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ERGM方法的全球旅游服务贸易网络动态演化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娟 马红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8,共13页
基于2001-2019年WTO-OECD平衡服务贸易数据库(BaTIS),运用复杂网络分析考察全球201个国家(地区)间旅游服务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社团结构动态演化特征,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分析网络的演化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 基于2001-2019年WTO-OECD平衡服务贸易数据库(BaTIS),运用复杂网络分析考察全球201个国家(地区)间旅游服务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结构和社团结构动态演化特征,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分析网络的演化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球旅游服务贸易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出典型的“小世界”特征;中国的“桥梁”中介作用日益突出,控制力和影响力逐渐加强;全球旅游服务贸易网络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组团特征,形成以美国、英国和中国为核心的3大稳定社团。旅游服务贸易联系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网络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特征,亚太地区发展迅速。全球旅游服务贸易网络存在互惠效应、等级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地区)界相邻、语言邻近和自由贸易协定关系能显著促进旅游服务贸易关系的形成,且相对于高贸易规模国家(地区)而言,低贸易规模的国家(地区)之间倾向于开展旅游服务贸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旅游服务贸易 旅游服务贸易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驱动机制——基于TERGM的实证
2
作者 张文蓓 吕一凡 +2 位作者 戴靓 郑慧彬 邹思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3-915,共13页
文章从IncoPat专利服务网站获取2010—2021年的专利转让信息,构建了4个时段的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对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驱动机制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发现:1)长沙和武汉稳... 文章从IncoPat专利服务网站获取2010—2021年的专利转让信息,构建了4个时段的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对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驱动机制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发现:1)长沙和武汉稳居区域技术转移的核心地位,城市群规划后南昌崛起成为新增长极,3个中心城市以“枢纽―网络”的结构组织着区域内与省界高度耦合的技术转移组团,跨省技术流动薄弱;2)长江中游城际技术转移网络逐渐演化为兼具核心边缘式的等级特征和小世界式的组团特性,但网络极化性减弱,而集聚性和传输性增强,技术转移路径呈现稳中有变的渐进式创新;3)城际技术转移除了受自身的创新规模、城际空间距离和省界效应的影响外,也受到网络自组织的内生机制驱动。城际技术转移的互惠性、扩散性、聚敛性和层级式传递性均正向影响网络发育,而网络演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强于创新性。鉴于此,从推动跨省技术流动、促进空间溢出和板块融合、发挥网络择优依附和组团式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技术转移路径优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网络 专利转让 网络模拟 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
3
作者 汪振双 王宇飞 +1 位作者 汪涛 赵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4079,共16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至0.60,从勉强失调逐步过渡到初级协调状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0.2287.网络对核心区域的依赖性较弱,但网络状态尚未达到最佳,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南、湖南、陕西和新疆等省份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而河北、安徽、江西和河南等省份表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在网络中担任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大部分网络关联关系都集中在板块内部,东部发达区域主要为"净收益"板块,中西部区域为"双向溢出"板块.湖南、陕西和湖北等省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在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因素强化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地理位置邻近性有助于促进协同效应网络的形成.因此,应结合区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政策,推动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协同效应 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 社会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4
作者 吴朝霞 龙思宇 +1 位作者 杨胜苏 孙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736-5752,共17页
精准把握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变机制,找寻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提升路径,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6—2021年中国30... 精准把握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动态演变机制,找寻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优提升路径,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关键所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特征,结合TERGM模型探究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均衡特征,且由于马太效应东西差距逐渐扩大。(2)省际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合作关联突破了地理邻近性。探索发现虽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复杂、多线程的结构特征,但核心-边缘结构明显,说明目前尚未构成完整的要素传递路径。(3)借助块模分析将总区域划分为四个板块,发现板块发展不平衡,板块内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存在深化空间。其中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主的“净受益”板块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主导地位凸显;以内蒙古、黑龙江、青海等在内的“净溢出”板块溢出效应显著,绿色发展潜力有待激发。(4)TERGM结果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要素、市场、政府、地理距离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缓解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发挥多主体、多要素、多环节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与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演化
5
作者 赵明亮 马富伟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21,共11页
在WTO规则边缘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日益紧密,而区域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影响贸易合作水平,从而影响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重塑。文章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深入考察区域TBT协定对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的影响,并探讨网络演化的内生机制。... 在WTO规则边缘化背景下,区域合作日益紧密,而区域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影响贸易合作水平,从而影响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重塑。文章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深入考察区域TBT协定对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的影响,并探讨网络演化的内生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区域TBT协定网络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发展,合作关系存在互惠性和传递闭合性;第二,区域TBT协定中设置有关减少贸易扭曲、以WTO/TBT协定作为参考等条款对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第三,多边协议国家和位于同一洲内联系紧密的国家间签订的区域TBT协定网络更有利于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发展,区域TBT协定网络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发展,多目标制裁网络会严重冲击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通过内生时间效应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演化路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已有的合作关系倾向于延续至未来的合作网络中。研究结果为优化区域TBT协定合作、提高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水平和韧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全球价值链合作网络 网络演化效应 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贫”还是“患不均”?——收入水平、收入分化对劳动力流动网络的因果效应
6
作者 王群勇 孙倩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3,共19页
以往文献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忽略了收入分化及其网络效应。基于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劳动力流动网络,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反事实模拟研究了区域收入水平与区域收入分化对劳动力... 以往文献更多关注收入水平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忽略了收入分化及其网络效应。基于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劳动力流动网络,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与反事实模拟研究了区域收入水平与区域收入分化对劳动力流动网络的复杂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患贫更患不均,劳动力流向高收入地区,同时从收入高分化地区流向相对平等的地区,收入分化对于劳动力流出的作用尤为显著,相比于提高地区收入水平,改善分化更有助于缓解流失。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存在异质性,高技能劳动力重视收入水平,倾向于流向高收入地区,对收入分化不敏感;而低技能劳动力不仅受收入水平影响,区域的收入分化水平对其具有更大的驱动作用。反事实模拟显示,若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下降一个标准差,则劳动力流出减少约22万人,流入增加约6万人;当人均收入提高一个标准差,则劳动力流出减少约12万人,流入增加约4万人。人均收入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为复杂,如果没有基尼系数的改善,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不一定改善劳动力流失的状况。结论揭示了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劳动力流动网络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网络 收入效应 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 网络因果效应 反事实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瑜满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等方法,对该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从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与城市特征3个角度分析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构成的“菱形”格局,网络呈现典型的异配性、小世界属性和“核心–边缘”结构。人工智能对技术、产业的依赖性导致其创新合作网络受网络自组织性、多维邻近性与城市创新合作环境影响:择优链接与中介效应促进网络发育,创新合作由互补创新转向互补与协同创新并存,地理距离、省际壁垒不再是阻碍创新合作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创新联系的强度与广度,但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合作建立,由此对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合作网络 多维邻近性 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杰 陆洪阳 刘华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将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特征与生产力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 将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特征与生产力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中国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2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中,东部地区省份主要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接受来自高水平地区的空间溢出。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以单向传导为主,省份间“互惠互利”的协同发展局面尚未形成。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例、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将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的形成。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上的邻近关系促进了省域间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关系的传导,在新质生产力水平相近的省份间形成了内部流通子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演化研究——基于动态网络视角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文文 李垚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通力合作,进而形成结构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现有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的关注较少,且缺乏对长期动态协同创新行为的系统化讨论。利... 作为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需要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通力合作,进而形成结构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现有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创新主体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的关注较少,且缺乏对长期动态协同创新行为的系统化讨论。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ERGM)分析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合作专利协同创新网络,探索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动态演化的主要因素,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类型(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对协同创新关系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类型创新主体更易形成合作关系;(2)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主体更有可能与其他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且企业更愿意与自身创新能力差距不大的其他主体合作;(3)协同创新网络星型结构明显,且表现出明显扩张态势;(4)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更有可能与其他创新主体形成新合作关系。研究结论对于持续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构建新一代汽车技术体系、助力能源系统转型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产业 协同创新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维持”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演化特征与机制研究
10
作者 向博文 魏伟 徐高峰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4-494,共11页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具有高生成性兼具高波动性,既有研究考察了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但对于创新关系的维持/解除进程及其背后的高波动性机理尚待明晰。基于“生成–维持”视角,采用2001—2019年合作发明专利构建全国创新网络,探索其演化特征...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具有高生成性兼具高波动性,既有研究考察了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但对于创新关系的维持/解除进程及其背后的高波动性机理尚待明晰。基于“生成–维持”视角,采用2001—2019年合作发明专利构建全国创新网络,探索其演化特征,并采用可分离式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分别揭示创新关系的生成与维持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创新网络规模日趋扩大,空间格局由三角形向“菱形+十字”发育。维持进程呈现“上三角–全三角–菱形–菱形+十字”的演化路径;生成进程呈现与下一阶段维持进程类似格局,并由“北上深”主导转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反映出路径依赖效应;解除进程由生成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以及中国东北、西南城市主导。②创新网络演化机制出现阶段性分异。聚集效应对创新关系由抑制转为促进,中介效应对创新关系由促进转为抑制;传递效应、GDP与创新水平、地理邻近性与组织邻近性对城市创新关系的促进作用持续下降。③创新关系生成与维持的演化机制具有差异性。经济规模和创新水平对于创新关系的维持作用基本失效,地理邻近性对于创新关系的生成作用下降,但是维持作用上升。本文增益于既有研究中对创新关系维持机制的探索不足,为提升创新网络的成长性、降低其波动性,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新网络 动态网络分析 可分离式时态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位匹配与庇护共享:宋代国家构建下的精英家族婚姻
11
作者 王阳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30,共35页
国家构建与精英家族再生产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厘清早期国家权力扩张下精英家族组织合作的基本策略及其变化是理解传统国家治理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关键。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利用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中的宋代人物数据,考察宋代精... 国家构建与精英家族再生产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厘清早期国家权力扩张下精英家族组织合作的基本策略及其变化是理解传统国家治理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关键。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利用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中的宋代人物数据,考察宋代精英家族基于地位匹配和庇护共享的两种婚姻逻辑,并探究熙宁变法对两种逻辑下“门当户对”和“累世嘉盟”婚姻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早期国家构建的进程会促使精英群体的婚姻策略变得更加开放和不畏风险:一方面,社会开放性的增加会削减精英家族间基于地位正向匹配的同质婚;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扩张会加强精英建设家族共同体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促进家族前代间庇护关系对后代联姻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构建进程中“国”与“家”之间互动、协调与统合的复杂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家族 婚姻 国家构建 宋代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韧性关联网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邓光耀 沈迎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16,共13页
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全国生态韧性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展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2)2008—202... 基于熵权-TOPSIS法测算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全国生态韧性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展现出不断优化的态势。(2)2008—2022年全国生态韧性关联强度显著提升,展现出较复杂、多线程的空间网络结构。(3)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西北、东北、黄河中下游以及中部平原是网络中的“边缘行动者”。(4)净受益板块包括京津和长三角;经纪人板块由浙江和珠三角地区组成;净溢出板块集中在东北、黄河中下游和部分西部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及西南地区。(5)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估计结果显示:经济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水源条件对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网络受到地理邻近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提升生态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的联系及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空间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国际科研合作视角
13
作者 王钊 张曼琦 崔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构建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对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3个时段网络的空间与拓扑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引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定量研究内生和外生效应对网络形成与... 以“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为基础构建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对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3个时段网络的空间与拓扑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引用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定量研究内生和外生效应对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网络规模扩张迅速,整体联系强度与数量均稳步提升,空间格局由以香港地区为单一中心辐射的简单结构向多中心辐射的复杂网络转变。(2)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逐渐显著,城市的择优连接倾向明显。(3)网络中节点的中心度差异较大,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广州、北京是旅游知识创新的中心城市。(4)从驱动机制看,自组织性、择优连接、旅游科研投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邻近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属性变量的正向影响强于多维邻近性。国际化视阈下中国城市旅游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对于挖掘城市旅游知识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间旅游知识合作和培育创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知识创新 科研合著论文 国际化视阈 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ERGM的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佳璐 李明星 +1 位作者 马泽君 马志强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5-1268,共14页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座城市2004~2020年的城际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基础,构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实证分析促进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城市间技术协同创新关系的演化是内外生因...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座城市2004~2020年的城际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基础,构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实证分析促进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城市间技术协同创新关系的演化是内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而非星型结构,具有突出的“小世界”“高集聚”特征;网络演化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网络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成创新合作关系的概率越高;人力资本水平接近的城市更倾向于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地理、制度及组织邻近性均对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产生积极作用。从截面扩展至纵向维度并引入时间依赖项进行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分析,研究结论为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同时为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 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 社会网络 演化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格局的驱动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青 郭露 +1 位作者 刘星星 赵坤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1184,共14页
利用我国2003~2020年省级交通碳排放数据,基于模体结构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宏观格局、微观连通和驱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周期波动特征,等级均衡化发展和核心虹吸的... 利用我国2003~2020年省级交通碳排放数据,基于模体结构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宏观格局、微观连通和驱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周期波动特征,等级均衡化发展和核心虹吸的空间分布,演化出少核心—多半核心—边缘新格局,碳转移路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惰性与时间惯性以及区域集中性;经纪属性在推动跨区域交通协同减排的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生网络的互惠性、连通性、集聚性对交通碳排放网络形成具有重要驱动作用,行为者属性中发出、接收、抑制、互惠的驱动关系明显,外部网络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效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规律特征.由此提出短期重大项目驱动,推动绿色交通转型联动;中期提升协同水平,加强跨区域交通碳减排协调机制;长期顶层零碳设计,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面协同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 模体结构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驱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边投资协定网络的演化机制——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群勇 苗培 李月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7,共14页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网络的历史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BITs网络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迅猛发展和结构调整三个阶段,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S型增长,网络核心—半核心—边缘结构实现了由“金字塔”向“橄榄...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网络的历史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BITs网络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迅猛发展和结构调整三个阶段,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S型增长,网络核心—半核心—边缘结构实现了由“金字塔”向“橄榄球”的转变。以多维邻近性为视角,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对BITs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维邻近性是驱动BITs网络形成的重要力量,经济和制度邻近性对BITs关系的形成有负向影响,贸易水平、地理和社会邻近性对BITs关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BITs网络的结构特征,金融危机后BITs网络呈现分散化、多边化发展趋势,某些邻近性变量影响不再显著,社会环境类因素成为影响BITs网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边投资协定 社会网络 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 多维邻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67,共20页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循环能力 国内大循环 内生动力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润辉 季泽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31-140,共10页
聚焦探讨不同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基于2004—2021年华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据,构建发明者合作网络,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行动者属性和内生结构效应对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网络是稀... 聚焦探讨不同因素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基于2004—2021年华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据,构建发明者合作网络,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行动者属性和内生结构效应对发明者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发明者合作网络是稀疏网络,呈现星形结构和闭合三角形结构共存的网络结构模式;发明者协同创新能力抑制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但发明者合作伙伴多样性和合作深度均促进新合作关系的形成,且具有相同水平合作伙伴多样性或合作深度的发明者之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发明者倾向于与处于中心位置的发明者建立合作关系以及与具有共同合作伙伴的直接合作伙伴建立新合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明者合作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内生结构效应 网络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OECD国家留学生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19
作者 杨雨晴 丁子军 戴靓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8-1768,共11页
构建和推动高质量人才环流是中国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磁石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与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有向加权的国际人才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国际人才... 构建和推动高质量人才环流是中国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磁石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与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有向加权的国际人才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国际人才流动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 39个国家之间留学生交流密切,区域组团明显,形成北美亚太组团、南美欧洲组团、北欧波罗的海组团、捷克斯洛伐克组团。中国和美国是国际人才交流的中心,同时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也是人才流动的门户与枢纽。②各国家在输出和接收留学生上存在非对称性。中国留学生流出量占总网络的近50%,而OECD各国输出量相对均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成为留学生流入量排名前3,中国以7.17%的占比居第四。③国家的开放程度、教育质量、经济水平对留学生流动的影响均存在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地理、语言文化、贸易方面的邻近可促进留学生流动。结构依赖是留学生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互惠效应、择优依附效应与传递闭合效应最为显著,对于外生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国与OECD国家间的人才联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从个体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结构内生性方面进行优化,促进区域内人才更加扁平化多元化交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留学生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化及形成机理——基于复杂网络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葛纯宝 于津平 +1 位作者 陈京 李娜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93,111,共21页
全球价值链分工改变了世界生产范式,促使各国价值流动和贸易关系趋于复杂,对世界贸易网络体系和各国贸易网络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考察世界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化规律,探讨其形成机理,对揭示国际贸易网络分布格局,把握全球经贸格局演... 全球价值链分工改变了世界生产范式,促使各国价值流动和贸易关系趋于复杂,对世界贸易网络体系和各国贸易网络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考察世界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化规律,探讨其形成机理,对揭示国际贸易网络分布格局,把握全球经贸格局演进趋势,推动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则治理策略意义重大。文章基于UNCTAD-Eora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方法评价了2003—2021年世界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世界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不断扩大、联系日趋紧密和区域化、融合度逐渐加深,已形成以德国、美国和中国为中心和“桥梁”的“多极化”分布格局和联结疏密差异明显但结构相对稳定的五大社团凝聚子群;“一带一路”与非“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地位差距趋于波动收窄。采用TERGM模型进行网络模拟发现,关系偏好连接效应、三元传递闭合效应、各国GDP、制度质量、关税率、贸易便利化水平、共同边界、区域贸易协定网络和历史殖民关系网络是世界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形成的决定因素,各因素的积极影响不仅在不同区域和阶段有明显差异,而且会随国家贸易网络地位的提升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增加值贸易 复杂网络分析 tergm模型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