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1篇文章
< 1 2 2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shallow water delta dominated by fluvial for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5 位作者 吴吉元 邢凤存 刘璐 马义权 饶丹 彭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49-4763,共15页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r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 style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was illustrated through core statistics,well logging data and outcrop observations in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This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shallow water delta sediments dominated by a fluvial system is the primary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Four microfacies with fine grain sizes are identified: distributary channels,sheet sandstone,mouth bar and interdistributary fines.According to the sandbody'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ternal architecture,two types of sandbody architectural element associations are identified: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thin-layer lobate sandstone.In this sedimentary system,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at the delta with a narrow ribbon shape compose the skeleton of the sandbody that extends further into the delta front and shades into contiguous lobate distribution sheet sandstone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The mouth bar is largely absent in this system.By analyzing the palaeogeomorphology,the palaeostructure background,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during the Chang 8 period,a distinctiv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Chang 8 shallow water fluvial-dominated delta was established,which primarily consists of straight multi-phase amalgamated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delta plain,net-like distributary channels frequently diverting and converging in the proximal delta front,sheet sandstones with dispersing contiguous lobate shapes in the distal delta front,and prodelta or shallow lake muds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architectural element DEPOSITIONAL model shallow water delta CHANG 8 oil-bearing GROUP ORDOS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QIN Ming-yang GUO Jian-hua +2 位作者 TAN Hui WU Shi-qing BIAN Rui-k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779-3792,共14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1n)in South China,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and to guide exploration 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1n)in South China,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and to guide exploration of shale gas.Macro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lithology in detail,total organic matter mass fraction w(TOC),mineral composition,and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1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were discussed extensively,and a sedimentary facies mode was suggested.In the early stage of∈1n,the locations of Well E’yangye 1,Well Ciye 1,Well Changye 1,and Well Anye 1 respectively develop,platform inner sag,outer shelf,Jiangnan slope belt,and South China detention basin.In the late stage of∈1n,the sedimentary facies evolve with decreasing sea level.The study area presents a complete three-step basin in the Early Cambrian.In the early stage of∈1n,the first step is the Yangtze carbonate platform,the second step is the outer shelf and slope,and the third step is the deep-water basin.From the Yangtze carbonate platform to the deep-water basin,w(TOC)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quartz gradually increase,the mass frac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 decreases,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clay mineral is higher in the second step.The sea level fluctuation results in a higher w(TOC)vertically in the lower∈1n shale,and the paleogeographic(provenance)conditions lead to better horizontal developm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outer shelf,slope and detention basin.Trace elements are abundant in the lower∈1n,and w(TOC)i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many trace elements.In the outer shelf,slope,and adjacent areas,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upwelling current bring nutrient-rich material and promote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under a strong reducing condition.Deep-shelf,slope and deep-water basin are the best facies for the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especially deep-water basin facies.It remain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shale gas in the deep-water basin of∈1n in central Hunan,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utitang formation(∈1n) organic matter sedimentary facies enrichment mechanism hydrothermal activity upwelling current exploration targ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the Northern Type Longtan Formation in Central Hunan,Southern China
3
作者 Congwei Ji~1,Zhineng Li~2,Zhengqi Peng~2,Chao Zhang~1,Longyi Shao~1 1.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2.Hunan Administration of Coalfield Geology,Changsha 41111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5-156,共2页
The northern type Longtan Formation of the Late Permian in central Hunan is dominated by an assemblage of greyish black mudstone,siltstone, sandy mudstone,fine sandstone and coals,and contains a variety of sedimentary... The northern type Longtan Formation of the Late Permian in central Hunan is dominated by an assemblage of greyish black mudstone,siltstone, sandy mudstone,fine sandstone and coals,and contains a variety of sedimentary structures such as thin sandstone-mudstone interbedded bedding,flaser beddings,lenticular beddings,horizon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HUNAN SEDIMENTARY facies coal ACCUMULATION Longtan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lcanic Facies and Their Reservoirs Characteristics in Eastern China Basins
4
作者 Chunshuang Jin~(1,2),Dewu Qiao~2,Wenli Pan~3 1.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2.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of Oil & Gas Resources,Ministry of Land & Resources,Beijing 100034,China 3.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abei Oilfield Company,Renqiu 062552,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52-153,共2页
In these years,the Upper Jurassic andesi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Erlian basin,the Lower Cretaceous rhyoli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Songliao Basin,the Cretaceous rhyolitic,and the Paleogene basaltic and trachytic vo... In these years,the Upper Jurassic andesi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Erlian basin,the Lower Cretaceous rhyoli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Songliao Basin,the Cretaceous rhyolitic,and the Paleogene basaltic and trachy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and the basaltic volcanic reservoirs in Subei basin were discovered.With more and more volcanic oil and gas fields being discovered and developed,the volcanic rocks demonstrate a great petroleum potential in eastern basins of China.Five volcanic fa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se basins,including volcanic conduit facies,explosive facies,effusive fa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C ROCKS VOLCANIC facies RESERVOIRS POROSITY typ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齐家凹陷南部青山口组一段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姚玉来 肖飞 +3 位作者 李士超 杨建国 公繁浩 王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1,共13页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 基于齐家凹陷南部松页油1井青一段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以及测井元素数据分析,应用元素质量比w(Mg)/w(Ca)、w(Th)/w(U)、(w(Fe)+w(Al))/(w(Ca)+w(Mg))等指示参数,恢复青一段沉积时期古环境,探讨控制有机质富集的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青一段中下部为半深湖和深湖亚相沉积,上部为浅湖亚相,中下部层状暗色泥页岩更为发育;青一段沉积时期经历气候由潮湿到半潮湿,湖水盐度由微咸水到淡水,还原条件由强到弱,水深由深变浅,水动力由停滞到低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青一段自下而上泥页岩TOC含量逐渐降低,TOC与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和古水深指标相关性最大,表明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泥页岩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和古水深;潮湿气候、缺氧环境下的深水区更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深湖相层状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环境 页岩油 有机质富集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二叠系茅口组构造-沉积分异及控储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宪武 陈安清 +7 位作者 李雯 苏成鹏 孙诗 宋晓波 黄光辉 雍茹男 王泽宇 朱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7,共14页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主力产区,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与蕴含巨量油气的二叠系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相比,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油气勘探未取得重大突...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主力产区,在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和二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与蕴含巨量油气的二叠系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相比,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以往一直被认为是裂缝、缝洞型储层,油气勘探未取得重大突破。最近,在川中地区茅口组台缘相带显示具有良好白云岩储层,其形成背景与基底断裂活化导致构造-沉积分异密切相关。川南地区在茅口期亦发生基底断裂活动,但对于该地区是否发育类似的台缘相带仍不明确。通过开展详细的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分析,开展了构造-沉积分异和岩相古地理重建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茅口组发育碳酸盐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和深水陆棚相,具有由浅水台缘滩向深水陆棚转换形成的构造-沉积分异结构。岩相古地理重建结果显示中二叠世茅口组沉积期碳酸盐台地发育优质滩相储层,并受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改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的构造-沉积分异控储模式,揭示了台缘相带的“宽边缘、薄滩体、间断加积”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古地理重建 滩相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桩海地区断陷湖盆不同触发机制深水重力流成因扇体沉积特征及其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袁静 赵广昊 +5 位作者 景安语 宋璠 孙超 高灏 刘晓林 谢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岩心精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和古地貌解释成果,以渤海湾盆地埕岛-桩海地区东营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断陷湖盆中分别由洪水触发的湖底扇和由浅水沉积物滑动滑塌触发的滑塌扇这两种深水重力流沉积扇体的流体... 基于岩心精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录井、测井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和古地貌解释成果,以渤海湾盆地埕岛-桩海地区东营组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断陷湖盆中分别由洪水触发的湖底扇和由浅水沉积物滑动滑塌触发的滑塌扇这两种深水重力流沉积扇体的流体演化和沉积特征,并建立其沉积模式,对比两者在发育背景、流体类型、岩相类型和砂体展布型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湖底扇通常经历碎屑流和异重流两个演化阶段,以反-正复合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为典型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块状砂岩、CU-FU序砂岩、FU序砂岩相和CU序砂岩相4种岩相类型,可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滑塌扇经历浅水砂体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3个阶段,以滑动剪切面、滑塌变形构造、块状层理和粒序层理为主要沉积构造,发育块状砂岩、CU序砂岩和FU序砂岩3种岩相类型,可划分为近端和远端亚相。湖底扇平面上呈规模较大的舌状或朵叶状分布,砂体顺物源方向连续性较好,厚度和砂地比均大于滑塌扇,外扇亚相是其有利砂体发育区;滑塌扇平面上呈透镜状和舌状展布,个体小,数量多,砂体连续性较差,其近端亚相物性好于湖底扇中扇和外扇亚相,为有利砂体的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型重力流 湖底扇 滑塌型重力流 滑塌扇 沉积特征 差异性 有利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有利沉积微相分析
8
作者 赵会涛 喻建 +5 位作者 蒲泊伶 张海涛 桂小军 李连霞 王克 张晏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6-777,共12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乌拉力克组富有机质页岩中钻遇的页岩气井中已获得较好的气显示,获得页岩气勘探突破,展示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提高对该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特征的地质认识,厘清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乌拉力克组富有机质页岩中钻遇的页岩气井中已获得较好的气显示,获得页岩气勘探突破,展示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为提高对该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特征的地质认识,厘清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乌拉力克组页岩沉积微相划分及有利沉积微相分析工作。【研究方法】基于岩心观察、钻录井和实验测试分析资料,对乌拉力克组页岩沉积特征展开了系统研究,精细划分沉积相带,结合页岩气富集特征,优选出了有利沉积相带。【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乌拉力克组页岩在研究区分布广泛且较稳定,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南北埋深差异大、东西构造变化强烈的特征。乌拉力克组页岩为半深水沉积,以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为主,其沉积相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沉积水体自东向西逐渐加深,依次发育台缘斜坡相、广海陆棚相和盆地相,盆地西部以广海陆棚相沉积为主。根据矿物组分差异,广海陆棚相又可细分为硅质泥棚、钙质泥棚、混合泥棚三类微相。其中,硅质泥棚微相页岩具有硅质含量高(>50%)、有机质丰度高(TOC>1%)、储层物性好的特征,为有利沉积微相。【结论】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乌拉力克组优质页岩为该组底部沉积的一套硅质泥棚相硅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力克组 沉积相 有利沉积微相 页岩气 地质调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与优质储层测井预测--以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储层为例
9
作者 赵鑫 卢政环 +6 位作者 廖飞燕 时阳 郭浩 肖露 赖锦 李美俊 龚承林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4-1360,共17页
【目的】福山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流沙港组为主力产油层段,储层控制因素不明且缺乏配套的预测技术,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亟须揭示储层控制因素,形成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测井预测方法。【方法】在分析储层岩石学、储集... 【目的】福山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流沙港组为主力产油层段,储层控制因素不明且缺乏配套的预测技术,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亟须揭示储层控制因素,形成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测井预测方法。【方法】在分析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和物性特征的基础上,以粒度、分选、接触方式等大量岩心分析实验为依据,从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三元控储”角度揭示了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测井表征方法与识别标准。【结果】沉积微相、成岩相及裂缝相对于流沙港组储层质量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与储层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高能水动力条件下对应压实强度低且溶蚀作用发育层段为优质储层发育段,而裂缝的发育对储层质量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基于三相耦合(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并结合4项重要储层特征参数划分出四类储层。【结论】油气解释结论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和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层段。该研究可为流沙港组增储上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储集层的精细表征及优质储集体的预测和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港组 沉积微相 成岩相 裂缝相 控制因素 优质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武乡南勘探区煤系沉积相测井判识方法
10
作者 金毅 田云晴 +2 位作者 宋慧波 胡斌 于振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共16页
【目的】山西沁水盆地武乡南勘探区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含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需建立基于测井数据的岩性判识标准,揭示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响应关系,并构建沉积模式,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智能化辨识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岩性、沉积相... 【目的】山西沁水盆地武乡南勘探区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含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需建立基于测井数据的岩性判识标准,揭示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响应关系,并构建沉积模式,为该区煤层气勘探提供智能化辨识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岩性、沉积相及测井相综合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区块含煤地层山西组、太原组测井沉积相展布特征,综合分析了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并提出了多元测井数据结合定量识别岩性方法,采用三维交会图法建立了适应于勘探区的岩性识别模型,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岩性组合特点构建了区块的沉积环境模式。【结果和结论】(1)构建了岩性、沉积相与测井相关联的判识模型,将武乡南勘探区块主要含煤地层中常见的12种岩性划分为四大类岩石类型,识别出山西组主要发育箱形、钟形、指形及漏斗形4种测井相,而太原组岩性序列则表现出齿形、箱形–齿形、箱形–钟形和钟形–指形4种典型的形态组合特征。(2)提出了沉积相及微相的组成及展布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其中山西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且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泥炭沼泽3种沉积微相,太原组则以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并发育浅海、障壁岛、潟湖及潮坪四种沉积相,潮坪进一步划分为砂坪、泥炭坪及混合坪3种沉积微相。(3)建立了山西组及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及其沉积序列类型,为该区煤层气资源禀赋规律的明晰提供了判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地层 煤层气 岩性 测井相 沉积相 智能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总有机碳含量地震定量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为例
11
作者 吴勇 王旭旭 +3 位作者 周路 李树新 李永洲 吴丰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67,共14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接替资源,明确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空间分布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与岩石弹性参数无有效表征关系,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接替资源,明确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空间分布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与岩石弹性参数无有效表征关系,导致海相页岩气评价中常用的基于敏感弹性参数预测w(TOC)的方法难以适用。针对这一难题,在测井参数拟合法实现w(TOC)测井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基于相控的波形指示模拟地震预测方法实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地层w(TOC)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单层厚度薄、有机质含量高、纵向分布不规律的特点;基于储层特征参数的井震高频模拟有效预测了海陆过渡相页岩w(TOC),反演结果纵、横向分辨率较高,与测井参数建模解释的w(TOC)曲线吻合度高,符合率达84.4%,能够反映页岩储层w(TOC)空间变化规律。本研究有效解决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甜点”关键评价参数(w(TOC))无法利用岩石弹性参数定量预测的难题,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海陆过渡相 页岩气 总有机碳含量 波形指示模拟 地震定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混积岩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12
作者 白莹 马占荣 +3 位作者 黄正良 闫伟 高建荣 赵振宇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3-1232,共20页
【目的】近年来,多口探井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混积岩层位获得工业气流,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混积岩的勘探禁区。探明乌拉力克组混积岩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可为西缘地区下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方法】基于典型钻井... 【目的】近年来,多口探井在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混积岩层位获得工业气流,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混积岩的勘探禁区。探明乌拉力克组混积岩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可为西缘地区下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方法】基于典型钻井岩心和露头资料,综合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及测井资料,对西缘乌拉力克组岩相、沉积相及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岩石可分为混积岩相、陆源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岩相三类,其垂向序列组合方式受控于两期海侵事件,而岩相变化则进一步受控于局部水动力条件。岩相类型、垂向序列、测井、地球化学等相标志显示,乌拉力克组发育台地、陆棚、斜坡和盆地四种沉积相带,并可进一步划分为7种亚相和15种微相。东部台地相发育“潮间滩—潮间坪”序列和“潮汐风暴—潮汐水道—潮汐砂坝”序列;中部陆棚相发育“陆棚风暴—滨岸/浅海砂坝”序列和“陆棚泥”序列;西部斜坡—盆地相以浊积扇、峡谷水道和盆泥为主。层序SQ1形成时期水体整体较深,发育大段泥页岩,层序SQ2沉积时期水体整体变浅,加之受微生物建造以及西缘—中东部相连影响,导致斜坡相—陆棚相亦整体变窄且向西后退。乌拉力克组的岩石类型和沉积特征主要受物源供给、古地貌特征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其中充足的物源供给是西缘地区混合沉积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乌拉力克组 混积岩 岩相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榆东地区泉头组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强 张莹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9-516,共18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榆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优质储集层成因及分布,综合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微米CT等多种测试,系统分析泉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利用多种成岩强度指标开展特低—超低渗储集...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榆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优质储集层成因及分布,综合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微米CT等多种测试,系统分析泉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利用多种成岩强度指标开展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相定量划分。结果表明:(1)泉四段发育5种孔隙,孔喉半径细小、孔隙结构差,属亚微米—微米孔隙和纳米—亚微米喉道组合。(2)泉四段沉积时为碱性—酸性—碱性交替的成岩环境,在泉四段内形成2期方解石沉淀、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及长石、岩屑溶蚀。(3)压实作用是破坏泉四段原生孔隙结构和物性的主要原因,造成0.8%~35.6%的孔隙损失。1500~1600 m处石英加大、伊利石胶结和1800~2000 m处方解石胶结形成的2个异常减孔带,造成0.2%~32.1%的孔隙度损失,是储集层致密化的关键;1400~1500 m和1600~1700 m由长石和火山岩岩屑溶蚀形成0.1%~6.5%的次生溶蚀,对于储集层物性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4)泉四段可分为5种成岩相,中压实强溶蚀长石溶孔相和弱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集层类型;中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次之;强压实弱胶结杂基晶间孔相和弱压实强胶结晶间微孔相基本无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特低—超低渗储集层 泉四段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成烃生物发育特征与沉积有机相
14
作者 周勇水 贾云倩 +3 位作者 杨雨秋 张云献 徐田武 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3套富有机质泥页岩。通过干酪根分离对川东北敖家营地区侏罗系剖面低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成烃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成烃生物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丛粒藻、沟鞭藻、蓝藻以及...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3套富有机质泥页岩。通过干酪根分离对川东北敖家营地区侏罗系剖面低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成烃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成烃生物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丛粒藻、沟鞭藻、蓝藻以及高等植物等。不同层位发育的成烃生物组合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东岳庙段多见高等植物,大安寨段多富集微微型藻和介壳生物,千佛崖组则发育绿藻、沟鞭藻等多种成烃生物类型。根据成烃生物发育、赋存和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侏罗系有机相划分为微微藻勃发单一藻型有机相(Ⅰ)、多藻类共生发育-孢粉混合有机相(Ⅱ)、微微藻—介壳动物混杂有机相(Ⅲ)、浮游藻—底栖藻—介壳动物复杂生态型有机相(Ⅳ)、介壳动物—蓝藻型混杂有机相(Ⅴ)、孢粉主导型有机相(Ⅵ)、高等植物发育型有机相(Ⅶ),共7种类型。其中,Ⅰ型和Ⅱ型为研究区主要的有机相类型,前者主要分布于大安寨段,该有机相主要成烃生物为常呈勃发状态的微微藻,总有机碳含量和氢指数高,有机质类型好,常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相;后者主要发育于千佛崖组优质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多类型藻类和孢粉,总有机碳含量和氢指数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发育在浅湖—半深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成烃生物 沉积有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中煤沉积特征——以澳洲Surat盆地F8区块Walloon组为例
15
作者 崔泽宏 赵一波 +2 位作者 李志华 李胜利 李伟茹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 【目的】澳大利亚是全球第四大煤炭生产国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Bowen-Surat盆地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产煤盆地,Surat盆地发育中侏罗统Walloon组含煤层系,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需厘清煤层在辫状河和曲流河及转换中的差异沉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建立沉积模式。利用地震地层追踪和基准面旋回划分,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四级地层旋回;依据37口井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接触关系等分为5种组合类型;通过研究区14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分析,识别出6种岩相;结合测井曲线和岩相特征,划分出曲流河和辫状河2种沉积相,4种亚相,8种微相。选取横向和纵向2条连井剖面,刻画煤剖面展布样式,分析煤在辫状河−曲流河及转换过程中的差异沉积特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当基准面位于高处时,为曲流河环境,煤发育好,多层叠置。当基准面下降,曲流河慢慢转换为辫状河沉积,岩性由细到粗,层理构造幅度变大,高能水流冲刷先期煤层,辫状河道内零星残留煤沉积。当基准面位于最低附近时,为辫状河沉积,煤发育最差,漫溢砂内少有发育;随着基准面回升,由辫状河转为曲流河的过程中,水体能量变小,岩相依次发生变化Gm-St-Sp-Sh-Fr/C,煤层沉积趋好。曲流河−转换带−辫状河相变过程中,煤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表现为,平面上煤的连片性、范围变差;剖面上煤的横向连续性,垂向叠置状及厚度都变差。基准面变化过程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泛滥泥中的煤沼泽,其次河漫砂和漫溢砂有少量煤发育。研究成果可用来指导分析煤层分布范围,在Surat区块井位部署时,有助于煤层气开发目的层“甜点”的识别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辫状河−曲流河转换 沉积特征 Surat盆地 Walloon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山前地区甫沙断陷侏罗系物源与沉积相
16
作者 黎立 孙春燕 +3 位作者 董尧 罗强 屈洋 朱世发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0-885,共16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地区甫沙断陷甫沙8井侏罗系砂岩油气勘探取得了突破,但该区域侏罗系整体勘探程度低,物源特征以及沉积体系尚不清楚,明显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测井、岩心与地震等资料,本研究在系统分析甫沙断陷侏罗系物源特征... 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前地区甫沙断陷甫沙8井侏罗系砂岩油气勘探取得了突破,但该区域侏罗系整体勘探程度低,物源特征以及沉积体系尚不清楚,明显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测井、岩心与地震等资料,本研究在系统分析甫沙断陷侏罗系物源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研究认为,甫沙断陷侏罗系存在南、北两大物源体系,南部西昆仑山物源供给能力强,北部斜坡区供源能力较弱,母岩主要为元古界变质岩、古生界岩浆岩和二叠系沉积岩。侏罗纪甫沙断陷发育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先后经历了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和断-拗转换期3个演化阶段。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北部缓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且该沉积相展布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受控于古地貌、物源供给、盆地的裂陷活动等因素。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初始断陷期(莎里塔什组沉积时期)南部构造转换带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可作为甫沙断陷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沉积相 甫沙断陷 侏罗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合川区块致密砂岩气藏沉积微相划分与有利区预测
17
作者 刘坤 曲立才 +6 位作者 康鑫 尹华铭 孟凡聪 刘刚 于海生 何云俊 梁树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为了深入认识合川区块的沉积相特征,明确沉积相砂体展布规律,确定有利相带。以钻井、岩芯、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古地貌演化特征与三维地震资料,人工识别追踪河道,以波形分类属性和瞬时振幅切片属性进一步明确河道展布特征,... 为了深入认识合川区块的沉积相特征,明确沉积相砂体展布规律,确定有利相带。以钻井、岩芯、测井及露头剖面等资料为基础,结合古地貌演化特征与三维地震资料,人工识别追踪河道,以波形分类属性和瞬时振幅切片属性进一步明确河道展布特征,确定合川区块须二段的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的发育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合川区块须二段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的河道充填、河道漫溢、泛滥平原为主,局部发育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环境。河道充填微相是研究区须二段储层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高孔优质储层主要富集于主河道带。须二_(1)、须二_(2)砂组储层发育优于须二_(3)砂组。研究成果可以为合川区块致密砂岩储层有利区划分及天然气勘探开发方案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相 须二段 合川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四段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18
作者 陈伟 江青春 +8 位作者 宋金民 叶玥豪 黄士鹏 李智武 苏旺 李柯然 王斌 张钊益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5-590,共16页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产区之一,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三叠系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在川南地区围绕泸州古隆起周缘取得重大成果,与之相比,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尚未取得... 四川盆地作为中国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产区之一,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发现多个大型油气聚集带。三叠系嘉陵江组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层之一,在川南地区围绕泸州古隆起周缘取得重大成果,与之相比,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尚未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川东地区嘉二段提出了“邻水—丰都”台凹,其形成背景与印支运动导致古隆起隆升密切相关。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四段亦受到印支运动古隆起影响,但对于该地区是否发育隆凹格局的沉积特征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岩心描述、薄片鉴定和测井与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嘉四段沉积相和沉积格局进行研究,建立沉积模式,明确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嘉四段岩石类型包括膏盐岩、云质膏岩、膏质云岩、晶粒云岩、颗粒云岩、灰质云岩、云质灰岩和晶粒灰岩。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进一步细分为局限潮坪、蒸发潮坪、蒸发潟湖、台内滩、滩间等沉积亚相。局限潮坪发育云坪、灰云坪、云灰坪和灰坪等微相,蒸发潮坪发育云膏坪、膏云坪、云坪、膏坪等微相,蒸发潟湖为膏质潟湖微相,台内滩发育生屑滩、砂屑滩和砾屑滩微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对比及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川东北地区嘉四段受古隆起影响呈“两凹一隆”的沉积格局,地势低洼区域沉积厚层膏盐岩、发育膏质潟湖,而古隆起及古地貌高地区发育颗粒滩。颗粒滩分布受古地貌控制,分布在潟湖之间的水下隆起及膏质潟湖周缘,沿着开县—宣汉—达州—渠县—梁平—石柱一线分布,可能是下一步嘉陵江组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嘉四段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水下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特征及有利相带展布
19
作者 王海军 孟宪武 +3 位作者 宋晓波 王东 王莹 赵姗姗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6-825,共10页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文中对川西坳陷中段栖霞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地貌特征、沉积模式及地震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栖霞组主要发育泥质灰岩、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及白云岩;栖霞组整体为潮湿浅海沉积环境,沉积...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剖面、钻井及地震资料,文中对川西坳陷中段栖霞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地貌特征、沉积模式及地震属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栖霞组主要发育泥质灰岩、泥晶灰岩、颗粒灰岩及白云岩;栖霞组整体为潮湿浅海沉积环境,沉积前、后均具有“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3种沉积相及洼地、浅滩2种沉积亚相,浅滩发育主要受控于不整合面之下泥盆系及寒武系的岩性差异。内缓坡浅滩易发生准同生云化形成优质储层,中缓坡浅滩主要发生浅埋藏云化形成较差的储层,洼地边缘带滩体薄,仅发育薄储层。研究区栖霞组大邑—德阳浅滩相带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为下步勘探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沉积模式 滩相展布 栖霞组 川西坳陷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煤层屏蔽下储层预测研究
20
作者 王贤 习宇霄 +3 位作者 陈勇 徐亚楠 苏艳丽 党志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31-634,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侏罗系储层以湖相砂泥岩沉积体系为主,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到煤层界面的强反射屏蔽作用影响,砂岩储层没有明显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正演模型,发现该区屏蔽现象与反射系数的干涉效应有关。由于地震数据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侏罗系储层以湖相砂泥岩沉积体系为主,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到煤层界面的强反射屏蔽作用影响,砂岩储层没有明显地震反射特征。通过正演模型,发现该区屏蔽现象与反射系数的干涉效应有关。由于地震数据主频较低,受到强阻抗界面的影响,弱反射系数无法显示。通过提频技术,并采用了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实现了高频成分的井震联合反演,消除了煤层界面强阻抗界面的影响,有效解决了研究区煤层强屏蔽下的储层预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屏蔽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 干涉效应 相控反演 薄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