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ction of cellulose with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ethanol 被引量:2
1
作者 钱学仁 李坚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95-198,共4页
Cotton cellulose was extracted with ethanol in sub-and supercritical states dynamically. The degree of conversion was 95.4% and the extract yield was 55.2% when cotton cellulose was non-isothermally extracted with eth... Cotton cellulose was extracted with ethanol in sub-and supercritical states dynamically. The degree of conversion was 95.4% and the extract yield was 55.2% when cotton cellulose was non-isothermally extracted with ethanol from 20°C to 400°C. From an engineering standpoin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200°C to 320°C, the rate of extract formation could adequately be described by a second-order reaction kinetics equation with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105.3 kJ/mol and the pre-exponential factor of 3.53×107 s?1. With the non-isothermal experimental technique, it was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kinetic parameters; conversion degree and extract yield by one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OSE ETHANOL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组分含量影响规律研究
2
作者 杨棽垚 杨二龙 +2 位作者 戚志林 严文德 孔德煜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scMTF)组分含量特征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目前其影响规律不明。为此,通过文献研究获得大量超临界水环境下的有机物气化产物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分析scMTF组分含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反应原料类型和反应温度对s...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scMTF)组分含量特征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目前其影响规律不明。为此,通过文献研究获得大量超临界水环境下的有机物气化产物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分析scMTF组分含量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反应原料类型和反应温度对scMTF组分含量的影响有一定关联。对于不同类型原料,分子量越大越难以裂解,当反应温度低于使原料完全裂解的温度阈值时其影响显著,反之则其影响大幅减弱;对于同类型原料,当反应温度低于某一阈值时其影响显著,而高于此阈值时其影响大幅减弱。2)原料质量分数、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类型对scMTF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3)催化剂质量分数对scMTF组分含量的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组分含量特征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反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不同极性药物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维维 舒伟 顾文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为应用高效、绿色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制备性能优良的保健类粘胶织物,通过负载不同极性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制备粘胶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热重差热综合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表征和分析经处理后... 为应用高效、绿色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制备性能优良的保健类粘胶织物,通过负载不同极性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制备粘胶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热重差热综合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表征和分析经处理后粘胶织物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变化。结果发现:2种药物在粘胶纤维表面的分布形态均为小颗粒,相较白藜芦醇,烟酰胺在纤维表面的分布量更多;2种药物的负载均使得纤维分子链间氢键强度有一定下降,但并未改变其化学结构;极性更强的白藜芦醇对纤维结晶区的影响更加显著,负载2种药物后,粘胶纤维结晶度从41.37%分别下降至29.28%、23.37%;2种药物的负载使得粘胶纤维热降解性能均有轻微下降;药物的负载并未改变粘胶织物拉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烟酰胺 白藜芦醇 粘胶织物 结晶度 热降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春沟区块页岩气超临界CO_(2)增能压裂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余前港 荣双 +4 位作者 毛国扬 崔连文 彭根博 向传刚 王旭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3,共7页
目的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指导现场应用,亟需明确超临界CO_(2)压裂的起裂压力和裂缝扩展规律。方法考虑压裂过程温度变化对CO_(2)物性的影响以及岩石中的热应力作用,建立热流固耦合超临界CO_(2)压裂模型。探究了... 目的目前,超临界CO_(2)压裂应用前景广阔,为更好地指导现场应用,亟需明确超临界CO_(2)压裂的起裂压力和裂缝扩展规律。方法考虑压裂过程温度变化对CO_(2)物性的影响以及岩石中的热应力作用,建立热流固耦合超临界CO_(2)压裂模型。探究了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逼近角以及CO_(2)注入温度对裂缝起裂的影响。结果在阳春沟Y井开展的现场试验表明:与水力压裂相比,超临界CO_(2)压裂可以明显降低裂缝起裂压力,即使在高水平应力差下,仍可以获得复杂的裂缝形态;天然裂缝逼近角增大,起裂压力随之增大,裂缝复杂程度增加;CO_(2)注入温度与地层温差越大,热应力作用越明显,裂缝形态越复杂。结论现场应用显示注入前置超临界CO_(2)可以有效降低起裂压力,有利于提高后续水力压裂的缝内净压力,增强储层改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 热流固多场耦合 热应力 相场模型 阳春沟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碳氢燃料流动不稳定的频域分析与数值模拟
5
作者 靳一超 吴坤 +1 位作者 陆阳 范学军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再生冷却通道中的流动失稳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热防护技术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研究超临界碳氢燃料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不稳定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及流体物性近似,发展了高效的一维瞬态模拟方法;同时,基于小扰动假设,进一步提出了用... 再生冷却通道中的流动失稳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热防护技术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研究超临界碳氢燃料在冷却通道中的流动不稳定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及流体物性近似,发展了高效的一维瞬态模拟方法;同时,基于小扰动假设,进一步提出了用于预测稳定行为的频域分析方法。通过相关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时域和频域方法的综合分析,沿内特征曲线讨论了主要失稳类型,重点分析了受密度波及Ledinegg不稳定共同影响的复合不稳定性。随后,进一步分析了工作压力和入口温度对稳定特性的耦合影响,并基于N_(tpc)-N_(spc)空间划分了稳定区域。研究发现,复合不稳定、Ledinegg不稳定以及密度波不稳定,随入口温度升高而相继消失。Ledinegg不稳定及密度波不稳定的稳定边界在N_(tpc)-N_(spc)空间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复合不稳定性的区域在较高的压力下略有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热防护 碳氢燃料 超临界流体 流动不稳定 瞬态模拟 频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及物性变化特征
6
作者 杨棽垚 杨二龙 +2 位作者 戚志林 严文德 徐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I0007,I0008,共13页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过程中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规律认识不清。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不同条件下的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模拟,结合实验和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时间和原料比例的变化规律,分析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变化对流体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相近条件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具有较高准确性;反应温度、反应压力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柴油质量分数越高,原料完全反应时间越长;反应温度、压力对完全反应后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各组分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柴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柴油质量分数越高,热流体中二氧化碳和氮气质量分数越高,水质量分数越低;在反应未完全时,反应时间对热流体物性的影响较显著,反应初始至结束的流体密度降幅为8.19%,流体比焓降幅为49.85%,在反应完全后,反应原料比例对热流体物性影响较大,原料柴油质量分数由8.39%上升至25.14%,流体密度增幅为7.82%,流体比焓降幅为10.58%。该结果为开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规律研究及热流体发生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发生规律 热流体物性 ReaxFF反应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稠油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选择和性能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高建强 孙鑫 +2 位作者 曲振肖 邢海坤 薛楠楠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02-2007,共6页
选取R123、R134a、R152a、R22和R245fa 5种有机工质作为候选工质进行太阳能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膨胀机出口工质过热度一定时,太阳能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热效率高于亚临界工况,且R123在系统热效率方面表现出比... 选取R123、R134a、R152a、R22和R245fa 5种有机工质作为候选工质进行太阳能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膨胀机出口工质过热度一定时,太阳能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的热效率高于亚临界工况,且R123在系统热效率方面表现出比其他工质更加明显的优势,是一种较理想的有机工质。以R123为例,蒸发器出口温度一定时,随着蒸发压力的升高,有机朗肯循环的工质流量不断增大。蒸发压力一定时,随着蒸发器出口温度的升高,工质流量不断减小,循环热效率先增后减,存在一个最佳的蒸发器出口温度,此时循环热效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 太阳能 有机工质 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渣油及其超临界抽余油热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春媚 刘晨光 梁文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16,共9页
对大庆、大港、孤岛、胜利4种减压渣油及其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得到的不同抽出程度的脱油沥青,共20种样品,测定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四组分组成、平均分子量和红外光谱,计算了它们的平均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所得数据跨越幅度之大... 对大庆、大港、孤岛、胜利4种减压渣油及其经超临界流体萃取分馏得到的不同抽出程度的脱油沥青,共20种样品,测定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四组分组成、平均分子量和红外光谱,计算了它们的平均结构参数。结果表明,所得数据跨越幅度之大是用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这为研究渣油的热转化行为提供了基本保持其原始体系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油样。在容积为100ml的高压釜内,在410℃、1h条件下对上述原料的热转化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原料的裂化转化率不仅取决于其氢碳比,还与其中的硫含量和氮含量有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可得到相关性相当好的经验关联式。同时还发现,对于同一种油源的系列油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其裂化转化率无例外地都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并不随其抽出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还表明,油样的缩合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其氢碳比,并得到了相关性较好的经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渣油 超临界流体抽提 热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制备中间相沥青泡沫炭及其导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辛诚 吕永根 +1 位作者 杨常玲 潘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0-52,共3页
以奈系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在初始压力2.0~4.0MPa的范围内,利用甲苯作为超临界溶剂制备中间相沥青基泡沫,并经氧化炭化和石墨化获得了三维网状结构的泡沫炭,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导热测定仪分析了泡沫碳的结构和导热性能,研究了... 以奈系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在初始压力2.0~4.0MPa的范围内,利用甲苯作为超临界溶剂制备中间相沥青基泡沫,并经氧化炭化和石墨化获得了三维网状结构的泡沫炭,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导热测定仪分析了泡沫碳的结构和导热性能,研究了泡沫炭结构与其导热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所制备得到的泡沫炭泡孔结构和孔分布的不同对导热系数影响较大,在2350℃下石墨化后导热系数达到42(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炭 超临界流体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向心透平设计与热流固耦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攀 温玉聪 +4 位作者 娄聚伟 杨培军 周林 张瑜 王江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3-94,共12页
为了适应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的需求,本文在1 MW功率等级SCO_(2)向心透平设计基础上,通过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RANS)的方法开展了透平流道内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透平的变工况性能,研究了叶顶间隙... 为了适应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的需求,本文在1 MW功率等级SCO_(2)向心透平设计基础上,通过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RANS)的方法开展了透平流道内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透平的变工况性能,研究了叶顶间隙的大小对流动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热流固耦合方法,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与透平叶轮的实际运行条件,施加相应热载荷与气动载荷,并考虑到轮背泄漏流引起的轴向推力,开展了透平动叶轮的运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透平的等熵效率达到83.53%,输出功率达到1188.57 kW,所设计的透平具有良好的变工况性能;采用TC4钛合金制造的透平叶轮的最大总形变为0.570 mm,其中最大轴向形变为0.303 mm,叶轮结构的内部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本文的工作可为未来兆瓦级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的透平研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向心透平 热流固耦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转子热应力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长春 杨明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194,共3页
通过引入高压缸的少量低温蒸汽,可对中压前几级转子进行局部冷却,以降低这些区域工作温度,但同时也会造成叶根、轮缘及动叶片各部分有较大的温度梯度,产生热应力,对转子的强度寿命造成较大的威胁。采用"流-热-固耦合"的方法,... 通过引入高压缸的少量低温蒸汽,可对中压前几级转子进行局部冷却,以降低这些区域工作温度,但同时也会造成叶根、轮缘及动叶片各部分有较大的温度梯度,产生热应力,对转子的强度寿命造成较大的威胁。采用"流-热-固耦合"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有冷却和无冷却情况下转子的热应力,在有冷却情况下转子的强度寿命考核应考虑转子热应力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汽轮机 流-热-固耦合 转子热应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温度对羊毛纤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志金 龙家杰 +3 位作者 毕潇平 钱静 蒋耀兴 程安康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1,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WAXS)、红外光谱(FI-IR)和热重分析(TG-DTG)法,探讨了在超临界CO2流体介质中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的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的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羊毛纤维外覆... 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WAXS)、红外光谱(FI-IR)和热重分析(TG-DTG)法,探讨了在超临界CO2流体介质中处理温度对羊毛纤维的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和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的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羊毛纤维外覆鳞片梢部出现明显破损,其可见高度、厚度和覆盖密度降低;纤维中α-螺旋、β-折叠结晶和纤维结晶度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同时超临界CO2流体对纤维晶体有膨化迹象;纤维大分子链段中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得到增强,且随处理温度提高,纤维大分子链段构象由α-螺旋向β-折叠转变明显,纤维鳞片层中部分胱氨酸的二硫键有氧化或酸解断裂现象;羊毛纤维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羊毛纤维 表面形态 聚集态结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发生及地下原位转化开采重质油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秋阳 金辉 +3 位作者 徐加陵 彭智勇 王晔春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45,共15页
稠油和低成熟页岩等重质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其低流动性和高干酪根含量导致难以高效开采,针对现有注蒸汽等方法存在采收率低、加热效率差和热流体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以超临界水热化学转化为核心的重质油原位转化开采新思路,基于超临界水... 稠油和低成熟页岩等重质油资源潜力巨大,但其低流动性和高干酪根含量导致难以高效开采,针对现有注蒸汽等方法存在采收率低、加热效率差和热流体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以超临界水热化学转化为核心的重质油原位转化开采新思路,基于超临界水独有的高溶解性、高扩散性和高反应性,采用油田有机废液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气化与氢氧化原理生产超临界多元热流体,并将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注入地层加热储层、同时原位转化稠油和干酪根生成轻质油气,通过超临界混相驱大幅提高采收率,从而实现了高效、清洁、低成本的热流体生成、储层加热转化与油气高效采出。研究结果表明,油田有机废液碳转化率超98%,稠油岩心驱替效率超97%,单井4轮次吞吐效率超75%,低成熟页岩有机质生烃制油气有机碳转化率达60%。该技术的突破可对变革传统重质油开发方式、保障我国油气能源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超临界水 多元热流体 原位转化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转氨酶在CO_2超临界流体介质与水相介质中对胶原交联作用对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炼 程海明 +3 位作者 陈敏 廖隆理 贺贤贤 李志强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1,共6页
探讨了CO2超临界流体(SFC-CO2)介质中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对胶原的交联作用,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胶原交联效果,并与常规水相介质条件下的酶催化胶原交联反应作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SCF-CO2介质中TGase催化胶原的交联反... 探讨了CO2超临界流体(SFC-CO2)介质中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对胶原的交联作用,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胶原交联效果,并与常规水相介质条件下的酶催化胶原交联反应作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SCF-CO2介质中TGase催化胶原的交联反应是能发生的,酶处理后胶原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且与水相介质条件下酶处理的胶原相比,其热变性温度提高了10~20℃。本试验得出TGase在SCF-CO2介质中催化胶原交联反应较适宜的条件为:时间2 h、温度40℃、酶用量40~60 U/g、pH值6.0~7.0、压力8.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超临界流体 谷氨酰胺转氨酶 胶原 交联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环境中超临界黏弹性输流管道自由振动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思禹 毛晓晔 +1 位作者 丁虎 陈立群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3年第6期39-46,共8页
基于Euler-Bernoulli梁模型,本文研究了热环境中输流管道在超临界范围内流固耦合自由振动特性.考虑温度增量以及初始轴向拉力作用,在两端简支边界条件下,利用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输流管道横向振动偏微分-积分控制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 基于Euler-Bernoulli梁模型,本文研究了热环境中输流管道在超临界范围内流固耦合自由振动特性.考虑温度增量以及初始轴向拉力作用,在两端简支边界条件下,利用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输流管道横向振动偏微分-积分控制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到输流管道非平凡静平衡位形及临界流速精确表达式,与微分求积单元法(DQEM)数值结果吻合较好.基于复模态法,结合伽辽金(Galerkin)法离散系统偏微分-积分控制方程,得到热环境下超临界输流管道的模态函数和固有频率.结果表明,温度增量越大,临界流速越小,此时的管道越容易屈曲,但相同流速下超临界管道固有频率越大;初始拉力越大,临界流速越大,相同流速下超临界固有频率越小.该研究可以为热环境中超临界状态下的管道系统振动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输流管道 超临界流速 非平凡静平衡位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特征物理模拟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晓宇 孙晓飞 +4 位作者 蔡佳明 王学谦 张青权 胡金鹏 韦昌坤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利用蒸汽驱开发海上稠油,存在能耗高、热利用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注入热介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主要成分为超临界蒸汽、超临界N_(2)及CO_(2),是由有机废液在温度373.85~699.85℃、压力22.1~30.0 MP... 利用蒸汽驱开发海上稠油,存在能耗高、热利用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注入热介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主要成分为超临界蒸汽、超临界N_(2)及CO_(2),是由有机废液在温度373.85~699.85℃、压力22.1~30.0 MPa的空气和超临界蒸汽环境中气化及燃烧而成。但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物理模拟装置和方法,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的可行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其驱油特征及参数影响规律也不清楚。为此,文中首次利用自主研制的大型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替实验装置,研究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过程,揭示了最终采收率变化、超临界多元热流体腔发育和剩余油分布等驱油特征,并阐明了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注入温度及压力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蒸汽驱相比,采用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3.06百分点,可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延缓突破时间,扩大波及范围,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和热损失,是一种有效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随着注入温度的升高,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波及范围增大,最终采收率提高,但同时焦炭产量增加;而注入压力的增加可改善驱替效果,并抑制焦炭生成。文中研究结果为海上稠油超临界多元热流体驱油的现场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多元热流体 海上稠油 驱替特征 物理模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时间对二醋酯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维维 管丽媛 +1 位作者 龙家杰 施楣梧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为将超临界CO_(2)流体应用于二醋酯纤维的功能化加工,赋予二醋酯纤维高附加值,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多晶衍射仪、热重差热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探讨了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时间对二醋酯纤维表观形态、化学结... 为将超临界CO_(2)流体应用于二醋酯纤维的功能化加工,赋予二醋酯纤维高附加值,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多晶衍射仪、热重差热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探讨了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时间对二醋酯纤维表观形态、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及热性能和拉伸断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60、90、120 min后,二醋酯纤维表面颗粒状杂质被去除,其分子链排列规整度下降,结晶度由未处理纤维的39.41%分别下降至35.33%、31.57%、36.10%,纤维断裂强力呈先下降后增加趋势;当处理时间为120 min时,二醋酯纤维分子链间氢键作用强度略微降低,其熔点基本不变,高温下纤维质量损失率由未处理纤维的89.52%增加至9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二醋酯纤维 表观形态 聚集态结构 热稳定性 断裂强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建民 马可欣 +4 位作者 张富美 李小娜 杜玉昆 赵博 赵玉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5-301,共7页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 超临界CO_(2)压裂具有降低起裂压力、低伤害等特点,并兼顾温室气体埋存等优势,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弄清超临界CO_(2)侵入条件下的储层起裂机制,基于岩石的拉伸破坏机理,考虑CO_(2)侵入地层引起的近井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对储层岩石切向应力的影响,建立了热流固耦合的超临界CO_(2)压裂起裂压力模型,并应用致密气井超临界CO_(2)压裂现场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可显著降低起裂压力,且起裂压力随着排量增大而降低;井底压力的波及速度高于井底温度,排量对波及速度影响不大;切向应力最小值位于井壁处,地层温度和孔隙压力引起的井壁切向应力方向相反,前者大于后者;泊松比增大、弹性模量增大、井底温度降低均可使储层起裂压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水力压裂 起裂压力 温度应力 热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温度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维维 管丽媛 龙家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将简单、高效的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用于粘胶纤维基材的功能性加工,考察了超临界CO_(2)流体不同温度(80℃,100℃和120℃)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流体不同温度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粘胶纤维表面形态并未产生变... 为将简单、高效的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用于粘胶纤维基材的功能性加工,考察了超临界CO_(2)流体不同温度(80℃,100℃和120℃)对粘胶织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流体不同温度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粘胶纤维表面形态并未产生变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粘胶纤维分子链之间氢键作用强度有一定下降,流体对粘胶纤维起到了增塑膨化作用,但并未改变其化学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粘胶纤维结晶度由处理前的36.57%分别下降至34.5%,30.78%和26.41%,随着温度升高,流体对粘胶纤维结晶区的破坏更加显著;热重差热综合分析显示粘胶纤维热降解性能并未下降;力学性能测试显示粘胶织物拉伸断裂性能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流体 粘胶织物 化学结构 结晶度 热降解性能 拉伸断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温度对大豆纤维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肖国栋 唐人成 龙家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5-659,699,共6页
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研究了超临界CO2系统中流体温度对大豆纤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2流体处理温度的升高,大豆纤维大分子链... 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研究了超临界CO2系统中流体温度对大豆纤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2流体处理温度的升高,大豆纤维大分子链段相互作用增强,有重排及重结晶现象,纤维结晶比例、晶面间距增大,而晶粒尺寸有减小趋势,同时,纤维热稳定性有所提高,流体介质对大豆纤维表面的溶解或刻蚀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流体 大豆纤维 纤维结构 热稳定性 表面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