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5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oise analysis and multi-physical field coupling study of high-precision SERF atomic gyroscopes
1
作者 Jiaxin Liu Xusheng Lei +3 位作者 Yu Yuan Yizhe Zhou Haoying Pang Zhihong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8期213-224,共12页
The 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 atomic gyroscope,with its exceptionally high theoretical precision,demonstrates immense potential to become the next-generation strategic-grade gyroscope.However,due to technological ... The 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 atomic gyroscope,with its exceptionally high theoretical precision,demonstrates immense potential to become the next-generation strategic-grade gyroscope.However,due to technological noise,there is still a significant gap between its actual precision and theoretical precision.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key factor limiting the precision of the SERF gyroscope as coupling noise.By optimizing the detection loop structure,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ual-axis signals'response to optical and magnetic fields was achieved-where the optical errors responded similarly,while the response to magnetic noise was opposite.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ptical-magnetic response of the dual-axis signals,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as used to decompose the dual-axis gyroscope signals into multiple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and Allan devia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noi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over various periods.This study successfully reveals that optical errors caused by thermal-optical coupling and long-period magnetic noise induced by thermal-magnetic coupling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limiting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SERF gyroscope.Based on these analyse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o achieve strategic-grade precision for the SERF gyroscope,it is essential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noise issues caused by multi-physical field coup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F gyroscop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llan deviation Noise feature recognition Multi physics field coup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ternal ballistic model of electromagnetic railgun based on PFN coupled with multi-physical field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Benfeng Gu Haiyuan Li Baoming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To accelerate the practicality of electromagnetic railguns,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comb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bore damage.In this paper,a three-dime... To accelerate the practicality of electromagnetic railguns,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comb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bore damage.In this paper,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he augmented railgun with four parallel unconventional rails is introduced to simulate the internal ballistic process and realize the multi-physics field coupling calculation of the rail gun,and a test experiment of a medium-caliber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 powered by pulse formation network(PFN)is carried out.Various test methods such as spectrometer,fiber grating and high-speed camera are used to test several parameters such as muzzle initial velocity,transient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nd stress-strain of rail.Combin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the damage condition of the contact surface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ballistic modeling Electromagnetic rail gun Multi-physics field coupling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PF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ce amounts of impurities in electrolytic manganese metal by sector 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被引量:3
3
作者 聂西度 梁逸曾 +1 位作者 唐有根 谢华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3385-3390,共6页
An analytical method, using sector 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F-ICP-MS) for rapi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e, Na, Mg, Si, Ca, Ti, V, Cr, Fe, Co, Ni, Cu, Zn, As, Sn, Sb, Pb and Bi in e... An analytical method, using sector 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SF-ICP-MS) for rapid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e, Na, Mg, Si, Ca, Ti, V, Cr, Fe, Co, Ni, Cu, Zn, As, Sn, Sb, Pb and Bi in electrolytic manganese metal, was described. At the beginning, the samples were decomposed by HNO3 and H2504, and then analyzed by SF-ICP-MS. Most of the spectral interferences could be avoided by measuring in different mass resolution modes. The matrix effects due to the excess of sulfuric acid and Mn were evaluated. Correction of matrix effect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internal standard elements.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discussed. The detection limit is in the range of 0.001-0.169 gg/L. The current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impurities in electrolytic manganese metal.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good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much faster, more accurately and conveniently by current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tor fiel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electrolytic manganese IMPURITIES spectral interferences matrix ef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Large Amplitude Free Vibration Behavior of Moderately Thick Square Plates Using Coupled Displacememt Field Method
4
作者 K.Meera Saheb C.Shasikanth +1 位作者 G.Venkateswara Rao V.Suresh Babu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71-177,共7页
A simple and efficient coupled displacement field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large amplitude free vibration behavior of the moderately thick square plates.A single term trigonometric admissible displacement fiel... A simple and efficient coupled displacement field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large amplitude free vibration behavior of the moderately thick square plates.A single term trigonometric admissible displacement field is assumed for one of the variables,say,the total rotations(in both X,Y directions).Making use of the coupling equation,the spatial variation for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field is derived in terms of the total rotations.The coupled displacement field method makes the energy formulation to contain half the number of unknown independent coefficients,in the case of a square plate,contrary to the conventional RayleighRitz method.The lesser number of undetermined coefficients significantly simplifies the vibration problem.The expressions for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fundamental frequency parameters for the all edges simply supported moderately thick square plates are derived.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are in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behavior couplED DISPLACEMENT field THICK SQUARE PLA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动态演变下多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大伟 苑啸天 +3 位作者 周广磊 辛林 周泽森 王子涵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00-3114,共15页
煤炭地下气化作为一种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已成为“双碳”背景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过程覆岩温度场、位移场及损伤场多场耦合变化规律,以山东某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区域地质和生产条件为研究背景,首... 煤炭地下气化作为一种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已成为“双碳”背景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过程覆岩温度场、位移场及损伤场多场耦合变化规律,以山东某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区域地质和生产条件为研究背景,首先开展了煤炭地下气化区域岩石力学特性试验,获得了不同岩性岩石试样的物理力学参数及热力学参数;其次开发了煤炭地下气化覆岩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以最大拉应力准则及摩尔库仑准则作为损伤破坏准则,考虑了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燃烧点移动、燃空区形成过程应力平衡及燃空区降温的特点,给出了煤炭地下气化覆岩移动及损伤破坏过程数值求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研究了气化方向和垂直于气化方向覆岩温度场、位移场和损伤场耦合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过程的进行高温影响范围先增大后减小,传播速率减慢,高温最终影响范围顶底板为5.4m,巷道两帮为4.9m;工程开始后,直接顶发生上移,表明了高温对气化巷道顶板承载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作用,地层冷却至室温后,煤层直接顶垂直位移达257.18mm;随着气化工程的进行,气化巷道顶板发生明显拉伸损伤,顶板处的损伤破坏范围大于底板和两帮处,当工程进行至第150d时,巷道围岩损伤区总体上呈近似“蝶形”分布;煤炭地下气化结束时,1号气化巷道顶板损伤高度为12.38m,2号巷道顶板损伤高度为11.14m,工程理论设计的15m宽煤柱可保证气化采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多场耦合 损伤演化 温度场 覆岩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变器供电下混合磁心爪极永磁电机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成成 杜汉东 +2 位作者 雷刚 汪友华 朱建国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8-1770,共13页
与传统的软磁复合材料(SMC)磁心爪极电机相比,采用混合磁心能够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混合磁心对爪极电机性能的影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逆变器供电和理想正弦电流源供电两种情况下电机的电磁性能和损耗;然后以电磁分析... 与传统的软磁复合材料(SMC)磁心爪极电机相比,采用混合磁心能够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混合磁心对爪极电机性能的影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逆变器供电和理想正弦电流源供电两种情况下电机的电磁性能和损耗;然后以电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通过磁热双向耦合的方法分析了供电方式对电机温升的影响;最后从电磁场、温度场、应力场等多个角度,对混合磁心电机与SMC磁心电机进行了对比,并通过样机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逆变器供电会导致混合磁心电机的铁耗和永磁体涡流损耗明显增大,但是对电机温度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比起SMC磁心电机,混合磁心电机在低速下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还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和更低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极电机 软磁复合材料 混合磁心 场路耦合 磁热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耦合电动车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耦合机构设计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苏玉刚 檀竹斌 +2 位作者 胡宏晟 陈丰伟 邓仁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9-1609,I0031,共12页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EC-WPT)系统具有耦合机构轻薄且成本低、对耦合机构之间或周围导体产生的涡流损耗小等优点,适用于电动车动态无线充电应用。该文构建一种基于分段式耦合机构的动...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lectric-field 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EC-WPT)系统具有耦合机构轻薄且成本低、对耦合机构之间或周围导体产生的涡流损耗小等优点,适用于电动车动态无线充电应用。该文构建一种基于分段式耦合机构的动态EC-WPT系统,以双边LC补偿的动态EC-WPT系统为对象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系统的接收极板在分段式导轨上方移动时系统的输出特性进行理论推导;给出一种分段式导轨的供电切换策略;以提升系统传输性能及耦合机构抗横向偏移能力等为目标,给出一种分段式耦合机构的参数设计方法;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接收极板运动过程中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分析;搭建一套实验装置对所设计系统及参数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接收极板在相邻两段导轨过渡区域时系统的输出功率变化趋势与理论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无线充电 电场耦合 分段式导轨 输出功率波动 耦合机构参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砂岩水力耦合特性及破裂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勇军 安旭晨 +3 位作者 孙银伟 谢丽君 卢云龙 王双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4-1577,共14页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 为探究岩石水力耦合作用下的渗流场演化特征及破裂机制,基于PFC^(3D)内置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块,建立CFD-DEM流固耦合模型,进行岩石水力耦合过程模拟。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岩石水力耦合过程中微裂纹与渗流场的演化,并评估试样的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受载时,破裂位置张拉与剪切微裂纹相互交错出现,形成宏观剪切带,导致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随着渗透压的增大,微裂纹总数、组构接触力和接触数目均减小,峰值应力后岩石脆性断裂更明显;在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内部渗流场的演化与微裂纹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岩样中的流体主要沿新形成的微裂纹和剪切带渗透,而未损伤区渗流场与剪切带处没有太大变化,这与室内试验中渗透率的急剧增加相对应;据声发射振铃计数将试样破裂过程分为无损期、平静期、增长期和爆发期4个阶段;振铃计数在试样破坏前存在小范围沉寂期,该时期振铃计数相对均匀出现,累计振铃计数呈阶梯式增长,直到试样强度达到峰值点,该特征可作为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水力耦合 渗流场 细观损伤 声发射 破裂机制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作用下弯管内铁磁流体涡流发展及其强化传热
9
作者 王翠华 王鑫皓 +2 位作者 隋佳旭 张先珍 龚斌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3,共6页
为深入研究外磁场对弯管内铁磁流体传热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法采用CFD模拟方法对不同曲率(K=0.014-0.02)弯管在不同雷诺数(Re=800-2 000)下施加不同磁感应强度(B=0-0.1 T)的外磁场时的强化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对比分析K=0.02时B=0-0... 为深入研究外磁场对弯管内铁磁流体传热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法采用CFD模拟方法对不同曲率(K=0.014-0.02)弯管在不同雷诺数(Re=800-2 000)下施加不同磁感应强度(B=0-0.1 T)的外磁场时的强化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对比分析K=0.02时B=0-0.1 T外磁场作用下弯管内铁磁流体的涡流特点及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低雷诺数时施加较大的外磁场后,离心力和磁场力的耦合作用使管中流体产生了复杂的旋流流动,Nu增大明显,在所研究的K和Re的范围内,与不加磁场时相比,对弯管施加B=0.1 T的磁场,其Nu最大增加了42.36%,且曲率越小,强化传热效果越明显。当Re较大时,对3种曲率的弯管施加B=0.1 T的磁场都会轻微抑制流体传热。综上考虑,雷诺数较低、曲率较小时,对弯管施加一定的外磁场可以显著强化其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 铁磁流体 磁场 强化传热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井下电缆故障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综合检测方法研究
10
作者 闫孝姮 颜志鹏 +2 位作者 陈伟华 侯潇涵 赵亮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高瓦斯矿井下供电电缆发生故障导致采煤机等设备停工,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前,地面电缆故障检测常用的高压脉冲闪络法、行波反射测距法等均不适用于井下检测环境,因此提出了一种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式矿用电缆故障井下综合检... 高瓦斯矿井下供电电缆发生故障导致采煤机等设备停工,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当前,地面电缆故障检测常用的高压脉冲闪络法、行波反射测距法等均不适用于井下检测环境,因此提出了一种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式矿用电缆故障井下综合检测新方法。在低频正弦激励源条件下,建立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式电缆故障综合检测方法数学模型,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电缆开路短路故障情况下的电磁场量求解,得到电场强度、磁场强度的二维分布以及探测线圈感应电压的一维曲线,仿真及实验测定了所使用线圈开路和短路时的感应电压随提离高度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低频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式综合方法进行矿用电缆故障井下检测具有可行性,在幅值1~20 V、频率范围1 kHz~20 MHz的激励下,在同一提离高度下对电缆沿线检测,可以检测长度在激励波长十分之一内电缆的开路和短路故障。为煤矿电缆故障井下检测以及产品研发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电缆 感应电压 磁耦合谐振 井下检测 感应电场-磁耦合谐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C/HVDC对地电流入侵接地变压器的多场耦合与状态识别
11
作者 潘超 石晓博 +3 位作者 刘春明 孙正龙 罗远翔 安景革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49-2362,I0010,I0011,共16页
地磁暴诱发的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inducedcurrent,GIC)和高压直流输电(highvoltagedirect current,HVDC)单极运行对地电流入侵电网接地变压器导致偏磁异常。针对该问题,对比分析GIC/HVDC两种场景下大地电流的时域波动特征,提... 地磁暴诱发的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allyinducedcurrent,GIC)和高压直流输电(highvoltagedirect current,HVDC)单极运行对地电流入侵电网接地变压器导致偏磁异常。针对该问题,对比分析GIC/HVDC两种场景下大地电流的时域波动特征,提出考虑大地电流入侵的变压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提取电流、磁通、电磁力、振动及噪声作为各场域物理特征信息。仿真分析典型场景中GIC/HVDC对地电流对变压器多场传播特征的影响,归纳物理特征信息间的耦合关联,并对比两者造成的扰动差异。结果表明:HVDC对地电流入侵变压器的影响较平稳,GIC导致多场特征参数变化具有更加复杂的时序波动性。搭建动模实验平台,测量不同模式下变压器的电流、振动及噪声数据,并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该文模型与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虚实一致性构建多模-态特征信息域,以扰动水平作为关键判据划分运行风险状态;当扰动水平达到1.5时,扰动电流导致变压器内部电磁、机械环境失稳。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GIC/HVDC对地电流入侵场景下变压器的运行风险状态,为变压器故障辨识和设备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感应电流 高压直流输电 大地电流 变压器 多场耦合 状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力提升型CRDM的动态等效磁网络模型建立与多场耦合计算方法
12
作者 杨云 徐奇伟 +2 位作者 苗轶如 于天达 陈西南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30-3043,共14页
磁力提升型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是反应堆中控制核反应速率的关键电磁执行装置。其动态过程因电流响应、磁路饱和和运动状态间的交叉耦合而复杂,预测难度较大。为实现高精度的快速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该文提出一种动态等效磁网络(DEMN)模... 磁力提升型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是反应堆中控制核反应速率的关键电磁执行装置。其动态过程因电流响应、磁路饱和和运动状态间的交叉耦合而复杂,预测难度较大。为实现高精度的快速多物理场耦合计算,该文提出一种动态等效磁网络(DEMN)模型。该模型的关键在于使用正交网格线对CRDM各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从而统一磁阻计算公式,实现DEMN的快速建模。动态变化时,仅需调整运动区域的网格大小或位置,避免了冗余建模,减少了网格差异导致的计算误差。结合电路模型和动力学方程,提出一种同时考虑电流瞬态变化和磁路饱和的CRDM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最后将计算结果与3D有限元分析(FEA)结果、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DEMN模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以及多场耦合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 控制棒驱动机构 等效磁网络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碳储空间探测与地质评价关键技术
13
作者 李文平 曹丹平 +17 位作者 乔伟 周正武 常庆粮 张松航 刘双星 沈奕 李万军 付欣 刘博 王衍 王启庆 李小琴 杨志 刘聪 张政 徐宏杰 朱振南 程香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2354,共2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深部碳储空间的高效开发与安全封存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系统综述了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不可采煤层及玄武岩层等碳储空间的探测技术、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规模化封存的关键理论技术难题。结果表明:CO_(2)注入引发的多场耦合效应(热-流-力-化学)可能导致断层活化、盖层泄漏及地震风险,需通过多物理场数值模拟与动态监测构建风险评估框架。深部咸水层占我国理论封存潜力的98.64%,但其非均质性显著,适宜性评价需结合地质稳定性(断裂发育、盖层封闭性)和封存能力(孔隙率、渗透率)构建多尺度指标体系,联合层次分析法、GIS及机器学习方法优化选址决策。针对深部碳储空间复杂性,地震与电法联合探测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储层识别精度,其中全波形反演(FWI)可刻画孔隙-裂隙结构,重磁反演技术实现深部构造建模,多物理场数据融合技术降低反演多解性。在煤矿绿色转型方面,创新提出“负碳充填”技术,通过CO_(2)矿化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制备充填材料,实现高固碳率,同时兼顾生态修复与动力灾害防控。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与煤层气驱替(ECBM)协同效应显著,需优化压裂—驱替—封存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采空区CO_(2)封存则面临碎裂煤岩体复杂渗流-吸附机理挑战,需构建多相动态模型评估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封存潜力。潜力计算方法随储层类型差异显著,咸水层采用封存机理法(构造圈闭、溶解、矿化耦合),枯竭油气藏结合物质平衡法与数值模拟,煤层依赖吸附容量与置换效率评估。注入技术创新方面,微纳米气泡注入技术可提升CO_(2)溶解率,玄武岩“水混合溶解态注入”模式实现高矿化率。未来需强化多学科交叉,通过多物理场联合智能探测与精细成像,突破多类型、立体碳储空间精细探测的行业难题,研发深部负碳高效充填开采材料与技术装备;构建深部立体集成空间CO_(2)封存潜力计算与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决策系统,为“双碳”目标下地质封存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与工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碳储空间 多场耦合 地质评价 探测技术 固碳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及协同控制技术
14
作者 于斌 王希廷 +4 位作者 邰阳 卢国志 夏彬伟 匡铁军 霍丙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共16页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大跨度破断诱发的强矿压、瓦斯等多重灾害耦合难题,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系统揭示了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提出了远近场协同控制技术及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大跨度破断诱发的强矿压、瓦斯等多重灾害耦合难题,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系统揭示了坚硬顶板多场耦合致灾机理,提出了远近场协同控制技术及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基于不同应力路径力学试验,阐明了阶梯循环动载下煤岩强度弱化与裂隙动态扩展规律,揭示了坚硬顶板覆岩采动裂隙“三带”递进演化特征及其分形维数“S”形增长模式。通过构建“应力-损伤-渗流”多场耦合模型,探明了采动裂隙网络内瓦斯运移与孔隙率动态响应的非线性关联,提出了煤体变形与瓦斯渗流耦合控制方程。创新性研发链臂锯切顶定向弱化技术与地面水力压裂远场预裂技术,形成了特厚煤层坚硬顶板-瓦斯协同控制技术,破解了传统单一灾害治理效率低的技术瓶颈。通过塔山煤矿现场实践表明:地面压裂后支架最大工作阻力降低16.9%,周期来压步距缩短15%;通过“一井双控”技术实现顶板弱化与瓦斯抽采协同调控,工作面推进至超过钻孔50~100m后,地面钻孔抽采效果逐渐减弱。地面垂直立孔配合地面水平压裂井抽采瓦斯,可有效解决8204工作面瓦斯问题,将工作面回风流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坚硬顶板 地面压裂 多场耦合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产气机制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刘淑琴 王炜彬 +4 位作者 刘岳明 戚川 杨瑞召 刘金昌 畅志兵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07-3719,共13页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UCG)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原位转化技术,通过将地下煤炭转化为富氢气体(如H_(2)、CH_(4)等),为能源低碳化转型提供了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深部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然而,深...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UCG)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原位转化技术,通过将地下煤炭转化为富氢气体(如H_(2)、CH_(4)等),为能源低碳化转型提供了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深部煤炭资源的高效开发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然而,深部UCG面临高气化压力、高地应力及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等挑战,亟需深入探究其产气机制与稳定性控制因素。从深部煤炭地下气化产气反应、气化稳定产气影响因素、燃空腔发育演化及约束机制3个方面综合分析深部UCG产气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表明:深部UCG的产气过程具有非稳态、非均匀性及热量—质量反向传递特征,其产气反应由煤的热剥落、煤的热解、半焦还原及均相反应共同驱动。高压条件促进产物中CH_(4)的生成而抑制H_(2)的产生;稳定产气过程主要受煤炭性质、煤层赋存特征、气化剂、燃空腔演化和地下水的影响,燃空腔的形成及地下水的侵入是影响深部UCG重要的因素。气化过程中干馏和氧化反应生成的水分以及渗入的地下水会使煤的结构特征发生改变,影响地下气化炉的连续稳定运行。燃空腔空间的动态演化,导致腔内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及动量传递复杂多变,产气稳定性变差;燃空腔的扩展受煤体燃烧速率、氧气流速以及煤体剥落的显著影响,气化剂注入点后退可以约束燃空腔演化过程,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显著影响气化反应动力学、燃空腔扩展特征,并最终决定合成气的组分与产量。未来针对深部高压、高地应力特征,仍需系统研究深部高反应气体压力影响下典型多相反应的复杂动力学特征,深入揭示深部煤炭气化稳定产气影响因素及控制机制,以完善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基础理论,为深部UCG工程运行及稳定产气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 煤炭地下气化(UCG) 产气机制 燃空腔演化 多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燃气加热器中折流板的应力分析与优化
16
作者 杜敏 张帅平 +2 位作者 张永春 王跃成 张嘉迪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研究加热器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折流板的应力分布规律与安全可靠性,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应力分析,选取危险截面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分析,并根据安全评定结果对折流板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尖角造成的应力集中对折流板的应力... 为了研究加热器中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折流板的应力分布规律与安全可靠性,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应力分析,选取危险截面路径进行应力线性化分析,并根据安全评定结果对折流板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尖角造成的应力集中对折流板的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其薄膜应力P L过高是导致应力评定危险的主要原因;折流板整体应力大小随着燃料进口速度的增大而增高,温度与热应力大小呈正相关,在不同速度下应力变化趋势相似,换热管束与折流板连接处的结构不连续会造成应力升高;优化方案中,当钝化尖角后,折流板最大热应力降低16.7%,再覆盖热障涂层时的最大热应力较钝化尖角时降低44.5%,较原始结构降低53.7%,且整体热应力下降,优化后折流板强度评定为合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流板 温度场 热流固耦合 热应力 应力评定 热障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研究进展
17
作者 方学伟 杨健楠 +6 位作者 周健 张垚 乔润基 冯佳劲 刘畅 黄科 卢秉恒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34,共22页
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了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首先,阐述了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优势与局限。其次,分析了增材制... 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了该技术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首先,阐述了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优势与局限。其次,分析了增材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优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通过外场辅助调控、实时监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制造过程的精度与稳定性。此外,重点讨论了针对大尺寸金属构件的在线与后处理形性同步调控技术,结合热处理与机械加工方法,有效改善了成形质量与力学性能。最后,展望了未来增材制造技术在大尺寸金属构件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在工艺优化、材料特性、生产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增材制造将在多个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并推动传统制造模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寸 金属增材 多场耦合 组织性能 过程控制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光-热-电三场耦合处理甲醛废水综合实验教学设计
18
作者 苑丹丹 薛箫翎 +3 位作者 李璐 荆国林 纪德强 汪浩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3-179,共7页
围绕太阳能光-热-电三场协同处理甲醛废水的研究,设计了一套综合实验教学方案,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实验以“问题导向”和“科教融合”为核心,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内容涵盖基础引领、实操展示、结果分析和自主探索4个环... 围绕太阳能光-热-电三场协同处理甲醛废水的研究,设计了一套综合实验教学方案,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实验以“问题导向”和“科教融合”为核心,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内容涵盖基础引领、实操展示、结果分析和自主探索4个环节。两轮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优化材料制备参数、剖析降解机理等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认为“该实验激发了科研兴趣”、85%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绿色化学理念的理解”。该方案验证了其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有效性,为环境类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三场耦合 甲醛废水处理 二氧化钛 实验教学 科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环境声学检测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洋 营笑 +4 位作者 汪照 闫一天 刘益维 曾周末 邓明晰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1-641,838,共12页
极端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服役安全性与寿命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航空航天、深海装置、能源储运系统等关键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超声导波监检测作为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中的重要手段,因其远距离传播能力强、模态... 极端环境下工程结构的服役安全性与寿命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航空航天、深海装置、能源储运系统等关键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超声导波监检测作为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中的重要手段,因其远距离传播能力强、模态丰富及对损伤敏感性高的特性,已广泛用于结构状态评估。然而,在高温、高压、深冷等极端工况下,导波信号易受到频散特性、模态转换与传感器失效等因素影响,显著制约着超声导波监检测的工程应用。笔者从声学传播理论、极端环境声学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技术3方面对极端环境下超声导波监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总结极端环境结构声学监检测技术在模型泛化能力、环境适配性与系统鲁棒性等方面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极端环境 超声导波 多物理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屋顶柔性光伏系统颤振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李正农 肖蓓 +1 位作者 钟旻 吴红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22,共9页
为研究柔性光伏支架在屋顶风场条件下的颤振性能,基于Ansys Fluent计算平台,根据某屋顶风场实测结果,通过嵌入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实现屋顶风场的模拟,利用Newmark-β法进行0°~40°范围内柔性光伏组件竖向及扭转自由度的流... 为研究柔性光伏支架在屋顶风场条件下的颤振性能,基于Ansys Fluent计算平台,根据某屋顶风场实测结果,通过嵌入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实现屋顶风场的模拟,利用Newmark-β法进行0°~40°范围内柔性光伏组件竖向及扭转自由度的流固耦合数值计算。研究发现,柔性光伏组件在屋顶风场环境下也会同时发生竖弯和扭转的耦合振动,此颤振形式为自限幅软颤振。光伏组件倾角对屋顶柔性光伏支架系统颤振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光伏组件倾角0°~30°内,颤振临界风速随倾角的增大不断减小;在30°~40°倾角内,颤振临界风速随倾角的增大有增大趋势。基于频谱分析发现,随着倾角的增大,扭转运动在耦合振动中的占比逐渐增大,0°~40°倾角的扭转成分占比为52.3%~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耦合 颤振 振动分析 柔性光伏支架 屋顶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