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unctional Compounds of Commercial Green Tea Seed Oil 被引量:2
1
作者 Jong-Bang Eun Anggi Hapsari Bipin Vidya 《茶叶》 201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een tea seed oil including cold test,color,flash point,gravity,refraction index,moisture content,acid value,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were investigated.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catechin content of the oil was determined by GC and HPLC analysis.The oil is stable at low temperature.High flash point(267.8 ± 5.1℃) showed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of green tea seed oil as well,which support for suitability to use as cooking oil.Specific gravity and refraction index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as 0.913 and 1.4679,respectively.Color of the oil was measured as 99.7 ± 0.2 for lightness,1.9 ± 0.1 for greenness and 6.6 ± 0.1 for yellowness.Acid value(KOH mg/ml),iodine value,unsaponifiable matter(%) and saponification value of green tea seed oil were 0.21,104.1,0.11 and 215,respectively.Fatty acids compositions of green tea seed oil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leic acid(81.3%) and presence of minor amount of linoleic acid(4.8%),palmitic acid(4.6%),palmitoleic acid(3.3%),linolenic acid(3.2%) and stearic acid(1.0%).The presence of antioxidative compounds such as(-)-epicatechingallate(207.2 ± 0.2 g /g) and(-)-epigallocatechin gallate(99.5 ± 0.6 g/g) in the oil could enhance its shelf life during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化性质 茶籽油 化合物 脂肪酸组成 没食子酸酯 商业 热稳定性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积分球技术的最佳样本厚度研究及油茶籽油鉴伪
2
作者 龚中良 管金伟 +3 位作者 刘强 李大鹏 郑文峰 胡峰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 为减少单积分球技术采集光谱数据过程中的光损失,探索了油茶籽油检测时光损失量最小的样本厚度,并研究在此样本厚度下鉴别掺伪油茶籽油的能力。采用蒙特卡罗(MC)算法模拟单积分球技术下样本的测量,将模拟出的反射率(MR)和透射率(MT)作为实际值,单积分球采集的数据作为预测值,将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的样本厚度。按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30组样本,采集最佳样本厚度的掺伪油茶籽油光谱数据,结合逆向倍增(IAD)算法得到样本的吸收系数(μ_(a))和约化散射系数(μ_(s)′)。将μ_(a)和μ_(s)′经过均值中心化预处理之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7∶3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的多分类定性鉴别模型。结果表明:样本厚度为14mm时,MR和MT的MRE和RMSE均相对较小;μ_(a)和μ_(s)′建立的SVM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7.10%和95.65%,建立的RF模型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8.55%和97.10%。因此,基于最佳样本厚度下的单积分球技术结合SVM和RF模型,可有效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鉴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鉴伪 单积分球技术 光学参数 蒙特卡罗算法 样本厚度 定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测定及特征波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强 龚中良 +4 位作者 李大鹏 文韬 汪志强 管金伟 郑文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连续小波变换(CWT)预处理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2∶1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校正集和预测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自主软收缩算法(BOSS)、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IVSO)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随机森林(RF)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同时对特征波长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经过SG-CWT(L5)预处理和BOSS特征波长筛选后,建立的基于SVM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能够鉴别掺伪量为1%及以上的油茶籽油,该模型在十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下得到最佳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γ)分别为5.2780和0.1088,其预测决定系数(R_(P)^(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_P)、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_(P))分别为0.9985、0.0134、0.0102。特征波长聚集程度和陡度对模型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综上,建立的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小,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反射率 BOSS-SVM 特征波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品种油茶籽油的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佳丽 杨茜 +5 位作者 李秀娟 魏征 朱莹丹 薛雅琳 段章群 刘妍妍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190,共7页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是油茶种植的最佳地区,以湖南省种植面积为最多。为探究湖南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湖南不同油茶品种的差异性,研究不同品种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包括湖南省6个全国主推品种: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是油茶种植的最佳地区,以湖南省种植面积为最多。为探究湖南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湖南不同油茶品种的差异性,研究不同品种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包括湖南省6个全国主推品种: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湘林1号和湘林27号,还有其他主要种植品种,如衡东大桃系列、湘林系列、和湘林97号。该研究对不同品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活性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88%。油茶籽油中甾醇总含量为583.35~1623.79 mg/kg,主要组分为Δ7-豆甾烯醇和β-谷甾醇,占甾醇总量85%以上。油茶籽油中生育酚以α-生育酚为主,占总生育酚80%以上。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为70.49~304.32 mg/kg。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为3.37~19.14 mg/kg。聚类分析将油茶籽油样品分为5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15华硕油茶籽油综合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油茶籽油 营养品质 脂肪酸组成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周聪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籽油在多个感官属性上差异明显,E-nose可有效区分3种茶叶籽油,GC-MS在3种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了3种茶叶籽油的关键香气物质,3种茶叶籽油香气成分和关键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茶产区 茶叶籽油 感官评价 电子鼻 香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7
作者 陈宇 杨纪元 +5 位作者 邱之阳 张笑 邱昌扬 周凯 郝泽金 陈志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超临界CO_(2)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壳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8
作者 郭鑫 赵金艳 +1 位作者 赵博 张国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09,117,共7页
旨在为开发利用油茶籽壳多糖提供基础,以油茶籽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超声辅助提取油茶籽壳多糖(CFP-U)的理化性质(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微观结... 旨在为开发利用油茶籽壳多糖提供基础,以油茶籽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超声辅助提取油茶籽壳多糖(CFP-U)的理化性质(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微观结构)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FP-U的最优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0min、超声功率650W、液料比40∶1,在此条件下油茶籽壳多糖的得率为(3.28±0.06)%;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CFP-U的纯度较高,分子质量为91.6kDa;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CFP-U的单糖由平均摩尔比为0.05∶0.14∶0.05∶1.00∶0.05∶0.30∶0.35∶0.41的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岩藻糖构成;红外光谱表明,CFP-U存在α-糖苷键、β-糖苷键和吡喃糖环;紫外全波长扫描表明,CFP-U中基本不含蛋白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CFP-U呈不规则形态,为片状结构,表面光滑;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CFP-U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且抗氧化活性优于传统热水法提取的油茶籽壳多糖。综上,采用超声辅助法可以有效提取油茶籽壳多糖,且油茶籽壳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多糖 响应面法 超声辅助提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抗炎、抗刺激及抗湿疹功效研究
9
作者 程恒光 方婷欢 +3 位作者 蒋晴 李晓霞 蒋云杰 唐礼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2-65,共4页
旨在为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体外3D表皮模型EpiKutis构建体外急性损伤及类湿疹表皮模型,以低温压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处理模型,检测其组织活力、炎症因子释放量、组织形态结构和胸腺基质... 旨在为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体外3D表皮模型EpiKutis构建体外急性损伤及类湿疹表皮模型,以低温压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处理模型,检测其组织活力、炎症因子释放量、组织形态结构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含量,评价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抗炎、抗刺激、抗湿疹功效。结果表明: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对模型组织活力均无显著影响;油茶籽油能显著降低模型炎症因子释放量,而高油酸葵花籽油不能显著降低模型炎症因子释放量;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对模型组织形态结构均有一定改善;高油酸葵花籽油与油茶籽油均能极显著降低模型TSLP含量。综上,油茶籽油与高油酸葵花籽油对皮肤刺激性炎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缓解作用,具有显著的抗湿疹功效;同时,油茶籽油对皮肤刺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酸葵花籽油 油茶籽油 湿疹 炎症 3D表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东生 薛雅琳 +3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张东 钟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5-88,共4页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最低检出限为1.19mg/kg;在50、100mg/kg和150mg/kg的加标水平下,角鲨烯在油茶籽油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4.0%~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3.8%。方法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角鲨烯 皂化 气相色谱法 食用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11
作者 方学智 姚小华 +1 位作者 王开良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μg/g和2.87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及掺伪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东生 金青哲 +2 位作者 薛雅琳 张东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0,共4页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鉴别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开发建立一套准确、快速、定量甄别检测油茶籽油掺伪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营养价值 掺伪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37
13
作者 邓龙 邓泽元 +2 位作者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11-115,共5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物理化学性质 营养成分 精炼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及茶叶籽油特征组分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东 张东生 +3 位作者 薛雅琳 钟诚 徐冉 朱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9-72,共4页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 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 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 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 ~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 ~ 336 mg/kg,后者为108 ~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茶叶籽油 三酰甘油 脂肪酸组成 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 被引量:36
15
作者 胡健华 韦一良 +1 位作者 何东平 刘尧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脱壳 冷榨 油茶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色工艺中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方学智 陈焱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在活性炭中加入活性白土后,活性白土优先脱除油茶籽油中色素等杂质,为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保留了吸附能力,使得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效率提高,在3%活性白土的存在下,加入油质量0.3%的活性炭即可达到单独使用3%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量,相当于将脱除苯并芘的能力提高1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脱色 苯并芘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与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5
17
作者 艾芳芳 宾俊 +2 位作者 钟丹 杨扬 梁逸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近,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为20∶72∶7,油酸相对含量为69.97%;而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5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6.57%~58.38%,油酸相对含量仅为20.61%~50.04%。该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植物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选择离子检测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志晓 金青哲 +3 位作者 叶小飞 黄健花 刘睿杰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1,共5页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油茶籽油 微量营养成分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聚类分析快速鉴别掺伪油茶籽油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邓平建 梁裕 +3 位作者 杨冬燕 李浩 杨永存 耿艺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75,80,共5页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 在532 nm激光光源的扩展拉曼光谱及一阶导数光谱中,油茶籽油与低价植物油及精炼地沟油光谱形态的差异显著,谱峰得到有效分离。基于全波段光谱信息和形态建立的多步聚类分析模型既可准确鉴定油茶籽油,还可准确鉴定各种类型的掺伪油茶籽油。对26份不同油茶籽油、105份不同低价植物油、75份5%及以上的掺杂油茶籽油和38份不同精炼地沟油的判别正确率均为100%,对5%及以上的180份掺假油茶籽油和72份掺杂植物油的判别正确率达92%以上。样品测量时无需制备样品及消耗化学试剂,测量和分析1份样品仅耗时5 min左右,可实现对掺伪油茶籽油的快速、无损和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聚类分析 快速 鉴别 掺伪油茶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瑞兴 张智敏 +1 位作者 吴苏喜 黄闪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4-61,68,共9页
根据Box-Behnke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出油效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 根据Box-Behnke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出油效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62%(蛋白酶∶纤维素酶=4∶1),酶解温度52.1℃,料液比1∶5.58,酶解pH 6.47,超声时间20 min,加热预处理90℃、20 min,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出油效率高达83%,蛋白水解率高达90.4%。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无需精炼,各项指标均已符合一级压榨茶油的标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7.8%,VE含量为204.5 mg/kg,角鲨烯含量为114.4 mg/kg,在提取过程中完好地保留了营养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超声波 水酶法 营养成分 苯并(α)芘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