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西藏白格滑坡失稳前后全过程形变监测研究
1
作者 杨成生 魏春蕊 +2 位作者 魏云杰 李祖锋 丁慧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11,共9页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 西藏白格滑坡于2018年10月和11月先后发生2次崩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利用多源数据开展滑坡各阶段活动特征监测对理解此次滑坡事件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entinel-1,ALOS-2和Landsat8 3种数据源,通过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和SAR偏移量以及光学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了白格滑坡滑前、2次滑动和滑后的形变特征。光学偏移量计算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4年11月—2018年3月29日的滑前阶段,累积位移量达到40 m,其形变区为滑坡中部。SAR偏移量结果也表明该滑坡在滑前2018年5月与7月的累积位移量达到了6.4 m,其形变区同样为滑坡中部。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揭示了白格滑坡2018年10月—11月2次失稳后,在滑坡后缘和滑坡左上侧仍存在明显的残余形变。白格滑坡在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滑后阶段,在滑坡的后缘高位处仍存在-140 mm/a的形变,且滑坡左上侧形变范围在持续扩大。该研究成果恢复了白格滑坡大量级位移的滑动全过程,为滑坡监测及预警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格滑坡 SBAS-InSAR 偏移量跟踪技术 全过程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看岩土工程技术韧性发展的新动向
2
作者 包承纲 卢一为 赵旭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1-138,共8页
2023年9月第十二届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大会(12 ICG)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该次会议设3个特邀报告和4个主旨报告,收到论文296篇。从大会报告和会议论文中,可以看到国际上近年在该领域关心哪些课题、取得什么进展、存在什么问题等,这些将对我... 2023年9月第十二届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大会(12 ICG)在意大利罗马召开。该次会议设3个特邀报告和4个主旨报告,收到论文296篇。从大会报告和会议论文中,可以看到国际上近年在该领域关心哪些课题、取得什么进展、存在什么问题等,这些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参考和启示作用。通过阅读会议的主要论文,认为“韧性和可持续性”将是岩土工程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整个土木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需求。根据“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预测了岩土工程技术今后发展的一些新动向和重点课题,并对这些课题作了简要的说明。在这些课题中,最主要的是全寿命设计及相关的可靠度分析和风险分析。同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韧性材料的研发、新型结构形式及其机理研究、数值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考虑岩土材料的碎散性或非连续性的研究和应用、监测技术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等课题也都值得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韧性和可持续性 全寿命设计 可靠度分析 原型监测技术 新材料研发 新型结构形式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InSAR技术的云南车邑坪滑坡活动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佳艺 杨成生 +2 位作者 魏云杰 朱赛楠 李祖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 为研究滑坡体的活动特征与规律,基于升降轨C波段Sentinel-1A数据,采用堆叠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获取车邑坪滑坡2020-01-2021-12沿斜坡向和垂直向的形变速率,得到滑坡位移时序演化结果。结果表明,车邑坪滑坡沿斜坡方向的最大形变速率超过-90 mm/a,垂直方向的最大变形速率超过-40 mm/a。滑坡前缘和中部的变形较大,后缘较小,表现出滑移式滑坡的特征。根据降雨数据与时间序列结果分析,降雨对滑坡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出季节性加速变形特征。同时,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层岩性及澜沧江水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滑坡活动。该研究可为峡谷库区滑坡变形机制的解释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邑坪滑坡 相位堆叠InSAR技术 SBAS-InSAR 形变监测 二维形变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防火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姝玭 乌日罕 +1 位作者 颜安 高英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13-2422,共10页
草原火灾,特别是草原大火,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草原火灾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草原防火技术,提出以预测、监测、阻隔、灭火为核心的防控框架。预测技术通过模型... 草原火灾,特别是草原大火,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草原火灾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草原防火技术,提出以预测、监测、阻隔、灭火为核心的防控框架。预测技术通过模型评估火灾发生概率与强度,在此基础上启动“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对高风险区域实施长期监测。基于预警信息提前规划防火隔离带形成物理屏障。当火情发生时,智能决策系统利用前期获取的火场相关数据,快速生成最优扑救方案,实现精准灭火。这四类技术通过有机整合,形成“预测预警-动态监测-物理阻隔-精准扑救”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并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实现技术联动与信息共享。未来研究应聚焦绿色环保、智能可控、高效精准方向。本文为完善我国草原火灾防控体系、降低火灾损失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防火 预测技术 监测技术 阻隔技术 灭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徐同仁 刘绍民 +8 位作者 李小雁 王佩 徐自为 胡霞 马育军 朱忠礼 柴琳娜 陈锡云 赵少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 生态水文学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过程变化及其水文学机制的交叉学科,水资源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生态水文与水资源研究中心旨在建设以干旱半干旱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监测、机制分析、模型模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综合集成研究为特色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本文介绍了研究中心10余年的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研究中心在陆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多尺度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研究、高寒退化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获得了省部级奖励3项,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热碳参量综合监测 尺度转换与数据融合 生态水文过程与机制 植被恢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调查与监测防治技术进展
6
作者 邓羽松 蔡崇法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3,共12页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特有的土壤侵蚀地貌,由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形成。崩岗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崩岗侵蚀调查旨在明确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掌握崩岗的基本信息,有利于科学制定南方红壤丘陵...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特有的土壤侵蚀地貌,由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形成。崩岗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崩岗侵蚀调查旨在明确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掌握崩岗的基本信息,有利于科学制定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本文聚焦崩岗调查方法,从发生区域、组成要素介绍崩岗调查的方法,并结合崩岗侵蚀的影响因素阐述调查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崩岗监测技术、风险评估方法及防治措施。探明崩岗侵蚀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类似侵蚀地貌的研究提供样本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调查方法 监测技术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气溶胶荧光法在线监测及其校准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胡兴枝 刘晓萌 +2 位作者 张圣梓 向军 汪洪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1208,共8页
微生物气溶胶监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基于荧光探测技术的在线监测方法,凭借其响应快速、便携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势,在微生物气溶胶监测领域脱颖而出。该方法能够精确识别单个生物气溶胶颗粒,并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气溶... 微生物气溶胶监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基于荧光探测技术的在线监测方法,凭借其响应快速、便携性强和灵敏度高等优势,在微生物气溶胶监测领域脱颖而出。该方法能够精确识别单个生物气溶胶颗粒,并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气溶胶含量。其工作原理在于利用紫外激光诱导生物粒子的本征荧光,再通过对其本征荧光的探测实现对生物粒子的识别。虽然荧光法在线监测设备在监测环境空气中生物粒子的浓度和粒径大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近20年来,国际上基于激光诱导的微生物气溶胶在线监测设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步主要体现在探测粒径范围扩展,探测粒子种类增加,探测分选通道细分,以及机器人与算法编程语言的进步,以及激发光成本优化等方面。然而,由于缺乏标准的荧光校准方法,这些仪器的定量和应用受到限制,同时也增加了不同测量结果之间比对的复杂性。随着在线监测仪器的应用更加广泛,荧光法探测气溶胶仪器的性能评价和校准技术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目前,针对荧光法生物气溶胶探测系统的校准研究已开始起步,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性能评价准则。简要介绍了荧光法在线监测仪器的发展,并首次对基于荧光法单粒子在线监测及其校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汇总。为微生物气溶胶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气溶胶探测仪器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溶胶 在线监测设备 荧光法 校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嵌入式FPC激光钻孔设备功率监测与调控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浩 刘晓东 +3 位作者 陈雨嘉 彭杨 李雪莲 王磊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16,共4页
为了使工业中柔性印刷电路(FPC)板激光钻孔设备的激光功率可实时监测、可稳定及动态调整,采用一种基于国产GD32芯片作为核心的嵌入式功率监测与自动调控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激光器的设置功率与实际监测功率的拟... 为了使工业中柔性印刷电路(FPC)板激光钻孔设备的激光功率可实时监测、可稳定及动态调整,采用一种基于国产GD32芯片作为核心的嵌入式功率监测与自动调控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激光器的设置功率与实际监测功率的拟合直线均方误差小于0.05626,激光功率波动小于2%。此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可用于FPC激光钻孔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柔性印刷电路板激光钻孔 激光功率监测 嵌入式系统 自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bry-Perot标准具的高精度波长实时监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林雨晴 夏滑 +4 位作者 张志荣 孙鹏帅 吴边 李哲 蔡永军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在采用腔衰荡、腔增强等高精度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气体测量时,激光器输出波长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的准确度。因此,准确测定激光器波长对高灵敏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腔衰荡吸收光谱中常采用的分布式反馈(DFB... 在采用腔衰荡、腔增强等高精度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气体测量时,激光器输出波长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测量的准确度。因此,准确测定激光器波长对高灵敏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腔衰荡吸收光谱中常采用的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为例,搭建了一种基于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F-P)标准具的波长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F-P标准具产生干涉事件,调节激光器驱动电流进行波长扫描,同时启用参考波长计,得到波长和干涉光强的函数关系,在后续测量中通过此函数关系反演波长信息。实验中采用中心波长为1653 nm的DFB激光器,F-P系统对其实现了1653.66160 nm至1653.77718 nm波段内的波长测量。对系统的测量结果与参考波长计的读数进行线性拟合,二者拟合度为0.9999,证明F-P波长监测系统的可靠性。为进一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在激光器中心波长处进行了10 min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系统精度为±9.12×10^(-5)nm。本工作的开展对后续采用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实现高精度大气背景及同位素气体测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吸收光谱 法布里-珀罗标准具 波长监测 干涉光强 腔衰荡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技术对标及差异性分析
10
作者 方迎潮 蒋毅 +3 位作者 席国仕 胡益铭 王仁和 王仁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03-611,共9页
我国山区管道贯穿西北至东南以及中部、西南、东北等地区,常不可避免地穿越复杂陡峭的山区。调研发现,我国管道巡线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等。由于管道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员... 我国山区管道贯穿西北至东南以及中部、西南、东北等地区,常不可避免地穿越复杂陡峭的山区。调研发现,我国管道巡线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等。由于管道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开展山区管道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分类统计法,对国内外以及管道与公路、铁路、电网与国土等其他线性工程的风险管控技术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的风险管控技术涵盖识别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监测预警技术及防治技术。通过凝练国内外及其他线性工程管道地质灾害的重要技术特征,并结合其优缺点,总结出值得我国山区管道借鉴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作为我国山区管道工程科学可靠的防护管控指导建议,为保障山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地质灾害 识别技术 风险评估技术 监测预警技术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监测技术应用进展及思考
11
作者 孟永攀 王菲菲 +1 位作者 张卫杰 张波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51-155,共5页
本文综述了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监测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传统巡护监测、网格化管理、遥感监测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如红外相机、无人机及“北斗+高分”技术。研究表明:巡护与监测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环境、监管人类活动等方面... 本文综述了自然保护区巡护与监测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传统巡护监测、网格化管理、遥感监测以及新兴技术的应用,如红外相机、无人机及“北斗+高分”技术。研究表明:巡护与监测技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环境、监管人类活动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协调性和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建议保护区应结合实际优化巡护策略,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发展物联网监测系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并探索创新技术,提升巡护监测的智能化水平,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巡护与监测技术 应用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路基变形破坏及其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平松 余宏庆 +1 位作者 许时昂 吴海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34-6145,共12页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 路基变形是公路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在公路建设、管理、运营、养护过程中带来的隐患日益凸显。目前以遥感测绘、地球物理探测、多传感器为代表性的相关技术,在路基变形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道路工程领域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梳理近年来道路工程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阐述了公路路基变形的主要形式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路基变形测试技术类型及其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对全周期智慧监测体系的认识及其发展趋势。构建路基变形监测体系是感知路基状态、路基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测试技术的快速进步,路基变形测试技术呈现出动态化、透明化、智慧化等新特点。加强公路测试基础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形成基于立体空间的多手段路基健康监测体系是未来道路安全运维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道路工程 路基变形 变形特征 测试技术 智慧监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SVD的矿山微震信号降噪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权洁 隋龙琨 +2 位作者 陈学习 欧阳振华 刘晓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为了提高微震监测技术对微震信号分析处理的准确性,充分提取微震信号波形中的有效信息,针对矿山微震信号非平稳、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奇异值分解(SVD)的联合降噪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EMD分解获得信号的IMF分... 为了提高微震监测技术对微震信号分析处理的准确性,充分提取微震信号波形中的有效信息,针对矿山微震信号非平稳、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和奇异值分解(SVD)的联合降噪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EMD分解获得信号的IMF分量,利用相关系数、方差贡献率和相似度对IMF分量进行了优选;然后使用优选后的IMF分量重构一维微震信号时间序列的相空间数据,经过SVD分解后,利用奇异值能量百分比确立了SVD重构阶数,并根据SVD恢复原理得到了降噪后的一维微震时间序列;最后以山东某矿现场矿山爆破为例,采用不同降噪方法对3类典型微震信号进行了降噪处理,并对其降噪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MD-SVD降噪方法与传统降噪方法相比,其平均信噪比提高了35%,平均均方根误差降低了50%,有效剔除了微震信号的噪声分量,保留了信号的特征信息。该研究对分析矿山微震信号、微震事件定位及煤矿动力灾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安全 微震监测技术 微震信号降噪 经验模态分解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坡面一孔多层地下水监测试验及科学意义
14
作者 郭芳 姜光辉 +1 位作者 刘凡 李志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499,共9页
钻孔是揭露含水层结构和开展地下水监测的重要载体。在场地地下水监测中,不分层的丛式钻孔存在成本高、代表性不全等缺陷。“一孔多层”分层监测对水头或溶质分布的区分度高,在孔隙和裂隙含水层应用广泛,但岩溶介质因结构复杂,极少有案... 钻孔是揭露含水层结构和开展地下水监测的重要载体。在场地地下水监测中,不分层的丛式钻孔存在成本高、代表性不全等缺陷。“一孔多层”分层监测对水头或溶质分布的区分度高,在孔隙和裂隙含水层应用广泛,但岩溶介质因结构复杂,极少有案例研究。文章对丫吉试验场西坡径流小区的一个钻孔(ZK6)进行分层并开展监测。依据钻孔岩芯编录资料、抽水试验以及水化学与温度测孔的结果,判断岩溶发育的特征,确定将ZK6孔划分为四层,实施了钻孔封隔。对四个层位的水文观测发现,四个层位的水位动态对降雨的响应有较大差异。其中,第一层一个水文年中无水和充水状态时长分别占79%和21%,说明该层的岩溶介质处于充水和无水交替,且更多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第二层水位响应滞后明显;第三层和第四层水头差异表现出地下水排泄区的水头垂直分布特征。ZK6孔四个层位的水化学存在差异,表明岩溶介质结构的差异不仅影响了水文过程也影响水化学特征。第四层的电导率基本稳定在450μS·cm^(-1),而第二层因表层元素积累和水更新速率慢,电导率是第四层的2倍,第一层电导率的剧烈变化则反映表层岩溶带受到降雨补给影响最为强烈。综合钻孔分层的水文和水化学特征,认为第一至第四层分别代表表层岩溶带、裂隙基质带、上部饱水带和下部饱水带。岩溶山坡的“一孔多层”分层技术难度大,但一旦实现不仅可以认识岩溶垂向分带的水动力机制,也为地下水分层开发利用技术突破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水文 钻孔多层监测技术 表层岩溶带 岩溶水 丫吉试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近20年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6
15
作者 邓军 李鑫 +5 位作者 王凯 王伟峰 闫军 汤宗情 康付如 任帅京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77,共24页
为加强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出了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思路,从矿井火灾智能感知技术及装备、预测技术及模型、智能预警系统及平台3方面综述了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内外因火灾信息监测技术... 为加强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出了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思路,从矿井火灾智能感知技术及装备、预测技术及模型、智能预警系统及平台3方面综述了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内外因火灾信息监测技术及装备,归纳了基于图像视频识别的识别流程,阐述了多源信息融合在火灾监测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其次,介绍了矿井火灾的预测技术及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等机器学习算法。然后,阐述了矿井火灾预警系统及平台:在总结矿井煤自燃和外因火灾分级预警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矿井火灾预警系统平台的感知层、网络层、服务融合层以及应用层方面的进展内容;归纳了预警系统各层的内涵及应用框架;搭建了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最后,展望了我国矿井火灾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包括:在矿井火灾信息智能感知技术方面,提出加强传感技术及装备研发;在矿井火灾智能预测技术方面,提出加强隐蔽火源的位置探寻方法研究,构建火灾灾害透明化模型;在矿井火灾智能预警系统建设方面,提出将大数据融入智能判识,查明矿井火灾风险源及隐蔽火源位置的预报,实现特殊条件下煤自燃的预警。在矿井火灾智能判识与防控技术联动方面,提出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在智能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矿井火灾的自适应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监测技术 外因火灾 火源辨识 预警系统 矿井火灾 火灾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吞咽监测技术的溺水自主救援产品设计研究
16
作者 曾曦 杨睿雯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59,共8页
目的通过对溺水自主救援产品的再设计,为游泳人群寻找更好的溺水自救途径。方法以溺水者的自主救援需求为导向,运用观察法与情景分析法对溺水者的各种生理表象进行观测、记录及实验比对,确定“呛咳”是有效判断溺水的唯一表象。借助“... 目的通过对溺水自主救援产品的再设计,为游泳人群寻找更好的溺水自救途径。方法以溺水者的自主救援需求为导向,运用观察法与情景分析法对溺水者的各种生理表象进行观测、记录及实验比对,确定“呛咳”是有效判断溺水的唯一表象。借助“呛咳”与“吞咽”时喉部肌肉运动方式的一致性,运用吞咽监测技术间接识别“呛咳”的发生,并通过实验验证水下环境中吞咽监测技术识别“呛咳”的可行性。结果溺水状态下的“呛咳”信号呈现特征性变化规律且与正常“呛咳”信号差异显著。结论吞咽监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溺水状态,并有效应用于溺水自主救援产品设计中,其提高了溺水者的自救成功率,减少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溺水自主救援产品 情景分析法 吞咽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电力牵引系统控制与状态监测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荣军 宋文胜 麻宸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973-6990,I0020,共19页
电力牵引系统作为高速列车/电力机车的“心脏”,其持续创新是推动列车技术进步的关键。文中针对列车电力牵引系统的拓扑结构、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展开综述。概述两电平电力牵引系统拓扑在我国高速列车的应用现状,分析... 电力牵引系统作为高速列车/电力机车的“心脏”,其持续创新是推动列车技术进步的关键。文中针对列车电力牵引系统的拓扑结构、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展开综述。概述两电平电力牵引系统拓扑在我国高速列车的应用现状,分析三电平拓扑的优势及碳化硅器件在牵引变流器的应用前景;回顾单相脉冲整流器传统控制方法,总结大功率牵引电机优化控制与全速域多模式调制策略,并探讨新一代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梳理牵引变流器关键部件老化与失效机理,总结牵引电机典型故障模式,并分析牵引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最后,对列车牵引系统拓扑、控制与监测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牵引系统 控制技术 状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藓袋法监测广州市大气重金属沉降研究
18
作者 凌钰亮 吴丽琴 +3 位作者 付善明 梁烨禧 张鹏伟 常向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0,共8页
工业生产和交通排放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并威胁城市居民的健康。苔藓是常用的大气重金属污染指示植物之一,具有分布广、成本低、效果直观等优点。该研究利用藓袋法(泥炭藓)监测广州市大气重金属Cd、Cr、Cu、Pb、Zn的污染水... 工业生产和交通排放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并威胁城市居民的健康。苔藓是常用的大气重金属污染指示植物之一,具有分布广、成本低、效果直观等优点。该研究利用藓袋法(泥炭藓)监测广州市大气重金属Cd、Cr、Cu、Pb、Zn的污染水平并评价其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与暴露前泥炭藓的重金属含量相比,暴露后的Cd、Cu、Pb、Zn的几何平均值分别是其暴露前的1.2、2.3、1.4和2.3倍,而Cr元素在暴露期间稍微下降(0.9倍)。工业区的泥炭藓中Cd、Cu、Pb、Zn几何平均含量普遍较高;与风景区和居民区相比,商业区的Cu、Pb、Zn含量较高。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工业活动和交通污染源是广州大气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利用污染因子法对4个功能区的泥炭藓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估,其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为极高和高的监测点主要受工业生产及其重金属废弃物排放的影响(Cu、Pb、Zn);中度污染的监测点主要受到交通污染源影响(Cu、Zn);低污染的监测点都是远离工业排放源和交通源。该研究结果证明藓袋法(泥炭藓)在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监测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藓 藓袋法 大气重金属污染 生物监测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焊OCT熔深测量去噪及数据拟合方法研究
19
作者 黄贻蔚 高向东 +2 位作者 李来明 马波 张艳喜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0-596,共7页
为了解决激光焊接熔深在线检测及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OCT)熔深检测信号噪声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百分位滤波加移动平均算法的熔深曲线拟合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系统对304不锈钢匙孔焊过程进行了熔深在线检测,在使用百分位滤波从... 为了解决激光焊接熔深在线检测及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OCT)熔深检测信号噪声多的问题,采用了一种百分位滤波加移动平均算法的熔深曲线拟合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系统对304不锈钢匙孔焊过程进行了熔深在线检测,在使用百分位滤波从原始散点数据中提取出百分位熔深曲线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提取的百分位熔深曲线存在尖峰干扰噪声,通过移动平均算法对百分位熔深曲线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最终从原始散点数据中提取拟合出OCT熔深测量曲线。结果表明,将OCT熔深测量曲线与焊缝纵抛面的实际熔深曲线进行对比,该方法获取OCT熔深测量曲线的测量精度最大提升了15%。该方法能从OCT原始散点数据中有效提取拟合出更为准确的OCT熔深测量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熔深测量 光学相干光层析成像 百分位滤波 移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相位优化的DSInSAR矿区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祥凯 孙凤娜 +2 位作者 陈东兴 段文再 滕文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针对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矿区所处区域内耕地、裸地等自然地表地物上无法识别有效监测点信息,致使矿区地表形变信息不足及形变解译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 针对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矿区所处区域内耕地、裸地等自然地表地物上无法识别有效监测点信息,致使矿区地表形变信息不足及形变解译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相位优化的DSInSAR技术,并基于34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霄云煤矿2022年的地表时序形变。推导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估计公式,提高对样本异常值及异质像素的鲁棒性,开展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的相位优化处理,分析了上述优化模型与通用相位优化模型的相似性,最终通过对优化估计相位开展相位信息解译处理来获取最终的形变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相位优化的DSInSAR技术较常规SBAS技术及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协方差矩阵的DSInSAR技术在监测点密度上分别提高了约11.4倍、0.2倍,且与水准数据对比具有最小的均方根误差,约22 mm;此外,霄云煤矿共包含三个主要形变场,其地表沉降的时序变化呈现出较显著的非线性趋势,煤矿内地表的视线向最大沉降量约418 mm。研究成果为矿区地表形变规律反演及矿区灾害防控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InSAR技术 鲁棒协方差矩阵 特征值分解 相位优化 矿区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