 史家波 +3 位作者 花玲玲 阎锐 汤浩 姚志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患者不同脑区的结构连接受损情况及其在鉴别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1例基线诊断为抑郁发作的患者,经过≥9年的自然观察随访后,最终确定23例维持抑郁障碍诊断(单相组)和18例维...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强度的差异,分析患者不同脑区的结构连接受损情况及其在鉴别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1例基线诊断为抑郁发作的患者,经过≥9年的自然观察随访后,最终确定23例维持抑郁障碍诊断(单相组)和18例维持双相障碍诊断(双相组)的患者纳入分析。同时纳入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受试者在入组时均接受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技术构建脑白质结构加权网络。比较三组间脑白质网络的节点连接强度差异,进一步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差异脑区对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双相组在左前扣带回的节点强度较单相组降低(3.89±0.76 vs.4.74±0.60),在右尾状核(4.94±1.26 vs.3.46±0.99)、右苍白球(1.98±0.67 vs.1.25±0.29)的节点强度较单相组升高(P<0.01,FWE校正)。左前扣带回、右尾状核、右苍白球3个脑区的连接强度联合鉴别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5(95%CI:0.91~0.99;P<0.01),敏感度0.89,特异度0.87。结论脑结构网络的节点强度差异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识别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联合差异脑区的节点强度可以得到更好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双相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大脑结构网络 节点强度 ROC曲线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凸优化模型张量补全的RIP条件
20
作者 王川龙 钟林江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限制等距条件在稀疏优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稀疏性的保证.在压缩感知和矩阵补全中,基于l_(1),L_(*)以及l_(1)−l_(2)和L_(*)−LF优化模型的限制等距条件已经获得较丰富的成果.本文将推广到张量上,基于Tucker秩和L_(*)−LF优化模型,研究... 限制等距条件在稀疏优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稀疏性的保证.在压缩感知和矩阵补全中,基于l_(1),L_(*)以及l_(1)−l_(2)和L_(*)−LF优化模型的限制等距条件已经获得较丰富的成果.本文将推广到张量上,基于Tucker秩和L_(*)−LF优化模型,研究低秩张量X恢复的限制等距性质(RIP),给出限制等距性常数δ_(2r_(n))的一个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_(*)-∥X∥_(F)最小化 限制等距性 低秩张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