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智能灌溉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伟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5期50-53,共4页
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该文基于RISC-V架构,设计了一种农业智能灌溉系统,以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系统结合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状态,通过RISC-V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自动调... 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该文基于RISC-V架构,设计了一种农业智能灌溉系统,以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系统结合传感器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状态,通过RISC-V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精准灌溉,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节水效果。结果表明,该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C-V架构 农业智能灌溉 精准灌溉 土壤湿度监测 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柴达木盆地大格勒灌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与监测点优化布置研究
3
作者 刘得俊 赵显昊 赵厚祯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149-155,172,共8页
为了探析农田精准灌溉中土壤水分监测点的空间关系,确定土壤水分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以柴达木盆地大格勒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莫兰指数工具和空间插值方法,在灌区大田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试验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探... 为了探析农田精准灌溉中土壤水分监测点的空间关系,确定土壤水分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以柴达木盆地大格勒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莫兰指数工具和空间插值方法,在灌区大田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试验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探索试验区土壤水分监测点的合理空间布局和数量。根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土壤水分监测点应布设在土壤含水率平均值的位置,土壤监测深度应控制在0~40 cm,监测点的间距应控制在299 m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该灌区土壤水分监测点的布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大格勒灌区 土壤水分 监测 优化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金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15,共4页
针对我国农业用水效率较低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进行应用研究,旨在根据土壤的墒情状态制定农田灌溉方案,达到节水的目的。该系统主要组成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了对土壤墒情进行准确的预测,采用物联网技术对... 针对我国农业用水效率较低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进行应用研究,旨在根据土壤的墒情状态制定农田灌溉方案,达到节水的目的。该系统主要组成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为了对土壤墒情进行准确的预测,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为了验证该监测系统的性能,采用实际的土壤墒情数据对系统进行训练并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对土壤墒情进行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灌溉 物联网技术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墒情预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墒补灌模式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邢晓飞 宋付朋 +3 位作者 王祥峰 杨志峰 王文杰 秦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黄淮海区域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智能光伏灌溉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尚哥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2期29-31,34,共4页
为了达到实现节水和自动化灌溉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通过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作为核心,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YL-69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实时监测土壤状态,结合雨水感应系统智能调节灌溉策略,达到精... 为了达到实现节水和自动化灌溉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通过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作为核心,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YL-69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实时监测土壤状态,结合雨水感应系统智能调节灌溉策略,达到精准灌溉和资源节约的目标。系统的电源部分采用光伏板供电,配合18650锂电池存储,确保系统的连续运行与环境友好性。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灌溉逻辑的自动判断与执行,适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家庭花园及小型农场,具有明显的环保意义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M32微控制器 智能灌溉 光伏供电 土壤湿度监测 土壤温度监测 光照强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集雨与限量补灌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李巧珍 李玉中 +2 位作者 郭家选 刘晓英 徐春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0,共6页
依据北京昌平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和限量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限量补灌明显的增加了田间土壤水分和耗水量,1.6m土层耗水量比对照增加45.8%,比覆膜增加29%~39%,产量是对照的1.63~1.95倍,比单纯... 依据北京昌平2005-2006年冬小麦田间试验,探讨覆膜集雨和限量补灌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限量补灌明显的增加了田间土壤水分和耗水量,1.6m土层耗水量比对照增加45.8%,比覆膜增加29%~39%,产量是对照的1.63~1.95倍,比单纯覆膜增产32%~58%,结合覆膜比单纯补灌略增加上层土壤水分,但产量效应不明显;在覆膜面积占种植面积40%,降雨是常年水平一半的条件下,覆膜集雨提升上层土壤水分,降低深层土壤水分,1.6m土层耗水量较对照增加3.68%~12.23%,且对深层水的利用是对照的1.55~1.69倍,小麦抗旱能力增强,增产63%~95%,1m土层水分生产效率提高55.8%~73.8%;在都有覆膜的前提下,追肥比早秋施肥和一次基肥更好地保持了苗期土层水分。总体来看,覆膜结合补灌追肥和限量补灌措施抗旱增产效果显著,值得在华北地区旱地农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土壤含水率 覆膜集雨 冬小麦 限量补灌 耗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GPRS、GPS、ZigBee的土壤水分移动监测系统 被引量:45
8
作者 邓小蕾 李民赞 +2 位作者 武佳 车艳双 郑立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0-135,共6页
为了实现土壤水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可视化与上传,开发了移动式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系统由集成ZigBee协调器、GPS模块、GPRS模块的PDA和基于ZigBee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移动节点组成。ZigBee模块主要用于PDA和移动传感器节点间的无线通... 为了实现土壤水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可视化与上传,开发了移动式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系统由集成ZigBee协调器、GPS模块、GPRS模块的PDA和基于ZigBee的土壤水分传感器移动节点组成。ZigBee模块主要用于PDA和移动传感器节点间的无线通信,使PDA能无线获取土壤水分传感器信息,并能控制传感器供电电源的通断。GPS模块用来实时获取传感器的位置信息,为绘制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分布图以及为精细灌溉决策系统提供支持。GPRS模块用来将绑定的节点号、经纬度信息、土壤水分信息通过TCP/IP协议上传至互联网远程上位机,以实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远程监测。系统既能在PDA内存储信息又能上传互联网,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和可视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实时准确远程传输测量数据,内嵌软件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分布图可有效指导精细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系统 土壤水分 GPS ZIGBEE GPRS 精细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1640,共10页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1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W0和W2处理最低,W0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为W2处理显著低于W1处理,W0、W1、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1>W3>W2>W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和W1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W2和W3处理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3)W0处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低;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W1处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最高。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籽粒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年度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利用、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W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度补灌量分别为43.83 mm和13.7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迟拔节水及其灌水量对小麦耗水量和耗水来源及农田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红光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3-1191,共9页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墒补灌后0~140cm土层能够达到目标含水量。相同补灌时期,随补灌水平的提高,拔节至开花阶段日耗水量增大,0~120cm土层贮水消耗量减小,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相同补灌水平,由拔节期推迟至拔节后10d补灌则麦田日耗水量减小,挑旗期日耗水量增大,拔节至开花阶段8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亦增加,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不变;灌浆初期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降低,株间蒸发量增加;公顷穗数降低,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在拔节后10d补灌至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开花期补灌至70%(2007—2008年度)是兼顾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耗水量 株间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不同品种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黄玲 高阳 +5 位作者 邱新强 李新强 申孝军 孙景生 巩文军 段爱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99-108,共10页
为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于2010-2012两个生长季选取河南中北部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7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三个水分处理下(W0,返青后不灌水;W1,拔节... 为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于2010-2012两个生长季选取河南中北部建国以来不同年代的7个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三个水分处理下(W0,返青后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W2,拔节和灌浆期分别灌水),研究了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更替过程中,冬小麦总耗水和土壤贮水消耗与年代差异不显著,而受降雨和灌溉影响较大。从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90年代及以后的冬小麦品种千粒重在41g以上,明显高于早期品种。两年生长季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58.4%和41.8%,平均每次更替增加396和362kg/hm2;收获指数增加37.0%和18.0%,平均每次更替增加0.2和0.1;WUE增加55.3%和40.8%,平均每次更替增加0.11和0.10kg/m3。现代品种源、库关系得到改善,千粒重大幅度增加和收获指数增加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籽粒产量和WUE由品种和水分互作效应决定,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可明显提高籽粒产量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水分 冬小麦 农艺性状 耗水特性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土壤墒情监控系统 被引量:90
12
作者 胡培金 江挺 赵燕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0-234,共5页
为了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针对传统有线网络采集布线复杂和成本高的缺点,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网络和CC2430MCU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综合了Zigbee无线网络自行组网、自行愈合和超低功耗的优点,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能... 为了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针对传统有线网络采集布线复杂和成本高的缺点,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网络和CC2430MCU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该系统综合了Zigbee无线网络自行组网、自行愈合和超低功耗的优点,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能实时监测和记录土壤墒情信息,为进一步制定节水灌溉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丢包率低,能及时准确的监控土壤墒情信息,并将土壤含水率维持在适合植物生长的最佳含水量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更精准的自动灌溉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2430 土壤墒情 ZIGBEE 监控系统 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段文学 张永丽 +1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09-1317,共9页
在田间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J22)和大穗型品种潍麦8号(WM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70%,开花期70%);W2(拔节后8 d 70%,开花后8 d 70%)。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两个小麦品... 在田间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J22)和大穗型品种潍麦8号(WM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70%,开花期70%);W2(拔节后8 d 70%,开花后8 d 70%)。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两个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品种灌水处理在成熟期子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W0)。济麦22 W2处理的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分配的比例、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运量和转移率高于W1处理,潍麦8号则表现相反。2)两品种W2在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高于W0和W1处理。济麦22各处理的总耗水量均低于潍麦8号,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高于潍麦8号;W2处理下,灌水量和降水量占总耗水量比例高于潍麦8号。3)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2和潍麦8号分别为W2和W1处理获得各品种较高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济麦22各处理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潍麦8号,是兼顾高产和节水的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小麦品种 耗水特性 氮素分配与转运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根区水分对春小麦根系分布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冀川 徐雅丽 +2 位作者 高山 韩秀峰 徐翠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通过小区滴灌根区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亏缺、丰水、适水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根系特征的垂直分布、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扬花是滴灌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其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在... 通过小区滴灌根区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亏缺、丰水、适水不同水分处理对春小麦根系特征的垂直分布、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扬花是滴灌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其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呈y=A×e-Bx的负指数递减趋势。不同根区水分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分布有显著影响,亏缺处理深层土壤根量比例较高,但总根干重明显下降;丰水处理根量最大,但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易产生倒伏,且同化物向穗器官分配比例较低;适水处理根系分布较为合理,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密度在灌浆期保持较高水平,根功能期延长,单穗重和WUE明显高于限量处理和过量灌溉处理,产量最高。通过滴灌控制小麦根区水分状况,可以实现以水调根,促进小麦高产形成并获得较高的效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根区水分 根系分布 产量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郭增江 于振文 +3 位作者 石玉 赵俊晔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38,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处理(D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D2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开花后7 d和14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气孔限制值低于其他处理;D2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分配对籽粒的贡献率亦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度D2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367.4 kg hm–2和9727.5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D2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是同步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宓文海 江荣风 +3 位作者 刘全清 王洪亮 黄文超 张宏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最小;同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比较,滴灌处理要小于漫灌;冬小麦根系主要聚集在0~40 cm土壤层;滴灌处理的表层冬小麦根量要显著多于漫灌处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滴灌处理的减少趋势更快;3个处理对冬小麦扬花期生物量、SPAD值、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都无显著性差异;充分滴灌下的小麦穗数要显著高于适量滴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小麦 漫灌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5
17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5,共9页
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35.41°N,116.41°E)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灌水的W... 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35.41°N,116.41°E)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灌水的W0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低,W1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显著高于W2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开花前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开花后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均为W0>W3>W2>W1,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W1>W2>W3>W0;W1处理在灌浆末期保持较高灌浆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增加粒重;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生长季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综合两年结果,W1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其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设计0~140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和70%,在两个小麦生长季中,通过测墒,分别补充灌水43.8mm和13.8mm,灌溉水和降水的利用效率最高,并获得了最高籽粒产量,分别为8837.8kghm?2和9040.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含水量 节水灌溉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塬麦田渗灌补水技术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永平 董忠义 +2 位作者 董孟雄 王娇娟 牛西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3-78,共6页
旱地干旱年型下,在关键时期采用地下渗灌补水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渗灌、不同渗水量及埋管深度与土壤水分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分析表明,小麦孕穗期,冬渗土壤水分经下渗后积聚在100cm~150cm土层,比对照高3.41个... 旱地干旱年型下,在关键时期采用地下渗灌补水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渗灌、不同渗水量及埋管深度与土壤水分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分析表明,小麦孕穗期,冬渗土壤水分经下渗后积聚在100cm~150cm土层,比对照高3.41个百分点;而春渗多积聚在20cm~50cm土层,比对照高2.25个百分点。由于根系密集层与水分积聚层基本吻合,因此有利于小麦抽穗时期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春渗小麦比对照增产33.7%。不同渗水量试验,以每公顷渗水300m3的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明显,比对照增产27.3%;渗灌埋管深度由浅到深,水分下渗规律也呈同样趋势,根据小麦发育需水规律,以埋深20cm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渗灌 旱垣 土壤水分 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棉田土壤水分测点最优布设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申孝军 孙景生 +3 位作者 张寄阳 王景雷 李明思 杨贵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5,共6页
为寻求滴灌棉田土壤剖面水分测点的最优布设方案,2009年在棉花生育期内采用取土烘干法对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剖面内不同观测点垂直方向上各层次土壤含水率... 为寻求滴灌棉田土壤剖面水分测点的最优布设方案,2009年在棉花生育期内采用取土烘干法对膜下滴灌棉田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连续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剖面内不同观测点垂直方向上各层次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R型谱系聚类法对剖面内各观测点8个土壤层次的土壤含水率变量进行分类,筛选出适合膜下滴灌棉田墒情观测的土壤水分测点布设方案。最后利用2007年试验数据对提出的水分测点布设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距滴灌带0 cm、32.5 cm和50 cm处3个观测点,各观测点垂直方向上0~10 cm、20~30 cm、40~50 cm和60~80 cm深处4个层次12个测点的土壤含水率能较好地反映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信息,可作为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探头的布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土壤含水率 水分探头 墒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许骥坤 石玉 +2 位作者 赵俊晔 张永丽 于振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1,329,共6页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量节水灌溉),依据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墒补灌,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和70%(W1),70%和70%(W2)以及75%和70%(W3),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ck相比,W2处理灌水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2)2个小麦生长季W2对80—16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显著高于Wck处理,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3)W2灌浆期棵间蒸发量显著低于Wck处理,降低了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利于高效利用灌溉水;(4)2个小麦生长季试验结果表明,W2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ck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水分利用特征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