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 and semi-conical section for heat transfer improvement in 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1
作者 Seyed Hossein HASHEMI KAROUEI Seyed Soheil MOUSAVI AJAROSTAGHI +1 位作者 Saman RASHIDI Elham HOSSEINIRA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491-3506,共16页
In present work,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semi-conical part,and two holes is inserted in inner section.Two geometrical parameters,including angle of t... In present work,a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is proposed in which an advanced turbulator with blades,semi-conical part,and two holes is inserted in inner section.Two geometrical parameters,including angle of turbulator’s blades(θ) and number of turbulator’s blades(N),are considered.Results indicated that firstly,the best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s achieved at θ=180°.Furthermore,at the lowest studied mass flow rate(m = 8 × 10^(-3) kg/s),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urbulator with blade angle of 180° is 130.77%,25%,and 36.36% higher than cases including without turbulator,with turbulator with blade angle of θ =240°,and θ =360°,respectively.Moreover,case with N=12 showed the highest overall performance.At the highest studied mass flow rate(m = 5.842 × 10^(-2) kg/s),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case with N=12 is up to 54.76%,27.45%,and 6.56% higher than cases including without turbulator,with turbulator with N=6,and with turbulator with N=9,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TURBULATOR blade thermal performance swirl flow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釜内流场的特性研究
2
作者 卢贤俊 许家宝 +2 位作者 徐子强 陶兰兰 周勇军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3,共8页
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双层折流板三弧叶组合桨搅拌槽内转速N、离底距C_(1)及桨间距C_(2)的变化对流场产生的影响,并对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和双层无折流板三弧叶桨的釜内流场特性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当N=110 r/min时,釜... 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双层折流板三弧叶组合桨搅拌槽内转速N、离底距C_(1)及桨间距C_(2)的变化对流场产生的影响,并对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和双层无折流板三弧叶桨的釜内流场特性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当N=110 r/min时,釜内流场速度分布相对均匀,釜内高速区集中在桨叶附近;桨间距的提升会影响上下桨叶之间的相互配合效果;当C_(2)=0.27 h(h为搅拌釜液面高度)时,桨叶之间连接流稳定,釜内的整体混合能力显著增强;C_(1)对近液面区域及釜底区域的混合效果影响较大,当C_(1)=0.29 h时,釜内低速区面积大幅减少;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的折流板限制了其径向推流能力,但轴向推流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双层折流板三弧叶桨 搅拌釜 PIV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叶片前缘双旋流冷却流阻及换热特性的大涡模拟
3
作者 刘学斌 宋立明 +2 位作者 于博阳 陶志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5,共12页
为了厘清双旋流腔室内的换热特性及高流阻的损失机理,在相同冲击雷诺数(Re=10000)下,采用高精度的大涡模拟数值方法对比研究了双旋流冲击冷却和传统垂直冲击冷却方式的流阻及换热特性。以时间平均的努塞尔数分布评估了冲击靶面的换热特... 为了厘清双旋流腔室内的换热特性及高流阻的损失机理,在相同冲击雷诺数(Re=10000)下,采用高精度的大涡模拟数值方法对比研究了双旋流冲击冷却和传统垂直冲击冷却方式的流阻及换热特性。以时间平均的努塞尔数分布评估了冲击靶面的换热特性,以三维流线和Q准则等值轮廓图分析了冲击腔室内的流动和涡系分布特征,采用综合换热系数对比评估了两种冷却方式的综合换热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双旋流冲击在靶面形成的高速强剪切流动是强化对流换热的主要原因,而旋流交叉流动带来的换热增强并不显著;相较于垂直冲击冷却,双旋流冲击的靶面努塞尔数分布更加均匀且高努塞尔数区沿展向分布范围更宽,前缘周向平均的努塞尔数在各个流向位置都有显著提升;双旋流冷却腔室内的中心旋流区出现了较大的流向涡量,导致中心旋流区的总压降较为显著;整个双旋流腔室的面平均努塞尔数相较于垂直冲击冷却提高了11.90%,即便在总压降提高了38.32%的情况下,其综合换热系数相比垂直冲击冷却仍提高了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前缘 双旋流冲击冷却 垂直冲击冷却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流固耦合特性分析
4
作者 李铭浩 张世功 +1 位作者 张洪信 王冲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2,共9页
针对传统容积泵结构复杂且自密封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利用上下刮板取代传统叶片泵的往复运动叶片,形成一种新型无阀式、结构紧凑的流体动力装置。基于2.5D动态网格耦合粘性壁面策略和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双... 针对传统容积泵结构复杂且自密封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利用上下刮板取代传统叶片泵的往复运动叶片,形成一种新型无阀式、结构紧凑的流体动力装置。基于2.5D动态网格耦合粘性壁面策略和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得到了在流场特性影响下,转子-刮板在压力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以及变形量分布特性,以及转子-刮板的模态特性。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作用对转子-刮板结构影响较大,转子-刮板的应力和变形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当转速由900 r/min增至2 700 r/min,最大von-Mises应力减小24.56%,最大变形减小13.79%;不同负载压力对转子-刮板各阶振动频率没有明显变化,湿模态振动频率略低于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振动频率。该研究为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作用式五叶刮板泵 内流场 流固耦合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粗镗刀具的设计与分析
5
作者 黄雪锋 吴磊 张陈龙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大直径粗镗刀广泛应用于重型装备件的粗镗加工,主要为精镗工序做快速准备,其加工效果将直接影响精加工的质量。本文对两种大直径粗镗刀进行原理和结构分析,提出一种新型可作两级调整的双刃桥式粗镗刀,对其进行设计与建模,利用有限元法... 大直径粗镗刀广泛应用于重型装备件的粗镗加工,主要为精镗工序做快速准备,其加工效果将直接影响精加工的质量。本文对两种大直径粗镗刀进行原理和结构分析,提出一种新型可作两级调整的双刃桥式粗镗刀,对其进行设计与建模,利用有限元法对变形量进行分析。通过试验验证该刀具具有可靠的刚性和稳定性,满足粗镗加工对高材料去除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刃粗镗刀 刀具轻量化 有限元 刀具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工作面双叶旋流湿式除尘器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龚晓燕 贺子纶 +6 位作者 陈龙 王海军 付浩然 裴晓泽 孙海鑫 张红兵 杨富强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3-110,135,共9页
针对目前用于煤矿综掘工作面环境的除尘器除尘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叶旋流湿式除尘器。根据功能树法确定了该除尘器主要由环状喷雾装置、双旋流叶片、折流除雾板等组成,设计了双旋流叶片以提供更大的离心力,从而提高除尘效率。采... 针对目前用于煤矿综掘工作面环境的除尘器除尘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叶旋流湿式除尘器。根据功能树法确定了该除尘器主要由环状喷雾装置、双旋流叶片、折流除雾板等组成,设计了双旋流叶片以提供更大的离心力,从而提高除尘效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喷嘴口径、喷雾压力、叶片安装角、叶片转速对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响应曲面法建立了除尘效率与4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得出了令除尘器除尘效率最高的最佳参数:叶片安装角37°,转速1550 r/min,喷雾压力1.9 MPa,喷雾口径2 mm。基于该参数建立了双叶旋流湿式除尘器虚拟样机,通过仿真得出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为97.21%,安装除尘器后巷道回风侧行人呼吸带粉尘浓度大幅降低。在除尘实验平台及模拟巷道对除尘器模拟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平均值为94.80%;应用除尘器后,巷道回风侧行人呼吸带高度平均粉尘浓度由应用前的441.29 mg/m^(3)降低至为269.14 mg/m^(3),降幅达3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喷雾除尘 湿式除尘器 双旋流叶片 结构参数优化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吸式离心泵叶片吸力面泥沙磨损破坏规律与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映波 赵子龙 钱忠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离心泵叶片泥沙磨损是引黄泵站面临的工程难题,采用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双吸式离心泵叶片出口的磨损破坏规律及其形成机制。采用多层涂层法、丝线法和内窥式成像技术对叶片的磨损特征和近壁面流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 离心泵叶片泥沙磨损是引黄泵站面临的工程难题,采用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双吸式离心泵叶片出口的磨损破坏规律及其形成机制。采用多层涂层法、丝线法和内窥式成像技术对叶片的磨损特征和近壁面流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叶轮流道内的旋涡结构及颗粒轨迹。研究发现:叶片吸力面出口存在左右近似对称的“三角形”磨损破坏区域,该区域存在明显的流动分离;叶轮内的叶道涡和出口回流涡是导致叶片吸力面出口磨损的主要原因。源于叶片压力面进口的叶道涡诱导泥沙颗粒向叶片吸力面出口聚集,造成吸力面出口的集中磨损;叶片吸力面出口附近存在的回流涡诱导颗粒进行轴向旋转运动,加剧叶片吸力面出口的磨损破坏。本研究为双吸式离心泵的抗磨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式离心泵 叶片吸力面 泥沙磨损 流场观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桨叶结构参数对双行星搅拌混合过程的模拟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姚雪亮 陆怡 汤德利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3,共7页
为探究双行星搅拌机桨叶结构参数对锂电池浆料混合过程的影响,以3 L锂离子电池浆料双行星搅拌机为研究对象,采用standard k-ε模型,通过动网格法开展结构参数对搅拌过程中混合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桨叶的结构参数对循环性能、... 为探究双行星搅拌机桨叶结构参数对锂电池浆料混合过程的影响,以3 L锂离子电池浆料双行星搅拌机为研究对象,采用standard k-ε模型,通过动网格法开展结构参数对搅拌过程中混合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桨叶的结构参数对循环性能、剪切性能和功率特性均有影响,随着桨叶螺旋角的增大,双行星搅拌机的轴向循环能力提高,径向循环能力降低,且增大螺旋角与减小间隙会增强搅拌机的剪切性能同时增大功耗;在3个混合性能评价指标中,剪切性能受影响最显著,结构参数对剪切特性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桨叶螺旋角>桨叶间隙。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最优组合为桨叶螺旋角50°、桨叶间隙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行星搅拌机 混合过程 数值模拟 螺旋角 桨叶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扰流柱阵的双层壁间隙冲击传热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魏 刘传 +1 位作者 刘松 王斯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4-841,共8页
数值模拟研究了带扰流柱阵的双层壁结构间隙靶面、冲击面以及不同位置扰流柱面努塞尔数详细分布,分析了各个表面努塞尔数平均值随冲击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位置扰流柱面换热特性差别。结果表明,靶面努赛尔数的第二峰值大于滞止点处... 数值模拟研究了带扰流柱阵的双层壁结构间隙靶面、冲击面以及不同位置扰流柱面努塞尔数详细分布,分析了各个表面努塞尔数平均值随冲击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位置扰流柱面换热特性差别。结果表明,靶面努赛尔数的第二峰值大于滞止点处的努赛尔数。冲击面展向平均努赛尔数最大值位于靠近冲击孔的第2排和第4排扰流柱处。在5排扰流柱中,与冲击孔处于同一排(第3排)的扰流柱面平均努塞尔数最大,表现为翻卷汇流传热特性;第2排和第4排扰流柱面平均努塞尔数次之,表现为翻卷绕流传热特性。远离冲击孔的第1排和第5排扰流柱面平均努塞尔数最小,表现为绕流传热特性。冲击雷诺数从1×104增加到6×104,第3排扰流柱面和第2、4排扰流柱面以及第1、5排扰流柱面努塞尔数增幅分别为306%、325%和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双层壁 扰流柱阵 冲击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叉排气膜孔交互作用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
10
作者 林泽钦 温涛 王宇清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5,共8页
采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平板气膜冷却效率,比较了双叉排孔和单排孔气膜冷却效率,分析了孔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吹风比(M=0.65、1.00、1.50)和密度比(DR=1.0,1.5)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同时还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比较了气膜冷却下的流场。... 采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平板气膜冷却效率,比较了双叉排孔和单排孔气膜冷却效率,分析了孔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吹风比(M=0.65、1.00、1.50)和密度比(DR=1.0,1.5)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同时还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比较了气膜冷却下的流场。结果表明:单排气膜孔冷却效率随着吹风比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双叉排气膜孔冷却效率大大提高,且随着吹风比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展向气膜覆盖效果变差;增加密度比可以提高气膜冷却效率,但是双叉排孔和吹风比的影响相对密度比更大;双叉排孔相比于单排孔,冷却气流在孔下游形成了反肾形涡,较好抑制了气膜吹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气膜冷却 冷却效率 双叉排气膜孔 流动与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锋利型双面槽数控刀片抛光支撑面刀尖磨损研究
11
作者 刘天 储永代 +2 位作者 贺鑫 赵丽丽 彭震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通过研究锋利型双面槽数控刀片在抛光时支撑面的尖角磨损现象,分析了抛光刀片的受力并得到其运动模型,得出尖角磨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抛光刀片高频率、周期性的相对限位槽运动,设计了两种抛光夹具进行抛光测试验证,探索抛光夹具限位槽间... 通过研究锋利型双面槽数控刀片在抛光时支撑面的尖角磨损现象,分析了抛光刀片的受力并得到其运动模型,得出尖角磨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抛光刀片高频率、周期性的相对限位槽运动,设计了两种抛光夹具进行抛光测试验证,探索抛光夹具限位槽间隙、径向位置以及定位销孔间隙对刀片支撑面刀尖磨损的影响规律。实验得出:限位槽间隙对锋利型双面槽刀片支撑面刀尖磨损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而当限位槽间隙达到0.6mm后,其正相关的影响减缓;同一限位槽间隙的不同径向位置抛光时对刀尖磨损无明显影响;定位销孔间隙对刀尖磨损有明显的影响,定位销孔间隙越大,刀尖磨损越严重。本研究可指导其他锋利型产品的抛光夹具设计,抛光夹具的限位槽双边间隙设计在0.2~0.4mm为宜,定位销孔略大于支撑盘定位销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利型 双面槽 数控刀片 抛光 磨损 夹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流道及双叶片式叶轮内流场的PIV测量与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斌娟 袁寿其 +2 位作者 刘厚林 陈汇龙 刘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2-85,共4页
为研究双流道叶轮与普通叶片式叶轮的内部流动区别,设计制作了满足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量要求的模型泵,模型泵的叶轮有双流道和双叶片2种形式。用PIV分别测量了双流道叶轮和双叶片叶轮的内部流动,并自编程序对测量所得绝对速度进行分... 为研究双流道叶轮与普通叶片式叶轮的内部流动区别,设计制作了满足粒子图像测速仪(PIV)测量要求的模型泵,模型泵的叶轮有双流道和双叶片2种形式。用PIV分别测量了双流道叶轮和双叶片叶轮的内部流动,并自编程序对测量所得绝对速度进行分解,得到相对速度。由测量结果可知:在双叶片叶轮内,流体基本沿叶片吸力面流动,叶片压力面上的相对速度较低,在压力面出口出现了速度很低的回流区,有明显"射流-尾迹"特征。双流道叶轮内流动也不均匀,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流区,流态较好。流量改变时2种叶轮内的流动变化规律一致,随着流量增大,相对速度逐渐增大、绝对速度减小,设计工况下叶轮内的流态最好,小流量工况下流动扩散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轮 双流道 双叶片 PIV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萝卜收获机根茎分离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0
13
作者 金鑫 杜新武 +3 位作者 王世光 姬江涛 董祥 王东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89,共8页
为了提高胡萝卜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在统计分析主要胡萝卜品种物理特性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平板式齐平器、水平夹持输送机构、双圆盘式切秧机构和上水平夹持输送机构等组成的根茎分离装置。利用解析作图法对双圆盘式切秧机构进行受... 为了提高胡萝卜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在统计分析主要胡萝卜品种物理特性参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由平板式齐平器、水平夹持输送机构、双圆盘式切秧机构和上水平夹持输送机构等组成的根茎分离装置。利用解析作图法对双圆盘式切秧机构进行受力和运动分析,得出了茎秆顺利切割满足的力学关系;结合作业速度分析,确定了圆盘刀的转速范围为312~325 r/min;以胡萝卜收获农艺要求及低能耗为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了圆盘刀的各关键结构和工作参数。设计了两种结构形式的圆盘刀,选取切净率和肉质根损伤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对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转速315 r/min时,刃角型普通圆盘刀与锯齿状圆盘刀根茎分离效果近似,切秧率均超过90%,肉质根损伤率低于2%。考虑经济性,采用刃角型普通圆盘刀加装根茎分离装置,进行了整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器前进速度1.34 m/s时,胡萝卜收净率98.3%、切秧率90.6%、肉质根损伤率1.8%、总损失率3.5%,符合胡萝卜收获的技术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收获机 根茎分离装置 双圆盘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叶片对双吸离心泵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建瑞 付威 +3 位作者 高振军 何小可 陈斌 汤富俊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202,共7页
为减小压力脉动对双吸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设计常规双吸叶轮的ES350-585型双吸离心泵进行外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再将原双吸叶轮两侧叶片交错布置进行数值模拟,交错角度分别为0°,10°,20°,30°.采用Gridpro软件划分结构... 为减小压力脉动对双吸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设计常规双吸叶轮的ES350-585型双吸离心泵进行外特性试验和数值模拟,再将原双吸叶轮两侧叶片交错布置进行数值模拟,交错角度分别为0°,10°,20°,30°.采用Gridpro软件划分结构网格,应用ANSYS CFX软件对5种方案的双吸离心泵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三维非定常数值计算,得到泵内部流场静压分布和压力脉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两侧叶片交错布置的双吸叶轮可以有效降低离心泵内压力脉动;随着交错角度的增大,压力脉动幅值呈递减趋势;当交错角度为30°时,压水室内压力脉动幅值最小,此时压水室内静压分布最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离心泵 交错叶片 压力脉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螺旋锚极限抗拔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杰 杜秋男 +2 位作者 孙海峰 吕哲 杨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提出螺旋锚上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相同埋深的条件下,单锚片上拔极限承载力随锚片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在锚片直径不变的情况下,浅埋时其承载力... 目的提出螺旋锚上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相同埋深的条件下,单锚片上拔极限承载力随锚片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在锚片直径不变的情况下,浅埋时其承载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当埋深达到临界埋置深度后,承载力不再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双锚片螺旋锚在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当两个锚片的间距较小时,其极限承载力比单锚片螺旋锚的极限承载力高,但远远小于两个单锚片螺旋锚极限承载力之和.当两个锚片的间距较大时,其上拔极限承载力与两个单锚片的极限承载力之和相接近,两种计算模式的分界间距是4倍锚片直径.结论可以通过增大锚片直径提高承载力,也可通过增加埋深提高承载力,但最大埋深不宜超过临界埋置深度;对于双锚片螺旋锚,可以通过增加两锚片的间距提高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锚 回归分析 拟合 上拔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伸式双叶片污水泵内部流场PIV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郎涛 施卫东 +2 位作者 陈刻强 李伟 张德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74-79,共6页
以一台比转速为70的前伸式扭曲双叶片污水泵为研究对象,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双叶片污水泵进行内部流场测量,分析了该泵在不同流量工况下(Q/Qdes=0.4、0.6、0.8、1、1.2、1.4)叶轮内部流场的相对速度分布,研究了... 以一台比转速为70的前伸式扭曲双叶片污水泵为研究对象,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双叶片污水泵进行内部流场测量,分析了该泵在不同流量工况下(Q/Qdes=0.4、0.6、0.8、1、1.2、1.4)叶轮内部流场的相对速度分布,研究了轴向旋涡和低速区随流量变化的形态特性,发现在流道中部靠近叶片工作面上存在低速区及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的轴向旋涡,且随着流量的增大,低速区与轴向旋涡逐渐减小;引入少叶片数离心泵内部流动理论,揭示了低速区和轴向旋涡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了在流量Q/Qdes=0.6时叶轮和蜗壳不同相对位置的相对速度场分布,研究了叶轮和蜗壳之间动静干涉作用对轴向旋涡的影响,发现当轴向旋涡经过蜗壳隔舌时,其与叶轮之间的干涉作用使得轴向旋涡向下游偏移。研究结果对前伸式扭曲双叶片污水泵的内部流动规律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漩涡 扭曲叶片 双叶片污水泵 内部流场 PIV 轴向旋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吸离心泵叶片区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瞿丽霞 王福军 +1 位作者 丛国辉 姚志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84,78,共7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和滑移网格技术,对双吸离心泵不同工况下的内部三维非定常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叶轮区域流场特性及叶片表面的压力脉动特性。结果表明,叶片区的压力脉动频率以叶轮转频为主,且压力脉动幅值随着偏离设计...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LES)和滑移网格技术,对双吸离心泵不同工况下的内部三维非定常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叶轮区域流场特性及叶片表面的压力脉动特性。结果表明,叶片区的压力脉动频率以叶轮转频为主,且压力脉动幅值随着偏离设计工况程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小流量工况Q/Qd=0.62下,压力脉动变化幅度最大,约为最优工况的3倍;设计工况下,叶片头部区域压力脉动幅值最大,约为静压均值的14%,分别比叶片正面中心处大86%,比叶片背面中心处大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离心泵 叶片 压力脉动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锚片螺旋锚极限抗拔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杰 孙海峰 +1 位作者 杜秋男 白俊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砂土中双锚片螺旋锚的工作性能及破坏模式,给出双锚片螺旋锚上拔极限承载力,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获得实验数据,选定拟合曲线对实验数据拟合,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变化实验两... 目的分析砂土中双锚片螺旋锚的工作性能及破坏模式,给出双锚片螺旋锚上拔极限承载力,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获得实验数据,选定拟合曲线对实验数据拟合,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埋深不变的情况下,变化实验两个锚片的间距,当两个锚片的间距较小时,其极限承载力比单锚片螺旋锚的极限承载力高,但要远远小于两个单锚片螺旋锚极限承载力之和.当两个锚片的间距较大时,其上拔极限承载力与两个单锚片的极限承载力之和相接近.结论可以通过增大锚片直径提高承载力,也可通过增加两锚片的间距提高承载力.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锚片螺旋锚 回归分析 拟合 上拔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参数对直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功率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杨从新 巫发明 +1 位作者 王立鹏 张玉良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7-50,共4页
基于多流管、双向多流管理论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垂直轴风力机的功率系数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双向多流管理论模型更适合于垂直轴风力机的设计.以此为基础研究尖速比和实度对直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功率系数的影响,计算显示:尖... 基于多流管、双向多流管理论模型,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垂直轴风力机的功率系数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双向多流管理论模型更适合于垂直轴风力机的设计.以此为基础研究尖速比和实度对直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功率系数的影响,计算显示:尖速比增加,功率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近似成抛物线变化;实度增加,功率系数(效率)先增大后减小,最高效率位置向低尖速比区漂移,高效区范围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叶片 双向多流管模型 功率系数 垂直轴风力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对螺旋离心泵流场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28
20
作者 袁寿其 徐宇平 +2 位作者 张金凤 裴吉 周建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47,共6页
为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螺旋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以ZJ200-25型螺旋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X12.1和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螺旋离心泵进行了考虑内部流场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两场交替联合求解,并以相同的设置对不考... 为研究流固耦合作用对螺旋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影响,以ZJ200-25型螺旋离心泵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X12.1和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螺旋离心泵进行了考虑内部流场和结构相互作用的两场交替联合求解,并以相同的设置对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内部流场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流场发现,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后:泵进口处的压力波动加剧,出口压力波动强度降低,进出口波动频率不变,但相位有改变;速度分布满足共同的规律,但在小流量工况下差别最大,同时在叶片与隔舌处于相干位置时,隔舌附近流动也受到明显影响;径向力大小随时间变化规律一致,但波动范围减小;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后叶轮流道内流动更加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离心泵 双叶片 双向流固耦合 数值分析 动静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