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山桐城地区雷庄低温高压榴辉岩的增温退变P-T轨迹及其构造含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59-1770,共12页
早期的研究显示大别山东段(安徽部分)出露的榴辉岩均为中温榴辉岩,并没有其他类型榴辉岩存在。本研究通过对桐城地区雷庄附近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成分化学以及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榴辉岩的 P... 早期的研究显示大别山东段(安徽部分)出露的榴辉岩均为中温榴辉岩,并没有其他类型榴辉岩存在。本研究通过对桐城地区雷庄附近的榴辉岩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成分化学以及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榴辉岩的 P-T 演化特征研究区分了5个变质阶段,展示了一个"发卡式"增温退变轨迹。Ⅰ-阶段的变质温压为 T=390~411℃,P=0.89~1.40GPa;Ⅱ-阶段为 T=527~544℃,P=1.95~2.34GPa。该阶段为峰期变质,代表了板片俯冲最大深度;Ⅲ-阶段为 T=501~519℃,P=1.74~2.14GPa;Ⅳ-阶段为 T=630和 P=1.22GPa;Ⅴ-阶段为 T=350℃,P=0.20GPa。由Ⅲ-阶段至Ⅳ-阶段随着压力的降低,温度明显增加,反映了一个退变增温的演化趋势。这种增温可能是由于低温榴辉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以及榴辉岩板片在折返至地壳某一深度停滞时间较长,北大别热穹隆和地温梯度的恢复是导致增温的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别山 低温高压榴辉岩 峰期p-t条件 增温退变过程 p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范桃园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7-635,共9页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 ,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 :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 ,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 :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展阶段 .以此为定量模拟的出发点 ,利用二维有限元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动力学和热演化模拟 ,追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质点路径以及对应的P T t轨迹 .计算的P T t轨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能与实测结果较好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地区 超高压变质作用 p-t-t轨迹 有限元模拟 地球动力学 同位素年龄 热演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P模型的高低温环境型煤对甲烷吸附性能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岳基伟 王兆丰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1,共5页
为预测深部或浅部煤层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吸附等温线,选用型煤以高低温试验装置为依托,测试了温度为293.15,273.15,253.15 K的吸附等温线。基于T-P模型,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了合理的求解,探讨了一种简单的煤对... 为预测深部或浅部煤层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吸附等温线,选用型煤以高低温试验装置为依托,测试了温度为293.15,273.15,253.15 K的吸附等温线。基于T-P模型,利用等温吸附曲线对公式中的参数进行了合理的求解,探讨了一种简单的煤对瓦斯吸附等温线预测方法。研究表明:同一吸附平衡压力下,温度越低,煤的瓦斯吸附量越大;ε-ω吸附特征曲线与温度无关,呈现对数的形式;参数m和拟合度R^2满足抛物线的关系,存在拟合效果最好时的参数m值。采用T-P模型预测得到的吸附等温线与实测的吸附等温线无论是趋势还是定量结果均十分吻合,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温环境 t-p模型 吸附等温线 预测 抛物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EtOH+CO+H_2四元体系压力和温度变化规律及超临界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敬畅 张建军 +1 位作者 刘微微 曹维良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30-333,共4页
在 5~ 1 1 MPa的范围内 ,利用恒容静态平衡法详细考察了 CO2 密度在 0 .5 42~ 0 .5 90 g/cm3范围的不同组成的超临界 CO2 +Et OH+CO+H2 四元体系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并测定了相应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模拟了超临界丙烯氢甲酰... 在 5~ 1 1 MPa的范围内 ,利用恒容静态平衡法详细考察了 CO2 密度在 0 .5 42~ 0 .5 90 g/cm3范围的不同组成的超临界 CO2 +Et OH+CO+H2 四元体系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并测定了相应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模拟了超临界丙烯氢甲酰反应体系的相行为 .结果发现 ,CO+H2 加入量的增多可明显改变超临界CO2 +Et OH+CO+H2 四元体系的超临界性质 ,主要表现为该体系的临界温度随着 CO和 H2 摩尔分数的增加而线性降低 ,临界压力随着 CO和 H2 摩尔分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在相同的 CO和 H2 组成下 ,超临界四元体系的压力随着体系温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并且 p-T线的斜率基本相同 .在相同温度下超临界四元体系的压力随着体系中 CO和 H2 摩尔分数的增加线性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反应 丙烯 超临界氢甲酰化反应 四元体系 临界压力 临界温度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大别腹地榴辉岩锆石U-Pb年龄及其类型归属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旭峰 石永红 +1 位作者 林伟 冀文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59-1572,共14页
根据对黄岗-牛凸岭地区榴辉岩样品JS249和JS250的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榴辉岩具有明显的高压变质特征,石榴石中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成分环带显著,其峰期矿物组合主要为Grt+Omp+Phn+Rt+Qtz+Ep+Ky,角闪岩相退变矿物主要为Di+Mg-Hbl+Ab+Pr... 根据对黄岗-牛凸岭地区榴辉岩样品JS249和JS250的岩相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榴辉岩具有明显的高压变质特征,石榴石中包含大量的早期矿物,成分环带显著,其峰期矿物组合主要为Grt+Omp+Phn+Rt+Qtz+Ep+Ky,角闪岩相退变矿物主要为Di+Mg-Hbl+Ab+Prg+Bt。对样品JS249和JS250温压条件进行计算,样品JS249为T=594±61℃,P=2.58±0.27GPa;样品JS250为T=616±56℃,P=2.14±0.14GPa。同时利用LA-ICPMS以及激光拉曼对这两个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和锆石包裹体分析,结果显示样品JS249锆石包体主要为角闪石、长石等退变矿物,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17.3±3.5Ma,该组年龄代表了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样品JS250锆石包含了石榴石、金红石、绿辉石等峰期矿物包体,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35.2±4.2Ma,该年龄应为峰期变质年龄。综合榴辉岩的岩石学、热力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黄岗-牛凸岭地区应属于低温高压单元,与南大别变质块体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大别腹地 锆石U-pB年龄 低温高压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RP筋温度损伤后的疲劳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旷金鑫 张春涛 郝志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1-187,共7页
开展温度损伤后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疲劳性能研究,对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改进单点-成组法,借助灰色理论GM(1,1)模型结合极值原理对疲劳S-N曲线三参数表达式进行回归分析,推导随应力水平变化的三参数W... 开展温度损伤后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疲劳性能研究,对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改进单点-成组法,借助灰色理论GM(1,1)模型结合极值原理对疲劳S-N曲线三参数表达式进行回归分析,推导随应力水平变化的三参数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极大似然估计原理确定分布参数。通过非线性拟合方法建立综合考虑温度和可靠度影响的Weibull概率疲劳T-P-S-N模型。通过温度损伤后的BFRP筋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温度损伤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并验证理论模型。结果表明:BFRP筋疲劳寿命随温度和可靠度的升高疲劳寿命呈下降趋势,与实际相符;建议模型能较好描述BFRP筋疲劳性能随温度和可靠度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Rp 温度损伤 疲劳 可靠度 t-p-S-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处理隐蔽态T-2毒素对小鼠毒性的影响
7
作者 宋颖慧 邱妹 +5 位作者 孙力军 王雅玲 周道志 叶林 邓旗 房志家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2,共5页
为探明高温高压处理隐蔽态T-2毒素(mT-2s)诱导的小鼠毒效应,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mT-2s组(未处理组)、高温高压处理mT-2s组(处理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连续灌胃7 d,检测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血清生化指标... 为探明高温高压处理隐蔽态T-2毒素(mT-2s)诱导的小鼠毒效应,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mT-2s组(未处理组)、高温高压处理mT-2s组(处理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连续灌胃7 d,检测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血清生化指标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高温高压处理组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高温高压处理组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骨髓微核率、精子畸形率和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高温高压处理能够导致mT-2s释放前体毒素,进而增强其毒效应,警示动植物源性食品中mT-2s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隐蔽态t-2毒素 小鼠 免疫器官指数 微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的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跃磊 李大华 +1 位作者 王青华 郭东鑫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针对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 针对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对D-Langmuir模型进行压力修正,得到新的、适用于多吸附介质的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将以上模型应用于渝东南渝页1井共21个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12 0~80.021 2 m^3/t;D-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03 64~0.021 20 m^3/t;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0.992 5≤R^2≤0.999 8,平均误差在-0.003 25~0.003 21 m^3/t,相比于Langmuir方程及D-Langmuir方程,P-Langmuir模型拟合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对更准确地评价页岩吸附气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吸附系统 压力修正 吸附模型 p-Langmuir模型 渝页1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冠状体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江海 常向阳 周汉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湖北黄冈黄土岭麻粒岩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Ⅰ)+石榴子石+斜长石(Ⅰ)+石英。在石榴子石的边部出现堇青石+斜方辉石(Ⅱ)组成的冠状体,它揭示曾发生如下变质反应:石榴子石±石英→英青石+斜方辉石(Ⅱ)。温压估计结果... 湖北黄冈黄土岭麻粒岩的矿物组合为斜方辉石(Ⅰ)+石榴子石+斜长石(Ⅰ)+石英。在石榴子石的边部出现堇青石+斜方辉石(Ⅱ)组成的冠状体,它揭示曾发生如下变质反应:石榴子石±石英→英青石+斜方辉石(Ⅱ)。温压估计结果表明,麻粒岩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57~998℃和1.18~1.23GPa;而堇青石+斜方辉石(Ⅱ)冠状体的形成温压分别为829~911℃和0.53~0.59GPa。上述结果显示麻粒岩形成后大别杂岩曾发生一次近绝热的快速隆升减压退变过程。该地麻粒岩的温压条件与Harley(1989)给出的世界90个麻粒岩产地的温压条件相比属于高压类型[1],代表该岩石曾达40km以上的下地壳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体结构 麻粒岩 湖北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影响的表面波压力测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庆 周洪亮 +1 位作者 张宏建 凌张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67-2372,共6页
薄壁压力容器是一种常见的工业设备,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经常需要检测它们的压力。表面波在材料表面的传播速度与表面应力有关,因此以表面应力为中间变量,建立了被测容器压力与由此引起的表面波传播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考... 薄壁压力容器是一种常见的工业设备,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经常需要检测它们的压力。表面波在材料表面的传播速度与表面应力有关,因此以表面应力为中间变量,建立了被测容器压力与由此引起的表面波传播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考虑温度、温度应力对表面波传播速度的影响,以及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变形对传播距离的影响,推导了表面波压力检测的修正模型,并对修正模型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简化模型。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使用该方法时,压力测量最大误差为0.11 MPa,平均误差为0.04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表面波 压力测量 温度影响 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最初十年变质岩石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1
作者 魏春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27,共13页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量研究变质作用的新阶段;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多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及地体,指示陆壳俯冲深度可能达300~350km,并对地壳岩石深俯冲的机理及变质作用演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对麻粒岩尤其是高压和超高温麻粒岩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麻粒岩相条件下的深熔作用与熔体演化机理,为认识早前寒武纪的板块作用与造山过程提供了新的窗口;利用多种方法对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研究,为深刻认识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及地幔演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变质相平衡 超高压变质作用 麻粒岩与超高温变质作用 变质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朱家冲高压榴辉岩变质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永红 卜香萍 赵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3-1000,共18页
研究表明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属于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具有复杂的变质演化历史。根据岩相学、矿物成份化学和热力学分析表明,该类榴辉岩记录了6期变质过程,具有"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由Ⅰ-阶段、Ⅱ-阶段至Ⅲ-阶段显示了近于... 研究表明大别山朱家冲榴辉岩属于典型的高压榴辉岩,其具有复杂的变质演化历史。根据岩相学、矿物成份化学和热力学分析表明,该类榴辉岩记录了6期变质过程,具有"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由Ⅰ-阶段、Ⅱ-阶段至Ⅲ-阶段显示了近于等温增压进变质特征,并在Ⅲ-阶段压力值最高达到P=2.53 GPa;Ⅳ-阶段和Ⅴ-阶段则表现为增温降压退变过程,温度在Ⅴ-阶段最高达到T=627℃;到Ⅵ-阶段则为降温降压过程。该过程暗示了高压板片在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可能处于一个非匀速的状态。推测朱家冲榴辉岩后期增温退变的过程可能是源于受扰动的地温线恢复、超高压榴辉岩退变过程的"散热"以及该类榴辉岩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碰撞造山带 高压榴辉岩 朱家冲 pt轨迹 增温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合成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流变特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彬 李超 +4 位作者 张春杰 黄玥 刘刚 严德 许明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8-1415,共8页
合成基钻井液(synthetic-based mud,SBM)是用于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流体,其高温高压流变特性直接影响着深水油气井建设及后续生产。以南海B气田群合成基钻井液为典型体系,检测了合成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流变参数,分析了体系高... 合成基钻井液(synthetic-based mud,SBM)是用于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流体,其高温高压流变特性直接影响着深水油气井建设及后续生产。以南海B气田群合成基钻井液为典型体系,检测了合成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流变参数,分析了体系高温高压(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HTHP)流变特性,比较了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常规流变模型适用性,并探索了温度(T)/压力(P)因子修正法在高温高压流变关系构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60~150℃、13.8~82.7 MPa范围,3~6 r/min低剪切读数分布呈“袋”状,而100~600 r/min中高剪切读数分布呈“片”状;高温(high temperature,HT)与高压(high pressure,HP)对合成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相反,且温度影响高于压力,高压增稠作用可以部分抵消高温对流变的影响;常规流变模型τ(γ)的拟合结果为:宾汉模型<幂律模型≈卡森模型<赫歇尔-巴尔克莱≈罗伯逊-斯蒂夫模型,确定幂律模型为合成基钻井液的常规流变模型;通过Arrhenius近似式引入温度/压力因子修正黏度和流变模型,并建立了高温高压流变动力学方程,偏差异常点集中在低剪切速率,且平均偏差7.57%±7.17%,构建高温高压流变分析模型的预测精度高,满足了现场应用要求,可为深水钻进中合成基钻井液的流变调控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合成基钻井液(SBM) 高温高压(HtHp) 流变性 温度(t)/压力(p)因子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1模型飞行试验表面压力与温度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庆涛 周宇 +2 位作者 袁先旭 官睿 裘进浩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32-741,共10页
MF-1是我国首次以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为目的的航天模型飞行试验,试验模型为锥-柱-裙体,主要研究0°迎角圆锥边界层转捩和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针对飞行试验转捩区测量需求,引入和改进了风洞试验中常用薄壁测... MF-1是我国首次以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为目的的航天模型飞行试验,试验模型为锥-柱-裙体,主要研究0°迎角圆锥边界层转捩和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针对飞行试验转捩区测量需求,引入和改进了风洞试验中常用薄壁测热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变厚度薄壁测温结构,有效抑制了侧向导热损失,可基于一维热流辨识方法获取可靠的表面热流数据;与现有风洞试验薄壁测热技术相比,该方法可提高有效测量时间,降低时间延迟效应,适于长时间飞行试验测量。针对柱-裙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干扰区压力测量需求,采用了风洞试验中常用的基于引压管和电子压力扫描阀的测量方案,通过改进装配工艺,提高了系统耐压能力,实现了模型飞行试验全弹道表面压力测量。模型飞行试验结果表明:MF-1模型飞行试验测量系统可靠,获得了可供边界层转捩和激波/边界层干扰研究分析及CFD验证的可信数据;在热流急剧下降时一维热流辨识存在较大误差,以及压力测量中的时间延迟和低压测量准确度存在不足,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飞行试验 温度测量 压力测量 薄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特征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孙文礼 马叶情 宋庆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8-496,共19页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中国锂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基于全国87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研究资料,通过与全球典型伟晶岩型锂矿的对比分析,梳理总结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石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成岩温压条件、演化历史和锂同...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中国锂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本文基于全国87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研究资料,通过与全球典型伟晶岩型锂矿的对比分析,梳理总结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石矿物组合特征、成矿成岩温压条件、演化历史和锂同位素分馏特征,以期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个锂成矿带,主成矿期为三叠纪;含锂矿物相与花岗岩-伟晶岩体系中的H 2O、P、F和Li等挥发性元素密切相关;与国外典型花岗伟晶岩锂矿相比,中国大型-超大型伟晶岩锂矿具有成矿温度相似和成矿压力较大的特征;不同于以Harding伟晶岩为代表的侵位后P-T两阶段演化轨迹,中国花岗伟晶岩锂矿存在以川西扎乌龙为代表的单阶段快速降温降压型演化轨迹;结晶分异是花岗伟晶岩最可能的岩石成因,该地质过程中锂元素和重锂同位素富集于花岗伟晶岩;未矿化伟晶岩全岩比锂辉石矿化伟晶岩全岩更富轻锂同位素的特征表明锂成矿过程发生在流体出溶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 温压条件 p-t 演化特征 矿物组合 锂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一带基性二辉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佳斌 吕增 +1 位作者 陈振宇 刘小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36-2650,共15页
基性麻粒岩作为高温变质作用产物,其矿物组合能够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热流的峰值范围,是揭示造山带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本文报道了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格勒地区金水口岩群副片麻岩中发现的基性二辉麻粒岩露头,它们呈块状-片麻状构造,... 基性麻粒岩作为高温变质作用产物,其矿物组合能够较好地记录区域地壳热流的峰值范围,是揭示造山带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本文报道了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大格勒地区金水口岩群副片麻岩中发现的基性二辉麻粒岩露头,它们呈块状-片麻状构造,斑状变晶-细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和高钙斜长石(An=74~81)的平衡结构以及斜方辉石中包裹残余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结构表明这些岩石经历了较充分的麻粒岩相结晶作用。填隙状生长的普通角闪石和黑云母可能代表了冷却至固相线附近矿物-残余熔体发生反应的产物。根据二辉石温度计和相平衡模拟计算,获得在0.4~0.7GPa压力条件下的麻粒岩相变质温度为840~910℃。详细的变斑晶斜长石和钛铁矿包体研究表明,麻粒岩相变质之前可能存在一期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组合为斜黝帘石+金红石+榍石+普通角闪石±阳起石+黑云母+石英,相平衡模拟确定该阶段的温压条件为0.85~1.2GPa、500~640℃。斜黝帘石在减压阶段的早期转变为低钙斜长石(An=46-51),同时角闪石转变为单斜辉石,可能代表了低压角闪岩相阶段。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以及锆石包体分析,确定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11.4±2.9Ma(MSWD=1.05)。这些二辉麻粒岩是在金水口以外的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首例晚古生代低压高温变基性岩,其与围岩片麻岩构成一个麻粒岩地体。它们反映了泥盆纪早期东昆仑造山带的异常高温事件,与后碰撞伸展阶段软流圈地幔上涌带来的区域高温热流有关。本研究对解析东昆仑造山带高级变质地体的精细结构以及古特提斯洋形成过程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辉麻粒岩 p-t轨迹 锆石U-pB定年 低压高温变质作用 大格勒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云龙漕涧地区高压片麻岩的发现及厘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亮 田素梅 +5 位作者 张虎 熊波 王晓林 浦涛 杨仕潘 方雄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7-756,共10页
笔者在滇西云龙县漕涧新发现了一套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的变泥质岩石,其呈构造透镜体状产出,出露面积极小,中高级变质矿物发育,与围岩特征明显不同。岩相学研究表明,片麻岩保留有明显的俯冲-折返的矿物学记录,矿物世代具顺时针变质演... 笔者在滇西云龙县漕涧新发现了一套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的变泥质岩石,其呈构造透镜体状产出,出露面积极小,中高级变质矿物发育,与围岩特征明显不同。岩相学研究表明,片麻岩保留有明显的俯冲-折返的矿物学记录,矿物世代具顺时针变质演化特征,其中还残存有蓝晶石+铝直闪石的共生矿物组合,对应的变质压力达1.0GPa以上。通过GBP平均温压计法计算得到岩石的变质温压范围为566-623℃和0.36-0.53 GPa;此外,片麻岩中还有少量的多硅白云母矿物,根据相平衡模拟p-T视剖面图及其硅原子数最大值为3.23的特点,推断其属蓝片岩类。综合研究认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属于高压变质岩(峰期变质压力最小约为1.60 GPa),为昌宁-孟连结合带的北段寻找高压变质岩提供了新的信息,并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一条连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斜长片麻岩 平均温压计 p-t视剖面图 蓝片岩 高压 漕涧地区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振动和温度影响的光纤传感器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晶 吴艳茹 杨海波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0-154,共5页
为避免振动波及温度反应对光纤传输信号造成的影响,延长光纤传感器的实际使用寿命,研究考虑振动和温度影响的光纤传感器设计方案。利用F-P反射腔限制光波动信号的传输行为,再借助多模光纤端面小孔,疏导光纤测量设备中的物理压力量,实现... 为避免振动波及温度反应对光纤传输信号造成的影响,延长光纤传感器的实际使用寿命,研究考虑振动和温度影响的光纤传感器设计方案。利用F-P反射腔限制光波动信号的传输行为,再借助多模光纤端面小孔,疏导光纤测量设备中的物理压力量,实现光纤传感器的主要测量仪器连接。在此基础上,建立振动波方程式,通过光纤温度场模式、三层圆波导光磁场模式两种光波传输行为,分析基于振动和温度影响的光应用性能,实现对光纤传感器设备结构体的研究。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干涉型传感元件相比,新型光纤传感器可在高温、高振动环境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连接状态,符合延长光纤传感器使用寿命的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器 F-p反射腔 多模光纤端面 光纤压力 振动波方程 温度场模式 三层圆波导 光磁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