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与找矿远景 被引量:3
1
作者 秦克章 韩日 +5 位作者 回凯旋 李真真 阚靖 王乐 高燊 赵俊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415,共33页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0t)的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信息与要素,将我国银矿床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VMS型、SEDEX型、MVT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红土型)等八种类型,其中以浅成低温热液型最为主要。中国银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尤其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空间上划分出兴蒙、华北、秦岭-东昆仑、华南、西藏-三江等五个银成矿省。银成矿省成因与陆壳类型(古老和新生地壳)、伸展构造背景和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综合上述因素,兴蒙复合造山带仍然是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区。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表明东昆仑(原特提斯-新特提斯)叠合造山带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三江复合造山带在银锡矿床的勘查方面亦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银矿床 成因类型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银成矿省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百度慧眼的长沙市主城区夜间经济活动人群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群明 曹灵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了探究城市人群夜间活动集聚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情况,利用百度慧眼商业与人口分析系统提取人群定位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夜间经济活动中人群的集聚程度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主城... 为了探究城市人群夜间活动集聚规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情况,利用百度慧眼商业与人口分析系统提取人群定位数据,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夜间经济活动中人群的集聚程度和分布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主城区夜间人群活动集聚特征,在不同日期具有时段上的相似性。18:00~22:00左右处于持续高热阶段,随后至次日2:00~3:00为人群集聚热度骤降阶段,到次日5:30热度逐渐攀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心T圈多核”的规律,在时间发展上显示“持续聚集—边缘消散—点状消散—部分重聚”的动态规律,人流主要集中在五一商圈、万家丽商圈等城市夜间休闲区和河西大学城等高校以及居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分布 百度慧眼 夜间经济 时空特征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鼎盛 周小杰 +3 位作者 安文静 席进孝 徐大琴 郭丽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8-674,共7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病原学阳性数时空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鼠疫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rig... 目的分析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病原学阳性数时空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鼠疫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Origin 2024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以各乡镇作为空间尺度,应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性分析。结果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累计分离鼠疫菌440株,其中从旱獭体内分离出的菌株数最多(345株,78.41%),其余均从媒介中分离得到。从时间分布来看,7月和8月报告的检菌数最多(均为121株,27.50%);从地区分布来看,阿克塞县报告的检菌数最多(255株,57.9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除2014、2016和2021—2023年外,该疫源地各乡镇年检菌数整体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其中2020年空间聚集性最强(Moran's I=0.5212,Z=14.3970,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4—2023年该疫源地每年均存在“高-高”聚集区,主要为阿克塞县的红柳湾镇和肃北县的党城湾镇,“低-低”聚集区与鼠疫疫情低活跃度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年总检菌数的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最大值出现在疫情焦点的西部。结论2014—2023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鼠疫菌检出数在乡镇水平上整体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聚集区域主要在该疫源地的祁连山西段至阿尔金山段,应作为重点监测和防控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降低鼠疫发生与传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鼠疫 流行特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20年海南岛旱涝急转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4
作者 王秀杰 滑心怡 +2 位作者 田福昌 曲姿桦 苑希民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 根据1951~2020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基于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LDFAI)识别旱涝急转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海南岛的旱涝急转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1951~2020年,乐东、保亭的LDFAI存在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余17个气象站LDFAI变化趋势均不显著;海南岛LDFAI突变年份相对分散,儋州、文昌及琼中的潜在突变年份为2006年,三亚、保亭及陵水为2019年,白沙、乐东、琼海和万宁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58年、1976年、1992年和2017年。2)1951~2020年海南岛共发生27次旱涝急转事件,各站5~10月LDFAI序列在4 a、15~20 a及40 a左右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较为明显,20 a周期最为活跃,一直存在且比较明显;万宁及陵水两地LDFAI的未来趋势与1951~2020年相反。3)海南岛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遥相关指数中Niño3.4对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最为显著。气象因子与4个遥相关因子耦合的决定系数中,乐东最大,与耦合单一遥相关因子相比,气象因子与遥相关因子耦合对儋州的影响最大。遥相关因子对海南岛旱涝急转事件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进一步证明了大气环流异常增加了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旱涝急转 时空分布特征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1—2022年广西面板数据分析
5
作者 邓爱民 董金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0,共12页
全面和准确掌握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2001—2022年的广西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全面和准确掌握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是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2001—2022年的广西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广西A级旅游景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其空间形态发生了“由差异—无明显差异”变化、方向分布均为“东北—西南”趋势和空间分布方向性在逐渐减弱的特征;空间密度上呈现出散点向线状和带状演变的特征,构成了三地两带一中心旅游新格局的主要轮廓;资源本底、自然环境、经济产业和社会环境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能力具有动态变化特征和上升趋势;自然旅游资源、植被指数、三产比重和常住人口影响能力呈现出动态变化和上升趋势;人文旅游资源和GDP影响能力也具有动态变化,但呈现出下降趋势;地形起伏、河流水系、通车里程和城市园林绿化影响能力相对稳定,但前两者表现出略有上升的趋势。结果可为明晰广西A级旅游景区空间演化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也为当下广西文化旅游产业政策、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A级旅游景区 时空分布 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分析的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龚斌 甘小莉 +3 位作者 刘伟玲 张林波 陈婷 巢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源区植被覆盖逐渐增加,且增速加快;(2)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9.77%)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东南部和中部植被变化情况以退化为主,而东北部和西南部植被变化情况以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植被指数 时空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分析的广西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崇智 梁骏 +1 位作者 王超球 郑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06-4308,共3页
利用广西10个酸雨监测点2003-2009年的酸雨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区域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酸雨频率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2004-2008年酸雨污染趋势加剧;全区域酸雨频率变化... 利用广西10个酸雨监测点2003-2009年的酸雨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区域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酸雨频率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2004-2008年酸雨污染趋势加剧;全区域酸雨频率变化一致,东部、西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带已扩展到西部;个别年份广西东北部与西南部的酸雨频率变化反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时空分布特征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道路走航式监测的城市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
8
作者 吴海玲 吴旗韬 +2 位作者 沈堪海 廖开怀 李苑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49,I0008,共8页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 道路碳排放是交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研究多基于固定站点监测方法分析CO_(2)浓度,难以全面刻画道路碳排放时空分布,实现道路空间精细化治理。利用道路走航式监测,以广州中心城区内环路为例,选择三大典型时段(早高峰7:00-9:00、中午12:00-14:00、晚高峰17:00-19:00)采集道路CO_(2)浓度数据,并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探索道路CO_(2)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体上道路CO_(2)浓度时间变化呈U型,早高峰道路CO_(2)平均质量浓度为1321.77 mg/m^(3),中午为1263.50 mg/m^(3),晚高峰为1356.04 mg/m^(3)。早晚高峰道路CO_(2)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特征,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红绿灯周边、车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安装交通隔音板的道路;低浓度区主要集中在公园绿地等固碳能力强的区域。不同类型道路CO_(2)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隧道与地面道路CO_(2)浓度较高,而高架道路CO_(2)浓度相对较低。可通过提高城市道路两侧绿植的覆盖率,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管控技术调整道路交通车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等措施控制道路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碳排放 走航式监测 时空分布特征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DEM和DOM的山区太阳辐射估算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龚伟圳 甘淑 +3 位作者 袁希平 罗为东 李璇 彭翔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46,共7页
以恐龙谷南缘山区为研究区,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渐进加密三角网滤波处理后,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地形特征,利用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对布设的光伏面板空间位置进行提取,基于半球视域算法,利用点云波构建的DEM对研究区202... 以恐龙谷南缘山区为研究区,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渐进加密三角网滤波处理后,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地形特征,利用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对布设的光伏面板空间位置进行提取,基于半球视域算法,利用点云波构建的DEM对研究区2023年一般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太阳辐射进行估算,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滤波后构建的DEM能够准确表现研究区微地形,提取的地形特征与实地勘测具有一致性,提取的光伏面板位置正确且提取效果良好;能够对山区太阳辐射量进行准确估算,平均误差为7.98%,对山区小区域太阳辐射估算具有可靠性;山区太阳辐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的关联性,总体上山脊面上的太阳辐射大于山谷底面,阳坡面大于阴坡面,随着坡度增加,平均太阳辐射总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太阳辐射值与太阳入射角度相关,地形因子随时间的变化也不同,坡度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春、夏季大,秋、冬季小,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秋、冬季大,春、夏季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数字正射影像 地形特征 太阳辐射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的“水逆”现象研究
10
作者 冯树立 董景龙 +1 位作者 沈强 周天翔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 水星逆行(即“水逆”)是一种由水星与地球相对运动产生的天文现象。精确描述和预测“水逆”现象对天文观测仪器校正、航天发射和操作任务时间窗口选择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高精度星历数据(DE440)获取水星位置,模拟仿真了2024—2044年水星在黄道惯性坐标系下相对于地球的运行轨迹,结合水星赤经变化率计算了“水逆”时间,并探究水逆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年份发生“水逆”现象的次数不同,每年发生3~4次“水逆”现象;平均持续时间约为23 d(波动范围为20~26 d),相邻两次逆行间隔周期平均约为95 d(波动范围为89~103 d);不同年份的水星逆行轨迹存在相似性,尤其在相隔13年的年份之间(如2024和2037年)这种相似性更为显著;此外,平均每4~5年会出现一次跨越两个公历年的水星逆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逆 DE440 赤经变化率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骨干供水河道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1
作者 丰叶 胡晓东 +4 位作者 王春美 张涵 杨航 马恩泽 曹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1-932,共12页
为探明太湖流域骨干供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对太浦河、望虞河共9个监测点进行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和鉴定,采用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 为探明太湖流域骨干供水河道太浦河、望虞河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对太浦河、望虞河共9个监测点进行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和鉴定,采用冗余分析(RD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7纲11科,其中太浦河以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rificata)为代表的腹足纲处于优势地位,望虞河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rificata)为代表的腹足纲和以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为代表的双壳纲处于优势地位,两条供水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为极不相似(one-way ANOVA,P>0.05)。太浦河底栖动物密度在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点位间有差异性(P=0.05),生物量在季节和点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望虞河底栖动物密度及生物量在不同季节及点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条供水河道之间底栖动物全年密度、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太浦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在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望虞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太浦河、望虞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在点位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太浦河各季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分别为电导率(春季)、温度(夏季)、水体pH值(秋季)以及水体溶解氧(冬季);望虞河各季节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分别为温度与总磷浓度(春季)、高锰酸盐指数(夏季)、水体溶解氧(秋季)以及温度(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浦河 望虞河 底栖动物 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RDA/CC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机制
12
作者 陈千千 王晓峰 马丽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5,共15页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揭示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对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以陕西省30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陕西省乡村旅游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陕西省乡村旅游地整体沿中低海拔平缓地势、交通干线和河流湖泊集聚分布,呈现极化发展、片状扩散的发展趋势。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交通和水文条件的空间依赖性最大。2)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演化存在一定差异,生产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集聚度最高,呈现连片蔓延发展态势,多位于地势平坦、河网密集地区;生活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与整体趋同,密度核心区集聚度显著增强;生态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外扩趋势明显,多以点带轴分布于市区交界区域,在秦岭南麓形成高密度分布区。3)不同功能主导的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生产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受相关政策影响最强,生活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对人口分布和周边景区的空间依赖性较高,生态功能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受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4)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驱动力,社会政治条件是导向性因素,资源禀赋对各功能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突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增强效应大于社会政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QI_(min)模型的贵州草海水质评价分析
13
作者 万颖 杜明普 +4 位作者 郭艳敏 刘坤云 孙赫英 王英才 李瑞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7,I0017,共12页
草海作为贵州省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年来因水质问题备受关注.依据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草海及入湖河流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水质指数(WQI)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水体总磷含量较低而总氮含量较高,降雨径流对氮、磷污染贡献较小,... 草海作为贵州省最大的高原湖泊,近年来因水质问题备受关注.依据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草海及入湖河流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水质指数(WQI)法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水体总磷含量较低而总氮含量较高,降雨径流对氮、磷污染贡献较小,研究区域平均WQI值为54.49,水质评价等级以“中等”为主.在时间分布上,8至9月份水质评价结果最佳;在空间分布上,西部区域水质评价结果优于东部区域,入湖河流水质评价结果优于湖区,表明入湖河流对湖区水质影响较小.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从14个水质指标中筛选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总氮(TN)、悬浮物(SS)、氨氮(NH_(4)-N)、溶解氧(DO)等5项关键指标,构建了WQI_(mi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表现良好,训练集上得到决定系数R^(2)=0.846,均方根误差RMSE=2.09,百分比误差PE=3.45%.研究结果旨在为草海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草海 水质评价 最简水质综合评价指数(WQI_(min))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 a大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4
作者 惠莉 王坤 +5 位作者 王希 徐晶 徐征和 回佩晨 刘博文 张而弛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大汶河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减轻极端降水对区域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基于大汶河流域6个国家气象站点的1970—2019年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0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大汶河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减轻极端降水对区域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基于大汶河流域6个国家气象站点的1970—2019年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0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研究大汶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近50 a年降水量、中雨日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强度、最长连续无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1 d最大降水量、3 d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总量、大雨日数及暴雨日数5个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突变发生年份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以来较为集中,各指数周期变化稍有差异,除最长连续无水日数外,其余指标均有2个主周期,周期振荡较强烈;各指标年际均值的空间总体分布呈由东到西条带状或以某站点为核心辐射状分布,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年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总量、最长连续无水日数3个指数在整个流域范围均呈下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极端降水指数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I和VHI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向大享 姜莹 +1 位作者 陈喆 李喆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165,共8页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 近60 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不断变长,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构建长江中下游地区60 a长序列历史降水数据和40 a遥感数据集,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植被健康指数等指标建立干旱监测指数序列库,分析时序干旱指数变化特征,开展旱情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发生频次等指标统计分析,探究旱情发生频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旱情程度等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干旱频率高,秋冬季干旱频率低;干旱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易旱地区主要包括湖北北部、湖南南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特征 SPI VHI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洁 姚怀柱 +4 位作者 梁森 侯新蕊 张脉然 胡家珍 杨士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为实现江苏省冬小麦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明晰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及气候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省冬小麦灌溉管理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江苏省共计12个地区2013-2022年冬小麦季相关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 为实现江苏省冬小麦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明晰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及气候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省冬小麦灌溉管理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江苏省共计12个地区2013-2022年冬小麦季相关气象资料,通过Penman-Montieth法计算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近十年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需水特性以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近十年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湿度、地表温度、降水量、蒸发量、平均日照时数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太阳总辐射量呈减小趋势。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本田期的需水量平均值为451.82~692.50 mm,年际变化范围在540.19~646.70 mm,不同年份间呈现减小的趋势,空间上则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需水强度最小值出现在1月,5-6月抽穗期与灌浆期需水强度最大。江苏省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与年均降雨量、日均湿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其中以日均湿度、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气温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并且,近十年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总体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其与日均湿度明显更高的负相关性所导致。总之,近十年来江苏省冬小麦需水量逐年有下降趋势,且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此外全省日均湿度、年均水面蒸发量、年均气温是近年来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冬小麦 作物需水量 需水特性 时空分布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3 位作者 唐俊贤 王旗 李扬 霍治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高温热害 等级指标 时空分布特征 江南和华南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莉 陈继军 +3 位作者 张宇琦 许静 栗果 高文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旨在分析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高风险地区和时间趋势,为兰州市因地制宜地制定HIV/AIDS防治策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兰州市2011-2018年间新报告的成年HIV/A... 【目的】旨在分析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高风险地区和时间趋势,为兰州市因地制宜地制定HIV/AIDS防治策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兰州市2011-2018年间新报告的成年HIV/AIDS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所需的数据资料来自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兰州市统计年鉴。采用Bayes时空模型分析HIV/AIDS晚发现相对风险(RR)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1-2018年间兰州市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共计1984例,其中HIV/AIDS晚发现者有982例(49.5%),平均年龄为39.67岁,男性占90.9%。老年人和女性HIV/AIDS病例中晚发现的比例更高;城关区(51.1%)、安宁区(50.3%)和榆中县(51.9%)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HIV/AIDS晚发现比例;2011-2018年间兰州市总体的晚发现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Bayes时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兰州市HIV/AIDS晚发现风险在2011-2015年间波动变化,而在2015年后迅速上升,其RR(95%CI)从1.01(0.84,1.23)上升到1.11(0.77,1.97);红古区和三个县的晚发现风险变化趋势与兰州市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而城关区和七里河区的晚发现风险呈下降趋势;晚发现相对风险大于1的区县包括:永登县(RR=1.07,95%CI:0.55,1.96)、西固区(RR=1.04,95%CI:0.67,1.49)、城关区(RR=2.41,95%CI:0.85,6.16)和七里河区(RR=2.03,95%CI:1.10,3.27)。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为热点区。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人均GDP(RR=0.65,95%CI:0.35,0.90)和HIV/AIDS病例中的男性比例(RR=0.53,95%CI:0.19,0.92)的增高,HIV/AIDS晚发现的相对风险越低;而人口密度(RR=1.35,95%CI:1.01,1.81)越大,晚发现风险越高。【结论】兰州市的HIV/AIDS晚发现风险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人均GDP、HIV/AIDS中男性比例和人口密度是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晚发现风险高和存在相关风险因素的区县,应重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HIV筛查和防治服务,降低HIV/AIDS晚发现比例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晚发现 Bayes时空模型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分布式电源时空相关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艳春 李思佳 +1 位作者 汪平 MI Lu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50-2563,I0084,I0085,共16页
目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ion generation,DG)和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负荷等随机变量接入电力系统时时空特性考虑不足,会导致概率潮流计算偏离实际。因此该文提出了考虑DG时空相关及EV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模型。... 目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ion generation,DG)和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负荷等随机变量接入电力系统时时空特性考虑不足,会导致概率潮流计算偏离实际。因此该文提出了考虑DG时空相关及EV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模型。首先,利用场景生成建立时空相关的风电、光伏出力概率模型;然后,考虑路网约束和用户心理,建立考虑EV时空分布特性的负荷概率模型;最后,以Nataf变换结合奇异值分解处理相关性输入变量,运用三点估计法对概率潮流进行计算,通过Cornish-Fisher级数拟合得到累积分布函数。以IEEE-33节点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所提模型分析了DG时空相关性和EV分布特性对配电网潮流的影响。结果表明DG时空相关性主要影响系统的波动性,EV分布特性主要影响系统的运行特性。该文研究可为新型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场景生成 时空特性 有源配电网 概率潮流 Nataf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水平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薇 毛永亮 衡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衍生指标体系,以此测算秦岭陕西段6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其次,对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TOPSIS法对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量时间上呈上升趋向,空间上分为4个区域,即商洛与安康处于轻型区域,汉中、西安属于中型区域,宝鸡属于重型区域,渭南处于超重型区域。2003-2022年间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是渭南,较高水平是商洛、安康与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时空分布特征 低碳化化水平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