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眼底微循环参数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马金兰 陈丽 +2 位作者 许琪 罗一青 余萍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6-480,485,共6页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行OCTA扫描和SD-OCT扫描,使用ImageJ软件量化眼底图像,计算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眼底微循环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包括:视网膜血流密度(RVD)、视网膜血管骨架密度(RSD)、分形维数(FD)、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GCC)厚度;脉络膜微循环参数包括: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血管腔面积(L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流指数(CVI)。结果超高海拔组居民RVD为(32.52±3.57)%,RSD为(15.05±4.24)%,FD为1.68±0.08,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超高海拔组居民GCC平均厚度为(98.76±10.26)μm,较对照组GCC平均厚度显著变薄(P<0.001);超高海拔组TCA为(2.15±0.49)mm^(2),LA为(1.17±0.36)mm^(2),SFCT为(318.12±76.50)μm,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但是超高海拔组居民CVI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而中高海拔组居民眼底微循环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长期超高海拔环境暴露会引起眼底发生以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缺血缺氧改变,而长期中高海拔环境暴露不会引起眼底微循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密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支撑襻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稳定性的比较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王胜男 李霄 +2 位作者 迟英杰 李雅薇 郑广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成像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支撑襻人工晶状体(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的稳定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130例130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中植入的IOL类型分为L襻组34例34眼、改良C襻组30例30眼、平板襻组36例36眼、四襻组30例30眼。术前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患者眼轴长度、IOL屈光度,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仪测量Kappa角和Alpha角;术后3个月采用SS-OCT采集术眼水平位置上的眼前节图像,测量IOL植入眼内后的前房深度、IOL偏心量、IOL倾斜度及IOL光学面与后囊膜之间围成的空间面积(AREAP)。计算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和屈光度变化。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OL倾斜度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平均偏心量和倾斜度依次呈减小趋势,但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7.055,F=5.162,均P>0.05)。改良C襻组、L襻组、平板襻组、四襻组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AREAP依次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Kapp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554,P<0.001);术前Alpha角与术后3个月IOL倾斜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以术前Kappa角和术前Alpha角为自变量,IOL倾斜度为因变量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39.526,P<0.001,R^(2)=0.384);术前Kapp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438°;术前Alpha角每增加1 mm,术后倾斜度增加0.300°。结论4种不同支撑襻IOL在白内障术后眼内均具有良好的水平位置居中稳定性;平板襻及四襻IOL在垂直位置的稳定性优于L襻和改良C襻IOL。术前Kappa角和Alpha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术后IOL倾斜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前房深度 偏心 倾斜 远视漂移 扫频源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A的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的观察
3
作者 唐冲 计岩 +3 位作者 黄凡凡 史凯 胡蓉 万文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门诊就诊的18~36岁成年近视患者共138例138只右眼,所有患者检查屈光状态、眼轴(axial length,AL)等常规眼科项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组(-3D<SE≤-0.5D)、中度近视组(-6D<SE≤-3D)及高度近视组(SE≤-6D)。SS-OCTA用于检查量化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平均脉络膜厚度(mean choroidal thickness,M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choriocapillaris blood flow area,CBFA)、脉络膜血管容积(choroidal vessel volume,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essel index,CVI),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区MCT及各血流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整个黄斑区3 mm×3 mm范围内的MCT、CBFA、CVV及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降低(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的偏相关性分析提示黄斑区MCT、CBFA、CVV及CVI与SE呈正相关性(r=0.457、0.434、0.395、0.401,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性(r=-0.470、-0.360、-0.465、-0.468,均P=0.000);逐步线性回归提示黄斑区MCT随着SE(t=2.459,P=0.015)及CVV的增加而变厚(t=8.632,P=0.000)。结论: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不均一分布,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降低,脉络膜血流状况密切影响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可能是近视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近视与脉络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 脉络膜血管容积 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视网膜神经血管特征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4
作者 何雪 马欢 +5 位作者 李聪 王艳 况宇 刘磊 余洪华 杨小红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521,共7页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 目的评估冠心病伴抑郁障碍患者(CADD)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0例CADD患者、56例冠心病不伴抑郁障碍患者(CADND)和31例健康对照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视网膜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SCP)、深层血管密度(DCP)、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及神经节细胞(GCC)等,分析组间差异及其与PHQ-9评分的关联。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CADD和CADND患者SCP和DCP均显著下降(P<0.05);与CADND患者相比,CADD患者RNFL上半部分厚度和GCC厚度(包括总体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GCC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PHQ-9评分与RNFL平均厚度下半部分区域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CADD患者视网膜血管神经结构均发生特征性改变,且神经层改变与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障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瑞西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5
作者 赵立宇 裴蓓 +1 位作者 杨芳 姜茂华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7-23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 目的 对比分析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使用法瑞西单抗或雷珠单抗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眼科就诊的nAMD患者20例(20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及OCT确诊的nAMD患者,使用SS-OCTA测量患者在抗VEGF基线和治疗4周、12周和24周时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截面面积(CSA)、CNV血流面积(CFA),对比患者在各时间段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年龄、性别、CNV类型、OCT及OCTA形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的CMT、CSA、CFA均在治疗后降低(均为P<0.05),CMT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12周时逐渐递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MT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雷珠单抗组患者CMT相比12周时增加(P=0.004);CSA、CFA变化显示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12周减小(均为P<0.05),在24周时法瑞西单抗组患者CSA、CFA与12周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095),雷珠单抗组患者CSA、CFA相比12周时增大(P=0.001、0.000)。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组患者的CMT在治疗24周时低于雷珠单抗组患者(P=0.022),CSA、CFA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法瑞西单抗与雷珠单抗在nAMD患者的疗效上相近,而在疗效的持续性方面法瑞西单抗优于雷珠单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瑞西单抗 雷珠单抗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生物测量仪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比较
6
作者 李逸丰 杨文利 +5 位作者 李栋军 王子杨 陈伟 赵琦 崔蕊 沈琳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比较基于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生物测量仪子午ZW-30和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性、一致性及眼轴长度(AL)检出率。方法选择2024年1月至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并拟行白内障... 目的比较基于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生物测量仪子午ZW-30和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差异性、一致性及眼轴长度(AL)检出率。方法选择2024年1月至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并拟行白内障手术的白内障患者126例(233眼)为研究对象,使用两种生物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者的AL、平均角膜屈光力(K m)、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CCT)及水平角膜直径(即白到白距离,WTW),分别计算两种设备的AL检出率及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子午ZW-30和IOLMaster 700测量结果的平均差值:AL为(-0.006±0.042)mm,K m为(-0.074±0.204)D,ACD为(0.031±0.051)mm,CCT为(0.001±0.005)mm,WTW为(-0.286±0.33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T为(0.008±0.2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9,P=0.563)。差值95%一致性界限范围:AL为-0.011~0.000 mm,Km为-0.474~0.326 D,CCT为-0.010~0.012 mm,ACD为-0.068~0.131 mm,LT为-0.116~0.159 mm,WTW为-0.947~0.376 mm。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90~1.000。IOLMaster 700对白内障患眼AL的检出率为95.3%,子午ZW-30的AL检出率为95.7%,后者经手动标记视网膜识别线位置后检出率提高为98.7%。结论子午ZW-30与IOLMaster 700测量白内障患眼的AL、K m、ACD、CCT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均不具有临床意义,二者一致性良好。子午ZW-30的AL检出率更高,尤其对于检出困难眼的手动识别功能,可进一步提高AL检出率,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生物测量 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眼轴长度 角膜屈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7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扫频源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灌注区识别的对比及预测研究
8
作者 郭楚云 韩悦 +7 位作者 陈丽 刘逸 成洪壮 宁欣如 沈亚丹 凌若岚 钟捷 李杰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行UWFA和SS-OCTA检查的69例(88眼)DR患者,通过手动标注NP,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NP的检出率,并分析NP的分布规律及SS-OCTA预测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结果 在20 mm×24 mm SS-OCTA对应的扫描范围内,以UWFA为标准,NP的总体检出率为47.40%,在各象限中,SS-OCTA对NP的检出率分别为:颞上区为51.56%,颞下区为58.35%,鼻上区为45.50%,鼻下区为43.17%。鼻下区NP出现频次最高,占总NP数量的41.71%。SS-OCTA在鼻上区和鼻下区预测其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与78.41%。两项检查所计算的视网膜缺血指数(ISI)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2)=0.74)。结论 由于视野局限性,SS-OCTA尚不能完全取代UWFA用于DR患者的NP检测,但其仍然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程度的有效工具,并且在其扫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预测视野外NP的能力。鼻下区是DR患者NP高频出现的区域,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应特别关注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无灌注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频OCT测量的术前晶状体界面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真实位置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733,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8例20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的IOL不同分为2组:IQ组(80眼)术中植入IQ IOL;ZCB组(128眼)术中植入ZCB IOL。使用基于SS-OCT的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患眼进行生物学参数的测量,获取ALP、术后前房深度(ACD)、IOL厚度等参数,并计算IOL位置误差。结果 白内障术后,208眼的绝对屈光度预测误差(ARPE)为(0.43±0.35) D,134眼(64.4%)的ARPE<0.50 D。与IQ组相比,ZCB组患眼的ALP和ALP2值更大(均为P<0.001)。与IQ组相比,ZCB组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28);在ZCB组患者中,与ARPE<0.50 D相比,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41)。两组患者的ALP与II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815,P<0.001;ZCB组:r=0.757,P<0.001);ALP2与IIP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797,P<0.001;ZCB组:r=0.743,P<0.001)。通过IIP和术前参数可以获得线性表达式来预测ALP(IQ组、ZCB组的R^(2)分别为0.70、0.68)。结论 基于SS-OCT技术的IOL Master 700测量的IIP位置与白内障术后的ALP相关,可用于优化IOL度数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扫频OCT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界面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 被引量:3
10
作者 《人工智能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2024)》专家组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43 位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邵毅 陈新建 杨卫华 谭钢 刘祖国 陈蔚 许言午 柯碧莲 石磊 黄锦海 李世迎 迟玮 计丹 接英 龚岚 胡亮 孙传宾 马健 杨文利 张慧 蔡建奇 邵婷婷 彭娟 赵慧 刘光辉 苏兆安 李程 邹文进 刘昳 王佰亮 李凯军 邱坤良 胡丽丹 邓志宏 廖萱 文丹 黄明海 温鑫 李中文 肖鹏 石文卿 唐丽颖 王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5,共9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提供三维、信息丰富的血管图像。大量研究表明,OCTA技术在影像生物标志物量化、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图像分析工具可快速、准确地量化OCTA的血管和病理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OCTA成像的价值。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成为最强大的图像分析方法,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可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精确测量,包括不同的疾病和眼部区域。在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外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的准确检测、视网膜灌注的精确量化以及可靠的疾病诊断,并分析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形成了AI在OCTA图像分析和眼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指南,该指南旨在为临床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分析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毛明珠 黎梦宇 +4 位作者 韦丁杨 陈丽 刘逸 李杰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的检出率分别为91%、83%、77%、69%、27%、10%及12%,Kappa依次为0.812、1.000、1.000、1.000、0.986、0.970及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联合UWF SLO能准确识别MA、IRH、NPAs、IRMAs、NVE、NVD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DR对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风涛 王慧 +4 位作者 李永蓉 戴维 魏科 王志敏 廖荣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6-743,共8页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 目的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糖尿病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 CVI)并评估其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3—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39名受试者139眼,包括糖尿病患眼115眼和无糖尿病对照眼24眼。根据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标准七视野彩色眼底图像对DR进行分级,将糖尿病患眼分为无DR组34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2眼、NP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组21眼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8眼。采用SS-OCTA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区域,利用仪器内置软件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1 mm(C1)及旁中心凹3 mm(C3)3D-CVI、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间质体积和脉络膜厚度;旁中心凹进一步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区域,测量其3D CVI。3D CVI定义为CVV与脉络膜总体积的比值。比较各组间不同区域脉络膜参数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3D CVI的影响因素。结果各组受检眼3D CVI-C1和3D CVI-C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3.036,均P<0.05),其中PDR组3D CVI-C1小于无DR组,3D CVI-C3小于对照组和无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受检眼旁中心凹下方和鼻侧3D CV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14、4.020,均P<0.05),其中PDR组下方3D CVI小于无DR组,PDR组鼻侧3D CVI均小于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NPDR合并DM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后,DR病变程度是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的影响因素,PDR眼对中心凹及旁中心凹3D CVI影响最大,与无DR眼相比,PDR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1~-0.007,P=0.003),旁中心凹3D CVI降低0.019(95%CI:-0.030~-0.008,P=0.001);与无DR眼相比,NPDR合并DME眼中心凹3D CVI降低0.014(95%CI:-0.027~0.000,P=0.044)。结论黄斑中心凹3D CVI与DR严重程度有关,黄斑区脉络膜中大血管3D CVI的降低可能是DR加重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可可 郭庆歌 +9 位作者 李晓欢 马建军 杨红旗 石小雪 范咏言 杨大伟 郭大帅 董琳瑞 古祺 李东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2-1108,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 背景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为主,缺乏正确诊断的客观方法。目前已有关于视网膜结构改变作为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的研究,但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机器学习对预测早期PD的研究尚少。目的基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索其在早期P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及探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PD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年龄40~70岁的PD患者49例(PD组),并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39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行扫频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检查,并定量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和血管密度。将88例受试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2例和验证集26例,选择PD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纳入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变量,并在训练集中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LR)、K-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基于视网膜改变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早期PD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上方外圈(A6)、颞侧外圈(A7)、下方外圈(A8)以及鼻侧外圈(A9)密度减少,视网膜层的上方内圈(A2)、颞侧内圈(A3)、下方内圈(A4)、鼻侧内圈(A5)、A6~A9厚度,节细胞复合体层的A9厚度,神经纤维层的A7厚度,视网膜外层的A2和A4~A9厚度变薄(P<0.05)。视网膜层A2厚度(OR=0.781,95%CI=0.659~0.926)、视网膜层A3厚度(OR=1.190,95%CI=1.019~1.390)、视网膜外层A2厚度(OR=0.748,95%CI=0.603~0.929)、视网膜外层A6厚度(OR=2.264,95%CI=1.469~3.490)、视网膜外层A8厚度(OR=0.723,95%CI=0.576~0.906)以及神经纤维层A7厚度变薄(OR=0.592,95%CI=0.454~0.773)及浅层毛细血管A7密度减少(OR=1.966,95%CI=1.399~2.765)为早期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并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结果显示,构建的5个模型中,LR模型整体性能最高,其AUC为0.841,而DT模型的准确度最高,其准确度为0.846。结论基于视网膜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准确的预测早期PD,其中,DT模型对早期PD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佩瑶 陈若瑜 +1 位作者 曹丹 张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34,共9页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 【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咪 蔺雪梅 +15 位作者 刘佩 刘仲仲 逯青丽 刘国正 李云飞 饶兰平 宋沉生 李果 武翻艳 曹顺道 孙超 霍燕 王燕 刘燕 王凝 吴松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7-1287,共11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收治的经血管评估确诊的ICAS患者,按狭窄侧别、程度分别进行分组,并纳入年龄、性别、既往史等相匹配的参与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黄斑区OCTA检查,并收集其小血管密度、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层大中血管血管容积及血管指数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单侧ICAS组20例、双侧ICAS组26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54例(81.8%),平均年龄为(67.5±8.7)岁。3组间除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单侧ICAS患者双眼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视网膜内层灌注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狭窄严重侧眼上述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狭窄较轻侧眼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狭窄严重侧眼各指标虽有低于狭窄较轻侧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CAS狭窄侧眼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及以下狭窄组(31只)、重度及以上狭窄组(41只),与健康对照组3组进行比较,发现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间各指标虽然随狭窄程度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参与者降低,一侧ICAS病变可导致双眼黄斑区微循环受损,且受狭窄程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血管密度 灌注面积 脉络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与视功能改变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彩媚 臧苗苗 +4 位作者 王丽君 易澄 曾璐瑶 武天硕 李汉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目的 联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和视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收集NTG患者17例30眼作为NTG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 目的 联合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微视野计探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和视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收集NTG患者17例30眼作为NTG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NTG组3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3例23眼作为对照组。使用OCTA获取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LD)及灌注密度(PD)。使用微视野计检测黄斑区10°范围的视网膜光敏感度(RS)及2°、4°固视率。比较各组间OCTA参数及微视野计参数的差异,并分析NTG患者OCTA参数与微视野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与轻度NTG组受试者之间除黄斑区中央和鼻侧的LD、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区域和整体平均LD、PD在对照组和轻度、中度、重度NTG组受试者间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轻度NTG组患者黄斑区下方和颞侧区域RS均较对照组受试者降低。黄斑区各区域及整体平均RS随NTG病情分期加重而降低。在NTG组患者中,LD、PD与RS在黄斑区各区域和整体平均中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均为P<0.05)。NTG组患者黄斑区LD、PD与P2在一定区域内呈正相关。结论 NTG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及视功能均较健康人显著下降,且随病情进展而加重;NTG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与RS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微视野计 血管密度 视网膜光敏感度 固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灌注状态不良与视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紫怡 杨叶蓁 +2 位作者 张凤 曹家敏 张文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3-950,共8页
目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的灌注状态与疾病预后相关,黄斑区视网膜灌注状态与视力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 目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的灌注状态与疾病预后相关,黄斑区视网膜灌注状态与视力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测量RVO黄斑灌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斑灌注状态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根据阻塞部位将41例RVO患者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组18例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组23例,根据是否存在缺血分为缺血型RVO组23例和非缺血型RVO组16例(2例患眼周边视网膜被出血遮蔽,无法确认无灌注区面积而被排除)。同时,招募性别和年龄匹配的2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OCTA测量并比较黄斑灌注指标,分析黄斑灌注状态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眼相比,RVO眼的中央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增大,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明显降低(P<0.001),但CRVO组与BRVO组中央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和黄斑灌注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t 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 BCVA)与RVO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性(非标准化系数B=-0.039、B=-0.042,P=0.017、P=0.040)。缺血型RVO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82±0.44,高于非缺血型RVO组的0.4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缺血型RVO组较非缺血型RVO组伴有较大的FAZ面积(P=0.003)、较低的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P<0.001、P=0.008),黄斑缺血的严重程度与RVO周边缺血程度并不一致。结论:与健康眼相比,RVO眼的黄斑灌注状态明显下降,影响并限制了RVO患者的视力。缺血型RVO患眼视力和黄斑灌注状态较非缺血型RVO患眼更差。OCTA在观察血管形态和量化黄斑灌注状态方面具有优势,可作为评估疾病进展的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灌注状态 视网膜缺血 最佳矫正视力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构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丽娇 徐楠 +5 位作者 刘鑫鑫 杜芳芳 郑枞 彭鸿钧 曹明哲 艾诗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A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构建基于OCTA的DKD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Brier=0.1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OCTA结果进行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多维度验证模型,从而达到早期预警、提前实施干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肾脏病 临床预测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决策曲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广角SS-OCTA的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血管改变
20
作者 涂书 姚昱欧 +1 位作者 曾巧珠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 目的采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评估高度近视患者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3D-CVI)与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CD)改变,进而探讨眼轴长度(AL)与高度近视脉络膜血管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24 mm×20 mm超广角SS-OCTA扫描的正常受试者168例168眼作为对照组及高度近视患者182例182眼作为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与对照组的全域平均及中央区3D-CVI和CCD,对AL与3D-CVI、CCD分别做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并得出3D-CVI及CCD降低时的AL界值。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3D-CVI和中央区3D-CVI分别为(31.37±7.85)%和(29.63±9.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86±4.25)%和(35.01±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1、7.337,均P<0.05)。高度近视组平均CCD为(45.59±3.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8,P=0.003)。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组中平均3D-CVI、平均CCD均与AL呈负相关(r=-0.547,-0.657,均P<0.001)。进一步对AL和3D-CVI、CCD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平均3D-CVI降低的AL界值为28.93 mm,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灵敏度为0.690,特异度为0.944);平均CCD降低的AL界值为28.26 mm,曲线下面积为0.884(P<0.001,灵敏度为0.793,特异度为0.832)。结论高度近视患者3D-CVI和CCD均降低,随着AL增长,CCD早于3D-CVI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脉络膜血管指数 脉络膜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