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盼盼 胡静一 +6 位作者 王佳芯 魏骞 王小林 陈芳飞 李志军 王乐凡 张雄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7-807,共11页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a间,与SJSJ处理相比较,2C4S处理下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株高、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所提高;大豆开花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3.75%~13.58%、5.88%~37.93%、0.84%~9.98%、8.89%~14.48%;大豆结荚期地上部干质量有所提高。2022年、2023年不同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群体产量最高,比SJSJ处理分别增加3.93倍、5.04倍;且2C4S处理土地当量比最大,是最有利于发挥间作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间作模式。综上所述,玉米大豆各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有利于提高开花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土地生产力和种植系统中作物的总产量,适宜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 v8的玉米大豆间套复种作物行导航线提取方法
3
作者 朱惠斌 李仕 +3 位作者 白丽珍 王明鹏 贾宇轩 兰冀贤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17,共13页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础融合StarNet网络,并优化检测头构建了StarNet-YOLO主干网络。通过自主设计的ASPPFE模块、深度可分离卷积和CSE结构等策略优化,同时利用LAMP剪枝算法对其轻量化。此外,引入Douglas-Peucker算法获取逼近作物行间轮廓,并提出评分机制确定轮廓的起始线段和终点线段中点,进而实现作物行导航线的精确拟合。消融试验结果表明,ASPPFE的mAP50seg(交并比为0.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9.5%,其mAP50-95seg(交并比为0.5~0.9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比SPPELAN、SPPF和ASPPF分别提升1.0、1.0、0.4个百分点。经剪枝率25%优化后的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仅降低0.02个百分点,而推理速度从390 f/s提升至563 f/s,浮点运算量从7.2×10^(9)降至4.7×10^(9)。在同一数据集下对YOLO v5、YOLO v7、YOLO v8和改进YOLO v8进行对比发现,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比其他3种算法分别提升5.5、4.8、2.8个百分点。作物行间导航线拟合验证结果表明,平均角度误差和距离误差分别为2.01°和23.17像素。在复杂农田环境下本文导航线提取算法表现出优异性能,实现检测速度与精度平衡,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田间作业自主机器人视觉导航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套复种 作物行间检测 导航线提取 改进YOLO v8 多尺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间作体系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6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杨谋 郑浩飞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54-659,共6页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78-1)、玉米‖Williams82(M‖Williams82)、玉米‖(陇豆78-1+Williams82,M‖2SM)和玉米‖(长农15+陇中黄601+陇豆78-1+Williams82,M‖4SM),研究不同间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净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LZH601、M‖LD78-1体系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体系;M‖LZH601体系玉米产量与M‖CN15体系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间作大豆和间作玉米对间作混合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33%、92.67%。各间作体系2 a平均净效应值均大于0,其中M‖LZH601体系净效应最高,为3 768.0 kg/hm^(2)。M/Williams82、M‖2SM、M‖4SM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小于0,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均为0;M‖CN15、M‖LD78-1、M‖LZH601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大于0,选择效应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6.9%、65.3%、71.1%。综上,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贡献,生物多样性效应以选择效应为主,M‖LZH601体系可保证大豆和玉米产量稳定,大豆品种混合后与玉米间作不利于间作产量优势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品种混合 净效应 互补效应 选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雷天翔 毕显杰 +4 位作者 宋敏 张新国 施维新 张万旭 杨李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4,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2∶4,M3和M4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4∶4,研究不同模式下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适当压缩玉米和大豆株距,玉米株高高于对照,产量和品质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M4模式(玉米、大豆行比为4∶4,玉米密度9.2万株/hm^(2),大豆密度11.1万株/hm^(2))产量相比对照增加了9.8%,粗蛋白增加了1.42%。说明M4模式是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饲草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青贮大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混合青贮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浩川 李成 +7 位作者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探究不同禾豆间作模式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同等面积上MS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M处理显著降低21.53%,BS处理的高粱籽粒产量较B处理降低7.17%;与S处理相比,MS、BS处理的大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降低53.65%、57.39%,间作高粱在产量上更具优势。(2)BS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比MS处理分别提高9.42%和7.75%;间作高粱更具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为氮积累量增加,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玉米单作提高15.41%,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高粱单作提高14.32%;对于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各项指标降低2.31%~21.52%,间作高粱与单作高粱相比各项指标降低3.00%~7.19%;高粱大豆间作更具氮素利用优势。(3)BS处理中高粱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0.62)小于MS处理中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1.27);BS处理中相对拥挤系数(K_(p)=1.30)小于MS处理的相对拥挤系数(K_(p)=1.77);BS处理种间竞争相对和谐。综上可知,两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作物氮素养分积累量,高粱大豆间作体系具有更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种间竞争相对和谐,更适合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粱 大豆 间作 产量 水氮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禾‖豆间作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祝嘉慧 宋谦 杜文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 旨在筛选陇东地区禾‖豆间作系统的最佳间作模式。本试验以‘京科青贮932’和‘京九青贮16’玉米品种为主区,青贮玉米种植密度(41994株·hm^(-2),50000株·hm^(-2),61994株·hm^(-2))为副区,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对陇东旱塬区青贮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2个青贮玉米品种而言,‘京九青贮16’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叶片数(12.8)、果穗质量(395.56 g)、鲜草产量(46.32 t·hm^(-2))以及CP含量(8.93%)和EE含量(7.43%)均显著高于‘京科青贮932’。(2)从种植密度看,61994株·hm^(-2)密度下2个青贮玉米品种的平均鲜草产量(48.36 t·hm^(-2))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但此密度下大豆的鲜草产量最低(6.53 t·hm^(-2))。(3)从青贮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京九青贮16’以5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与大豆进行9‖6模式间作时,间作系统的总鲜草产量达到52.25 t·hm^(-2),青贮玉米和大豆的CP含量分别为7.01%和18.11%,RFV分别为90.34和100.75,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均较好,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实现一年两熟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青贮玉米 大豆 间作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杂草发生与防除情况调查
8
作者 刘磊 周东来 +3 位作者 陈戈 孙树青 张亚 刘双清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6-373,387,共9页
为明确湖南北部地区(岳阳、常德、益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发生与防除情况,选取该地区的种植示范基地和典型田块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杂草共有30科82种,其中阔叶杂草占比82.92%,禾本科杂草占比13.42%,莎草科杂草占比3.66%;... 为明确湖南北部地区(岳阳、常德、益阳)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发生与防除情况,选取该地区的种植示范基地和典型田块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杂草共有30科82种,其中阔叶杂草占比82.92%,禾本科杂草占比13.42%,莎草科杂草占比3.66%;一年生杂草占比74.39%,多年生杂草占比25.61%;相对多度大于3%的杂草有10种,分别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酸模叶蓼Persicaria lapathifolia、艾Artemisia argyi、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其中前6种为优势杂草种群,后4种为区域性优势杂草种群。经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岳阳地区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常德地区的多样性最低。田间杂草防除采用封闭为主、封定结合的除草方法,常用的除草剂有精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精喹·氟磺胺、硝磺·莠去津等。本研究表明,湘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发生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应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化学防治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杂草防除 化学防治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钾对带状间作大豆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9
作者 杨敏 龚牙会 +7 位作者 高超 袁晓婷 杨立达 李易玲 林萍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58,共10页
为提高间作大豆和玉米的产量,明确密度和不同施钾处理下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万株每公顷密度(D1:10.99,D2:13.99,D3:17.10)与4个施钾处理(CK不施钾,K1... 为提高间作大豆和玉米的产量,明确密度和不同施钾处理下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万株每公顷密度(D1:10.99,D2:13.99,D3:17.10)与4个施钾处理(CK不施钾,K1底肥施K_2O 53.2 kg·hm^(-2),K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K3底肥施K_2O53.2 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倒伏率升高,茎秆抗折力降低,D2密度下有效株数最高,产量最高;同一密度下,K3处理倒伏率最低,茎秆抗折力、籽粒灌浆、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最高。大豆籽粒灌浆速率以D1K1最高,D3CK最低;灌浆活跃期在D1K3下达到最大,与D3CK相比可延长4~5 d。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干物质逐渐由茎叶向荚转移,D1K3处理下荚所占比例最高。各密度不同施钾处理下大豆产量呈K3>K2>K1>CK趋势,以D2K3产量最优,为2075.5 kg·hm^(-2);该处理下可有效增加大豆有效株数、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密度 钾肥处理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效益对播种密度的响应
10
作者 刘倩男 梁毓文 +5 位作者 曾婧涵 吴然然 吴燕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 为明确适宜江苏省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下的群体密度,以鲜食大豆苏成4号和鲜食糯玉米苏玉糯5号为试材,设置6个播种密度组合:播种密度糯玉米60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1)、195000(D2)和150000(D3)粒·hm^(-2);糯玉米45000粒·hm^(-2)下大豆240000(D4)、195000(D5)和150000(D6)粒·hm^(-2),分析了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播种密度组合的群体产量、叶片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D1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大豆鲜荚产量为6870 kg·hm^(-2),糯玉米鲜果穗产量为6703 kg·hm^(-2)。糯玉米播种密度相同条件下,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农艺性状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影响。大豆播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与播种密度45000粒·hm^(-2)相比,播种密度60000粒·hm^(-2)处理下糯玉米叶面积指数、穗位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高,商品穗率较低。不同密度组合间,D1下产值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43598和21302元·hm^(-2),其次为D2。综上,在江苏鲜食大豆-鲜食糯玉米4//2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保证与净作相近的密度水平(播种密度鲜食大豆为240000粒·hm^(-2)、鲜食糯玉米为60000粒·hm^(-2)),可以实现群体高产高效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鲜食糯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播种密度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复合菌群对间作系统中玉米、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
11
作者 黄活志 刘洋 +1 位作者 陈康 王秀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探究接种复合菌群对单、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微生物菌剂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大豆单、间作系统中,利用未灭菌的土壤,进行不接种(对照,CK),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A)、根瘤... 【目的】探究接种复合菌群对单、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及氮磷吸收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微生物菌剂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玉米和大豆单、间作系统中,利用未灭菌的土壤,进行不接种(对照,CK),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A)、根瘤菌(R)、芽孢杆菌(B),双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A+R)、AM真菌和芽孢杆菌(A+B)、根瘤菌和芽孢杆菌(R+B),以及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芽孢杆菌的复合菌群(A+R+B)共8个处理的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干质量、氮磷含量、根系性状、菌根侵染率、根瘤性状、根际pH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不同组合的双接种处理表现出较好的接种效果,与CK相比,A+B和R+B的单作玉米植株干质量分别增加了14.11%和13.31%,植株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0.02%和20.56%,植株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7.77%和16.84%;R+B的单作大豆植株干质量以及氮、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8.53%、33.55%和17.29%。与A+B相比,A+R+B的单作和间作玉米植株干质量显著降低;与R+B相比,A+R+B的单作大豆植株干质量和氮磷含量也显著降低。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的植株干质量和氮磷含量(A+R+B处理除外);R+B促进了间作大豆的氮磷吸收和植株生长,部分缓解了间作对大豆生长的抑制作用。与CK相比,R+B促进了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以及单、间作大豆的结瘤;A+B、R+B以及间作促进了玉米的根系生长、改变了玉米和大豆的根际过程,从而提高了作物对氮磷养分的获取能力。【结论】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单接种较难发挥作用,双接种复合菌群和间作对提高氮磷吸收和促进玉米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氮磷吸收 间作 复合菌群 作物生长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喷施封闭除草剂对大豆玉米间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12
作者 刘磊 周东来 +3 位作者 陈戈 胡德辉 张亚 刘双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8,共5页
为高效防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试验设置5个处理,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剂量分别为1800、2250、2700 g/hm^(2),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处理剂量为2250 g/hm^(2),以喷施清水为对照... 为高效防除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的杂草,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封闭除草,试验设置5个处理,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剂量分别为1800、2250、2700 g/hm^(2),背负式喷雾器施药处理剂量为2250 g/hm^(2),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2700 g/hm^(2)的制剂用量下,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的防除效果最好,对杂草的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5.32%、88.45%,可有效控制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10.09%~17.18%,玉米增产13.90%~18.12%。综上可知,无人机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可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植保无人机 封闭除草剂 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安定区的优化筛选研究
13
作者 续博 杨爱 +3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李继明 陈小花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80-183,共4页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 为实现定西市安定区“玉米不减产、大豆多收一季”的目标,对比研究了4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栽培模式为区域推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2”在生长势、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上均显著优于其他模式,其玉米株高、茎粗、LAI、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冠层透光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安定区可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荐“3+2”模式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模式 研究 安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应用2种植调剂对大豆玉米生长调控效果初探
14
作者 邵逸飞 张风文 +3 位作者 金岩 张国福 张耀中 姜兴印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 为了明确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调控效果,选择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开展田间试验。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经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促进玉米、大豆的生长,提高出苗率、简易活力指数、株高等生长指标,其中以不灭茬为空白对照:旋耕灭茬总体的促进效果最好,旋耕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4.38%,大豆的增产率为5.05%;化学灭茬模式下玉米的增产率为11.01%,大豆的增产率为3.14%。该研究结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冠菌素 14-羟基芸苔素甾醇 旋耕灭茬 化学灭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糯玉米间作的产量及效益分析
15
作者 于建伟 崔福柱 +1 位作者 石丽婷 段永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9-44,共6页
甘薯与糯玉米间作虽具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量的潜力,但其在山西中部的适应性与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为了探索甘薯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山西中部地区的应用效果,以优质晋糯18号糯玉米与秦薯5号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甘薯单作、糯玉米单作和... 甘薯与糯玉米间作虽具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量的潜力,但其在山西中部的适应性与效益尚缺乏系统评估。为了探索甘薯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山西中部地区的应用效果,以优质晋糯18号糯玉米与秦薯5号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甘薯单作、糯玉米单作和甘薯糯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系统比较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生长特性、产量表现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覆膜早播条件下,甘薯糯玉米间作模式有效抑制了糯玉米株高的过度生长,维持了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提高了双穗率;同时,间作抑制了甘薯主蔓与总蔓长度的延伸,降低了徒长导致的产量损失风险。间作土地当量比(LER)为1.27,较单作模式表现出显著的产量优势。经济效益分析显示,间作总产值为11.39万元/hm^(2),显著高于糯玉米单作;间作纯收入为10.59万元/hm^(2),分别较甘薯单作与糯玉米单作提高1.20%和92.0%。产投比依次为甘薯糯玉米间作(14.3∶1.0)>甘薯单作(11.8∶1.0)>糯玉米单作(9.8∶1.0)。综上,覆膜条件下甘薯糯玉米间作模式在提升产量与经济效益方面效果良好,具备在山西中部地区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甘薯 间作 效益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后苗前喷雾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路生 于晓庆 +7 位作者 邵玉丽 金宗亭 周江明 常慧红 谢英杰 韩小伟 何川 田雪慧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7-333,共7页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当喷液量一定时,200~400μm范围内,粒径越大,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也随之增大,而雾滴密度随之减小,杂草防效提高;当雾滴粒径一定时,喷液量越大,雾滴覆盖率、密度和沉积量都随之增大,杂草防效也提高。当喷液量为45.0 L/hm^( 2)、粒径400μm时,防效最高,40%砜吡草唑SC 375 mL/hm^( 2)+480 g/L嗪草酮SC 600 mL/hm^( 2)处理后20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可达98.88%和100.00%,药后35 d,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62%和75.56%,鲜重防效分别为98.92%和99.02%。因此,在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进行播后苗前除草时,适当增大喷液量和雾滴粒径,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杂草防效 雾滴沉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筛豆龟蝽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17
作者 周东来 刘磊 +2 位作者 黄运友 张亚 刘双清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5年第6期57-61,共5页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 为筛选出防治筛豆龟蝽的高效药剂,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常用杀虫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的筛豆龟蝽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 d后,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2.5%溴氰菊酯乳油,防效分别为72.66%和70.84%,其他药剂的防效均不够理想。施药7 d后,2.5%溴氰菊酯乳油的防效最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次之,防效分别为81.38%和80.56%,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根据以上结果,可推荐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 g/666.7 m^(2)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g/666.7 m^(2)喷雾施用,作为筛豆龟蝽的应急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筛豆龟蝽 杀虫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中各行作物的形态和产量
18
作者 卫欣茹 杨武杰 +5 位作者 何昊晨 周长安 杨久涛 姚远 李明丽 刘鑫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9-14,共6页
量化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配置下各行大豆玉米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配置提供依据。设置5个间作处理,分别是2S2M、4S2M、4S3M、6S2M、6S3M(数字代表行数,S表示大豆,M表示玉米),以单作大豆(SS)、单作玉米(SM)为对... 量化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配置下各行大豆玉米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为选择合理配置提供依据。设置5个间作处理,分别是2S2M、4S2M、4S3M、6S2M、6S3M(数字代表行数,S表示大豆,M表示玉米),以单作大豆(SS)、单作玉米(SM)为对照,分析间作处理下各行作物植株形态、产量、土地当量比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配置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6行大豆的配置与单作相比,大豆边行1(最边行)产量降低了53.20%,大豆边行2(次边行)产量降低了42.73%,大豆中间行产量降低了29.87%。4行大豆配置中,大豆边行较单作降低了56.18%,大豆中间行较单作降低了53.20%。6行大豆的配置较4行大豆的配置,大豆产量高1.20倍。不同配置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各行玉米产量存在差异。2行玉米的配置每行玉米均具有边际效应,因此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6S2M除外),3行玉米的配置每一行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6S2M虽然对大豆生长有利,大豆产量最高,但由于玉米株距太小,不利于玉米产量;2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具有边行效应,产量最高,但大豆行数少,导致大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配置。从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来看,4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配置,玉米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且大豆产量较高,为推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植株形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的影响
19
作者 张亮 谢镕洲 +3 位作者 代希茜 孙淳皓 单丹丹 赵银月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0期16-20,共5页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 适宜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筛选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采用玉米∶大豆2∶3、3∶4、3∶5、4∶6这4种间作模式,以大豆净作(SS)和玉米净作(MM)为对照,通过对大豆农艺性状、土地当量比(LER)、群体产量、产出效益等指标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群体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下,农艺性状如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3∶5、4∶6模式较2∶3、3∶4模式更有优势;3∶5、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增产显著,3∶5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20.5%、24.7%,4∶6模式较2∶3、3∶4模式大豆分别增产13.1%、17.1%,3∶5、4∶6模式群体经济效益较好,3∶5、4∶6模式的相对产量损失(AYL)较高且大于1,说明2种处理方式相较于等面积的大豆或玉米净作能取得更高的产量;间作种植群体产量显著高于净作,间作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系统产量,经济效益较大豆净作(SS)增加8.9%~24.6%,较玉米净作(MM)增加45.5%~66.5%。因此,玉米∶大豆3∶5、4∶6为最优配置,能有效提高群体效益,可在云南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模式 农艺性状 群体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