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气候成因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35
1
作者 赵俊虎 封国林 +2 位作者 王启光 杨杰 龚志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8,共10页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 对2010年我国夏季降水实况和预测进行回顾,笔者认为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因子组合中缺少前冬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因子可能是导致部分地区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成因诊断分析并结合诊断回报的结果论证了这一判断。同时发现前冬海温和积雪异常的气候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最为显著,是造成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最后,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优化多因子汛期降水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 诊断分析 海温距平 西太平洋副高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过程的定量诊断 被引量:21
2
作者 崔晓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5-387,共13页
降水,尤其是强降水(暴雨),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然而由于同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对降水的研究与预测十分困难。过去有关降水的研究大多关注水汽及水汽辐合(输送)的影响,对与降水有关的水汽收支研... 降水,尤其是强降水(暴雨),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然而由于同降水相关的物理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对降水的研究与预测十分困难。过去有关降水的研究大多关注水汽及水汽辐合(输送)的影响,对与降水有关的水汽收支研究较多。Gao et al.(2005a)率先将大气中水汽和云中水凝物(云水、雨水、云冰、雪及霰等)的变化方程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地面降水诊断方程,从而可以将与降水有关的大气中水汽和云的演变过程在同一框架下定量地分析研究。本文利用一套21天长度的热带云分辨尺度模拟资料,通过计算地面降水诊断方程中的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辐散率、地面蒸发率以及云的变化率等各项,分析了这些物理过程对降水的贡献,指出局地水汽和云的变化率、水汽辐合率,地面蒸发率等均对地面降水有重要贡献。区域平均资料分析表明,若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共存,则产生强降水;若存在水汽辐合但局地大气增湿或者存在水汽辐散但局地大气变干,则引起中等强度降水;若水汽辐散与局地大气增湿共存,则造成弱降水。将降水划分成对流和层状降水进行分析发现,对流降水率一般大于层状降水率,水汽辐合是对流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而局地大气变干则是层状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区域平均局地大气变干主要发生在降水性层状云区,而最强的局地大气增湿则发生在对流云区和晴空区;最强的局地云的消散发生在层状云区,而最强的局地云的发展发生在对流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降水诊断方程 地面降水过程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江淮流域降水过程云分辨尺度模拟研究Ⅱ——降水过程模拟诊断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凤雯 崔晓鹏 +2 位作者 许小峰 刘文明 王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5-372,共8页
本系列工作上一篇文章利用美国Goddard中心的云分辨尺度模式,对2007年7月2—9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暴雨过程开展了较成功的云尺度数值模拟,并利用地面降水以及雷达等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指出,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强降水过... 本系列工作上一篇文章利用美国Goddard中心的云分辨尺度模式,对2007年7月2—9日发生在我国江淮流域的暴雨过程开展了较成功的云尺度数值模拟,并利用地面降水以及雷达等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指出,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强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面降水诊断方程,结合上述高分辨率的强降水过程模拟资料,对这段时间的暴雨过程开展详细的地面降水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段时间的降水可分为3次主要降水过程(A、B和C)。降水过程B的峰值发生在整层大气增温、增湿过程中,而A和C发生在降温过程中。降水过程A和B以层云降水为主,水汽辐合是降水主要来源;降水前期,一部分水汽辐合的水汽用于加湿大气;而降水末期,水汽出现辐散,降水主要由局地大气变干的水汽贡献。降水过程C中,降水后期以对流性降水为主,水汽辐合、局地大气变干均对降水有正贡献;同时,存在着明显的通过局地大气变干及水汽辐散等过程相配合,将水汽由非降水区输送到降水区,从而对降水区的降水产生影响的现象。3段降水过程初步云物理收支分析表明,相对于A和B,降水过程C的冰相云物理过程更为明显,冰相水凝物生成与转化较A、B明显增强。以液相(冰相)云物理过程为主的降水过程B(C)的降水效率最高(低),蒸发作用最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江淮流域暴雨 模拟诊断分析 地面降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慧 崔晓鹏 +1 位作者 郝世峰 姜嘉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5-1142,共18页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S)大于CTL试验,但P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WVA(垂直积分的三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racw)及霰粒子融化(P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WVE的差异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物理过程 热带气旋 海表温度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