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人才培养如何适配社会需求
1
作者 屈西西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I0007,共10页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进,大学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理论分析,科技范式的深刻、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不断推进,正共同塑造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合...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演进,大学在社会中的组织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理论分析,科技范式的深刻、知识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不断推进,正共同塑造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合力,要求高校培养“智能人”“复合人”和“创新人”。但高校内部却显现课程改革滞后、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教师传统思维定势重等突出问题。为了匹配社会需要,高校应加快构建课程知识图谱,提供动态育人资源,增加跨学科评价维度,推动人才复合发展,探索多重支持方式,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人才培养 供需匹配逻辑 拔尖创新人才 社会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辛本禄 耿晶晶 朱成峰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 如何将“冰雪热”更好地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突破产业创新难关成为关键。借助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等视角,探析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的逻辑、模型和运行机制。首先,系统的建构根植于产业联合互融、资源协同整合、系统有机演化3个底层逻辑。其次,政府、冰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消费者等创新种群相互作用,结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群落,并与创新环境共生共演,共同构成系统的整体架构。最后,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稳定均衡的生态机制,包括通过供需循环机制激发可持续价值,基于竞合共生机制建立稳定的结构基础,利用创新驱动机制实现整体跃迁升级,借助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制度保障,4种机制协同发力,推动系统内生性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企业 冰雪产业 政产学研用 供需循环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研究——我国31个省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滋阳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9,共15页
本研究从高校创新策源潜力概念出发,探明其维度划分与要素组成,构建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体系。选用我国31个省份截面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创新策源潜力可划分为高校创新策源供给侧资源潜力、高校创... 本研究从高校创新策源潜力概念出发,探明其维度划分与要素组成,构建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体系。选用我国31个省份截面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高校创新策源潜力可划分为高校创新策源供给侧资源潜力、高校创新策源贯通侧生产潜力和高校创新策源需求侧支撑潜力3个子系统;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创新策源潜力评价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构成;高、中、低潜力省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南北均衡、三核蔓延”,该分布特征与省域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我国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推动新学科、新知识、新人才、新技术、新岗位、新业态、新市场持续涌现,助力高潜力省份持续进阶、中潜力省份寻求特色、低潜力省份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创新策源潜力 高校创新策源供给侧 高校创新策源贯通侧 高校创新策源需求侧 创新策源潜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创新下产学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殷辉 陈劲 谢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5-190,共6页
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开放式创新下产学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和高校均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与合作创新收益的增值系数及企业的合作投入成本正相关,与合作的风险系数及高校... 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建立企业和高校之间合作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开放式创新下产学合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和高校均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与合作创新收益的增值系数及企业的合作投入成本正相关,与合作的风险系数及高校的合作投入成本负相关,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当创新成果商业化收益分享比例达到一定值时,企业和高校相互合作的可能性最大。在此基础上,从博弈主体、政策环境和知识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激励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知识供应链 产学合作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52
5
作者 张宝君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39,共7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业态,文章在从供给生态分散疏离、供给模式统一僵化、供给方式单一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业态,文章在从供给生态分散疏离、供给模式统一僵化、供给方式单一刻板、供给资源难以共享等方面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无效供给和冗余等问题进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切性、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供给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实反思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品供应链创新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泽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72,共8页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产品供需失衡、企业创新弱、人才资源匮乏等是文化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传统供应链模式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科技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用智能型文化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来解决文化产...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产品供需失衡、企业创新弱、人才资源匮乏等是文化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传统供应链模式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科技与协同创新理论,提出了用智能型文化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来解决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相关问题。该模式具有多主体合作性、信息化共享性、非线性协同性的特征,同时动力、整合与协调三方合力机制能够使其高效协同运作,进而实现文化产品对市场的有效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 人工智能 协同服务平台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供给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云丽 樊治辰 陈彤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4-256,291,共4页
结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方法,以调整供需结构、释放内生动力为目的,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入手,提出应该加强统筹,杜绝重复、低效、无用供给;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挖掘现有资产使用... 结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践,探索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方法,以调整供需结构、释放内生动力为目的,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入手,提出应该加强统筹,杜绝重复、低效、无用供给;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挖掘现有资产使用效能;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国有资产使用、处置规范;规范审批流程,设置审批权限,做好基层初审工作;明确评估定价、完善公开招标、制定统一合同;统一平台,加强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入手,提出应该夯实基础,优先满足教学科研;加强引导,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管理,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期可以对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适应新常态对高校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供给侧改革 资产清查 创新创业 科技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梳理与演化框架构建 被引量:8
8
作者 邓程 杨建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1,共9页
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对58篇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理论视角整理,并对现有该领域四大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分类并阐述;针对现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对58篇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领域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理论视角整理,并对现有该领域四大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分类并阐述;针对现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创新研究不足,从产业技术能力结构视角出发构建了"官产学研"合作创新背景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动态演化框架。以期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并为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共性技术 合作创新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动态演化框架 供给与扩散 专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释义、互动关系与动力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哲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8,共10页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 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表达了多元主体间正相关的因果效应及“协同产生有序、有序引导结构和结构决定效能”的逻辑演进,两者的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自适应解释、价值增值机理和创新生态影响。目前,我国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缺口”始终存在,从而产生人力资源错配及供给失调等问题;大学学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衔接性不够、契合度不高,欠缺科学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机制;大学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显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亟需再调适和再深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效益偏低,科研R&D边际化现象明显。为此,我国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深化大学人才供给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的契合贯通;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合力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扩散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战略性新兴产业 协同学 协同创新 供给侧改革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楚刁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145,共10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本文利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显著促进中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本文利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时空异质性分析发现,自2016年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内生动力;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通道,缩小各地区发展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学研协同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美青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7-39,共3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实践推进方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供给侧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供给;培育"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实践推进方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体系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供给侧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供给;培育"大思政"课程体系,优化育人内容供给;拓展时空维度,创新育人平台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课程体系 供给侧改革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朝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6-170,共5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着眼于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其基本理念、方式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内容质量供给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需求偏好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着眼于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其基本理念、方式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内容质量供给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需求偏好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成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理、学理、哲理、原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多重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共6页
科学平衡的人才培养结构、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为充分的就业,则是新经济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向度围绕育人功能展开... 科学平衡的人才培养结构、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期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实现更高质量和更为充分的就业,则是新经济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向度围绕育人功能展开,通过回归育人本质、夯实育人基础、精准育人方位、优化育人流程,促进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供给不断提质、人才核心素养全面增强、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完善。从高校本身而言,应着力打造道理、学理、哲理、原理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就是要聚集高层次人才供给,把道理弄清;立足类型化人才培养,把学理弄透;校准新时代育人导向,把哲理弄实;着眼创新性人才素养,把原理开通,不断提升高校人才供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人才培养 供给侧改革 道理、学理、哲理、原理四位一体 育人体系 高层次人才 类型化人才 育人导向 创新性人才 人才供给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