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USY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江涛 刘相洋 +4 位作者 黄奕晨 邱丽 秦波 李瑞丰 闫晓亮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是提升负载型Ni基催化剂CO_(2)甲烷化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浸渍法通过调变溶液p H值制备了系列Ni/USY-X(X=1、3或5)催化剂,考察了各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性能。其中Ni/USY-3催化剂在450℃、20 h反应条件下的... 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是提升负载型Ni基催化剂CO_(2)甲烷化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浸渍法通过调变溶液p H值制备了系列Ni/USY-X(X=1、3或5)催化剂,考察了各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性能。其中Ni/USY-3催化剂在450℃、20 h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相对最优的CO_(2)甲烷化性能,CO_(2)转化率和CH_(4)选择性分别达到84.5%和95.7%。采用XRD、H_(2)-TPR、SEM和TEM等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还原性能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从微观层面系统考察了浸渍溶液p H值对催化剂结构和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p H值调控下,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增强,活性金属Ni晶粒的粒径减小,分散度提高。进一步借助原位FT-IR对催化剂的反应路径进行了分析,发现Ni/USY-3催化剂遵循甲酸盐路径。高分散性、较小粒径的活性金属Ni晶粒为碳酸氢盐及时氢化为关键中间体单齿甲酸盐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从而实现了CO_(2)的高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甲烷化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BTX催化剂研究进展
2
作者 孔肖阳 刘振涛 +4 位作者 邹予桐 王丹丹 段爱军 徐春明 王喜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68-3485,共18页
加氢裂化是将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单环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工艺,与热裂解相比工艺简单,节能降耗并减少了加工成本。本文综述了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高值化学品(BTX,即苯、甲苯和二甲苯)反应的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加氢裂化是将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单环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工艺,与热裂解相比工艺简单,节能降耗并减少了加工成本。本文综述了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高值化学品(BTX,即苯、甲苯和二甲苯)反应的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活性金属组分和酸性载体的选择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过渡金属硫化物、磷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催化剂具有类似贵金属的高效加氢活性,贵金属与过渡金属结合或使用过渡双金属能够节省成本,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多级孔硅铝分子筛、改性介孔分子筛和酸性沸石与氧化物的复合载体具有促进反应分子骨架裂解的酸性位点,以及利于扩散传质的孔结构性质,是加氢裂化催化剂备受关注的载体。同时讨论了金属-酸平衡和协同作用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纳米级接近度的金属-酸位点具有最佳的双功能协同作用。最后探讨了不同催化剂负载方法对金属颗粒尺寸、分散度和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将金属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载体上是制备高效加氢裂化催化剂和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催化剂 活性金属 酸性载体 多环芳烃 加氢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改性载体对不同渣油在加氢反应中分子结构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燕子 赵新强 +2 位作者 邓中活 王威 杨清河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6,共10页
采用高硫低氮类沙轻常压渣油(简称常渣)和低硫高氮类仪长管输常渣两种典型渣油为原料,考察F改性对催化剂物化性质以及加氢反应前后渣油分子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法添加F对载体孔结构影响较小,随浸渍F含量的增加,Al 2O 3载... 采用高硫低氮类沙轻常压渣油(简称常渣)和低硫高氮类仪长管输常渣两种典型渣油为原料,考察F改性对催化剂物化性质以及加氢反应前后渣油分子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法添加F对载体孔结构影响较小,随浸渍F含量的增加,Al 2O 3载体上L酸酸量降低,B酸酸量增加;F改性引起金属与载体间作用力减弱以及活性相形貌改变,进而导致沙轻常渣加氢产物中高缺氢数(-32及以上)S1噻吩类硫化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催化剂的脱硫和降残炭活性有所降低;F改性对高硫低氮类沙轻常渣的脱氮率影响较小,而对低硫高氮类仪长管输常渣脱氮率的提高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 残炭 载体 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载体对CO_(2)加氢制烯烃Fe基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潘新安 张鹏 +5 位作者 何若南 韩志华 韦慧 徐晓颖 秦绍东 刘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503,共11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以SiO_(2)(Q-30和Q-10)、Al_(2)O_(3)和TiO_(2)为载体的Fe基催化剂,研究了四种不同载体对Fe基催化剂CO_(2)加氢活性和烯烃选择性的影响规律。结合N_(2)吸附-脱附、XRD、HAADF-STEM、TEM、XPS、H_(2)-TPR、CO_...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以SiO_(2)(Q-30和Q-10)、Al_(2)O_(3)和TiO_(2)为载体的Fe基催化剂,研究了四种不同载体对Fe基催化剂CO_(2)加氢活性和烯烃选择性的影响规律。结合N_(2)吸附-脱附、XRD、HAADF-STEM、TEM、XPS、H_(2)-TPR、CO_(2)-TPD和NH_(3)-TPD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Al_(2)O_(3)为载体的Fe基催化剂活性和烯烃选择性均最高,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O_(2)单程转化率为28.2%,烃类产物中全烯烃(C_(2+))选择性达68.1%,长链烯烃(C_(4+))选择性达45.1%。高分散的FeNa/Al_(2)O_(3)催化剂由于适宜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有效促进了铁物种的还原和碳化;同时具有最强的CO_(2)吸附能力和最多的表面酸性位点,促进了CO_(2)的活化和CO^(*)中间物种的C-C耦合过程。而以两种SiO_(2)为载体的Fe基催化剂由于较弱的还原碳化能力、较低的CO_(2)吸附能力和较少的酸性中心,主要发生了逆水煤气变换和CO_(2)甲烷化反应,在极低的CO_(2)转化率下(~10%),产物主要为CO和甲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Fe基催化剂 载体 烯烃 酸性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负载γ-Al_(2)O_(3)固体酸催化CO_(2)有机胺富液解吸性能
5
作者 邱微 宁一睿 +4 位作者 赵澍 张毅然 李珂 黄震 林赫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8,共10页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体酸催化剂ZrM/γ-Al_(2)O_(3)(M=Ni、Fe、Ce或Cu,Zr和M质量分数均为10%),并对其在富CO_(2)单乙醇胺溶液(MEA富液)中的催化解吸性能和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吸温度为91℃、搅拌速率为500 r/min和MEA富液CO_(2)负载量为0.5 mol/mol的条件下,ZrNi/γ-Al_(2)O_(3)具有最优的催化解吸性能,其CO_(2)解吸速率峰值、CO_(2)解吸量和相对能耗(与未加入催化剂的空白组相比)分别为1.92 mmol/min、46.53 mmol和55.04%。在吸收温度为40℃、解吸温度为92℃下经历8次吸收-解吸循环后,ZrNi/γ-Al_(2)O_(3)仍具有较好的催化解吸性能,其作用下MEA富液的再生能耗较空白组仍降低了23%左右,因此ZrNi/γ-Al_(2)O_(3)循环稳定性良好。N_(2)吸/脱附、NH3-TPD和Py-IR等表征结果显示,ZrM/γ-Al_(2)O_(3)具有适宜的织构性质和酸性,其丰富的B酸和L酸位点在MEA富液的催化解吸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催化解吸 双金属负载氧化铝 固体酸催化剂 解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载体性质对丙烷脱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潘涛 王傲雪 +3 位作者 蔡璐 丁俊彬 曹民 陈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9-617,共9页
采用四种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Al_(2)O_(3)载体(Al-1~Al-4)制备了Cr-Al催化剂,利用XRD、N_(2)吸附-脱附、NH_(3)-TPD、FTIR、UV-Vis等方法对Al_(2)O_(3)载体及Cr-Al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载体Al_(2)O_(3)性质对负载金属Cr催化剂的形态及... 采用四种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Al_(2)O_(3)载体(Al-1~Al-4)制备了Cr-Al催化剂,利用XRD、N_(2)吸附-脱附、NH_(3)-TPD、FTIR、UV-Vis等方法对Al_(2)O_(3)载体及Cr-Al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载体Al_(2)O_(3)性质对负载金属Cr催化剂的形态及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_(2)O_(3)载体表面的强L酸有利于锚定表面的Cr_(2)O_(3)物种,而表面羟基有利于形成聚集或分散态的Cr^(6+);Al-3载体具有较高的强L酸含量及最低的羟基含量,表面易于形成高活性的Cr_(2)O_(3)物质,同时较低的羟基含量抑制了聚集或分散态的Cr^(6+)在反应循环再生过程中向Cr_(2)O_(3)的迁移,利用Al-3载体制备的Cr-Al催化剂15次循环后活性与初始活性相比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载体 强L酸 羟基 丙烷脱氢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溶开孔筛管支撑完井工艺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柳志翔 李会会 +3 位作者 邹伟 万小勇 王冲 马丁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4,共7页
为应对顺北断控油气藏支撑完井管柱无法穿越破碎带难题,研发了以高抗扭油管、酸溶开孔筛管和高抗扭液压丢手为关键技术的“酸溶开孔筛管”支撑完井工艺。设计的高抗扭油管和丢手器,满足下入期间旋转、钻磨对管柱抗扭能力的要求;设计的... 为应对顺北断控油气藏支撑完井管柱无法穿越破碎带难题,研发了以高抗扭油管、酸溶开孔筛管和高抗扭液压丢手为关键技术的“酸溶开孔筛管”支撑完井工艺。设计的高抗扭油管和丢手器,满足下入期间旋转、钻磨对管柱抗扭能力的要求;设计的酸溶开孔筛管,初始状态管体完全密封,完井液可循环至底端钻头,满足钻磨时冲洗钻头的要求,而注酸溶解可溶塞后管体变成带孔的筛管,又可满足储层改造和生产时大排量通道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承压、耐盐、耐碱和酸溶等试验验证了工艺的可靠性。现场应用表明,酸溶开孔筛管支撑完井工艺有效解决了破碎带难以穿越的问题,已在现场应用6井次,支撑管柱到位率100%。该工艺简单可靠、便于现场操作,且与传统工艺相比,单井提高时效53.6%,节约费用90.0%。该成果可为其他类似井选择完井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带 支撑完井 高抗扭 酸溶开孔筛管 可溶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萃取支撑液膜的构建及其在乳酸菌液态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晓宁 姜静雅 +3 位作者 曾剑华 王松 张兰威 公丕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9-17,共9页
利用碱中和解除乳酸胁迫是实现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重要方法,但过量的碱也会因渗透压的增加造成菌体死亡。因此,在无渗透胁迫的情况下,原位分离乳酸是解决乳酸抑制的根本方法。该研究评估了利用支撑液膜原位分离乳酸来实现保加利亚乳杆菌... 利用碱中和解除乳酸胁迫是实现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重要方法,但过量的碱也会因渗透压的增加造成菌体死亡。因此,在无渗透胁迫的情况下,原位分离乳酸是解决乳酸抑制的根本方法。该研究评估了利用支撑液膜原位分离乳酸来实现保加利亚乳杆菌sp1.1高密度培养的可行性。首先,利用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膜作为固体支撑膜,由食品源成分组成的天然低共熔溶剂(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NADES)作为载体,NaOH作为接收相,构建了支撑液膜原位萃取系统。结果表明,30%(体积分数)油酸/薄荷醇(体积比2∶1)支撑液膜对保加利亚乳杆菌sp1.1促生长效果最佳,活菌数是未萃取的4.62倍。油酸的羧基与乳酸的羟基或羧基之间的强氢键实现了乳酸的萃取,而薄荷醇则负责稳定NADES。与正常培养相比,支撑液膜萃取乳酸将pH值稳定在4.3以上(完全抑制pH值为4.2),使保加利亚乳杆菌sp 1.1得以持续生长,然而,膜稳定性问题阻碍了保加利亚乳杆菌sp1.1的进一步增殖。NADES萃取系统有望用于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高密度培养 乳酸萃取 乳酸抑制 支撑液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空心碳纳米球嵌入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钯纳米粒子作为甲酸氧化的高效电催化剂 被引量:2
9
作者 房越 杨富开 +2 位作者 曲微丽 邓超 王振波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3,共13页
低成本、高活性、耐久性好的高效电催化剂对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简单经济的方法,研究了以三维层状多孔结构嵌入氮掺杂石墨烯(NG)的氮掺杂空心碳纳米球(NHCN)负载Pd纳米粒子作为直接甲酸燃料电池催化剂... 低成本、高活性、耐久性好的高效电催化剂对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简单经济的方法,研究了以三维层状多孔结构嵌入氮掺杂石墨烯(NG)的氮掺杂空心碳纳米球(NHCN)负载Pd纳米粒子作为直接甲酸燃料电池催化剂。由于具有独特的氮原子掺杂三维互联层状多孔结构,Pd纳米颗粒尺寸较小的Pd/NHCN@NG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催化活性表面积、优越的电催化活性、较高的稳态电流密度和较强的抗CO中毒能力,明显超过传统的Pd/C、Pd/NG和Pd/NHCN催化剂对甲酸电氧化的催化性能。通过优化HCN/GO比,当HCN/GO质量比为1∶1时,Pd/NHCN@NG催化剂对甲酸的催化氧化性能最佳,其活性是Pd/C的4.21倍。本工作开发了一种优越的碳基电催化剂载体材料,为燃料电池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电氧化 氮掺杂中空碳纳米球 氮掺杂石墨烯 载体材料 三维互连层状多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为氢源硝基苯转移加氢合成对氨基苯酚
10
作者 王雨菲 贾宇 +3 位作者 张议升 薛伟 李芳 王延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21-4431,共11页
以UiO-66为前体,在N_(2)气氛下焙烧制备了ZrO_(2)@C,以其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了Pd/ZrO_(2)@C催化剂。以Pd/ZrO_(2)@C+SO_(4)^(2-)/ZrO_(2)为催化剂,对以甲酸(FA)为氢源、硝基苯(NB)转移加氢合成对氨基苯酚(PAP)的反应进行了研究。通... 以UiO-66为前体,在N_(2)气氛下焙烧制备了ZrO_(2)@C,以其为载体,利用浸渍法制备了Pd/ZrO_(2)@C催化剂。以Pd/ZrO_(2)@C+SO_(4)^(2-)/ZrO_(2)为催化剂,对以甲酸(FA)为氢源、硝基苯(NB)转移加氢合成对氨基苯酚(PAP)的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表征发现,Pd/ZrO_(2)@C载体中的ZrO_(2)为四方相ZrO_(2),包埋在无定形C中。随着ZrO_(2)@C在空气中焙烧温度的升高和焙烧时间的增加,其C含量和比表面积随之下降,同时Pd颗粒尺寸变大。Pd/ZrO_(2)@C催化剂中Pd以Pd^(0)和Pd^(2+)两种形式存在,且随着C含量的减少,Pd^(0)含量增加,Pd^(2+)含量减少;当Pd^(0)含量明显高于Pd^(2+),其对PAP的选择性明显下降。在140℃、反应6h的条件下,Pd/ZrO_(2)@C-200-4+SO_(4)^(2-)/ZrO_(2)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NB转化率为63.7%,PAP选择性为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加氢 载体 对氨基苯酚 甲酸 硝基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基复合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帆 梁凤玉 +3 位作者 肖奕葶 杨智博 王文婷 樊威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万能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别研究了纺丝液和凝固浴中导电填料对纤维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凝固浴掺杂法易将导电填料附着于纤维表面,所制备复合纤维的电导率为(421.19±75.14)S/cm,相较于纯PEDOT:PSS纤维提高了22.4%;复合纤维表面亲水性强,静态接触角为62.9°;PU封装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弯曲稳定性和耐水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纤维 聚(3 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石墨烯 银纳米线 湿法纺丝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负载纳米零价铁对镉污染农田水稻籽粒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鹏 张静 +4 位作者 王鸿辉 井江心 曾燕琼 陈铮 刘洋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2-740,共9页
为探究腐植酸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HA)对镉(Cd)污染修复过程中水稻籽粒营养物质合成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附络合-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种nZVI@HA材料,同时开展水稻盆栽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比较研究... 为探究腐植酸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HA)对镉(Cd)污染修复过程中水稻籽粒营养物质合成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吸附络合-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种nZVI@HA材料,同时开展水稻盆栽实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比较研究了nZVI@HA、纳米零价铁(nZVI)、腐植酸(HA)及nZVI与HA联合处理对Cd污染修复过程中水稻产量、籽粒中Cd含量及籽粒代谢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组含Fe^(0)处理均可提升水稻产量、降低水稻籽粒Cd的赋存水平。尤其是在nZVI@HA作用下,水稻产量显著提升至空白组的188%、籽粒Cd含量降至0.155 mg·kg^(-1),低于我国大米Cd限量标准(0.2 mg·kg^(-1),GB 2762—2022)。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各含Fe^(0)处理均可显著促进水稻籽粒倍他林生物合成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P<0.05且VIP>1);同时Cd污染修复过程中,水稻籽粒还可通过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及甘油磷脂代谢特异性响应nZVI@HA处理。研究表明,nZVI@HA可特异性作用于水稻籽粒代谢过程,提升水稻抗性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负载纳米零价铁 水稻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技术结合改进LSSVM的大米脂肪酸检测方法
13
作者 付娟娟 陈春茹 +1 位作者 黄珍琳 孙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目的:解决食品企业现有大米品质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性低和效率差等问题。方法:基于高光谱数据采集系统,提出一种结合改进细菌觅食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贮藏大米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改进的细菌觅食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 目的:解决食品企业现有大米品质检测方法存在的准确性低和效率差等问题。方法:基于高光谱数据采集系统,提出一种结合改进细菌觅食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贮藏大米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通过改进的细菌觅食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超参数(正则化参数和核参数)进行寻优,实现贮藏大米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通过试验分析其性能。结果:所提方法可以实现贮藏大米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决定系数为0.940 5,均方根误差为0.543 5,平均检测时间为1.12 s。结论:所提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性能,可用于大米品质的鉴别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脂肪酸 高光谱数据 细菌觅食算法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快速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体缺陷Pd@UiO-66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
14
作者 王栋 何耀辉 +13 位作者 周丹枫 关伟鑫 何亚军 冯启龙 王鹏 侯少文 陈欣辉 王奕星 苟焕其 郭锋浩 王梦闯 王天姿 刘金德 倪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4-1263,共10页
选择乙酸作为调节剂,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含有不同配体缺陷数量的UiO-66-xHAc载体,通过浸渍-反应法将金属Pd封装入UiO-66-xHAc中,得到了一系列Pd@UiO-66-xHAc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的反应性能。通过N2物理吸附-脱附、X射... 选择乙酸作为调节剂,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含有不同配体缺陷数量的UiO-66-xHAc载体,通过浸渍-反应法将金属Pd封装入UiO-66-xHAc中,得到了一系列Pd@UiO-66-xHAc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的反应性能。通过N2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热重分析(TG)等表征技术,发现改变乙酸用量时,配体缺陷数量会随着乙酸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同时催化剂的Lewis酸的强度和数量也随之线性增加。虽然增加乙酸用量能够提升乙醇的转化效率,但是过量的Lewis酸量反而会促进乙醚等副产品的生成。当使用Pd@UiO-66-50HAc催化剂时,在温度为250℃、压力为2 MPa、LHSV为4 h^(-1)的反应条件下,乙醇转化率可以达到60.1%,同时正丁醇的选择性达到40.5%,正丁醇的收率达到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正丁醇 UiO-66载体 配体缺陷 LEWIS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薄煤层蓄电池支架搬运车的研制及应用
15
作者 韩飞 王丽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1-217,共7页
针对防爆柴油机支架搬运车难以运输薄煤层液压支架的问题,通过分析支架搬运车在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多通道回撤工艺中的作用,确定了新型薄煤层蓄电池支架搬运车的功能参数,设计了与薄煤层支架相匹配的承载功能结构,分析了车辆轴荷分布特点... 针对防爆柴油机支架搬运车难以运输薄煤层液压支架的问题,通过分析支架搬运车在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多通道回撤工艺中的作用,确定了新型薄煤层蓄电池支架搬运车的功能参数,设计了与薄煤层支架相匹配的承载功能结构,分析了车辆轴荷分布特点及驱动模式适应性,设计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及电回馈制动系统,分析了大容量特殊型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指出了蓄电池的使用维护事项及提升续航里程的方法,介绍了车辆相关智能化配置及采用的先进技术。工业性试验表明,新型薄煤层蓄电池支架搬运车整车性能完全满足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支架搬运车 铅酸蓄电池 开关磁阻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电导检测离子排斥色谱法测定C_1~C_6脂肪族有机酸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艳 于泓 原小寓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597,共2页
建立了直接电导检测离子排斥色谱分离测定C1-C6脂肪族有机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方法。以Shim-pack SCR-102H色谱柱为分离柱,选用p-甲苯磺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考察了流动相中p-甲苯磺酸的浓度、流速、pH、色谱柱温... 建立了直接电导检测离子排斥色谱分离测定C1-C6脂肪族有机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方法。以Shim-pack SCR-102H色谱柱为分离柱,选用p-甲苯磺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考察了流动相中p-甲苯磺酸的浓度、流速、pH、色谱柱温度对分离和测定脂肪族有机酸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色谱条件为:0.2mmol/Lp-甲苯磺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流速1.2mL/min,柱温45℃。所测有机酸的检测限为0.03-0.99mg/L,相对标准偏差在2.3%以下(n=5),回收率为91.2%-105.6%,整个分析过程在28min内完成。该法用于白酒样品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排斥色谱法(ion-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IEC) 脂肪族有机酸(aliphatic carboxylic acids) p-甲苯磺酸(p-toluenesulfonic acid) 白酒(Chinese liqu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钛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孙亚萍 赵靓 +3 位作者 赵景联 侯永平 种法国 梁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4-558,共5页
采用浸渍法以TiO2为载体制备了固载型杂多酸光催化剂——H3PW12O40/TiO2,H8SiW12O42/TiO2,H7PMo12O42/TiO2。通过Hammett指示剂与紫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的酸度,分别考察杂多酸种类、浸渍时间、浸渍浓度、烧结方式、... 采用浸渍法以TiO2为载体制备了固载型杂多酸光催化剂——H3PW12O40/TiO2,H8SiW12O42/TiO2,H7PMo12O42/TiO2。通过Hammett指示剂与紫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的酸度,分别考察杂多酸种类、浸渍时间、浸渍浓度、烧结方式、烧结温度对催化剂酸度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和光催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杂多酸固载到TiO2的表面,得到了催化活性较TiO2更强的复合杂多酸光催化剂,其对酸性大红3R的降解率从纯TiO2的79%提高到91%。以磷钨酸水溶液浸渍TiO2,浸渍浓度为0.10mol?L?1,浸渍时间为28h,烘干温度为120℃,微波炉焙烧功率为650W,烧结时间为40min制得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在HPA-TiO2光催化系统中,杂多酸显著加速电子从TiO2表面到O2分子的传递,改变了TiO2光催化反应历程,从而提高光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载酸光催化剂 二氧化钛 杂多酸 光催化 酸性大红3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27
18
作者 叶天旭 张予辉 +2 位作者 刘京燕 马雪妮 张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磷钨酸为主催化剂,制备了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金属镧(La)改性。采用XRD、NH3-TPD、SEM等手段对La改性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对磷钨酸溶脱率的测定,考察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负载强度。将该... 以拟薄水铝石为载体、磷钨酸为主催化剂,制备了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金属镧(La)改性。采用XRD、NH3-TPD、SEM等手段对La改性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进行表征。通过对磷钨酸溶脱率的测定,考察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负载强度。将该催化剂用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己二酸的合成,考察其酸催化和氧化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磷钨酸的负载量为30%时,该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可重复使用7次,总的溶脱率为11.9%。在催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己二酸的合成反应中,产率分别达到85.6%和95%。该催化剂是一种负载强度高、酸催化和氧化催化性能均良好的环境友好型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薄水铝石 磷钨酸 负载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_(12)/SiO_2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金振兴 张庆勋 +1 位作者 刘连利 孙曙光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25-26,共2页
介绍了用12∶1 钨磷杂多酸(PW 12)和硅酸钠通过凝胶法制备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 12 /SiO2,并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差热以及酸强度测定。以对苯二甲酸(TPA)和2-乙基己醇(2-EH)为原料,用自备... 介绍了用12∶1 钨磷杂多酸(PW 12)和硅酸钠通过凝胶法制备固载杂多酸催化剂PW 12 /SiO2,并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红外光谱、差热以及酸强度测定。以对苯二甲酸(TPA)和2-乙基己醇(2-EH)为原料,用自备的PW 12/SiO2 催化剂催化酯化合成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与用硫酸催化合成DOTP相比,该催化合成方法具有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高、合成工艺简单以及无腐蚀和污染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 催化剂 杂多酸 苯二甲酸二辛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酸、阿魏酸:新的非肽类内皮素拮抗剂 被引量:90
20
作者 王峰 刘敏 +4 位作者 杨连春 王京媛 蔡庆 吕敏 李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评价桂皮酸类化合物咖啡酸和阿魏酸对内皮素(ET_1)生物效应的拮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拮抗ET_1的作用机理。方法用咖啡酸与阿魏酸腹腔注射及静脉注射给药后观察其对ET_1致小鼠急性死亡以及对大鼠升压效应、对离体主动脉条的收缩效应的... 目的评价桂皮酸类化合物咖啡酸和阿魏酸对内皮素(ET_1)生物效应的拮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拮抗ET_1的作用机理。方法用咖啡酸与阿魏酸腹腔注射及静脉注射给药后观察其对ET_1致小鼠急性死亡以及对大鼠升压效应、对离体主动脉条的收缩效应的拮抗作用 ;口服给药后考察其对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_盐高血压大鼠ET_1的作用 ,并对DOCA_盐高血压动物模型ET_1血浆浓度、血压和动物体重变化及心血管组织增生的影响 ;对ET_1、c_fos、热休克蛋白(HSP70)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咖啡酸和阿魏酸腹腔注射给药后能显著延长ET_1致小鼠急性死亡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该作用具剂量依赖性 ;静脉注射给药后能拮抗ET_1引起的正常大鼠升压效应 ;在离体器官上可观察到咖啡酸与阿魏酸能拮抗ET_1的缩血管效应 ;咖啡酸和阿魏酸长期口服给药能降低DOCA_盐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对心脏和血管的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降低血浆中ET_1的浓度并可减少ET_1引起的c_fos、HSP70mRNA基因表达的增加 ;放射性受体 -配体结合实验表明 ,咖啡酸和阿魏酸可竞争性地抑制ET_1与其受体结合。结论咖啡酸和阿魏酸为新的非肽类ET_1拮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咖啡酸 阿魏酸 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