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的红碱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杨梅焕 童海涛 +5 位作者 苏立红 闫伟伟 王涛 王添晴 李卓阳 李雅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563-10570,共8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干旱情况的监测以及农业生产的优化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选取红碱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模型,估算了流域内2019年的6个日期的日蒸散发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对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表明:通过SEBS模型估算的日实际蒸散发量与通过Penman-Monteith(P-M)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发量,以及气象站蒸发皿实际观测的蒸散发量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84(P<0.01)、0.602(P<0.05),验证了SEBS模型在红碱淖流域的蒸散发量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红碱淖流域日蒸散发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再次,而冬季最低。流域东部红碱淖水体和流域西部查干淖尔及其周边区域的蒸散发量相对较高。流域中部蒸散发量相对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的蒸散发量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最低的是未利用地。气象因素中,气温、气压和日照时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与蒸散发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5)、负相关(r=-0.840,P<0.05)和正相关(r=0.801,P<0.05),而相对湿度和风速与蒸散发量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量 SEBS模型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红碱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OF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秀芹 孙恒 +1 位作者 王燕 张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基于2000—2014年MOD16遥感蒸散发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淮河流域年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蒸散发空间分布可由4个模态特征场来表现,其空间分布结构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至西北差异型、东南至西北相反型、南... 基于2000—2014年MOD16遥感蒸散发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淮河流域年蒸散发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蒸散发空间分布可由4个模态特征场来表现,其空间分布结构为全区一致型、东南至西北差异型、东南至西北相反型、南北相反型。各模态2000—2010年蒸散发均呈上升趋势,之后蒸散发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发 经验正交函数法 时空分布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计算及时空特征——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3
作者 张玥明 王静 严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对大学校园的减碳,仍要应对“校园空间中影响碳排放的本质因素不清楚、校园碳排放量化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因此,通过建构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计算实例,建立校园规划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凝练碳排放时空特征,从而识别校园的减碳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运行碳排放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时空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4
作者 葛杰 白钰 +1 位作者 管子隆 康秀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29,149,共8页
为研究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省内33个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M公式计算逐日ET_(0),运用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定量识别影响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陕西省最... 为研究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省内33个气象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 56 PM公式计算逐日ET_(0),运用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定量识别影响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陕西省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升高趋势,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2)陕西省多年平均ET_(0)为981 mm,以-2.85 mm/10 a的速率不显著减小,多年平均ET_(0)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3)陕西省年尺度ET_(0)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和最低气温;4)气象要素对陕西省年尺度ET_(0)变化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速、最高气温、日照时数、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此,影响陕西省年尺度ET_(0)变化的主控因子为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演变 敏感性分析 贡献率 归因分析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山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典型流域径流归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贾路 于坤霞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徐国策 赵宾华 高蓓 杨志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9-71,共13页
山区流域作为水源涵养地,由于地形、植被和气候因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平原流域相比,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在水资源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掌握山区流域水文变化规律,该研究以秦岭山区及其内部6个典型流域... 山区流域作为水源涵养地,由于地形、植被和气候因子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与平原流域相比,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在水资源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掌握山区流域水文变化规律,该研究以秦岭山区及其内部6个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9年79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和6个典型流域控制水文站逐年径流数据以及年太阳黑子数、大气环流指数、Nino3.4指数,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微分法、交叉小波变换和时变Budyko框架分析了秦岭山区年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了年PET对不同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探讨了年PET变化的可能原因,最后量化了PET等不同因素对径流在不同时期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在1965—2019年间,秦岭山区的多年平均PET和气候因子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多年平均PET和日照时数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则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变化特征。此外,在年尺度上,气温普遍上升,而日照时数和风速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所下降。2)年PET在草原植被区对多个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最高。地形因子、太阳黑子活动、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等因素对年PET的影响时段和范围存在差异。98.73%气象站点的年PET与北极涛动指数呈现负相关,呈现显著负相关的比例高达20.25%(P<0.05)。这证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区域性的气候模式,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蒸散发过程。特别是在北极涛动的负位相时,常常伴随冷空气南下,导致该区域温度下降,蒸散发减少。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PET表现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P<0.001)。3)在6个典型流域中,流域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下垫面条件的驱动,尤其是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逐渐增强。研究成果将支撑山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时空变化 径流 Budyko 秦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牙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峰 李建柱 +3 位作者 张佩 纪兴华 刘健 冯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关键要素,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EBAL模型结合参考蒸发比对子牙河流域2001—2020年蒸散发进行模拟,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变异系数法对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 蒸散发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关键要素,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EBAL模型结合参考蒸发比对子牙河流域2001—2020年蒸散发进行模拟,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变异系数法对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偏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探讨蒸散发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SEBAL模型模拟的子牙河流域蒸散发,与涡动相关系统实测蒸散发数据相对误差为-7.5%,与子流域水量平衡计算结果相对误差为-9.6%。(2)子牙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520.3 mm/a,年际变化中春季、夏季、秋季表现为上升趋势,冬季总体变化不大,年内蒸散发变化表现为单峰型,主要集中于5—7月份。(3)流域蒸散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不同下垫面类型下,水体多年蒸散发量最大,其次为林地和草地,农田和城镇最低。(4)流域蒸散发变化受净辐射与空气温度的直接影响最大,受气压的间接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SEBAL模型 时空变化 子牙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补相关理论的青藏高原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文君 赵林 +2 位作者 李艳忠 南卓铜 赵拥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24-5039,共16页
蒸散发在陆地水热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青藏高原(QTP)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其蒸散发研究受到极大的关注。基于0.05°分辨率的气象格网数据集和MODIS遥感数据,利用互补相关理论估算了2002—2019年青藏高原逐日蒸散发,探讨了蒸... 蒸散发在陆地水热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青藏高原(QTP)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其蒸散发研究受到极大的关注。基于0.05°分辨率的气象格网数据集和MODIS遥感数据,利用互补相关理论估算了2002—2019年青藏高原逐日蒸散发,探讨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冻土类型、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互补相关理论在青藏高原地区估算的蒸散发结果是可靠的。(2)青藏高原2002—2019年平均蒸散发量约371.54 mm/a,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夏季;蒸散发在青藏高原呈现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上在东部呈增加趋势,而西部呈减少趋势;蒸散发稳定性的空间差异显著,波动强度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3)蒸散发量与冻土类型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冻土水热状态越稳定,蒸散发量越小。(4)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蒸散发对净辐射敏感性最高,风速的相对变化对蒸散发变化的贡献最大。本文结果加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响应机制的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蒸散发 互补相关 时空变化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18年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及旱涝时空分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静 张峰 +4 位作者 赵春莉 李明堂 张继权 郝鹏飞 陈晓玲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 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明确吉林省玉米水分盈亏指数及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该文采用吉林省逐日气象站点数据,通过计算月尺度下的潜在蒸散量,构建水分盈亏指数来分析吉林省潜在蒸散量和旱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来探究水分盈亏指数的趋势性及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和各月份平均潜在蒸散量均有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递减的趋势,5—9月潜在蒸散量分别占生长周期内总平均潜在蒸散量的26.3%、24.5%、21.1%、16.8%和11.3%。5月和9月发生中旱及以上频率大于50%的地区主要位于白城市西部,四平市西部和长春市中部地区。8月和9月中涝及以上频率高值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及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盈亏指数 月尺度 潜在蒸散量 旱涝灾害时空分布 玉米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1992-2022年塔额盆地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雨 梅华 +3 位作者 范文波 任聪哲 王世威 李顺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8-1347,共10页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是反映区域干旱状况的重要参数,基于塔额盆地近31 a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索塔额盆地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是反映区域干旱状况的重要参数,基于塔额盆地近31 a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EI,采用Mann-Kendall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索塔额盆地干旱演变的时空特征,讨论气温和降水量对SPEI的影响程度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塔额盆地近31 a来全年和四季SPEI均呈下降趋势,整体向干旱化发展。(2)年干旱在1994年开始发生突变,春、夏、秋、冬干旱分别在1995、1992、2009、2008年发生突变。(3)塔额盆地的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总体上北部干旱比南部严重,南部托里县和铁厂沟地区出现不显著的湿润化趋势。(4)相比于气温,降水量对SPEI的影响更大,尤其是春季降水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塔额盆地干旱演变特征,为该区域旱灾的预警预防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时空特征 干旱 塔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时空特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集成学习估算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傲 赵东保 +1 位作者 魏义长 肖炼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6,193,共9页
为提升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估算精度,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发现全省ET_(0)的数据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自相关性,继而在气象特征基础上引入时空特征构建以XGBoost, LightGBM,GBDT、随机森林和极限树为基模型的Stacking模型.将顾... 为提升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估算精度,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发现全省ET_(0)的数据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自相关性,继而在气象特征基础上引入时空特征构建以XGBoost, LightGBM,GBDT、随机森林和极限树为基模型的Stacking模型.将顾及时空特征的Stacking模型与其各个基模型以及经验模型彭曼公式(FAO 56 Penman-Monteith)的决定系数、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误差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的精度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顾及空间特征的情况下,Stacking模型在测试集上决定系数精度提升了3%,平均绝对值误差和均方误差分别降低了51%和76%;在顾及时序特征的情况下,Stacking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精度提升了4%,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值误差分别降低了92%和72%.这表明时空特征的引入可有效提升模型估算ET_(0)性能.在同时顾及时空特征的情况下,Stacking模型相较于彭曼公式,决定系数提升了39%,均方误差、平均绝对值误差分别降低了95%和77%,并且,在2006—2010年逐年精度验证中,Stacking模型精度始终优于其每年最优基模型精度.因此,顾及时空特征的Stacking模型可有效提升四川省ET_(0)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Stacking模型 时空特征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蒸散发估测与时空尺度拓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宝忠 许迪 +1 位作者 刘钰 陈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6,共9页
蒸散发时空尺度信息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与节水灌溉管理的基础,某一尺度下获得的蒸散发理论或参数具有高度的尺度依赖性,蒸散发多时空尺度耦合关系的缺乏常导致人们对农业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的片面性,因而多尺度蒸散发估测与时空尺度拓... 蒸散发时空尺度信息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与节水灌溉管理的基础,某一尺度下获得的蒸散发理论或参数具有高度的尺度依赖性,蒸散发多时空尺度耦合关系的缺乏常导致人们对农业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的片面性,因而多尺度蒸散发估测与时空尺度拓展方法研究对优化区域灌溉制度、实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系统评述了多尺度蒸散发监测方法和估算模型,指出了其适用的尺度、适宜的应用条件及其优缺点,评述了现有蒸散发多时空尺度拓展方法,表明量化作物对多因子的协同耦合响应机制,研究多方法、多时空尺度下多源蒸散发监测数据融合技术,构建不同时空尺度间的蒸散发拓展模式,建立将时空尺度二维耦合、水-热-碳耦合纳入统一系统的蒸散发转换体系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尺度 灌溉 时间尺度 空间尺度 时空耦合 尺度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变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96
12
作者 倪广恒 李新红 +2 位作者 丛振涛 孙福宝 刘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分析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中国农业及生态需水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应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各站历年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ET0。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分析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中国农业及生态需水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应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各站历年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ET0。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反距离空间插值方法得到全国参考腾发量的分布图,统计分析了不同分区不同时段ET0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和南方岭南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较大,最大值超过1500mm。而东北黑龙江一带和四川盆地附近,参考作物腾发量较小,在600~700mm之间。此外,夏季ET0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全年ET0的分布特征。选取4个代表气象站,对其ET0的历年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受风速减小和气温增加的共同影响,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呈现减少趋势,湿润地区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腾发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特征 风速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63
13
作者 冯禹 崔宁博 +2 位作者 魏新平 赵璐 王君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78-86,F0003,共10页
为深入认识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变化特征,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川中丘陵区13个气象站点近52 a(1961-2012年)的逐日ET0,利用GIS克里金插值法和Mann-Kend... 为深入认识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变化特征,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川中丘陵区13个气象站点近52 a(1961-2012年)的逐日ET0,利用GIS克里金插值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川中丘陵区ET0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通径分析原理的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ET0的变化成因。结果表明:近52 a来川中丘陵区ET0年际间整体下降明显,ET0年内变化呈单峰曲线,主要集中在每年3-10月,占全年ET0的85.82%;ET0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自东北、东南向中部递减趋势;在指标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去掉日照时数(n)、风速(u2)、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温度(T)后,剩余3个气象因子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E)由0.89分别降为0.596、0.81、0.84和0.88,表明ET0对n最为敏感,其次为u2、RH和T。因此,日照时数和风速是引起川中丘陵区ET0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相对湿度次之,温度对ET0的影响最小。当使用各季度平均温度代替逐日温度计算ET0时,各季度估算结果同实际计算结果间决定系数分别达到了0.93、0.97、0.96和0.94,表明估算精度较高,因此在资料缺乏情况下可以使用各季度平均温度替代温度计算ET0。该研究可为川中丘陵区的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农作物 水分管理 川中丘陵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75
14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1 位作者 丁晓强 郑海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3,共5页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Blaney-Criddle法、FAO-24Radiation法、FAOPPP-17Penman法及FAOPenman-Mon-teith(98)4种方法,对甘肃...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Blaney-Criddle法、FAO-24Radiation法、FAOPPP-17Penman法及FAOPenman-Mon-teith(98)4种方法,对甘肃省1981~2000年33个站点的月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AOPen-man-Monteith(98)模型的精度与灵敏度均显示了较强的优越性。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内逐月演变曲线呈单峰状;年际蒸散量变化与夏季年际波动变化存在较高一致性;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 时空变化 甘肃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EAM遥感模型的中国1980-2011年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 被引量:36
15
作者 杨秀芹 王国杰 +1 位作者 潘欣 张余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32-141,共10页
对中国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对中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文基于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遥感蒸散发模型,通过对GLEAM产品在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的... 对中国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对中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该文基于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遥感蒸散发模型,通过对GLEAM产品在站点尺度和流域尺度的精度验证以及中国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GLEAM产品在中国区域满足精度要求,在站点尺度上,GLEAM产品在草原半干旱区的模拟程度最好,海北、内蒙古、当雄3个草原站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均值为0.77(0.65~0.85);森林站的CC相关系数均值为0.66(0.40~0.85),禹城农田站CC值为0.68;在流域尺度上,海河(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RB)16.2%)、黄河(RB,15.2%)、西北诸河流域(RB,9.2%)的验证结果精度较好。在绿洲或农灌区降水较少的年份,GLEAM产品符合地表实际蒸散发可能大于降水的规律;2)1980-2011年中国的多年平均蒸散发为18~1 400 mm,空间分布呈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西北地区多年平均蒸散发最少,海南岛与台湾岛是多年平均蒸散发的极大值区;3)1980-2011年中国平均的年地表蒸散发变化范围为349.7~436.0 mm,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397.5 mm。近32 a中国区域平均地表蒸散发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2.3 mm/(10 a);4)1980-2011年中国各栅格地表蒸散量变化速率为-86.5~108.7 mm/(10 a),地表蒸散发减少的面积占28.4%,9.45%的区域地表蒸散发呈明显减少、显著减少及急剧减少趋势,主要位于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西部(新疆西部及东北部、西藏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地。地表蒸散发增加的面积占71.6%,18.2%的区域地表蒸散发呈显著增加、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位于海河区的河北南部及山东西北部、淮河流域的山东半岛、黄河区的青海东部、长江中下游区的四川东部、山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东南诸河区、珠江区及云南南部等;5)各栅格年蒸散发的变化趋势主要由夏季蒸散发变化趋势主导,春季、秋季、冬季对年蒸散发变化趋势的影响较弱。该研究对理解中国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可为中国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模型 蒸散 GLEAM 中国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晶淼 周秀骥 +1 位作者 余锦华 丁裕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45,I005,共8页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和牛 水田 旱地 时空变化特征 地表覆盖 利用 感热通量 云量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83
17
作者 郭华 姜彤 +2 位作者 王国杰 苏布达 王艳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3-451,共9页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发生突变,增温显著;夏季降水量和夏季暴雨频率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增加,暴雨频率增加是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散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该变化在夏季尤为明显.上述变化趋势均以1990s最为显著,这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饶河水系、信江水系和赣江下游等气候变化更为显著.笔者认为,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在长江流域中比较突出.该流域1990s暖湿气候在加强;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暴雨频率的增加以及蒸发量的下降强化了五河流量的增加趋势,由此可大致判定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可为理解气候变化在该流域的响应和预测该流域未来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 流量 气候变化 突变 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03
18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1 位作者 许崇育 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参照蒸发量 实际蒸发量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东部高原农业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4
19
作者 于东平 张鑫 +1 位作者 何毅 石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6-71,I0002,共7页
为了确定变化环境下青海省东部高原农业区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12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计算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0-2006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 为了确定变化环境下青海省东部高原农业区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以及12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计算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0-2006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用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上看,研究区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随时间呈显著的下降趋势,突变的时间约为1974年,主周期为25a左右,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参考作物蒸散量表现为多→少→多3个循环交替的过程。从空间尺度上看,参考作物蒸散量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递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特征。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日照时数、风速。海拔高度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海拔高度是造成参考作物蒸散量地区差异的另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农业 蒸散量 时空变化 小波分析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环境下1999~2000年中国东北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4,共5页
为了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了中国东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 为了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了中国东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5~9月份日平均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以每年0.04mm的速度递增;其中5、6、7、8、9各月份绝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年变化呈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年增长超过0.05mm,≥0.4mm蒸散地区年平均增长面积为248.73万hm2。5月份和8月份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呈减少的趋势,6、7、9月份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呈增加的趋势。5月和8月蒸散量的减少以及6月到9月蒸散量的增加都由东北(三江平原)向西南(辽河平原)迁移,并在空间范围上表现出一定的收缩趋势。日均蒸散量≥0.4mm蒸散地区的重心呈有规律的波动,5~9月份平均重心年际波动主要位于呼伦贝尔高原和西辽河平原两个地区,5、6、7、8、9月份重心的波动轨迹基本为由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空间上也逐渐由较集中变为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特征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