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不同人参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永旭 张敏景 +5 位作者 姜瑞平 董宇 邱春旺 裴世春 崔艳艳 李明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19,共9页
该研究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鲜参(FCG)、生晒参(WG)、大力参(DG)、红参(RG)和糖参(SG)5种人参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HS-GC-IMS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成... 该研究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鲜参(FCG)、生晒参(WG)、大力参(DG)、红参(RG)和糖参(SG)5种人参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HS-GC-IMS共鉴定出4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酸类、酮类、酯类、醚类及烯烃类化合物等。不同人参制品在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和ROAV确定正庚醛、2-戊酮、正己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月桂烯为5种不同人参制品的主要特征风味物质。利用HS-GC-IMS技术对不同人参制品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为人参制品的品质鉴定及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制品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挥发性成分 化学计量法 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不同区域牦牛肉特征风味化合物
2
作者 郭娅慧 刘云娜 +6 位作者 吴海玥 胡蓉 闫忠心 王迅 项洋 任海佳 胡博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32-340,共9页
为了解不同区域牦牛肉特征风味物质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三个不同区域青海果洛(QH)、四川阿坝(SC)、云南香格里拉(YN)牦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测定,并通... 为了解不同区域牦牛肉特征风味物质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三个不同区域青海果洛(QH)、四川阿坝(SC)、云南香格里拉(YN)牦牛肉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测定,并通过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和相对气味活度值计算分析区别不同区域牦牛肉的特征风味物质。不同区域牦牛肉的风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个区域牦牛肉中共检测到2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通过绘制指纹图谱中,图中A区域物质在青海果洛牦牛肉中浓度最高,图中B区域物质在四川阿坝牦牛肉中浓度最高,图中C区域物质在云南香格里拉牦牛肉中浓度最高。通过PCA得分情况,说明各区域的牦牛肉都有自己独特的香气物质,云南香格里拉牦牛肉中的挥发性物质浓度高于其他两个区域。由牦牛肉相对气味活度值含量可知2,3-丁二酮、正辛醛、正壬醛以及2-戊酮单体,这四种物质的ROAV值大于1,表明这四种物质是影响牦牛部位肉风味差异的关键物质。因此,GC-IMS可有效区分挥发性化合物,为研究不同区域牦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特征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风味化合物 不同区域 牦牛肉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研究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对赛买提切分杏风味物质的影响
3
作者 李悦 陈恺 +2 位作者 许铭强 马欣 承春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1-292,共12页
探究护色预处理(热烫处理、蒸汽处理、微波处理、浸硫处理)和热风干燥温度(40、50、60℃)对赛买提切分杏和杏皮风味物质的影响,为生产高品质赛买提杏皮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 探究护色预处理(热烫处理、蒸汽处理、微波处理、浸硫处理)和热风干燥温度(40、50、60℃)对赛买提切分杏和杏皮风味物质的影响,为生产高品质赛买提杏皮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分别以无处理新鲜赛买提切分杏和自然晒干的杏皮为对照,分析护色预处理对赛买提切分杏及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对杏皮中风味物质的影响。GC-IMS在预处理切分杏及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杏皮中分别检测出51和78种风味物质,从4种预处理赛买提切分杏中筛选8种特征标志性差异物,包括4-庚烯醇、3-羟基-2-丁酮、己腈、二甲基二硫、丙醛、异丙烯基丙酮、糠醛和2-庚醇。预处理结合热风干燥杏皮中分别筛选出15、16、13和14种特征标志物,其中共有的特征标志物有5种,3-甲基戊酸、异丁酸乙酯、3-甲基-3-丁烯-1-醇、4-烯丙基苯甲醚和异戊醛为杏皮共有的特征标志物。浸硫处理切分杏和50℃蒸气处理杏皮中检测出的风味物质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买提切分杏 预处理 热风干燥 气相-离子迁移谱法(GC-ims)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技术评价卷烟的质量稳定性
4
作者 张亮 刘显军 +6 位作者 孙海峰 吕乔 苏凯 方程 杨鹏飞 吴薇 尚紫博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联用技术对卷烟产品所含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卷烟质量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利用HS-GC-IMS技术对5款卷烟不同批次样品进行测定,基于指纹图谱分析不同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 [目的]利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联用技术对卷烟产品所含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卷烟质量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利用HS-GC-IMS技术对5款卷烟不同批次样品进行测定,基于指纹图谱分析不同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且制定不同卷烟参考样品所含挥发性成分指标水平,对比分析不同卷烟样品的检测结果,利用夹角余弦法对卷烟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相似性评价,并结合均值-极差(Xbar-R)控制图对不同卷烟样品的质量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卷烟样品共检测到86种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显示每款卷烟不同批次样品间存在明显的相似性,5款卷烟样品间挥发性成分有各自的特征峰区域,呈现较大差异;进一步计算样品和参考样品间的夹角余弦值,对不同批次样品分别进行组间相似性评价,结果表明夹角余弦法可有效检验不同批次卷烟样品的质量波动情况;应用Xbar-R控制图评估卷烟产品的质量变异水平,结果表明5款卷烟不同批次样品的相似度在统计上均受控,产品批次间相似性较高、质量稳定性较好,实现对不同批次卷烟样品质量稳定性的有效监控。[结论]利用HS-GC-IMS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卷烟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相似性评价及Xbar-R控制图可对卷烟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予以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烟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指纹图谱 质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食用期香椿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
5
作者 周传顺 王琼 唐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88-193,199,共7页
以3月份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香椿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香椿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为主要成分类型,其食用期不同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为香椿食用选材提... 以3月份香椿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香椿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香椿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为主要成分类型,其食用期不同阶段存在明显差异,为香椿食用选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香椿食用和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挥发性风味成分 食用期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Q和IMS的痕量爆炸物探测分析
7
作者 郝凤龙 张庆胜 +3 位作者 姜玲玲 金川 张涛 贾二惠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184,共6页
为及时有效地查出行李、包裹和人身中隐藏的爆炸物,利用荧光淬灭(FQ)和离子迁移谱(IMS)2种痕量爆炸物检测仪器,分别通过擦拭和吸气2种采样方式,检测三硝基甲苯(TNT)、黑索金(RDX)、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硝酸铵(AN)等多种爆炸物,并主... 为及时有效地查出行李、包裹和人身中隐藏的爆炸物,利用荧光淬灭(FQ)和离子迁移谱(IMS)2种痕量爆炸物检测仪器,分别通过擦拭和吸气2种采样方式,检测三硝基甲苯(TNT)、黑索金(RDX)、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硝酸铵(AN)等多种爆炸物,并主要从报警时间和恢复时间2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擦拭采样情况下,FQ的平均报警时间比IMS少约2 s,平均恢复时间比IMS少约30 s,具有更高的检测效率。吸气采样情况下,FQ仪器可检测TNT和TATP,IMS仪器难以检测爆炸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淬灭(FQ) 离子迁移谱(ims) 痕量 爆炸物探测 报警时间 恢复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五种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差异 被引量:9
8
作者 牛志雅 王亚杰 +3 位作者 张高虔 万一来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性。GC-IMS结果显示,不同工艺油莎豆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12种、醇类16种、醛类29种、酮类9种、酸类5种、呋喃类3种、吡嗪类1种、硫类1种。热榨组醛类、酯类和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53.54%,13.06%,5.41%)。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四种关键风味物质:1-烯-3-辛醇、壬醛、(E)-2-辛烯醛和己醛。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PC1和PC2分别为48.7%和30.1%,累计差异贡献率为78.8%,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物质差异显著,能够对不同工艺油莎豆油良好区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油莎豆油b*值与酸价、过氧化值、p-丙二醛值和1-烯-3-辛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57<r<0.88,P<0.05)。本研究结对市售油莎豆油生产加工、理论研究和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油莎豆油 不同工艺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成分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罗洁 邹雅倩 田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7,23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产地青钱柳茶中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及其相似度。结果:不同产地青钱柳茶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部分物质的单体及其多聚体,分别为醛类34种、烯烃类21种、醇类19种、酮类16种、酯类10种、羧酸类8种、呋喃类5种、吡嗪类4种、醚类2种及苯系物1种。其中γ-松油烯、苯乙烯、4-甲基-1-戊醇、正辛醛为主要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结论:不同产地间青钱柳茶挥发性有机物质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GC-IMS技术可有效实现青钱柳茶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茶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主成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对小麦粉挥发性物质的GC-IMS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宇 张莉睿 +4 位作者 贺艳萍 戴煌 张威 舒在习 毕洁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69,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与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侵染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与杂拟谷盗(Tribolium confusum)侵染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正常小麦粉、受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的小麦粉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在3种小麦粉中共检测到了50个峰,鉴定出了41种挥发性物质。赤拟谷盗侵染后,小麦粉中含有高浓度的己醛、2-乙基己醇、壬醛、2,6-双甲基吡啶、(E)-2-庚烯醛、1-辛烯-3-酮、二甲基三硫化合物、庚醛、糠醛。而杂拟谷侵染后小麦粉中则含有高浓度的1-戊烯-3-醇、己醇、2-庚酮、戊醇、3-甲基丁醇。与对照组相比,受两试虫侵染后,小麦粉中的醛类与醇类含量显著增加。结论通过对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并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揭示了正常小麦粉与经过赤拟谷盗与杂拟谷盗侵染的小麦粉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预测小麦粉储存过程中早期害虫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拟谷盗 杂拟谷盗 小麦粉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卤制条件对酱卤草鱼肉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亚琴 谭春明 +4 位作者 聂诗 田明礼 涂宗财 计畅 张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1-272,共12页
为了探究温度(95、65、25、4℃)和时间(0、2、4、6、8 h)的不同组合条件对酱卤草鱼肉品质的影响。本文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分析和气相色谱串联离子迁移谱(GC-IMS)检测,揭示草鱼肉在不同卤制条件下的感官、理化特... 为了探究温度(95、65、25、4℃)和时间(0、2、4、6、8 h)的不同组合条件对酱卤草鱼肉品质的影响。本文以草鱼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分析和气相色谱串联离子迁移谱(GC-IMS)检测,揭示草鱼肉在不同卤制条件下的感官、理化特性和风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卤制条件为65℃-6 h和95℃-2 h可以提高草鱼肉的气味、色泽、咀嚼性和总体可接受度;65℃-6 h的卤制条件显著降低了酱卤草鱼肉的蛋白质降解率(P<0.05),并且该条件下的酱卤草鱼肉具有最低的TVB-N含量和相对较低的TBARS值。此外,卤制改变了氨基酸的组成,65℃条件可提高酱卤草鱼的鲜味氨基酸相对含量。GC-IMS分析结果表明,65℃-6 h的卤制条件可以提高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促进酱卤草鱼风味的产生。综上所述,选择65℃-6 h的卤制条件有利于提高草鱼的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和良好风味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酱卤 品质 气相色谱串联离子迁移谱(GC-ims)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味猪骨肽部分替代NaCl对低盐香肠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立 曹雨欣 +5 位作者 宋子伟 廉嘉欣 朱雅馨 李苗云 白青云 陈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本文旨在探讨咸味猪骨肽部分替代NaCl生产低盐香肠的可能性。分析了不同比例咸味猪骨肽替代NaCl对香肠的感官、质构特性、色差、pH、出品率、水分含量、滋味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1%NaCl+1%咸味猪骨肽的香肠在色泽、外观、... 本文旨在探讨咸味猪骨肽部分替代NaCl生产低盐香肠的可能性。分析了不同比例咸味猪骨肽替代NaCl对香肠的感官、质构特性、色差、pH、出品率、水分含量、滋味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1%NaCl+1%咸味猪骨肽的香肠在色泽、外观、口感和风味方面优于对照组(添加2%NaCl),组织状态和对照组相当,同时,显著改善了香肠的质构特性(P<0.05)。电子舌结果显示,1%NaCl+1%咸味猪骨肽的低盐香肠咸味、鲜味、甜味和丰富度均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同时,酸味、苦味和苦的回味显著降低。但是,不同咸味猪骨肽替代NaCl的香肠出品率和水分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分析发现,咸味猪骨肽的添加改变了香肠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观评分结果,一定量的咸味猪骨肽替代NaCl赋予了低盐香肠更好的风味。综上结果表明,1%NaCl+1%咸味猪骨肽能够有效替代2%NaCl,实现了低盐香肠减盐不减咸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味猪骨肽 低盐香肠 品质 风味 电子舌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苹果汁的工艺优化及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小敏 王芳 +3 位作者 高颖银 魏晓博 方海田 刘慧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为开发营养健康且果香浓郁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以高酸苹果与鲜食苹果1:1混合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苹果汁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 为开发营养健康且果香浓郁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以高酸苹果与鲜食苹果1:1混合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苹果汁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电子鼻技术对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27.0 h、发酵温度30.0℃、初始糖度15.0°Bx,在此条件下,发酵苹果汁中的活菌数为7.2×10^(8) CFU/mL,感官评分92.13分。与未发酵苹果汁相比,发酵苹果汁多酚、黄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还原糖和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样品中GC-IMS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6种,醛酮类11种,酸类6种,醇类3种,吡嗪类3种以及其他类6种,其发酵与未发酵苹果汁共有成分有11种,包括2-甲基丁酸乙酯、3,7-二甲基-2-亚甲-6-辛烯醛、2-庚酮、2-环己烯-1-酮、甲基异丁基甲酮、3-己酮、左旋香芹酮、正戊酸、2,3-二甲基-5-乙基吡嗪、乙二醇乙醚、2,2,4,6,6-五甲基庚烷。发酵苹果汁中的酯类、醛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P<0.05),赋予了发酵苹果汁更浓郁的花香和果香。电子鼻分析中发酵苹果汁在各个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说明益生菌能够增加苹果汁中芳香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汁 益生菌 工艺优化 香气成分 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4
作者 陈通 陆道礼 陈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35-1239,共5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方法。以芝麻油、菜籽油、山茶油共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量取2 mL待测油样于标准样品瓶中,并用磁帽密封,直接进行GC-IMS分析检测。结果表... 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方法。以芝麻油、菜籽油、山茶油共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量取2 mL待测油样于标准样品瓶中,并用磁帽密封,直接进行GC-IMS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基于GC-IMS三维谱中对应挥发性有机物质的特征峰强度可以有效表征不同类植物油的样品信息,选取对应三维谱中40个特征峰的强度作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信息降维后,采用k最近邻(kNN)算法建立植物油种类的判别模型,训练集的识别率达到100%,预测集中仅有1个山茶油样品被误判成芝麻油样品,预测集的识别率达到94.44%。GC-IMS联用分析技术简单、快速、无损,可用于食用植物油等其他食品、农产品种类的快速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 食用植物油 分类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极杆-线形离子阱串联质谱研究髓母细胞瘤氨基酸生物标志物定量分析方法
15
作者 刘粮泽 时正媛 +8 位作者 屈子裕 易可可 刘文科 张谛 叶子弘 戴新华 方向 谢洁 江游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0-439,共10页
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制的QLIT-6610MD四极杆-线形离子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血浆中髓母细胞瘤氨基酸生物标志物(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异丙醇沉淀血浆样品蛋白,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 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制的QLIT-6610MD四极杆-线形离子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血浆中髓母细胞瘤氨基酸生物标志物(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的准确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异丙醇沉淀血浆样品蛋白,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基甲酸酯(AQC)对上清液进行氨基酸衍生化后,使用QLIT-6610MD四极杆-线形离子阱串联质谱仪进行定量检测。采用同位素内标法对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进行定量分析,在1~400μmol/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64、0.9935、0.9995,定量限为1μmol/L,质控品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均在±14%范围内;采用外标法对胱氨酸进行定量分析,定量限为1μmol/L,在1~400μmol/L浓度范围内的R^(2)≥0.9979,质控品精密度在1.2%~11.6%之间,准确度在-7.4%~10.8%范围内。使用QLIT-6610MD和AB QTRAP 6500+两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60例临床血浆样本,其中,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胱氨酸含量分别为17.16~127.06、13.21~57.89、11.14~60.97、4.70~22.97μmol/L。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数据相关性,QLIT-6610MD和AB QTRAP 6500+之间的相关系数(R)≥0.996,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1);采用Bland-Altman分析数据一致性,数据界外点数百分比均≤10%,表明数据一致性良好。该方法能够满足临床实际监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四极杆-线形离子阱质谱 生物标志物 髓母细胞瘤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下配备强电场碎裂单元的串联离子迁移谱研制与爆炸物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康怡 冼天信 +3 位作者 李灵锋 张允晶 何兴理 李鹏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4,共9页
痕量爆炸物探测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离子迁移谱是探测爆炸物和与爆炸物有关化合物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受限于离子迁移谱较低的分辨率,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类似于质谱中的碰撞诱导解离(CID),爆炸物在常压下可以通... 痕量爆炸物探测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一环。离子迁移谱是探测爆炸物和与爆炸物有关化合物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受限于离子迁移谱较低的分辨率,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类似于质谱中的碰撞诱导解离(CID),爆炸物在常压下可以通过射频强电场解离成碎片离子。本工作研制了双离子门结构的串联离子迁移谱,以硝酸铵(AN)、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TN)3种爆炸物为代表物质,在常压下获得3种爆炸物及其掺杂产物的一级迁移谱图,根据其迁移谱可以分离母离子,再经强电场碎裂后得到二级碎片离子。在常压170℃、频率2.6 MHz、峰值900 V的电压下,AN母离子的解离率可达95%;在频率2.6 MHz、峰值1500 V的电压下,RDX产物离子[RDX+NO2]-以及掺杂C2Cl6的RDX产物离子[RDX+Cl]-的解离率分别为93%和15%;[PETN+NO3]-和[PETN+Cl]-的解离率分别为54%和48%。离子的碎裂程度主要受离子结构特性的影响,而电场和温度的升高会进一步促进其碎裂。二级碎片离子和母离子漂移时间相结合为爆炸物检测提供了丰富的化学信息,有望降低检爆仪的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物 串联离子迁移谱(tandem ims) 离子碎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和GC-IMS技术分析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㮈果实品质差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炎娟 周丹蓉 +2 位作者 方智振 陈文光 叶新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7-256,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对油㮈果实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套袋后油㮈果皮和果肉着黄色。基于UPLC-MS/MS技术鉴定到604个油㮈果实代谢物,采前套袋改变果实代谢特征和代谢途径,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58个,上调物质22个,下调物质36个;其中,与滋味相关的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滋味相关的氨基酸部分差异显著。基于GC-IMS技术鉴定到油㮈果实含有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4种、酮类3种和其他1种共27个挥发性物质,多数酯类物质在未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多数醇类物质在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㮈果实挥发性成分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基于中药数据库和已鉴定代谢物查询到199个活性成分,根据筛选标准得到37个关键活性成分,其中,采前套袋果实的槲皮素含量下调。由此说明,采前套袋可提高油㮈果实外观品质,对果实滋味、香气和功效成分等部分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㮈 套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田鲤鱼汤风味和滋味特性的分析
18
作者 桂美娇 栗紫慧 +4 位作者 韩梦丽 宋震晧 施文正 徐冠洪 曲映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96-303,共8页
在传统的鱼汤制作中,鲤鱼因其土腥味重,肉质不佳不常作为鱼汤的制作原料,青田鲤鱼采用稻田养殖法,土腥味淡,鳞软可食,常用来制作汤品。为探究青田鲤鱼汤(田鱼汤)的风味特性,寻求最佳的熬煮时间节点以获得最佳风味,分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 在传统的鱼汤制作中,鲤鱼因其土腥味重,肉质不佳不常作为鱼汤的制作原料,青田鲤鱼采用稻田养殖法,土腥味淡,鳞软可食,常用来制作汤品。为探究青田鲤鱼汤(田鱼汤)的风味特性,寻求最佳的熬煮时间节点以获得最佳风味,分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等测定汤中总固形物、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并结合感官评价,与传统黑鱼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田鱼汤在煮制时间为50 min前的总固形物含量要高于黑鱼汤,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鲜甜味氨基酸在煮制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黑鱼汤相当。继续煮制,黑鱼汤的含量高于田鱼汤,但苦味物质含量增多,不利于整体滋味的呈现。同时,田鱼汤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为GMP,与黑鱼汤中的主要呈味核苷酸IMP相比,前者鲜味更加突出。电子鼻的结果表明,与黑鱼汤在20~70 min内逐渐增加的气味属性强度相比,田鱼汤的气味属性强度在煮制20~40 min时变化明显,50 min时后趋于稳定,说明合适的煮制时间对田鱼汤的气味影响更大。通过GC-IMS能够分别鉴定出田鱼汤和黑鱼汤中的41和46种风味化合物,其变化在煮制60 min后趋于稳定。两者都含有酯类和醛类,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中酚类物质种类更多,且鱼腥味物质含量少,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后者则含有的更多的酮类物质。综合分析,熬煮时间在50~60 min时最有利于两种鱼汤中风味物质的析出和整体口感的协调,与黑鱼汤的对比表明,田鱼汤同样适宜于制作汤品。本研究为改善田鱼汤的风味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鱼汤的品种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鱼汤 黑鱼汤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 电子鼻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的无核黄皮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祥春 耿星 +1 位作者 黄泽鹏 贺立红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86-1695,共10页
为明确无核黄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并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峰强度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测... 为明确无核黄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并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指纹图谱、峰强度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测定分析并比较4个不同成熟度无核黄皮果实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分差异。从无核黄皮果实中共鉴定出60个已知的和3个未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已知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含13种醛类、12种醇类、9种烯烃类、6种酮类、2种酯类、2种醚类、1种苯和1种乙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显示,在特有的风味化合物方面,STAGE2的种类最多,STAGE4次之,STAGE1仅有2种,而STAGE3无明显的特有风味化合物。此外,STAGE1与STAGE2共有的风味化合物种类最多,STAGE3与STAGE4仅共有乙酸和乙醇。各化合物的信号峰强度值显示,各成熟度果实中含量均较为丰富的有己醛、戊烯醛、乙烯醇、石竹烯、α-水芹烯、柠檬烯、1-戊烯-3-酮和丁香酚甲醚。丁香酚甲醚和乙烯醇的峰强度最高,且表现为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强,其相对含量逐渐降低。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不同成熟度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各自聚类,但STAGE1与STAGE2、STAGE3与STAGE4的距离分别较近。无核黄皮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醛类和醇类,其次是烯氢类和酮类,不同成熟度果实分别具有共同的及特有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特征峰区域,成熟度越接近,其风味化合物的组成也较为相近。本研究可为无核黄皮的成熟度、品质和标准判定、风味成分研究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黄皮 果实成熟度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指纹图谱 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离子对反相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冷链鱼虾中16种生物胺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建欣 王宗义 +4 位作者 于淼 毕桂宾 张巍青 董子琦 马小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2-289,共8页
针对冷链鱼虾产品,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无衍生化检测二甲胺、三甲胺、氧化三甲胺、章鱼胺、多巴胺、酪胺、5-羟色胺、苄胺、腐胺、尸胺、组胺、胍丁胺、2-苯乙胺、色胺、亚精胺和精胺共16种生物胺的新方法。样品经1%(V/V)甲酸-8... 针对冷链鱼虾产品,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无衍生化检测二甲胺、三甲胺、氧化三甲胺、章鱼胺、多巴胺、酪胺、5-羟色胺、苄胺、腐胺、尸胺、组胺、胍丁胺、2-苯乙胺、色胺、亚精胺和精胺共16种生物胺的新方法。样品经1%(V/V)甲酸-80%(V/V)乙腈溶液均质提取,正己烷除脂,使用Waters XSelect^(TM) HSS T3柱,以5 mmol/L九氟戊酸溶液和5 mmol/L九氟戊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进行挥发性离子对反相色谱分离,在电喷雾电离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检测,以二甲胺-D_(6)和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各生物胺均能有效分离,在10~1 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5,检出限为0.15~1.50mg/kg,定量限为0.5~5.0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15%~109.9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市售冷链鱼虾产品中除色胺、5-羟色胺、多巴胺和章鱼胺外,其他12种生物胺均有不同程度检出。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度良好,可为无衍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检测生物胺与以生物胺为标志物的冷链鱼虾产品质量综合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冷链鱼虾 挥发性离子对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