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3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不同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蔡新玲 蔡依晅 +3 位作者 叶殿秀 李茜 户元涛 胡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 利用1981—2020年陕西省暖季(5—9月)9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量资料,结合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4个历时(1h、3h、6h、12h)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陕西省短历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个历时强降水高发区均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稀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和陕北长城沿线。(2)各历时降水极值的空间差异均较大,历时越短,极值分布的局地性越强。(3)近40a,陕西省各历时强降水均呈增多增强趋势,尤以3h强降水的增加最为显著。(4)各历时强降水的趋势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均一性,陕北黄河沿线和陕南中南部强降水呈增多趋势,陕北南部和关中平原中部呈减少趋势,且历时越短,强降水呈增多趋势的范围越大。(5)强降水日变化南北不同,历时越短,强降水的日变化越明显,特别是陕北短历时强降水日变化最为突出,且在傍晚或夜间易发生强降水事件,其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历时强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1991—2020年C_(CDI)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分析
2
作者 张金峰 陈农 +4 位作者 闫敏慧 徐占胜 高玲 杨宁 王蕾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该文基于黑龙江省1991—202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空间插值、气候倾向回归、滑动T检验、M—K检验、Morlet小波、PCA和Hurst指数分析等数理方法,探讨了黑龙江省持续低温指数(C_(CDI))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突变性、周期性、未来变化... 该文基于黑龙江省1991—202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空间插值、气候倾向回归、滑动T检验、M—K检验、Morlet小波、PCA和Hurst指数分析等数理方法,探讨了黑龙江省持续低温指数(C_(CDI))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突变性、周期性、未来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991—2020年黑龙江省C_(CDI)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每10 a减少0.4 d,21世纪以来波动加剧。虽然存在4个突变年份,但突变趋势不显著,其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较为明显;C_(CDI)年内变化在冬季呈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与粮食单产负相关;年均C_(CDI)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本世纪后C_(CDI)值在[50 d,60 d)的区域大幅缩减,≥60 d的区域明显增加;预计未来黑龙江省C_(CDI)将继续下降,尤其在西北部、东北部和中南部地区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低温指数(C_(CDI)) 时空变化 M—K检验 MORLET小波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及动态
3
作者 马维伟 刘强 +1 位作者 李广 常文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研究高寒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高寒湿地土壤碳库动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以甘肃尕海湿地区内不同植被退化程度的沼泽草甸(未退化ND、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 研究高寒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高寒湿地土壤碳库动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以甘肃尕海湿地区内不同植被退化程度的沼泽草甸(未退化ND、轻度退化S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退化过程中湿地土壤POC在2016年和2017年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退化显著降低了湿地表层(0~10和10~20 cm)土壤POC含量,而对其他土层(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2)随生长季的推移,表层土壤POC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其他土层土壤POC含量无明显变化,2016年土壤POC含量和变幅均高于2017年。(3)采样时间、植被退化和土壤深度均对POC影响显著,同时对土壤POC有显著交互作用。(4)全氮和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退化可能导致青藏高原湿地表层土壤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损失,使青藏高原湿地成为一个潜在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退化 土壤颗粒有机碳 时空分布 尕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
4
作者 王明常 于海滨 +6 位作者 曾昭发 王典 韩复兴 张剑 罗修杰 冷亮 刘子维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8-1038,共11页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 城市道路坍塌是严重的城市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对城市运行和社会发展构成威胁。准确预测城市道路坍塌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对城市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一种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并分析影响模型预测性能的关键指标和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时空预测结果表明:结合光学数据和雷达数据构建的城市道路坍塌易发性预测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道路坍塌易发性的时空变化,预测决定系数为0.65,预测精度较高;2017—2022年,福田区道路坍塌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极低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面积减少,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增加。随机森林特征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影像数据提取的纹理特征对预测模型贡献度较高。根据地理探测器结果可知,人口、GDP和地下设施是影响城市道路坍塌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坍塌 随机森林 多源遥感数据 时空变化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下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苏马荡为例
5
作者 赵旭 娄箴言 陈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 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作用从基本生存需求向提供舒适性福祉演进,研究舒适型移民的福祉效应对提升民生福祉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探索不同角度下生态系统与福祉的关系,构建舒适型移民的福祉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州典型乡村生态旅游地苏马荡为例,测度2010—2021年苏马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对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间接影响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中文化服务对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与舒适型移民福祉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阈值效应。舒适型移民福祉保障和生态资源开发间的均衡关系是促进舒适型移民福祉提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型移民 福祉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
6
作者 张成丽 马嘉玉 +5 位作者 廉高敏 赵贺赢 刘梦洁 闫帅腾 马青霞 苏艳霞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 目的为探究大气污染物与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dtration,NASA)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与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提供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采用Kriging插值、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海河流域的河北省和重要城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的AQI与NDVI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解释,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2014—2016年,AQI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每年AQI数值冬季最高,春秋相对较低,夏季最低,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出现中间高两侧低的“中心-外围”结构;2017年后,夏季AQI反而高于春秋季的。(2)2014—2020年,NDVI波动上升,上升斜率为0.0041/a。总体上,NDVI上升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3.76%,且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16.32%和12.09%。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AQI与NDVI时空格局及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为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空气污染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20年珠海市蓝绿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江波 贺婷婷 +1 位作者 李义姝 苟爱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2,共12页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 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通过ENVI进行遥感影像数据处理,采用监督分类提取其用地,利用动态变化、标准差椭圆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比较珠海市域与建成区蓝绿空间演变的差异性,对珠海1973—2020年来的蓝绿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近50年间,蓝绿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且下降速度不均衡,建成区减少幅度高于市域且耕地减少尤为突出,大量蓝绿空间转为城市建设用地;(2)空间上,蓝绿空间分布不均衡并持续收缩,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建成区蓝绿空间由集中连片分布转为零星散布;(3)影响因素上,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导致蓝绿空间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近50年的珠海市蓝绿空间变化显著,必须加强对蓝绿空间的管理和监督,对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蓝绿空间 时空演变 动态变化 重心迁移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沱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8
作者 张彬 姚虹宇 +2 位作者 赵语琪 安芙莹 王驰美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82-191,共10页
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对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科学配置及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以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调用Sentinel-2影像并构建NDVI、NDBI和NDWI光谱分类指数,选取六类地类样本,测试随机森林、... 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对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科学配置及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以沱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调用Sentinel-2影像并构建NDVI、NDBI和NDWI光谱分类指数,选取六类地类样本,测试随机森林、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三类监督分类器,通过精度评价确定最优分类器,利用ArcGIS制作沱江流域2016年、2018年、202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空间叠加和转移矩阵分析沱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单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分类器分类效果最佳。2021年分类精度比较为:随机森林>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1.13%、85.22%、79.49%。Kappa系数分别为0.88、0.80、0.72。(2)林地、建设用地及耕地构成了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占总面积的89.13%。2016-2021年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增加。(3)从时空变化来看,土地类型转移以林地、耕地及建设用地的相互转换为主。沱江流域中下游林地与耕地转移最为显著,上游地区和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大量林地与耕地为建设用地所取代,草地先减后增,在中南部及东部地区变化明显,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不明显。(4)2016-2018年、2018-2021年水体和林地及草地土地利用动态度由负变正,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正。(5)3期社会因子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均有重要影响,2016年社会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2018年、2021年自然因子影响较大。沱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多种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高程与人均GDP的交互作用影响力最大。研究结果可为沱江流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随机森林分类器分类精度最高,林地、建设用地及耕地为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体,从时空变化来看,土地类型转移以林地、耕地及建设用地相互转换为主,社会因子与自然因子共同驱动着沱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分析 GEE 地理探测器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时间序列Sentinel数据的湖滨湿地分布动态监测研究——以鄱阳湖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亚杰 王宗明 毛德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729,共14页
湖滨湿地受湖泊水位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具有范围易变、变化程度和频率时空差异明显等特点,湖滨湿地的精准监测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显著的通江湖泊——鄱阳湖为例,利... 湖滨湿地受湖泊水位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具有范围易变、变化程度和频率时空差异明显等特点,湖滨湿地的精准监测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显著的通江湖泊——鄱阳湖为例,利用GEE平台支持下的密集时间序列Sentinel雷达和光学数据,利用OTSU算法,提出了基于淹水频率的湖滨湿地空间范围遥感监测方法,并构建了2019—2022年鄱阳湖密集时间序列水体和植被数据集,结果表明:(1)构建的基于淹水频率的湖滨湿地提取方法能够有效界定湖滨湿地与湖泊水体之间的范围,为大尺度湖滨湿地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考。(2)鄱阳湖水体面积季节性波动显著,2019—2022年间由夏季汛期峰值退至枯水警戒水位的退水速率逐年加快,湿地水文周期缩短;湖滨湿地面积分别为3075.83km^(2)、2726.28km^(2)、2953.91km^(2)、3331.03km^(2),呈波动上升趋势。(3)湖滨湿地植被的生长发育受淹水状态的显著影响,极端干旱气候下,0—20%的淹水频率对植被表现为非抑制作用,高植被覆盖频率沼泽面积显著增加。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滨湿地水文、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动态响应关系,为湖泊水位调控、湖滨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1 2 湖滨湿地 淹水频率 植被覆盖频率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2013—2022年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时空变化及健康效益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沛霞 郭秀锐 +2 位作者 樊守彬 赵芸程 龙腾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掌握京津冀地区政策实施期间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基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了2013—2022年监测站点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并评估了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201... 为掌握京津冀地区政策实施期间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基于大气环境监测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了2013—2022年监测站点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并评估了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2013—2022年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呈下降趋势,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_(3)-8 h)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复合污染天数明显下降;归因于PM_(2.5)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2013—2022年避免了45477人的过早死亡和188.46亿元的经济损失;归因于O_(3)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中部和南部较严重。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的治理卓有成效,但O_(3)污染问题凸显,建议强化O_(3)污染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臭氧 京津冀 时空变化 健康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五大水稻梯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兆年 角媛梅 杨帅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8-297,共10页
梯田作为山区的重要耕地资源,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梯田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梯田面积变化、核密度以及... 梯田作为山区的重要耕地资源,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梯田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梯田面积变化、核密度以及梯田斑块格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南方五大水稻梯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梯田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2010—2020年间,各区域内梯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弃耕现象,主要出现在边缘破碎化地区,其中紫鹊界梯田弃耕程度最大(20.39%),加榜梯田最小(4.53%),且相比之下,紫鹊界和联合梯田的弃耕幅度有所下降;2)80%以上的梯田集中分布在中、中高及高密度区域,且受弃耕影响,高密度区域范围缩小;3)梯田破碎化程度紫鹊界梯田>加榜梯田>龙脊梯田>联合梯田>哈尼梯田,且在2010—2020年间,加榜、龙脊和联合梯田斑块破碎程度呈下降趋势,而紫鹊界和哈尼梯田的梯田斑块破碎化程度呈增长趋势;4)因子探测结果发现,对加榜、龙脊、紫鹊界、联合和哈尼梯田的梯田作用强度最大的分别为距公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海拔。同时,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地形与通达性条件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力明显增大,表明地形及通达性条件对梯田的时空分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山地地区梯田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时空变化 核密度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诗涵 孙继光 +2 位作者 常坤 徐英德 汪景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明晰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2015年东北地区耕地力调查与评价数据,运用ArcGIS 10.8和GS+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探讨第二次... 明晰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和2015年东北地区耕地力调查与评价数据,运用ArcGIS 10.8和GS+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期探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来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70 g·kg^(−1),其中Ⅲ级(20~30 g·kg^(−1))水平占比最大;松嫩平原黑土区各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世纪80年代大多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哈尔滨市和大庆市降幅最大;松嫩平原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沼泽土、暗棕壤和白浆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最多,分别下降了12.76、10.58 g·kg^(−1)和6.70 g·kg^(−1)。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形模型,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有效积温、海拔、经纬度、年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黑土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的主要因素,共同解释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57%变化量。综上,1980s—2015年松嫩平原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呈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有机质含量受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有效积温对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有机质 时空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87
13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9-2493,共15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CASA模型估算的2000—2021年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值,运用Sen趋势+MK检验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岩溶区年际和季节植被NPP均值高于非岩溶区,两者夏季植被NPP值最高,冬季最低;岩溶区年际、春季和冬季植被NPP增加速率低于非岩溶区,夏季减少速率高于非岩溶区。(2)岩溶区和非岩溶区植被NPP年均值集中分布在500—700gC m^(-2)a^(-1)之间,呈缓慢增加趋势;岩溶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植被NPP高值区面积占比高于非岩溶区;植被NPP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长江沿岸城镇建设区,岩溶区面积占比低于非岩溶区。(3)植被NPP空间分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是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降水量是非岩溶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驱动因素之间对植被NPP变化存在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能够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分析的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龚斌 甘小莉 +3 位作者 刘伟玲 张林波 陈婷 巢世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4-239,共6页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 基于遥感图像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2a来三江源区植被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12a来源区植被覆盖呈整体增加趋势:(1)第一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45.62%)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源区植被覆盖逐渐增加,且增速加快;(2)第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为9.77%)及对应时间系数表明东南部和中部植被变化情况以退化为主,而东北部和西南部植被变化情况以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植被指数 时空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浪对北欧极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16
作者 袁艳峰 胡永红 +3 位作者 王鹤松 鲁显楷 侯美亭 贾根锁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1-844,共14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温度屡破纪录,热浪灾害持续发生,严重影响着极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热浪事件对当地植被的扰动及植被对其响应的特征规律的变化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使用台站观测识别热浪发生和影响程度,通过分析热浪的特征参数与植被... 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温度屡破纪录,热浪灾害持续发生,严重影响着极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热浪事件对当地植被的扰动及植被对其响应的特征规律的变化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使用台站观测识别热浪发生和影响程度,通过分析热浪的特征参数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时空特征关联,分类探讨了强度、持续时间、发生季节不同的热浪事件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欧地区热浪发生频率、持续日数和强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2000-2020年各热浪指数增长速率明显大于1980-2000年,年度发生热浪最多达18次,最大热浪累积日数达86 d,对植被正常的生理状态造成了威胁,导致了其生产力普遍下降。同时,热浪影响不断向其他季节扩张,其年度发生期跨度平均每年延长约4 d。除湿地与冰雪覆盖区域外,热浪事件均导致不同土地类型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下降,下降的比例占热浪事件总数的80.5%,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混交林,GPP平均降低了10.9%。热浪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其中夏秋季热浪事件对植被GPP下降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且秋季下降幅度也最大,而春季热浪与植被萌发同步,并未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 极地植被 热浪 植被生产力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8,共8页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0年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研究时段内,耕地与林地、草地和人工表面之间的转换最多,耕地变化的特点是"西增东减,总量减少",面积净减少了104.03万hm2,年均减少10.4万hm2。2)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北增南减,总量增加"。3)中国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集中程度,且粮食生产分布的集中程度普遍高于耕地。中国耕地分布重心和粮食生产分布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耕地面积的分布表现出了"南退西移"的趋势,粮食生产的重心则是"北上东移",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调"。4)全国有32.24%县(市)的粮食生产都表现出了对耕地数量的依赖,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部、长城沿线、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性高的地区,应该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和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更要重视不敏感地区耕地地力的保护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粮食安全 GlobeLand30数据集 耕地变化 粮食生产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18
作者 王佳琦 王坤 +2 位作者 严登华 周祖昊 赵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276,共10页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下2021−2080年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的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发现:相较于现有的上中下游区域划分,本研究对黄河流域29个三级水资源区进行了更精细化的分析,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下的差异特征;在降水模拟方面,BBC_CSM2_MR模式在河源至玛曲(分区1)的表现优于集合模式,突破传统统一采用模式集合数据进行降水预估的局限性,证明单一模式在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应用潜力;未来气候变化呈现“湿热”趋势,降水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气温变化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为主,表现为高温增强、低温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判和生态治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变化 时间变化特征 空间变化特征 黄河三级水资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
作者 谢治国 陈从喜 +3 位作者 任升莲 陈义华 李英明 王博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7,共9页
文章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划分... 文章基于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划分了砂石土类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集聚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强;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分布总体呈现“西南-东北”格局,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砂石土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心呈现向西南的迁移趋势;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区集中在贵州、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和长三角的部分地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长江经济带砂石土类矿产开发空间布局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砂石土 采矿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20
作者 郭铭彬 龚建周 +1 位作者 王丽娟 王时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4-547,共14页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_(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_(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中国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_(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