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
2
作者 焦方义 逄佳宁 焦阳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2,共10页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耐心资本是引导创新资源与要素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要求。因此,本文聚焦耐心资本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分析其在创新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耐心资本是引导创新资源与要素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践要求。因此,本文聚焦耐心资本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分析其在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人才集聚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耐心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耐心资本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影响主要通过提升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促进人才集聚三方面实现。因此,应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结构转型中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本要素更稳定、更公平地流动,持续释放创新的潜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创新 产业结构 人才集聚 因地制宜 资金支持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观察与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伊彤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抢抓机遇、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地方实际、直面地方问题,以实现汇聚地方力量、激发地方活力的效果。本文在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抢抓机遇、占领产业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地方实际、直面地方问题,以实现汇聚地方力量、激发地方活力的效果。本文在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北京市近年来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做法进行归纳阐述,并从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攻关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优化区域创新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殷文星 魏巍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34,共6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测度了2011—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章测度了2011—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不均衡特征,出现轻微多极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西北—东南”分布格局,“东强西弱”的特征明显,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偏移。区域差异逐步缩小,特别是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协调性尤为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差异最为突出。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化水平和对外贸易水平则产生了抑制作用。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高人口密度可以正向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和对外贸易依赖过重会抑制邻近地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化 空间溢出效应 因地制宜 长三角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纪玉山 苏美文 +10 位作者 吴勇民 于吉鑫 江中蛟 代栓平 刘元胜 孙赫泽 孙浩进 荣欣宇 陈爱雪 黄晓野 高一兰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5,共23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促进耐心资本和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围绕“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刊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一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 体制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 耐心资本 新能源战略 绿色生产力 未来产业 独角兽企业 可持续发展 改革红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 被引量:11
6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82,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老龄农村 乡村振兴 人口挑战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依据与实施路径--来自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5
7
作者 卢江 王晓楠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8,共1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出现各地区一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出现各地区一哄而上、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的局面,相反,需要结合地方自然资源禀赋、地理生态环境、人口教育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创新研发能力等因素探寻比较优势和合适路径。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成渝、呼包鄂榆、北部湾、关中、滇中、兰西、宁夏沿黄、黔中和天山北坡等九大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西部地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的高地。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西部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西部地区九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维度指数得分,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考察了西部地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差异来源、演进规律及收敛机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西部地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总体水平偏低且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并且存在着科技生产力水平最高、数字生产力水平次之、绿色生产力水平居末位的结构分解特征。在相对差异方面,西部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较为显著,其中超变密度和区域间差异是城市群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在绝对差异方面,西部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在收敛特征方面,短期来看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距尚未缩小,但长期来看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即西部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将在长期收敛到稳态水平。因此,西部地区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既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优势,又要统筹合作推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西部城市群 区域协调 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加快培育广西水果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8
作者 占金刚 田世纪 杨晓彦 《中国果树》 2024年第12期130-134,共5页
广西作为我国的“糖罐子,果盘子”,近年来,在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水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紧张态势的加剧,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国内现状,如何充分利用广西水果产业的优势,因地制宜地... 广西作为我国的“糖罐子,果盘子”,近年来,在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水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紧张态势的加剧,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国内现状,如何充分利用广西水果产业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快培育水果产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获得大国博弈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进一步推进区域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国内外时代背景、水果产业改造升级等角度深入剖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广西水果产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快水果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水果产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水果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及加快水果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 水果产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法的风景园林减量设计策略 被引量:43
9
作者 成玉宁 袁旸洋 成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2,共4页
倡导"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并非鼓励简单地设计,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提倡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耦合原理,通过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实现科学化... 倡导"减量化"风景园林设计并非鼓励简单地设计,也不是单纯地强调减少人为的干预,而是提倡在集约化的规划设计思维体系架构下,基于耦合原理,通过合理的人为干预,达成对景观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实现科学化及减量化的有效途径。作为全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耦合法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还具备相应的可操作性。基于耦合法的设计策略以"互适性"为核心,贯彻于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直至建造的风景园林营造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耦合 减量 因地制宜 互适性 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调研与思考 被引量:89
10
作者 卢艳霞 胡银根 +1 位作者 林继红 戴勇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共5页
浙江丽水等地通过旧村改造、移民下山,海宁等地通过"两新"建设等积极推动农民宅基地退出和置换。农民拆除原有宅基地,可以按统一规划在原址重建、异地重建新房,也可以选择入住统一建设的公寓房,到县或镇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 浙江丽水等地通过旧村改造、移民下山,海宁等地通过"两新"建设等积极推动农民宅基地退出和置换。农民拆除原有宅基地,可以按统一规划在原址重建、异地重建新房,也可以选择入住统一建设的公寓房,到县或镇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直接获得现金补偿。但宅基地退出存在4个两难:整村推进还是零星搬迁?先拆后建还是先建后拆?节约指标留在村里还是卖到城里?旧宅基地是复垦为耕地还是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引导农民宅基地退出的建议:一是因地制宜,赋予农民多样化选择的权利;二是整体谋划,分步推进农民宅基地退出;三是严格控制,规范节余指标的使用和收益分配;四是加强监管,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宅基地 退出模式 因地制宜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P算法的全天空红外云图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孙学金 刘磊 +1 位作者 高太长 赵世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0-497,共8页
利用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LBP),结合局部云图的方差信息(VAR),对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获得的红外云图进行了分类研究。首先建立了器测云状分类与传统分类的对应关系,其次分析了层状云、积状云、波状云、卷云和晴空5种类型... 利用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LBP),结合局部云图的方差信息(VAR),对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获得的红外云图进行了分类研究。首先建立了器测云状分类与传统分类的对应关系,其次分析了层状云、积状云、波状云、卷云和晴空5种类型天空的LBP谱和VAR特征,最后对274个样本进行了分类识别,并与人工观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层状云、积状云、波状云、卷云和晴空的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0%、84.2%、70.3%、64.7%、99.0%,平均正确率达到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P算法 全天空红外测云系统 云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探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飞平 李华 刘纯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20-1220,共1页
植物是园林的主要素材,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花草树木,构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观,是园林设计者的职责。要做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掌握花木特性,科学种植。
关键词 植物景观设计 因地制宜 科学种植 花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浙江省浦江县作物养分限制因子的TechnoGIN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方斌 王光火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用TechnoGIN计算浙江省浦江县作物养分限制因子时发现,按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要实现一定的目标产量,在养分投入一致,不同土地单元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养分过剩率并不相同;不同作物在同一土地单元养分过剩量也各不相同.一般经济作物比粮食作... 用TechnoGIN计算浙江省浦江县作物养分限制因子时发现,按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要实现一定的目标产量,在养分投入一致,不同土地单元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养分过剩率并不相同;不同作物在同一土地单元养分过剩量也各不相同.一般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的养分过剩率相对较大,旱作作物则相对表现养分不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的淋溶和挥发量也可以通过TechnoGIN进行计算,其结果可以对环境进行评判.因此TechnoGIN不仅是计算作物养分利用的一个有效工具.它的结果对指导农业生产和进行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hnoGIN 养分计算 养分过剩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树生长结果特性及新时期发展管理改革对策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继贵 武婷 +2 位作者 孙一 刘全凤 孙文元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1期124-126,共3页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枣业已步入由传统枣业向现代枣业转变的深刻变化时期。为尽快解除传统老观念、老方式对现代枣业发展的束缚,快速普及现代枣树栽培技术,根据枣树枝芽生长结果特点,结合多年对...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我国枣业已步入由传统枣业向现代枣业转变的深刻变化时期。为尽快解除传统老观念、老方式对现代枣业发展的束缚,快速普及现代枣树栽培技术,根据枣树枝芽生长结果特点,结合多年对枣树的研究结果,提出发展管理改革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地制宜 种植业 枣树 传统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水土保持区划及功能性评价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培 董林垚 +3 位作者 王志刚 邹明洋 任洪玉 刘纪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5-63,共9页
目前全国地级市水土保持区划工作滞后,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水土流失严重。为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指导地方水土保持区划工作的落地实施,以宜昌市为例,在国家、省级水土保持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宜昌市地方特点,... 目前全国地级市水土保持区划工作滞后,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水土流失严重。为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指导地方水土保持区划工作的落地实施,以宜昌市为例,在国家、省级水土保持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宜昌市地方特点,逐步进行细化,形成宜昌市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并对区划成果进行基本功能分析评价。宜昌市水土保持区划使用四级分区体系,前三级区划沿用国家水土保持区划中一级、二级、三级分区范围;四级区被分为6个水土保持片区:沿江平原丘陵农田防护区、香溪河山地生态维护区、三峡库区山地丘陵保土区、沮漳河山地丘陵保土区、清江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以及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维护区。全市共涉及5个水土保持基本功能,分别为农田防护、生态维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人居环境维护。地级市水土保持区划分区既要在国家、省级水土保持区划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突出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宜昌市水土流失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保护水源,并加强水土保持重点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区划 功能评价 因地制宜 重点监管 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武王东沟试验区因地制宜发展沟坡苹果园成效显著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胜琪 苏陕民 李向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2-65,共4页
长武县由于人多耕地少,沟坡多塬面少,扩大塬面苹果栽植面积,加剧了苹果与粮食、烤烟生产争地的矛盾。王东沟试验区提出栽植沟坡果园优于塬面果园的规划,并取得比塬面高效的成功经验,应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关键词 苹果园 沟坡地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 被引量:13
17
作者 和中浚 江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3期453-455,共3页
以中医文献特别是《内经》为基础,从形神兼养、因时因地、因人而养三方面分类概括中医养生诸法,讨论其内涵和特色。认为形神兼养诸法多源于道、儒、释,特别是道家,主要着眼于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因时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养较具中医养生特色,... 以中医文献特别是《内经》为基础,从形神兼养、因时因地、因人而养三方面分类概括中医养生诸法,讨论其内涵和特色。认为形神兼养诸法多源于道、儒、释,特别是道家,主要着眼于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因时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养较具中医养生特色,特别是后者中医的优势更大。中医养生在养生方法上与道、儒、释养生多兼融交错,它是在总结道、儒、释各家养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集大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生 养生方法 形神兼养 因时因地制宜 内涵 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的绿色城市设计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宏慧 赖胜男 王源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53-154,共2页
分析了绿色城市设计作为未来城市设计发展主要方向的必然性及其特征,并结合北京为响应"绿色奥运"的口号所做的绿色城市设计实例,探讨了绿色城市设计的要求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 绿色城市设计 绿色奥运 因地制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的特点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孔繁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3,共2页
中国长城沿线位于暖温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区,自东向西分别为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地形地貌又多变化;因此生态脆弱。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严重,其中东段以水土流失为主,生态破坏的比较严重;中段则水土流失和风... 中国长城沿线位于暖温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区,自东向西分别为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地形地貌又多变化;因此生态脆弱。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严重,其中东段以水土流失为主,生态破坏的比较严重;中段则水土流失和风沙并重;生态破坏严重,西段以风沙侵蚀为主;生态破坏很严重。中国长城沿线生态保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保持水土及防沙治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 生态破坏 因地制宜 自然恢复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南宋后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地城池防御体系 被引量:20
20
作者 谢璇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33,59,共4页
在长达40多年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中,以重庆为中枢、合川钓鱼城为支柱建立的山地城池防御体系,依山为点,以江为线,点线结合,网状分布,层次分明,改变了单个城池布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多重城池防守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军事战争史上的... 在长达40多年南宋后期的抗蒙战争中,以重庆为中枢、合川钓鱼城为支柱建立的山地城池防御体系,依山为点,以江为线,点线结合,网状分布,层次分明,改变了单个城池布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多重城池防守的作用,创造了一个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文中通过对山地城池防御体系的初步研究,旨在探索因地制宜、据险设防的山地城池构筑原则;以及依山建城、环江为池,独具山地特色的南宋军事建筑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池 因地制宜 据险设防 重庆 南宋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