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滇中地区生境质量分析及时空演变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锦绣 王濮 +1 位作者 张蓉 李洪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soff(InVest)模型,分析了1995—2020年、2030年、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林草地和耕地发展为主,其中林草地是其他地类扩张发展的用地来源。(2)生境质量整体属于中等水平,1995—2010年年度生境质量差异不大,而在2010—2020年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高、南北部居中、中东部低”的态势。(3)研究区生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生境质量热点分布区域以林地增长、转移区域为主,数据显示林草地面积增加,热点区域增加;生境质量冷点区域的增加、转移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扩展。(4)利用模型开展不同目的的用地规划模拟,可从空间分布和数量管控上定向改变地类转化趋势,提高生态源地地块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3年丹江口水库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2
作者 李佳昊 张鹏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26-133,共8页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对丹江口水库2021-2023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河流及库区重点管控点位的总磷(TP)、氨氮(NH_(3)-N)、溶解氧(DO)年均量浓度均满足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 为探究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现状,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安全,对丹江口水库2021-2023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主要入库河流及库区重点管控点位的总磷(TP)、氨氮(NH_(3)-N)、溶解氧(DO)年均量浓度均满足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由于温度和径流量的影响导致丹江口水库在每年的7、8月份出现低氧现象,而在每年的2、3月份TN浓度较高,可能与周边农业非点源污染有关;根据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水库近三年营养状态指数呈下降趋势,水库水质稳中向好;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氨氮指数平水期最优,丰水期最差,溶解氧和总磷为丰水期最好、枯水期最差,总氮则与二者相反,表现为枯水期最佳,丰水期最差,入库支流的水质劣于水库库区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水质评价 营养状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市邗江区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兴国 张贺 +1 位作者 李安芹 王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56-58,共3页
以扬州市邗江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法对耕地数量、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动态度较小;... 以扬州市邗江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在对耕地数量、质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法对耕地数量、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动态度较小;受城市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减少的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耕地质量较高。城镇化率、总人口、第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GDP、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扬州市邗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22年甘肃省永靖县智慧矿山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玲 吕汶霞 +3 位作者 姚武韬 尚二萍 马勇 仉淑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目的]矿山开采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多源长时序遥感数据,监测并定量评估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状况,为绿色矿山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也为矿山区域的生态恢复治理起积极的示范作用。[方法]以甘肃... [目的]矿山开采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多源长时序遥感数据,监测并定量评估矿山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状况,为绿色矿山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也为矿山区域的生态恢复治理起积极的示范作用。[方法]以甘肃省永靖县智慧矿山及周边5km范围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矿山2009—2022年间5期Landsat系列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以及同期多幅高分系列卫星、Planet系列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监测识别矿区及其周边的重要地表变化和时间节点,并对该区域2009—2022年间生态质量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系统研究。[结果]①甘肃省永靖县智慧矿山矿区的生态质量2009—2019年呈现持续降低,2019年后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矿区对周边区域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②在永靖县矿区遥感生态指数的时序分析中,绿度、热度指标相较干度与湿度指标变化更为显著。③对废弃矿坑进行回填、平地、修整边坡等土地复垦的前期工作,可显著提高该区域的遥感生态指数值。[结论]遥感生态指数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矿区生态质量的实际状态,废弃矿坑的土地复垦、矿区地表作业向地下作业的转变等行动,可以有效地解决矿区生态质量随着采矿时间推移持续下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永靖县 智慧矿山 遥感 地表变化 生态质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生境质量时空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志杰 黄贵超 +1 位作者 马訾懿 周国艳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35-143,共9页
生境质量作为区域生物多样性能力的重要表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格局稳定、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苏州市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采用INVEST与CA-Markov模型分析预测苏州... 生境质量作为区域生物多样性能力的重要表征,对于维护区域生态格局稳定、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苏州市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采用INVEST与CA-Markov模型分析预测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其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3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林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减的态势。2)生境质量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斑块化布局,较高及高等级生境质量主要集中于区域内的水域、山地,低等级生境质量主要集中于区域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随着时间变化,生境质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生境质量重心呈现“东北—西南”的“C”型迁移轨迹。3)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是由空间格局、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地表覆盖、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的影响最大。因此,推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聚焦生境质量最突出的山地与湖泊地带是未来的规划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CA-Markov模型 inVEST模型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6
作者 张娜 刘茜 +2 位作者 尹锴 王超越 郭先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度,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分析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忠县)2002—2019年的乡村聚落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县域尺度上,绿度变化幅度较大,湿度、干度、热度变化幅度小,四个指数体现出生态质量总体好转;(2)大部分区域绿度为高等级;湿度为中等;干度为较低;热度为中等,建筑用地、东南部地区与整体不同,变化反复无规律。(3)2002年、2010年环境质量以中等等级为主,2019年主要为优。(4)2002—2010年变化较小,2010—2019年变化剧烈,总体质量明显好转。(5)从农村居民点区尺度来看,2002年环境质量较差,2010年有所好转,2019年较差。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三峡库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县 RSEI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奉贤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分析的水环境评估
7
作者 薛涵秋 蔡依云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4期401-404,共4页
以上海市奉贤区不同河流、不同断面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态氮、温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挥发性酚、石油产品、总磷含量、全氮以及生化需氧量(BOD_(5))等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奉贤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以上海市奉贤区不同河流、不同断面的酸碱度、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态氮、温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_(Mn))、挥发性酚、石油产品、总磷含量、全氮以及生化需氧量(BOD_(5))等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奉贤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时空变化趋势较为明显。结合监测数据对不同断面进行了健康评估,结果显示健康水平差异较大,健康水平受土壤本底、特定气象或人为因素等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贤区 地表水监测 水质时空变化 水环境评估 水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被引量:58
8
作者 陈浮 濮励杰 +3 位作者 曹慧 彭补拙 杨桂山 周生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7-245,共9页
长期的定位采样试验研究了近 2 0年锡山市甘露乡土壤表层 ( 0~ 2 0cm)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趋势 ,并分析了土壤养分波动与国家政策、耕作方式、农业投入和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长期的定位采样试验研究了近 2 0年锡山市甘露乡土壤表层 ( 0~ 2 0cm)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趋势 ,并分析了土壤养分波动与国家政策、耕作方式、农业投入和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2 0年间土壤养分质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 ,且与耕作措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呈持续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大于 1 0 0 % ,与氮肥使用量不断上升密切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磷肥、钾肥使用过少有关。国家政策和耕作方式、种植制度对SNQI影响十分明显 ,标准农业投入与土壤养分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SNQI 驱动机理 太湖流域 典型区 时空变化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23
9
作者 尹延震 储昭升 +3 位作者 赵明 李泽坤 叶碧碧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92-1196,共5页
对洱海全湖128km湖滨带及其外围敞水区水质进行了为期1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湖滨带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处于Ⅲ类水平,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湖滨带水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水质污染重于冬、春季,最重时... 对洱海全湖128km湖滨带及其外围敞水区水质进行了为期1a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洱海湖滨带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处于Ⅲ类水平,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湖滨带水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水质污染重于冬、春季,最重时期是11月.水质空间变化表现为北部污染重于南部,西部重于东部;临近村落、农田区湖滨带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明显高于临近林地、山地区湖滨带;强风浪水动力扰动下,湖滨带近岸(离岸0~60m范围,水深≤2.5m)区域水体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明显高于远岸(离岸70~190m范围,水深3.0~8.0m)区域,而在弱风浪下,离岸远近水质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变化 植被恢复 湖滨带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质量的提升战略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红旗 谈明洪 +3 位作者 孔祥斌 许咏梅 许尔琪 尚二萍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22,共7页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以统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重点,实现耕地管理的三大战略转变的总体战略思路,以及提高国家耕地保有量、控制建设用地无序增长、提升耕地土壤肥力、防控土壤重金属污...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以统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为重点,实现耕地管理的三大战略转变的总体战略思路,以及提高国家耕地保有量、控制建设用地无序增长、提升耕地土壤肥力、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膜污染五项重要措施,并建议尽快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修复,水土保持、防沙与盐渍土改良四项重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战略 重大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海燕 樊江文 +1 位作者 邵全琴 张雅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共15页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 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和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人类活动干扰局部地区生态系统,三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牧还草工程 宏观结构 生态系统质量 时空分布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 被引量:45
12
作者 卫新东 王筛妮 +2 位作者 员学锋 王晓峰 张蚌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0-248,共9页
为从省域层面、地理区域、市域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系统分析陕西省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以期为保护耕地资源、划定基本农田区、制定耕地质量管护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陕西省2005—2015年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分等... 为从省域层面、地理区域、市域层面等3个空间尺度系统分析陕西省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以期为保护耕地资源、划定基本农田区、制定耕地质量管护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陕西省2005—2015年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分等评价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地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数量在2005—2015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近些年通过占补平衡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趋势已得到遏制,基本达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2)陕西省耕地质量整体不高,平均利用等11.33;近十年来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呈下降趋势;3)陕北地区作为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同时进行生态建设,耕地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该项研究成果为土地整治等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基本农田划定、占补平衡等耕地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分异规律 耕地保护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夏敏 赵炳梓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4-692,共9页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GI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其目的是为了:(1)明确土壤重金属Cr、Hg、As、Cu、Zn的当前含量水平及其历史变化趋势;(2)通过与潮土自然背景值(背景值)、国家土壤环境质... 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GI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其目的是为了:(1)明确土壤重金属Cr、Hg、As、Cu、Zn的当前含量水平及其历史变化趋势;(2)通过与潮土自然背景值(背景值)、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一级标准)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标准)的比较,阐明各重金属元素符合不同标准的土壤面积及其空间分布;(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基于一级标准的土壤重金属综合环境质量及其县域分布。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Hg与背景值相当外,其余均略高于背景值而远低于一级标准,除As外,土壤Cr、Hg、Cu、Zn含量均有随年限增加的趋势;占全县土壤总面积98%以上的Cr、As、Zn含量,100%的Hg含量,91%以上的Cu含量符合一级标准,超过99%以上的土壤符合绿色标准;基于一级标准的内梅罗综合指数进一步表明封丘地区土壤综合环境质量良好,仅有不足3%的土壤受到轻度污染。表明就重金属污染角度,当前状况下的封丘土壤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但个别超过绿色标准的地点应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含量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彭州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婷 张世熔 +1 位作者 林海川 王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01-1704,1712,共5页
根据2000~2006年彭州市耕地统计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和GIS方法研究了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彭州市耕地以灌溉水田及旱地为主,且受地形地貌和区域条件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6年间... 根据2000~2006年彭州市耕地统计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和GIS方法研究了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彭州市耕地以灌溉水田及旱地为主,且受地形地貌和区域条件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6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基本持平,但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耕地土壤中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升高,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在普遍升高,且土壤中氮、磷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有机污染物质,因而,经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彭州市耕地的整体质量是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数量 质量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潘佩佩 王晓旭 +1 位作者 杨桂山 苏伟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0,共6页
随着城镇化过程持续加速,太湖流域高产耕地流失形势日趋严峻。该文基于遥感、土壤和气象数据,利用AEZ模型和GIS对流域耕地质量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持续经济增长导致耕地数量递减背后是高产耕地分布大幅缩减,尤为明显表现在... 随着城镇化过程持续加速,太湖流域高产耕地流失形势日趋严峻。该文基于遥感、土壤和气象数据,利用AEZ模型和GIS对流域耕地质量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持续经济增长导致耕地数量递减背后是高产耕地分布大幅缩减,尤为明显表现在城镇周边与交通沿线。不同阶段耕地质量变化不同,但总体上高产田减少比例显著大于增加比例,而中低产田增加比例明显高于减少比例,且各等级耕地增加量显著小于减少量,新增耕地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与减少耕地达到平衡,"高产耕地锐减-低产耕地缓增"格局导致流域整体耕地质量水平下降。今后应统筹耕地数量和质量双重保护,因地制宜实施区域耕地保护差别化策略,并根据流域发展战略动态调整和更新耕地保护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质量 时空格局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 被引量:27
16
作者 卫新东 宋林韩 +2 位作者 王筛妮 喻昭 王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6-334,共9页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单元,从县域层面系统分析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基于陕西省2005-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采用动态度模型法、面积加权平均法、耕地质量区位指数法... 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单元,从县域层面系统分析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和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基于陕西省2005-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采用动态度模型法、面积加权平均法、耕地质量区位指数法、重心迁移模型法研究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资源数量上表现下降趋势,质量上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数量方面:年平均下降率为5.86%,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态势,平均年变化率分别为17.46%,3.58%,1.60%,耕地数量变化更加平稳;质量方面: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平均利用等别不高且变化不大,分别为12.46,12.60,12.50,12.50。相比全国平均耕地利用等9.96,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利用等处于较低水平,相比陕西省平均利用等11.34,耕地利用等约低于省内一个等。(2)空间上,2005-2018年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异格局。区位指数角度:位于关中平原的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利用等较高,为高等地的聚集区,但开展城市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补充一般耕地,造成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陕北地区耕地质量较差,中、低等地的区位指数较高,由于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利用等别均有提升。重心迁移角度:高等地重心在2005-2018年期间处于大荔县,中等地重心由合阳县向黄龙县迁移,低等地重心由佳县迁向米脂县,再迁回佳县。且中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低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高等地重心坐标迁移量。黄河西岸陕西各县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均愈加平稳,耕地质量大致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格局,应保证潼关县和大荔县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同时保持黄河西岸陕北县市耕地质量增长趋势。本研究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耕地管护支持,为基本农田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耕地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分异规律 耕地保护 黄河西岸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碳汇效应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邢燕燕 张艳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3-208,259,共7页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99~2008年全省气候资料、农用地面积数据、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农用地面积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构及程度三方面,采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999~2008年全省的农用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及不...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99~2008年全省气候资料、农用地面积数据、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农用地面积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构及程度三方面,采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999~2008年全省的农用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及不同农用地类型的植被固定CO〈,2〉物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得出结论:(1)1999-2008年陕西省的植被固定CO〈,2〉总量随降水量的显著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差异变化,但大体呈增加的趋势;(2)林地和园地在CO〈,2〉固定过程中占据优势,是农用地植被固定CO〈,2〉最重要贡献者.年平均降水量对园地和林地固定CO〈,2〉的物质量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其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时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政策及调整对植被固定CO〈,2〉'物质量有显著影响并存在空间差异;(3)2006年陕西省植被固定CO〈,2〉的量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总特征;(4)一个地区农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量越高.林地占农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地 CO2物质量 时空变化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8
18
作者 卫新东 关嘉敏 +4 位作者 冯小龙 王筛妮 赵彦斌 张宇 孔德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0-361,共12页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在时间上,秦岭陕西段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间耕地资源数量有所减少,且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0.45%、0.12%、0.20%,耕地数量变化趋于平稳,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为10.98,相比陕西省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11.34)略高,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9.96)还处于较低的水平;②在空间上,2005~2019年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呈现出靠近关中平原的北线与西南线以及中部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从区位指数变化来看,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和渭南市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且为高等地的聚集区,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耕地质量较差,中等地、低等地的聚集程度较高;从重心迁移角度来看,高等地重心由周至县迁移至西安市鄠邑区,中等地重心由宁陕县迁移至镇安县,低等地重心由安康市汉滨区迁移至柞水县,然后再迁移至镇安县,坐标迁移量从大到小为低等地、中等地、高等地;③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增强,共同影响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时空变化 驱动力 耕地保护 秦岭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106
19
作者 刘春芳 王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00-7311,共12页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县域——榆中县为例,基于Arc GIS平台和InVEST...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县域——榆中县为例,基于Arc GIS平台和InVEST模型探讨了该县1995、2005和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土地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以及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这些变化导致景观异质性增强和破碎度上升。(2)生境质量空间格局一直表现为"南部高、中部居中、北部低"的态势。生境质量上升区域主要在北部,原因是"退耕还林"及"生态北山"工程的实施使得林地面积增加,下降区域主要在中部,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造成的。(3)生境质量热点以及"H-H"型聚集区主要位于南部山区,而冷点和"L-L"聚集区主要位于北部黄土丘陵区,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集聚程度较1995年有所增强,"H-H"聚集区增加0.68%,"L-L"聚集区增加0.67%。对该类型区域生境质量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格局 榆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群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晓燕 位帅 +1 位作者 时序 陈晓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45,204,共5页
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探究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水源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源地水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Pettitt Mann Whitney变异点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 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探究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水源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源地水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Pettitt Mann Whitney变异点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估计定性定量判断水质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水源地水质现状整体较好,仅4个水源地水质均值大于40,但水质指数较小的水源地略呈恶化趋势;水源地水质整体上在2010~2012年发生显著变化;除水质指数较大的水源地外,突变前水质指数均值整体上小于突变后,但突变后的水质指数均值均小于40;突变点前水质波动幅度较大,而突变点后水质趋向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突变分析 时空变化特征 特大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