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与区划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立张 解明恩 +2 位作者 杨晓鹏 杨鹏武 肖瑞迪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4,共9页
为系统评估云南太阳能资源,在近年来完成云南清洁能源气象评估项目基础上,初步构建云南太阳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框架和模型。利用云南7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26个台站日照资料,建立1961—2022年全省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 为系统评估云南太阳能资源,在近年来完成云南清洁能源气象评估项目基础上,初步构建云南太阳能资源的精细化评估框架和模型。利用云南7个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26个台站日照资料,建立1961—2022年全省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云南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太阳总辐射呈中部多,西南部次之,东部及西北部少的分布特征。云南年太阳总辐射量在905~1800 kWh/m^(2)之间,除滇西北边缘地区外,大致呈西高东低型分布。云南太阳能资源总体可分为5个等级,滇中地区拥有云南最好的太阳能资源量,滇西南是云南太阳能资源的次高值区。云南全省年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约577.28×10^(12) kWh,太阳能资源储量总体富裕。云南大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日照 太阳辐射 ARCGIS 时空分布 区划评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磷矿成因类型、成矿规律及重点找矿方向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浩 王春连 +5 位作者 王连训 刘开源 颜开 余小灿 游超 刘殿鹤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研究目的】中国是世界磷矿资源大国,也是需求大国,2016年磷矿被纳入中国关键性矿产目录。随着对磷肥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矿山的资源日趋枯竭,急需加大磷矿资源的地质找矿和勘查开发,而成矿规律研究是资源勘查开发的重要基础。【... 【研究目的】中国是世界磷矿资源大国,也是需求大国,2016年磷矿被纳入中国关键性矿产目录。随着对磷肥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矿山的资源日趋枯竭,急需加大磷矿资源的地质找矿和勘查开发,而成矿规律研究是资源勘查开发的重要基础。【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等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中国磷矿成矿规律及重点找矿方向。【研究结果】中国磷矿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4省。依据成矿作用类型将中国磷矿划分为岩浆岩型、变质型、沉积型、次生型和鸟粪型磷矿床五大类;中国磷矿成矿时代广泛,但主要产磷时期为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古元古代锦屏期。按照《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可将中国磷矿划分为27个Ⅲ级成矿区带,4个成矿亚带,其中滇东—川西南成矿带、大巴山—鄂西成矿带、湘黔成矿带为中国主要磷矿成矿带。重要找矿地区为云、贵、川、湘、鄂西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南方磷矿资源以沉积型磷矿床为主;北方磷矿以岩浆岩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北和新疆等省份。【结论】磷关乎农业粮食安全、新能源及医疗等重要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对于磷化学品的需求量较大,面对中国磷矿分布不均匀及磷矿开采过度等问题,应加强对磷矿资源的调查研究及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研究,保障国内磷化产品供给及环境安全,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类型 时空分布规律 磷矿成矿带 找矿方向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分析的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3
作者 龚斌 甘小莉 +3 位作者 刘伟玲 张林波 陈婷 巢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源区植被覆盖逐渐增加,且增速加快;(2)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9.77%)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东南部和中部植被变化情况以退化为主,而东北部和西南部植被变化情况以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植被指数 时空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 被引量:1
4
作者 施玉北 李蓉 +1 位作者 曾妍 程胜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201,共18页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 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矿产地质志·云南卷》研编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基础,重点对云南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矿产种类、矿产地、矿床类型、查明资源储量及找矿潜力、开发历史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矿产资源特点,以成矿省为单元对云南矿产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各成矿省成矿集中度(强度)依次为上扬子(陆块)成矿省→三江(造山带)成矿省→华南(陆块)成矿省→腾冲(造山系)成矿省,各时代成矿强度依次为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寒武纪。首次厘定出云南省各时空域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59个、矿床成矿亚系列60个,构建了云南省区域成矿谱系,对重要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特征进行了总结,深化了对云南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的认识。提出云南具有巨大找矿潜力、近期可望实现找矿突破的香格里拉普朗-麻花坪地区钨铍铜多金属等13个远景区带,重点阐述了2个关键及重要矿产找矿远景区带(矿集区)勘查部署建议,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云南取得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产地质志 云南卷 云南矿产资源 时空分布规律 矿床成矿系列 区域成矿谱系 新一轮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时空分布特征
5
作者 王彩红 宋国富 +2 位作者 尼玛卓玛 王永鹏 赵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利用2017—2023年西藏7个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GIS普通克里金法,对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区以PM_(10)和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时段,当地环境空气质量... 利用2017—2023年西藏7个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相关性分析和GIS普通克里金法,对西藏地区环境空气中PM_(10)和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区以PM_(10)和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时段,当地环境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集中在1—3月和10—12月;2)PM_(10)与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全区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均浓度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点;月均浓度从5月开始下降,8月最低,12月最高,小时浓度整体上呈现双峰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09:00—12:00和21:00至次日01:00;3)藏东南城市林芝市的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市(区),藏北城市那曲的PM_(10)和PM_(2.5)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市(区);4)Sugimoto比值模型分析表明,在以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次中,沙尘对西藏大气环境中PM_(10)浓度的影响尤为显著,PM_(10)中沙尘组分平均含量为8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环境空气 PM_(10) PM_(2.5)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加杰 高泓泽 +3 位作者 冷成彪 李凯旋 韩凤歌 王艳军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8-2730,共13页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铜资源量超过2300万t,资源量较大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矽卡岩型(1850万t)、火山-沉积型(246万t)、热液型(162万t)、VMS型(76万t)。这些铜矿床(点)具有明显的丛聚性时空分布特点:空间上铜资源量主要集中分布于玉龙(~42%)和中甸(~23%)两个矿集区;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47%)和晚三叠世(~24%)。基于品位-吨位模型和蒙特卡洛抽样统计方法,预测三江地区铜资源量可达4800万t,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三江地区铜成矿事件主要与特提斯洋演化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相关,其中特提斯洋洋盆扩张或者俯冲导致的弧后拉张事件促使了VMS型(大平掌、老厂、铜厂街、鲁春、呷村等)和岩浆熔离型(白马寨)铜矿床的形成;古特提斯洋(甘孜-理塘洋)俯冲促使了中甸矿集区三叠纪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普朗、雪鸡坪、烂泥塘、春都等)的形成;俯冲后碰撞及伸展促进了德钦(羊拉等)、中甸矿集区(红山、红牛、铜厂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思茅盆地热液型(民乐)矿床的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局部走滑剪切作用促进了玉龙矿集区、北衙矿集区和哈播-长安冲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兰坪-思茅盆地热液型和砂岩型铜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时空分布 品位-吨位模型 蒙特卡洛 构造演化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3 位作者 唐俊贤 王旗 李扬 霍治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高温热害 等级指标 时空分布特征 江南和华南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黄河源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严昌盛 王鹏 +3 位作者 靳莉君 刘静 轩党委 张荣刚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源区16个雨量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对黄河源区年降水、季节降水、汛期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 基于1961—2020年黄河源区16个雨量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检验、滑动t检验、Pettitt检验、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分解(EOF)方法对黄河源区年降水、季节降水、汛期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年降水以10.0 mm/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除冬季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外,春季、夏季、秋季和汛期降水同样呈增加趋势。(2)黄河源区降水除春季无明显突变外,全年、夏季、秋季、冬季和汛期的对应突变年份分别为2015年、1998年、2018年、2016年和2019年。(3)黄河源区年降水存在3~7 a、6~12 a、9~13 a和16~24 a的变化周期,第一、第二主周期为19 a和11 a,两种主周期都经历了3次“丰-枯”变化;年降水存在2种模态,4种降水表现类型,2种模态的年份数为35 a和13 a。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源区防汛抗旱及上游水库群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检验 时空分布 黄河源区 小波分析 经验正交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区域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宋俊 李春林 +2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黄泳波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在2001至2013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至2020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到2020年时下降至38.43μg/m^(3)。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PM_(2.5)浓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对于区域暴露风险,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较低,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邢台市较高。对于人口暴露风险,承德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较低,北京市、邯郸市、天津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较高。综合来看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暴露风险最低,邯郸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的暴露风险最高。京津冀地区在2030、2035、2060年的人口暴露风险较低(0级)。本研究将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结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带来的误差,对暴露风险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PM_(2.5) 时空分布格局 区域暴露风险 人口暴露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锑矿分布、类型及其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阳 宋扬 +2 位作者 唐菊兴 陈伟 孙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0-1600,共31页
【研究目的】锑是中国战略性矿种之一,构建新的锑矿资源基地势在必行。本文对西藏地区锑、锑−金、锑−铅−锌等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西藏锑矿的成矿规律,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具... 【研究目的】锑是中国战略性矿种之一,构建新的锑矿资源基地势在必行。本文对西藏地区锑、锑−金、锑−铅−锌等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类型、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与归纳,初步总结了西藏锑矿的成矿规律,对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文章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西藏锑矿资料,结合最新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从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等方面厘清西藏锑矿床(点)成矿作用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西藏地区锑矿床类型以热液型为主,矿体主要赋存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围岩中,地幔物质参与成矿,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至中新世(20 Ma左右)。成矿作用主要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和碰撞后伸展期的岩浆作用有关。西藏地区锑矿的分布受各种层状构造、断裂、褶皱等构造联合控制,赋矿地层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白垩系。【结论】西藏锑矿具有分带性展布特征,从西向东划分出藏西、藏南、藏北和藏东4大锑成矿带。新生代是西藏地区锑矿最重要的成矿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后的陆内伸展背景有利于锑成矿。根据西藏锑矿成矿特征提出实用性的勘查模型,为锑矿找矿突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矿 时空分布规律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规律 矿产勘查工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LightGBM模型的京津冀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估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旭明 文鹏帆 +2 位作者 张春亢 张显云 康雅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215,共12页
文章利用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SO_(2)柱浓度数据(TROPOMI-L3 SO_(2))和ERA5再分析气象数据作为估算变量,将能够捕获时空信息的GTWR模型和使用了按叶子生长算法的LightGBM模型组合在一起,构建了GTWR-LightGBM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京津冀地... 文章利用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SO_(2)柱浓度数据(TROPOMI-L3 SO_(2))和ERA5再分析气象数据作为估算变量,将能够捕获时空信息的GTWR模型和使用了按叶子生长算法的LightGBM模型组合在一起,构建了GTWR-LightGBM模型,基于该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GTWR-LightGBM模型估算近地面SO_(2)浓度精度最高,十折交叉验证R^(2)、RMSE和MAE分别为0.90、2.88μg/m^(3)和1.93μg/m^(3),优于AdaBoost、GBDT、RF、LightGBM、GTWR、GTWR-Adaboost、GTWR-GBDT和GTWRRF等模型,同时模型在季节尺度上的验证结果均较为良好。(2)在时间分布上,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近地面SO_(2)月均浓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趋势,SO_(2)浓度月均值在1月达到最高,在7月降到最低,其中5月和6月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且2019年该地区近地面SO_(2)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四季浓度大小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在空间分布上,SO_(2)浓度总体均表现出局部高污染和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南部平原地区呈现高值状态,在高海拔,人口密度小,工业排放少的北部地区呈现低值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2)估算 GTWR-LightGBM模型 Sentinel-5P 时空分布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鑫雨 范昊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59,共10页
[目的]融雪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之一,是该区土地退化的重要作用力,融雪径流侵蚀力是计算融雪径流侵蚀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融雪径流侵蚀力具有重要意义。融雪径流侵蚀力主要受积雪深度、辐射强度及升温速率影响,其主要驱... [目的]融雪侵蚀是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形式之一,是该区土地退化的重要作用力,融雪径流侵蚀力是计算融雪径流侵蚀量的关键因子,因此研究融雪径流侵蚀力具有重要意义。融雪径流侵蚀力主要受积雪深度、辐射强度及升温速率影响,其主要驱动力包括融雪速率和地表径流作用。[方法]通过计算近31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分析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辨析各区域融雪径流侵蚀力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3个黑土亚区1990—2020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态势,近些年逐步趋于稳定,多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为0.01(MJ·mm)/(hm ^(2)·h·a);空间上多年日均融雪径流侵蚀力在0~0.21(MJ·mm)/(hm ^(2)·h·a)范围内,基本呈现中间小、四周大规律。融雪径流侵蚀力影响因子空间上表现为积雪深度北部大、南部小,太阳辐射强度呈现由西向东递减,升温速率值从北部向南部递减。通过地探测器辨析融雪径流侵蚀力影响因子作用强弱发现,升温速率对蒙东黑土亚区作用最强,而积雪深度对松嫩黑土亚区及三江黑土亚区作用最强。[结论]通过分析1990—2020年东北黑土区融雪径流侵蚀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于深化研究区融雪径流侵蚀特征及融雪侵蚀防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径流侵蚀力 时空分布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文明 宋芊 +1 位作者 张皓翔 王士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8-1660,共13页
2000-20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对生态区的无序扩张造成了极大破坏,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精准识别区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精确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 2000-20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对生态区的无序扩张造成了极大破坏,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对其进行保护与修复。精准识别区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是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精确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对于高原牧区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较为匮乏,并且较少能细致分析某一特定区域当前所处的生态状态和所面临的生态压力。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源地和水源供给地,为探究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变规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模型,选取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14个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该地区2000、2010和2020年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揭示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和重度为主,三期平均面积占比分别为34.5%、29.9%、28.6%;脆弱性在空间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北部高、南部低”的格局,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2)从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生态敏感性、恢复力和脆弱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压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持续上升趋势。3)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相对稳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高、降水量大的南部地区。4)年降水量、干燥度、相对湿度和NDVI等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q值分别为0.811、0.705、0.614和0.574。由于不同因子之间具有交互作用,生态脆弱性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可为高原牧区生态脆弱性评估提供指标选取依据,并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区域的识别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三江源地区 SRP模型 时空分布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
14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特征及其新时期变化趋势研究:时空分布、地区差异、收敛性特点
15
作者 汤心萌 周晓光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7,共7页
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和特征。本文从时、空分布演变、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角度,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绿色经济效率... 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前提是,充分掌握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和特征。本文从时、空分布演变、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角度,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特征,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1)时间演变趋势表现出“由周期性衰减向新爬坡期出现”的特点,当前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绿色经济效率上升期,但同时也面临“地区极化现象重新出现,地区间差距再次增大”的问题。(2)空间格局动态变迁呈现“重心位于黄河中游及长江中游交叉区”的特点,且“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2018年以来,其重心有“再次东移”趋势。(3)区域间差异是差距增大的主要贡献因素,其中东北、东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对2018年以来的区域性差异加剧起到最重要的推动作用。(4)全国及绝大部分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绿色经济效率表现出“向高值稳态收敛”的趋势,具有显著的“追赶效应”,但其收敛速度和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效率 时空分布演变特征 地区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辽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区域性暴雨定量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宁 高蔷 +1 位作者 张健航 张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站次 区域性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定量评估 内蒙古通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钼矿床的时空分布及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40
17
作者 范羽 周涛发 +4 位作者 张达玉 袁峰 范裕 任志 Noel WHITE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4-804,共21页
我国钼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钼矿床四百余个,它们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本文在钼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钼矿床和含钼矿床的成矿年代(依据辉钼矿Re-Os 年龄),结果显示我国钼矿床空间上可分为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 我国钼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钼矿床四百余个,它们具有成带分布的特点。本文在钼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钼矿床和含钼矿床的成矿年代(依据辉钼矿Re-Os 年龄),结果显示我国钼矿床空间上可分为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华南、青藏和天山-北山六大钼成矿带;成矿时代上,钼成矿作用分为古元古代(1882~1804Ma)、早古生代(480~420Ma)、晚古生代(412~260Ma)、中生代印支期(251~209Ma)、中生代燕山期(194~77Ma)和新生代(65~13Ma)等六个阶段,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和新生代。元古宙形成的钼矿床分布于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古生代钼矿床主要分布于天山-北山钼成矿带,中生代钼矿床在中国东部广泛分布,新生代钼矿床全都分布于青藏钼成矿带。我国古元古代钼矿床(1882~1804Ma)形成于古陆块之间俯冲碰撞背景下的岛弧环境(东秦岭-大别);早古生代钼矿床(480~420Ma)形成于不同构造单元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岛弧或陆缘弧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华南);晚古生代钼矿床(412~260Ma)形成于古亚洲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兴-蒙);中生代印支期钼矿床(251~209Ma)形成于板块碰撞及后碰撞背景(东秦岭-大别、兴-蒙和天山-北山)或洋壳俯冲的背景(青藏);燕山期钼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及其后伸展体制下岩石圈减薄拆沉环境(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燕山晚期钼矿床(85~77Ma)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新生代(65~13Ma)钼矿床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及其后的伸展背景(青藏)。我国钼成矿作用受到了环太平洋构造带(东秦岭-大别、兴-蒙、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中亚造山带(天山-北山、兴-蒙)和特提斯构造带(青藏)三大构造体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床 钼成矿带 时空分布 成矿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铜矿床在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5 位作者 宋玉财 李政 杨志明 王召林 王晓虎 王淑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18-1837,共20页
已有的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多是建立在环太平洋地区矿床资料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还有待梳理和总结。本文以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为主线,将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空间上划分为土耳其Pontides、伊朗中部Sa... 已有的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型多是建立在环太平洋地区矿床资料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还有待梳理和总结。本文以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为主线,将东特提斯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床空间上划分为土耳其Pontides、伊朗中部Sahand-Bazman、巴基斯坦Chagai、中国玉龙、中甸、班公湖、冈底斯7条成矿带和中南半岛、土耳其Anatolides地块2个成矿区;时间上分别对应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末—古新世初、中始新世、中中新世等6个时段;构造背景分别为古、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或俯冲后的碰撞;讨论认为Sahand-Bazman铜矿带的形成背景与玉龙成矿带可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床 成矿模型 时空分布 东特提斯成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8
19
作者 姜晓剑 汤亮 +3 位作者 刘小军 黄芬 曹卫星 朱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8-245,I0004,I0005,共10页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象要素表面值;然后基于栅格逐年计算并比较了2个历史时期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总日照时数、总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总降水量、总降水天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1960s相比,2000s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总日照时数减少了11.93%,东北、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小于中部和南方;平均总有效积温增加了9.40%,东北和西南地区增加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是在中部和南方存在总有效积温减少的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减少了4.86%,东北和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在中部和南方地区亦存在部分增加的区域;总降水量增加了1.59%,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了3.22%,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与总降水量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总降水天数减少了1.60%,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南方沿海地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及增产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资源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中国稻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臭氧污染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5
20
作者 程麟钧 王帅 +2 位作者 宫正宇 杨琦 王业耀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研究京津冀区域的臭氧(O_3)污染情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2013—2015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80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京津冀区域O_3污染状况整体呈加重趋势,其中2014年污染状况最为严... 为研究京津冀区域的臭氧(O_3)污染情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对2013—2015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80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京津冀区域O_3污染状况整体呈加重趋势,其中2014年污染状况最为严重。13个城市中O_3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为北京和衡水,连续3年均超标,且处于上升态势中。区域内不同城市O_3污染趋势并不相同。京津冀区域O_3浓度变化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末和夏季的O_3污染最严重。O_3-8 h(臭氧日最大8 h均值)年均值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北部、承德和衡水等,2013—2015年第90百分位O_3-8 h的高值区均集中分布在北京。O_3的浓度峰值时间要晚于NOx2~5 h。O_3在春、夏季呈单峰分布,白天15:00左右出现最大值,在秋、冬季浓度较低,全天波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臭氧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