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多层叠加样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海军 能源 +4 位作者 邵龙飞 谢舟 康鹏飞 袁敬一 付永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 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台盆区古生界发现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提出了一种新型断溶体油气藏。受塔里木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走滑断裂表现出多层结构,具有多期叠加活动特征。基于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大型走滑断裂的多层叠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主要发育5个结构层,分别为下寒武统盐下构造层、中寒武统盐构造层、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上奥陶统—石炭系碎屑岩构造层和二叠系岩浆岩构造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及走滑断裂带活动的影响,5层结构在空间上具有带状分布、垂向叠置、差异叠加的特征;断裂叠加类型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连接型、叠接型、反转叠加型及反转改造型4种;走滑断裂带叠加方式影响了石油地质条件,可形成多层差异聚集油气藏,主要包括Ⅰ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Ⅱ型油气藏(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志留系碎屑岩油气藏及二叠系岩浆岩油气藏)及Ⅲ型油气藏(寒武系盐下层白云岩油气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台盆区 走滑断裂带 多层结构 构造样式 叠加类型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邱玉超 李亚丁 +5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姚军 许强 文华国 谭秀成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四川盆地东部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是盆地内下组合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基于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利用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从源、储、盖、运4个方面分析了其油气成藏条件,... 四川盆地东部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是盆地内下组合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基于地层及沉积演化特征,利用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川东地区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从源、储、盖、运4个方面分析了其油气成藏条件,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表现为以2套滑脱变形带(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志留系泥岩)控制的、沿北西向传递的断褶构造,发育背冲构造、叠瓦状构造、断弯褶皱和盐底辟断弯褶皱4种构造圈闭样式;中寒武统高台组膏盐岩和中—下奥陶统泥灰岩2套盖层分别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烃源岩与洗象池组隔离。(2)研究区洗象池组具备油气成藏条件,五峰组—龙马溪组泥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厚度为300~700 m,TOC值为2%~7%,生烃能力强,Ro为2.4%~4.0%,处于过成熟阶段;洗象池组沉积后期被岩溶和裂缝改造的滩相白云岩是相对优质的规模较大的储层,孔隙度大于2.1%;燕山期构造抬升和变形不仅在洗象池组形成了有效构造圈闭,还使其突破中—下奥陶统盖层与五峰组—龙马溪组对接,实现了油气的水平侧向运移。(3)研究区洗象池组为“新生古储、源储并置、侧向运移、构造圈闭”晚期天然气成藏模式;逆冲断层导致上盘褶皱的洗象池组与下盘五峰组—龙马溪组在水平面上并置,形成了源-储横向对接的构造圈闭,有效地提高了供烃和成藏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变形机制 源储侧向对接 燕山构造运动 逆冲断层 滩相白云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洗象池组 寒武系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马文彧 张冠杰 吴孔友 孔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2,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 山前带 逆冲推覆构造带 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带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德北凹走滑变形特征及其控圈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龚宇 尤丽 +5 位作者 呙诗阳 窦婧瑛 周晨 高梦天 焦垚祺 郑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断裂特征及其控制形成的圈闭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该区勘探。新生代以来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走滑变形对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新钻井成果资料,在精细构...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断裂特征及其控制形成的圈闭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一直制约该区勘探。新生代以来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走滑变形对圈闭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及新钻井成果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走滑及伸展定量分析技术,系统地开展顺德北凹走滑断裂特征描述、凹陷构造发育机制分析及走滑控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顺德北凹内部发育有负花型、复式负花型、Y型、复式Y型、多级Y型和多米诺式6种剖面断裂组合和剪切透镜体、羽列和雁行3种平面构造样式;②顺德北凹发育3期走滑作用,与伸展作用叠加控制凹陷构造演化,断陷期表现为强斜向伸展、弱走滑,断拗转换期表现为强走滑、弱伸展,陷期表现为弱走滑、弱伸展的构造发育机制;③发育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缓坡带中走滑带两期走滑叠加控圈模式及低凸起弱走滑带右行左阶走滑推挤隆起控圈模式,其中凹陷带强走滑带S型增压转换控圈模式下形成的圈闭有效性好,为油气富集的重要场所。该成果指导了顺德北凹勘探突破,也为边缘凹陷多期走滑叠加下的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以及勘探实践提供一种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顺德北凹 走滑作用 走滑强度 构造样式 圈闭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被引量:59
5
作者 侯方辉 张志珣 +4 位作者 张训华 李三忠 李刚 郭兴伟 田振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8,共8页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4类,前3类构造样式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后一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地质演化 构造样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基本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漆家福 陈书平 +1 位作者 杨桥 于福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60,282,共10页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是一条走向为NWW向(近EW向)的复杂构造变形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该盆山过渡带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出若干变形“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若干变形“段”,由深而浅可以划分出2-3个变形“层”。北天山...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是一条走向为NWW向(近EW向)的复杂构造变形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该盆山过渡带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出若干变形“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若干变形“段”,由深而浅可以划分出2-3个变形“层”。北天山(包括博格达山)是由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褶皱构成的基岩断隆带,其中主干断层为向山体倾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该盆山结合带宏观上是一条冲断挠曲带,高角度逆冲的山前大断裂的下盘发育一系列中-低角度的基底卷入逆冲断层,部分逆冲断层上盘发育相关褶皱,但是基岩顶面和卷入变形的沉积盖层总体上构成向盆地倾斜的单斜构造。准噶尔盆地内部是一个宽阔的分层变形叠置带,侏罗系及上覆底层主要为滑脱褶皱变形,侏罗系在背斜核部加厚,滑脱背斜下伏地层及盆地基底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断层。NNE-NE向、近SN向变换断层或构造变换带将上述构造变形带分隔成不同的“段”,同一“带”、同一“段”和同一“层”内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类似的,不同“带”、不同“段”和不同“层”的构造变形样式则有明显的差异。盆山过渡带的构造特征受早二叠世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活动、晚侏罗世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走滑逆冲断层活动以及上新世逆冲断层活动和褶皱变形等多次构造变形的影响,但主要是上新世以来北天山逆冲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的结果。先存的基底断裂、沉积盖层中的软弱岩层以及天山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作用的不均一性是影响盆山过渡带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构造样式 构造层次 构造演化 北天山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及盆缘露头区典型构造样式及变形序列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晓猛 鲁宝亮 +3 位作者 张梅生 杜继宇 许强伟 田景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8,23,共9页
通过野外系统地质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在海拉尔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出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盆地伸展构造和盆地挤压构造3类构造样式。其中: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包括额尔古纳韧性剪切带和嵯岗构造片麻岩带;盆地伸展构造... 通过野外系统地质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在海拉尔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出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盆地伸展构造和盆地挤压构造3类构造样式。其中: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包括额尔古纳韧性剪切带和嵯岗构造片麻岩带;盆地伸展构造样式以海拉尔市北部日军要塞堑垒、断阶构造、追踪张性断层和灵泉露天煤矿大型正断层为代表;盆地挤压构造样式以头站旅店逆冲断层、灵泉露天煤矿断褶带、伊敏露天煤矿顶厚褶皱和大型同沉积褶皱为代表。在构造样式形成时代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认为海拉尔盆地由老至新至少经历了6期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基底大规模伸展、下白垩统铜钵庙组沉积期强烈断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后挤压反转、大磨拐河组二段—伊敏组沉积期伸展拗陷、伊敏组沉积之后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之前强烈挤压、青元岗组沉积期同沉积挤压。6期变形事件由老至新组成了海拉尔盆地较为完整的变形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构造样式 变形序列 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特征综述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本亮 魏国齐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0-202,共13页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育的5个主要特征:(1)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发生正反转的叠合性,即挤压构造下作为"本体"的前陆层序与拉张构造下作为"基础"的裂谷、断陷盆地之间的叠置;(2)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发生了4期前陆冲断构造演化的多期性,它们分别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晚期;(3)基于小克拉通基底拼贴后在造山带前缘复活再生的继承性,即统一拼合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导致古造山带的复活,在古造山带边缘发育新生代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4)在空间分布上受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控制发生陆内变形的系统性,在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构造变形强度、盆地沉降幅度、盆山耦合程度等从内环向外环依次降低,从古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5)前陆冲断带的构造样式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作用而具有多变性,存在沉积盖层内脆性变形的断层相关褶皱、造山带前缘韧性变形的基底卷入构造、与走滑构造相伴生的基底卷入的断层相关褶皱、盆地内部塑性变形的盐构造。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特征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由此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构造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叠合性 构造多期性 构造继承性 构造变形特征 油气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侏罗纪煤田构造样式及其控煤效应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佟 夏玉成 +5 位作者 韦博 李瑞明 王庆伟 杨曙光 江涛 王传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6-443,共8页
新疆侏罗纪煤炭资源丰富,但勘查开发程度较低,需对煤田构造展布规律、构造样式及其控煤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以指导煤炭勘查开发。通过对多年来区域地质和煤田勘探资料的分析研究,根据主要赋煤盆地构造变形的动力学特征,将新疆控煤构造划分... 新疆侏罗纪煤炭资源丰富,但勘查开发程度较低,需对煤田构造展布规律、构造样式及其控煤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以指导煤炭勘查开发。通过对多年来区域地质和煤田勘探资料的分析研究,根据主要赋煤盆地构造变形的动力学特征,将新疆控煤构造划分为挤压、拉张、扭动、反转4大类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控煤构造组合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类和18种型式,对煤系、煤层赋存状态以及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具有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样式为叠瓦式逆冲构造、推覆式滑脱构造、褶皱构造和走向滑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地质 赋煤盆地 构造控煤 构造样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边界带构造样式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64
10
作者 廖昌珍 张岳桥 温长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6-47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一条燕山运动期形成的、复杂的构造——地貌边界带,由离石断裂和晋陕挠褶带组成。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资料,本文论述了该边界带分段特征及断裂构造样式,利用断层滑动矢量资料反演古构造应力方向,建立了侏罗纪—白...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一条燕山运动期形成的、复杂的构造——地貌边界带,由离石断裂和晋陕挠褶带组成。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资料,本文论述了该边界带分段特征及断裂构造样式,利用断层滑动矢量资料反演古构造应力方向,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构造应力场演化序列。结果表明,该边界带发育3类断裂构造样式:反冲断裂、上盘断坡褶皱和盖层滑脱。根据地表构造样式推断,该边界带构造组成了山西断隆深部由东向西扩展的断坪—断坡式拆离系统的前缘反冲构造或上盘断坡。沿边界带发育挤压破碎带和构造透镜体。断层运动学分析结果展示了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挤压应力方向为W—E、NW—SE和NE—SW向。该边界带的分段构造样式和应力作用方向记录了晚侏罗世燕山运动时期华北地区陆内挤压变形特征,为研究燕山运动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产生的远程效应和华北陆内构造变形动力学提供重要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样式 构造应力场 反冲构造 上盘断坡褶皱 盖层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圈闭构造样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夏在连 徐国强 +2 位作者 刘树根 刘顺 李智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7,共7页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主要为背斜圈闭,圈闭受构造控制,断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完整的背斜圈闭向断鼻圈闭转化,分化构造高点,构造裂缝发育;(2)界牌1井为低幅背斜圈闭(断鼻圈闭),其断层可能不具有封堵性,因此未能形成工业性油气流;(3)磨子坪-瓦房湾区块发育一系列构造规模中等、背斜圈闭完整、闭合度高、面积大的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大巴山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培俊 钟建华 牛永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5-27,共3页
呼和湖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的东部,是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单元,也是海拉尔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凹陷。根据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的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阿萨力、辉索木、将军庙、锡林贝尔、胡舒庙和东巴彦滚等6个构... 呼和湖凹陷位于海拉尔盆地的东部,是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单元,也是海拉尔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的一个凹陷。根据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的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阿萨力、辉索木、将军庙、锡林贝尔、胡舒庙和东巴彦滚等6个构造带,并重新认识了呼和湖凹陷构造演化阶段,将有助于结合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等对呼和湖凹陷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深入呼和湖凹陷沉积—构造—油气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构造样式 构造带 构造演化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张年春 刘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44,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通过解析区内的色力布亚、康塔库木、罗斯塔格、鸟山及玛扎塔格等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该斜坡北缘断裂的活动样式、形成期次及断裂发育的平面过渡关系,并进一步明晰了...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通过解析区内的色力布亚、康塔库木、罗斯塔格、鸟山及玛扎塔格等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该斜坡北缘断裂的活动样式、形成期次及断裂发育的平面过渡关系,并进一步明晰了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与塔里木板块南缘造山带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断裂活动样式与巴楚隆起的整体变形协调,东段表现为向北凸出的弧形逆冲断裂,西段发育强烈的逆冲隆升和走滑断裂,而中段则为调节过渡带,导致断裂的挤压应力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帕米尔高原与西昆仑造山带的持续碰撞;(2)麦盖提斜坡北缘可识别出早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3)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发育正断层、盖层滑脱和基底卷入等构造样式;(4)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活动形成了构造圈闭,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此外,板块南缘持续的挤压作用造成昆仑造山带走向分为西段北西向和东段近东西向两部分,与麦盖提斜坡北缘断裂走向较为一致。这也为塔西南坳陷中段发育北东向展布的南华系—震旦系裂谷提供了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麦盖提斜坡北缘 巴楚隆起 西昆仑构造带 断裂构造样式 活动期次 构造圈闭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仓山前缘隐伏构造带构造演化与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庆峰 陈祖庆 +2 位作者 赵永庆 张文军 罗文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29,共6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米仓山前缘隐伏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构造变形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该区的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为此,从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入手,分别探讨了峨眉地裂运动、米仓山形成演化与该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 四川盆地东北部米仓山前缘隐伏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构造变形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该区的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为此,从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入手,分别探讨了峨眉地裂运动、米仓山形成演化与该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的关系。分析认为,峨眉地裂运动控制了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陆棚的形成演化为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运用低温年代学证据,确定米仓山大规模隆升发生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晚期米仓山开始强烈隆升,基底断裂发生拆离,地层褶皱挠曲变形,且呈前展式向南递进形变;喜马拉雅期再次隆升向南挤压,应力进一步向南传递,低缓部位褶皱变形。进而研究了米仓山形成对其周缘油气成藏具有的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即古油藏成藏阶段(印支晚期—燕山期早期)、古气藏成藏阶段(燕山中期)和油气藏改造调整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最后,指出现今规模气藏主要分布在该区滑脱褶皱带内台缘礁滩储层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前缘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油气成藏 构造演化 低温年代学 构造-岩性圈闭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储矿构造样式与控矿规律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磊 方维萱 +1 位作者 鲁佳 刘增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9,共11页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区萨热克铜矿床的构造岩相学实测剖面研究,认为萨热克巴依复式向斜构造有利于盆地流体大规模聚集成矿,且萨热克铜矿床受构造和盆地流体作用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矿带。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褶皱群落+顺层断层+层间连通性复式断裂-裂隙带,后期具有强沥青化流体侵入特征;南矿带储矿构造样式为传播褶皱+侵入构造+穿层断裂-裂隙带。典型钻孔及坑道的构造岩相学相体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二段旱地扇扇中亚相杂砾岩为矿质的初始富集岩性,矿体在膝折构造及沿断裂构造侵位的辉绿岩脉部位增厚;层间和切层断裂-裂隙发育最密集构造应力区为富烃类还原性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及储矿空间;总体显示萨热克铜矿具有构造与成矿流体叠加耦合作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构造系统 构造岩相学 储矿构造样式 叠加耦合 盆地流体 辉绿岩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菊梅 吴武军 +1 位作者 郑希民 裴明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03-110,167-168+162,共8页
文中通过大量地质剖面解释成果,厘清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各阶段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样式,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阶段、不同的卷入深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油气圈闭类型,在单一构造样式... 文中通过大量地质剖面解释成果,厘清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喜马拉雅运动各阶段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样式,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演化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不同阶段、不同的卷入深度形成了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油气圈闭类型,在单一构造样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主要构造叠加样式,通过分析生、储、圈的配置关系,阐明了油气勘探领域,并得出以下认识:①柴西地区经历了早、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多期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早期以局部伸展运动为主,发育伸展构造样式;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压扭作用为主,发育压扭构造样式;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以水平挤压为主,发育多种断裂相关褶皱样式。②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产生了8种构造叠加样式,其中反转构造+同沉积背斜+断层传播褶皱具备很好的石油地质条件,也是最为成熟的油气勘探领域,双重逆冲+生长三角带是阿尔金山前带构造+岩性勘探的理想场所,同沉积逆断层+单斜断块与同沉积逆断层+对冲三角构造是围绕昆北和阿尔金构造带扩大碎屑岩有利储集相带及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沉积逆断层+断层传播褶皱+突发构造与古隆起(斜坡)+断层传播褶皱+生长三角带分别对深层非常规储层(裂缝与次生孔隙)和中、浅层岩性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构造叠加样式 油气勘探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转构造与油气圈闭 被引量:57
17
作者 陈昭年 陈发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96-102,共7页
反转构造作为伸展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己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盆地从拉张→挤压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 反转构造作为伸展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己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盆地从拉张→挤压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构造样式、圈闭条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油气聚集 伸展盆地 油气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聚集——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君龙 蒙启安 漆家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8-375,共8页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看,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塑造了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走滑半地堑等多种凹陷结构变形。不同凹陷结构决定了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并影响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形成了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多样生储盖组合,进而控制了多层位不同油藏类型的叠置复式成藏组合。而从凹陷内部构造变形分析得出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划分为裂陷期断陷型、断拗期张扭型、反转期扭压反转型3期3大类18种类型,裂陷期发育的断陷型构造样式控制下形成的圈闭是原生油藏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场所;反转期发育的挤压构造是形成次生油藏的有利指向;断拗期及反转期发育的构造样式构建了多种类型断—砂输导体系。总体上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生、储、圈、运等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具有控制作用,从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沉积体系 圈闭类型 输导体系 油气聚集 南贝尔凹陷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盆地三层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7
19
作者 能源 吴景富 +3 位作者 漆家福 张功成 何玉 陈玮常 《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3-414,共12页
位于陆壳与洋壳之上的大陆边缘记录了大陆裂解-大洋打开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场所。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表现为裂陷期盆地、裂后拗陷期盆地及裂后洋盆沉降期盆地3层结构。裂陷期盆地表现为... 位于陆壳与洋壳之上的大陆边缘记录了大陆裂解-大洋打开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场所。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表现为裂陷期盆地、裂后拗陷期盆地及裂后洋盆沉降期盆地3层结构。裂陷期盆地表现为一系列地堑及半地堑结构,拗陷盆地表现为中间厚两侧薄的"碟形"盆地特征,裂后拗陷期盆地表现为大陆坡局部加厚,向南海洋盆方向厚度逐渐减薄的"挠曲"盆地形态。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过程,盆地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机制。裂陷期盆地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表现为水平伸展作用为主,盆地内普遍发育伸展构造样式,裂后拗陷期盆地表现为区域均匀沉降特征。而裂后洋盆沉积期受南海强烈沉降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向南海洋盆倾斜特征。大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构造格局主要形成于裂后洋盆沉降期。南海及其北部盆地下伏地幔物质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盆地内的3层结构的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盆地结构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的构造样式与圈闭分布规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何登发 邵东波 +4 位作者 开百泽 包洪平 傅定伍 朱昊 马静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变形 分层滑脱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油气圈闭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