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教: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鲁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5-28,共4页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者。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者。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而说教告知、答疑解惑、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则是孔子实施诗教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经 教学 目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竹书《诗论》与《诗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春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28,共7页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 上博竹书《诗论》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孔门论诗之作。它的发现 ,对解决《诗经》文本的形成和传流及儒家诗教的传承和流派问题 ,特别是对解决《毛诗序》和《毛诗传》的渊源问题 ,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许多学者已就此作出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和推断 ,其中 ,李学勤、廖名春、江林昌三位先生各自的研究观点很有代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经》学 《毛诗序》 孔门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诗经》学对怨诗的诠释与儒家“诗教”——以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为例
3
作者 李庆立 范知欧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5,共6页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怨诗,抒发了多种多样的怨情。围绕《诗经》怨诗而展开的诠释是我国传统《诗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可分别作为古代两千多年的《诗经》学研究史四个时期(即“先秦诗学”、“诗经...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怨诗,抒发了多种多样的怨情。围绕《诗经》怨诗而展开的诠释是我国传统《诗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郑玄、朱熹、马瑞辰可分别作为古代两千多年的《诗经》学研究史四个时期(即“先秦诗学”、“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诗经清学”)的代表性人物,由他们对《诗经》怨诗的诠释,我们当能大致完整地勾勒出一个历代演进的轨迹。在传统《诗经》学对怨诗诠释的背后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在起作用。正是儒家“诗教”,广泛、持久地影响了历代对《诗经》怨诗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怨诗 传统《诗经》学 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理学教育视野中的《四书》教学
4
作者 殷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6-80,共5页
宋代《四书》教学明确以学以至圣人作为目标,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将天下学子囊入儒学教养体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与致君泽民的有机统一。其教学重视个体生命体验,力图达到天人合一、学达性天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情境教学、主张... 宋代《四书》教学明确以学以至圣人作为目标,在教育思想和理念上将天下学子囊入儒学教养体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与致君泽民的有机统一。其教学重视个体生命体验,力图达到天人合一、学达性天的人生境界。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情境教学、主张工夫修养,形成了教育史上可圈可点的理学教育典范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四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王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55,共5页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教” 圣贤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
6
作者 彭国忠 陈淇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4,共15页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性情论的探讨综合把握女性文学中的思想旨意、情感表达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要求,形成了以《诗》解诗论诗的批评方式。在经学传统的阐释下,清代女性文学崇尚温柔敦厚、贞静幽闲的诗教大义,喜好独抒性灵、真切自然的情感抒露,重视兼具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文学本色。这类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既包括了对经学早期含义的理解认同,也容纳了经学传统背后新意义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说在后世的经典化过程,对于女性文学主体价值与个性精神的认识与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性 文学批评 经学阐释 诗教传统 性情论 以《诗》解诗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的教化价值及其实现探索
7
作者 于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125,共6页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 诗乃出心达情的韵文,其文辞简约、委婉、典雅。孔子之前,先贤已致诗为教,范以中正平和之道。自孔子起,《诗》居六经之首,《诗》教为儒者奉持。《诗》之为教节以中道: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故能成就温厚不愚之风。《诗》教以"感通"为途径。"感通"本"忠恕"而成,落实于"以身为譬"与"絜矩之道"中。所以,《诗》之为教以心揆心、以情挈情,其教易行,其学易入且有怡情感人之力,化民淑世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温厚不愚 “中” “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被引量:6
8
作者 汤浩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诗经》 诗教 《孔子诗论》 中国古代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