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研究
1
作者 黎明晓 余怀忠 +2 位作者 薛艳 闫伟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L)≥2.0震群2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的最优中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0 d,同时R=0.48,R_(0)=0.40;(2)华南地区震群3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较好的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 d,同时R=0.43,R_(0)=0.34;(3)活跃时段的震群空间分布对M_(S)≥5.0地震的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震群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在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时还需结合其它预测方法确定危险区域;(4) 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和靖西5.2级地震前约8个月(中期),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增加,地震前约6个月(中短期),M_(L)≥2.0震群活跃,地震前约3个月(短期),M_(L)≥3.0小震活跃度增强。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准同步活动,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震群 中短期 时空特征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下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苏马荡为例
2
作者 赵旭 娄箴言 陈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生态旅游地苏马荡为例,测度2010—2021年苏马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对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间接影响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中文化服务对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与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阈值效应。舒适型移民福祉保障和生态资源开发间的均衡关系是促进舒适型移民福祉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型移民 福祉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前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洁 季灵运 +6 位作者 石富强 呼楠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姜佳佳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 为寻求强震震前异常特征及规律,梳理1966—2017年中国大陆西部M_(S)≥7.0地震和东部M_(S)≥6.0地震的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发现这33次强震前共有975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其中,地下流体异常435项、电磁异常153项、形变异常282项、其他异常105项。地下流体异常以水氡、水位和水温为主,电磁异常以地电阻率和地磁为主,形变异常以倾斜、水准和体应变为主。分析结果表明:①震前各项异常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中长期阶段以趋势类异常为主,短临期阶段以突变类异常为主。②不同地区内的地震震前异常数量和特征存在差异,在短临阶段,南北地震带中北段以流体和形变为主;南北地震带南段以地下流体水化为主;青藏地块内部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持续增长”;华北地块北缘以流体和电磁为主,数量呈“先增后减”;华南地块周缘以地球物理场异常的准同步特征为主。③结合典型异常的机理,对长中短临各个阶段的演化模式进行了综合讨论。以水位、地电阻率和变形速度为例,认为其各个阶段的演化特征符合亚失稳模型中应力条件发生改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强震 地球物理场 时空特征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体中氮磷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妙文 李志文 +4 位作者 孙丽 钟颖 赖玉明 张晓晴 刘建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2,I0006,I0007,共12页
由氮和磷含量过高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水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探究中国水体氮磷污染现状和高效治理技术,基于2017—2023年环境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中国九大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来源、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松... 由氮和磷含量过高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水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探究中国水体氮磷污染现状和高效治理技术,基于2017—2023年环境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了中国九大流域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来源、治理技术。结果表明:松辽、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总氮最高,淮河流域总磷最高;农业源已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氮磷排放源。迁移转化机制中,氮主要依赖于微生物过程改变化学形态,磷主要通过沉积物和间隙水之间的物理吸附与释放作用进行,沉积物再悬浮、生物和水环境因子对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建议采用综合集成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环境友好型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富营养化 时空分布 迁移转化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3年中国较大以上煤矿事故时空特征与致因分析
6
作者 周天墨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为了掌握较大以上煤矿事故的时空特征与致因情况,助力防范煤矿重特大事故,采用集中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对2013—2023年中国较大以上煤矿事故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2013—2019年事故起数明显下降,2020年起事故起数稳定但死亡人数和直接经... 为了掌握较大以上煤矿事故的时空特征与致因情况,助力防范煤矿重特大事故,采用集中指数与空间分析方法对2013—2023年中国较大以上煤矿事故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2013—2019年事故起数明显下降,2020年起事故起数稳定但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长。瓦斯事故明显好转,顶板事故增加,水害事故稳定但经济损失大且对地方国有煤矿影响大。(2)事发月份分为4个阶段且离散程度不同,10—12月生产安全问题最为突出。事故分布具有空间关联性,在东北-中部-西南方向形成三个高值聚簇,重心路径表现为东北-西南交替移动。(3)违法违规组织生产是历年事故主因,违规操作问题得以好转但支护不到位凸显,且不同事故类型的主要致因各异。2013—2017年间接原因以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管理不到位为主,2018—2023年为企业管理松懈与员工专业素养不足。(4)产煤省普遍存在迟报瞒报情况且公职人员参与呈增长趋势,当事故主因来自于企业管理层时更易发生迟报瞒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事故 时空特征 事故致因 空间自相关 重心迁移模型 迟报瞒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时空演变特征
7
作者 郭凯路 王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为推动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基于黄河中游地区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评价、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等定量方法开展研究,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迁移轨迹不明显;工矿生产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且向东北方向偏移。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黄河中游地区的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中部,林地生态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3种用地类型偏移轨迹均不明显;其他生态用地重心先后落在吕梁市和临汾市。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临汾市南部,农村生活用地重心分布在运城市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绿色转型 土地重心迁移模型 动态度 时空演变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负荷时空迁移的5G基站与配电网协同优化运行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昌平 王琦 +3 位作者 吴舒坦 胡秦然 叶宇剑 汤奕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203,共9页
快速增长的5G基站电力负荷给通信运营商及城市配电网带来了挑战。合理利用5G基站负荷的时空灵活性特征,可以降低基站用电成本以及缓解配电网供电压力。围绕5G基站负荷的时空灵活性特征,分析基站负荷通过时空迁移参与需求响应的潜力;基... 快速增长的5G基站电力负荷给通信运营商及城市配电网带来了挑战。合理利用5G基站负荷的时空灵活性特征,可以降低基站用电成本以及缓解配电网供电压力。围绕5G基站负荷的时空灵活性特征,分析基站负荷通过时空迁移参与需求响应的潜力;基于负荷时间迁移角度的基站备用储能调度及空间迁移角度的基站休眠手段,以基站与配电网总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5G基站与配电网协同优化运行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5G基站基于时空灵活特征参与配电网协同优化运行,可以有效降低基站的功耗及运营成本,提高配电网新能源消纳率,促进电网经济、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基站 时空迁移 储能 通信负载 配电网 优化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骤发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孟长青 董子娇 +3 位作者 刘柯莹 王远坤 张验科 钟德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0,58,共9页
为探究嘉陵江流域骤发干旱可识别特性与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标准化蒸发胁迫比研究了1980—2020年嘉陵江流域骤发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密度聚类算法提取骤发干旱斑块分析了斑块质心的轨迹变化,并探讨了骤发干旱暴发初期气象要素的异常... 为探究嘉陵江流域骤发干旱可识别特性与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标准化蒸发胁迫比研究了1980—2020年嘉陵江流域骤发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密度聚类算法提取骤发干旱斑块分析了斑块质心的轨迹变化,并探讨了骤发干旱暴发初期气象要素的异常情况。结果表明:流域西北部骤发干旱强度更高且发展速度更快,流域南部骤发干旱持续时间更长;流域骤发干旱事件主要发生在4—11月,且骤发干旱事件的质心主要沿东北和西北方向迁移;嘉陵江流域的骤发干旱主要由高温和降水共同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发干旱 标准化蒸发胁迫比 密度聚类算法 质心迁移 时空演变 嘉陵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华飞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杨小飘 赵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地形位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从数量变化来看,生产空间面积萎缩,生活与生态空间面积均扩张。②从格局演变规律来看,生产空间呈大聚集、小分散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且在研究区南部与东部收缩态势明显;生活空间由聚集中心向外围分散扩张;生态空间自清水江向两岸蔓延,与生产、生活空间毗邻时,呈现被生产和生活空间割裂的细碎化分布特征。③从地形分布看,生产空间分布向中高地形梯度转移,在低地形梯度上呈收缩趋势;生活空间分布向中低地形梯度转移;生态空间分布则呈现向低地形梯度集中的趋势。④从面积转移行为来看,“三生”空间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换行为,以生产空间流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流入行为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GIS) 山区人口迁移 南寨梯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精定位及发震构造研究
11
作者 陈科睿 陈继锋 尹欣欣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2-941,共10页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 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M_(S)6.2地震的余震(震后一周)进行重定位,最后获得438个地震事件(包含主震)的位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呈NNW向分布,长度约为16 km;主震位于余震带的中央偏东北处,余震分布与拉脊山断裂近似平行,与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吻合;余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5~12 km,主震深度为11.5 km。从沿断裂走向的剖面可以观察到,此次地震的浅地表余震事件较少,因此未造成明显的地表破裂。对发震断裂的分析表明,拉脊山断裂带的走滑速率较低,这可能代表其处于强锁定阶段。此外,地震聚类分析表明,尽管北拉脊山断裂是主要发震断裂,南拉脊山断裂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也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S)6.2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3
12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13-1227,共15页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取了汶川MS8.0地震序列中312个具有较高信噪比波形资料的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基于震源深度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时空分布,分析了主震后余震区断层行为特征与应力场时空变化,并对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余震震源深度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段差异.绵竹以西的余震区南段与平武以东的北段余震深度范围大于中段(绵竹—平武段),但深度小于5km的5级以上超浅源地震主要分布在明显偏离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理县NW向分支与余震区北端NNE向分支,而中段余震主要分布在7~19km深度.(2)余震机制类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余震区中段逆冲型地震占绝对优势,理县NW向分支余震则以走滑型为主,机制类型随时间变化不显著.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余震区南段,早期(2008年8月底前)逆冲型地震比例高于走滑型、晚期走滑型地震比例显著升高并超过逆冲型;而余震区北段早期走滑型地震占绝对优势、晚期逆冲型地震比例大幅上升且超过走滑型.南、北两段余震机制类型比例的显著变化,可能是余震区两端断层调整性运动的表现.(3)节面走向及P轴方位优势方向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南段NWW向P轴方位与区域应力场一致,中段及理县NW向分支P轴优势方向NEE,而北段具NWW和NEE两个优势方向,这种差异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的控制.节面走向的多方位分布则反映不同走向的构造参与了主震后的余震活动.(4)沿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余震区南段具深部缓倾角、浅部高倾角的铲形断面特征;中段深部倾角均值较稳定、浅部倾角均值随深度减小而增大;北段倾角均值相对稳定,显示其断面几何形态相对简单.上述不同区段倾角均值随深度的变化揭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断层面几何形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余震 震源机制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理 徐伟 王静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4-550,共7页
收集了从公元前 2 2 2 1年到公元 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 5 6 49条 ,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 ,利用数字地图技术 ,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 ,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 .研究... 收集了从公元前 2 2 2 1年到公元 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 5 6 49条 ,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 ,利用数字地图技术 ,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 ,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 .研究表明 :中国历史强震形成新疆北部、西南—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华北以及台湾 3个带状分布中心 ,并且西强东弱格局明显 ;8月份发生地震总次数和各个震级地震次数都出现高值 ,是防震抗灾的重点月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地震 时空格局 震中分布图 地震灾害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塔病毒分子进化及其迁徙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元元 刘红 +8 位作者 李晓龙 付士红 高晓艳 雷雯雯 吕志 何英 王环宇 王桂琴 梁国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299,共7页
目的了解世界各地分离盖塔病毒分子进化特征及其时空迁徙。方法用Clustal X1.83、MegaAlign和Gene DOC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 6.0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采用BEAST v 1.8.1软件包里的Bayesian Stochasti... 目的了解世界各地分离盖塔病毒分子进化特征及其时空迁徙。方法用Clustal X1.83、MegaAlign和Gene DOC软件对测定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MEGA 6.0软件绘制系统发生树,采用BEAST v 1.8.1软件包里的Bayesian Stochastic Search Variable Selection(BSSVS)程序进行盖塔病毒的空间动力学分析。结果盖塔病毒E2基因全长均为1 266nt,编码422aa,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5%~100%和96.4%~100%。病毒分子进化分析发现,盖塔病毒不存在蚊虫,马匹和猪等宿主动物和媒介的种属和地域分布差异。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盖塔病毒起源于马来西亚,此后依次传播至日本、中国、韩国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地。结论自1955年首次分离盖塔病毒至2014年间分离的盖塔病毒E2基因序列较为稳定,未发现病毒基因组之间存在种属及地域分布差异,并且该病毒已经从热带地区传播到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加强盖塔病毒及人畜动物感染的检测和监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塔病毒 分子进化 时空迁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年西藏察隅M8.6强震序列震源参数复核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李保昆 刁桂苓 +4 位作者 徐锡伟 万永革 冯向东 邹立晔 苗春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54-4265,共12页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发生M8.6巨大地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全球239个台站的P波资料,利用我国国家测震台网的常规定位方法和模型,对察隅M8.6强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了震源机制解.重定位后的结果表明,察隅M8.6强震序列显示出不同时段的震中分区分布特征:第1阶段是前震,1950年2月23日在墨脱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顶部发生;第2阶段是1950年8月15日─1950年8月18日,发生主震和之后3天内的余震,都分布在察隅附近,并且这些震中呈北西条带分布;第3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8月22日─1950年9月13日,它们扩展到南部的印度和缅甸地区;第4阶段的余震是1950年9月30日─1951年4月15日,发生在西部的墨脱、错那等地.这四个分区的关联特点为顺时针旋移.重新计算后的震源机制解显示出:主震的NWW走向的节面与主震后2区内余震震中的NWW分布方向一致;序列中所有的压应力轴P和张应力轴T,都接近于水平向,其倾伏角大都小于20°;察隅主震和2区内余震的压应力轴P为近南北向,张应力轴T为近东西向;但3区和4区余震的P轴为近东西向,T轴为近南北向.反映出该强震序列中余震震源机制解的差异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察隅M8.6强震序列 震源参数 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65
16
作者 朱宇 林李月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0-828,共9页
对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揭示了中国迄今这方面工作在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 对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揭示了中国迄今这方面工作在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的未来发展,认为今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获取迁移流动人口流迁过程历时数据的基础上,分阶段系统考察人口迁移流动各具体环节及相关就业、住房、家庭等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机制,填补在人口迁移流动时间过程研究上的缺漏,并把对各单个流迁阶段的研究结果整合为对整体流迁过程的新的规律性认识。这将拓展和深化人口迁移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推进人口迁移流动时空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相关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流动 时间过程 空间效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地震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裴惠娟 周中红 +1 位作者 孙艳萍 陈文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5,共9页
基于GIS平台对甘肃省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M≥4.75)188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于59个区县,遍布甘肃省13个地市(除... 基于GIS平台对甘肃省历史地震灾害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期为甘肃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M≥4.75)188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于59个区县,遍布甘肃省13个地市(除金昌市),全省地震灾害无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2)甘肃省在大地震灾害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差异大致可将甘肃省划分为2个区域:河西和河东地区。河西地区的地震灾害震中烈度比同震级的河东地区地震小,地震灾害影响范围也较小;(3)区域地震活动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其中1917-1936年为甘肃省近百年来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阶段,发生过3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M≥7.0),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另一个地震活跃期;(4)地震灾害人员伤亡存在地区差异,同震级地震河东地区人员伤亡较河西地区严重。甘肃省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地震灾害比其他经济发达省份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地震灾害 时空分布 人员伤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雯 陈文凯 +2 位作者 周中红 高娜 陈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2-228,共7页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灾害 生命损失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连续GPS与远震体波联合反演2015年尼泊尔中部M_S8.1地震破裂过程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刚 王琪 +7 位作者 乔学军 杨少敏 游新兆 张锐 赵斌 谭凯 邹蓉 方荣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87-4297,共11页
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位于板块边界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大震频繁,但对其活动性的认识仍十分有限.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东部地区时隔80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为研究板缘地震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本文用西藏和尼泊尔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和全球... 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位于板块边界带的喜马拉雅地区大震频繁,但对其活动性的认识仍十分有限.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东部地区时隔80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为研究板缘地震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本文用西藏和尼泊尔的GPS连续观测数据和全球分布的远震地震波记录联合反演此次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接触边界面——喜马拉雅主滑脱断层上.北倾11°、近东西(295°)走向的断层面破裂约100km长(博卡拉到加德满都),130km宽(从加德满都深入我国西藏吉隆县),破裂以逆冲滑动为主,平均幅度达到2.4m,释放的地震矩高达9.4×1020 N·m.反演结果还显示,震源体主要破裂分布深度范围为5~25km,应无地表破裂,属于一次盲地震.基于GPS资料推测的地壳现今运动速率及1833年地震的震源位置,我们推测地震在此次地震破裂区域复发的周期可能为150~200a,而极震区以南的深部滑脱断层仍保持闭锁,未来仍有导致灾害性大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8.1地震 破裂模型 时空分布 GPS与远震体波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戴苗 吴桂桔 +4 位作者 刘坚 申重阳 孙少安 申学林 魏贵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7-852,共16页
三峡库区地震成因复杂,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的成因及发震规律,文中利用湖北省区域台网、三峡台网提供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三峡库区394个M_L≥2.0地震的震源参数,获得了三峡库区视应力的时空分布图像,分析了... 三峡库区地震成因复杂,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的成因及发震规律,文中利用湖北省区域台网、三峡台网提供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三峡库区394个M_L≥2.0地震的震源参数,获得了三峡库区视应力的时空分布图像,分析了三峡库区研究时间段显著地震事件前后的视应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地震发生前后,不同震级分段计算结果显示,震前震中区附近新华-水田坝断裂和高桥断裂同时出现高值,高值区域分布呈现协同化程度高,而震后零散的现象,表明该区域在震前积累了较高的应力。2)研究区域视应力在地震前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上升-下降"过程,在应力上升初期发生了巴东M_L5.5、秭归M_L4.7以及M_L5.1三次显著地震。3)研究区域视应力深度剖面显示,不同深度视应力与震级大小呈现正相关性,震后研究区内小震属于低应变释放背景下的低应力释放,未新增明显视应力异常集中区域,震后巴东高桥断裂、周家山-牛口断裂以及秭归仙女山断裂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应力 时空特征 三峡库区 巴东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