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形通道内超临界CO_(2)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1
作者 李松 吴江波 +1 位作者 于志斌 董浩楠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展开研究。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详细监测流体流动状态的变化,包括湍流动能和流动速度的改变,以此来分析其对冷热通道换热性能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发现,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流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流体湍流动能提升,流动速度变慢,但冷热通道换热性能得到提升。其中,当弯折角度为30°、通道节距为8 mm时,换热器性能的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流动传热特性 转折角 通道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S-CO_(2)发电系统空冷塔优化设计分析
2
作者 刘亚琴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兆福 谢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1-5162,I0018,共1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获得S-CO_(2)侧热力参数,空冷塔模块对空气侧流动和换热进行计算,获得空冷塔投资成本。由于塔高限制,该文采用多换热管排单塔及多塔对空冷塔进行布置。结果表明,单塔投资成本小,6排管单塔和多塔(2塔)投资成本分别为8141.5万元和9735.6万元,因为塔身成本占比更大,建议采用单塔。增大换热管排数减少换热器夹点温差,降低循环热效率,影响空冷塔稳定运行,建议优化管排数为6。该文研究环境温度对空冷S-CO_(2)燃煤发电的影响,发现随环境温度升高,循环热效率降低。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空冷S-CO_(2)燃煤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自然通风直接空冷塔 循环热效率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O_(2)作用下不同含水性煤孔裂隙结构变化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东 靳沙沙 +2 位作者 张瑜 张硕 韩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43-3153,共11页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 深部煤层封存CO_(2)增产CH_(4)产出过程中,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_(2)(SCCO_(2))与煤中矿物质发生反应,改变煤的孔隙性,进而影响煤层封存CO_(2)的效果和甲烷增产效果。为发现SCCO_(2)–H_(2)O–煤岩作用对煤中孔隙的影响特征,以焦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条件下的超临界CO_(2)改造煤实验,基于矿物组成和孔隙性测定结果,对比煤中主要矿物质和不同尺度的孔裂隙变化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含水状态下SCCO_(2)流体对孔裂隙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SCCO_(2)作用后,煤体表面粗糙、疏松,且由于矿物溶蚀使得一些裂隙得到贯通,微裂隙连通性增强。②SCCO_(2)流体对煤具有“扩孔”作用,表现为微、小孔含量下降,中、大孔占比升高,也即微、小孔隙向大孔隙的转化,且孔隙连通性改善;进一步发现,萃余煤吸附孔的分形维数稍微增加,粗糙度增大,而渗流孔的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降低。③SCCO_(2)对煤中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性最好,其次是黏土矿物,且随着含水率增加,萃余煤中的碳酸盐矿物占比先增加后减小。SCCO_(2)使干燥基态、饱和水态煤样中碳酸盐矿物显著溶解,有效改善了孔隙结构,且对饱和水态煤样作用效果更好。空气干燥基态煤样经SCCO_(2)作用后,新生成的白云石矿物聚集在孔喉中造成堵孔效应,缩小原有大孔隙尺寸,是引起不同含水性煤孔隙差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煤 孔裂隙结构 含水性 超临界状态的CO_(2) CO_(2)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O_(2)辅助发射药代料挤出过程中物料流动性与制品冲击强度 被引量:1
4
作者 万磊 张骋昊 +3 位作者 顾晗 胡启鹏 阮建 应三九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3-810,I0005,共9页
为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注气量、醇酮溶剂比、加工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条件对SC⁃CO_(2)辅助发射药代料醋酸纤维素(CA)挤出过程中物料流动性与制品冲击强度的影响,采用在线狭缝流变仪、落锤冲击试验机、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 为了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的注气量、醇酮溶剂比、加工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条件对SC⁃CO_(2)辅助发射药代料醋酸纤维素(CA)挤出过程中物料流动性与制品冲击强度的影响,采用在线狭缝流变仪、落锤冲击试验机、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不同的工艺条件下挤出过程中的物料流动性、制品的冲击强度及内部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C⁃CO_(2)注气量的增加,物料的挤出流动性得到有效改善,但制品的冲击强度出现了降低:在温度为50℃,SC⁃CO_(2)/CA注气质量比为0.173%时,螺杆转速为10 r·min^(-1)时,注气制品的冲击强度(6.32 kJ·m^(-2))仅占同条件未注气下冲击强度(11.90 kJ·m^(-2))的53.11%;提高螺杆转速可改善制品的冲击强度和制品形貌,螺杆转速为14 r·min^(-1)时制得的制品冲击强度(7.12 kJ·m^(-2))是螺杆转速为6 r·min^(-1)时制品冲击强度(4.18 kJ·m^(-2))的170.33%;制品断裂截面处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C⁃CO_(2)辅助挤出的制品中存在较多的泡孔:在温度为50℃,SC⁃CO_(2)/CA注气质量比由0.173%提高到0.347%时,制品内部的泡孔尺寸均大于2μm,部分甚至达到15~25μm。在SC⁃CO_(2)辅助发射药代料挤出过程中,提高SC⁃CO_(2)的注气量、醇酮溶剂比、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均能改善物料的流动性,提高螺杆转速能改善制品的冲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_(O2)) 醋酸纤维素(CA) 发射药代料 螺杆挤出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油相工艺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道乐 杜国勇 李绥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6,共6页
目的对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中油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具体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出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超临界CO_(2)流量等参数的优化数据。... 目的对超临界CO_(2)萃取油基钻屑中油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具体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出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超临界CO_(2)流量等参数的优化数据。结果响应曲面分析了各变量之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基于萃取数据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温度323.15 K、时间90 min和流量25.0 L/h。结论通过具体实验数据结合响应曲面法得出了最佳萃取条件,在该条件下油类最大去除率为95.22%。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萃取物前后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固液分离和资源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响应曲面法 萃取 油基钻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O_(2)介质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特性研究
7
作者 李文俊 杨靖贵 +3 位作者 曲智旭 朱鹏程 刘水华 冯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8,共12页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Carbon Dioxide,S-CO_(2))润滑波箔型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提出S-CO_(2)的物性模型,并考虑轴承工作时的非理想气体效应,提出考虑湍流效应气体润滑模型...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Carbon Dioxide,S-CO_(2))润滑波箔型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通过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算法提出S-CO_(2)的物性模型,并考虑轴承工作时的非理想气体效应,提出考虑湍流效应气体润滑模型、箔片结构力学模型和气膜平均温升计算方法,对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静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箔片气体轴承静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物性模型准确度高,相关系数高达99.997%.以S-CO_(2)为润滑介质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且在适当范围内减小最小初始气膜厚度或增加膜厚比可以提高轴承的承载力.以S-CO_(2)为介质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和动态阻尼系数均远高于常温常压空气介质下的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随着最小初始气膜厚度减小,轴承的动态刚度系数和动态阻尼系数均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推箔片气体动压轴承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和超临界CO_2萃取杜仲籽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麻成金 张永康 +2 位作者 马美湖 欧阳辉 黄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通过微波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杜仲籽油的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萃取剂,原料粉碎度40目,溶剂与物料质量比值为5.0,微波功率700W,每次微波辐射时间50s,微波累计辐... 通过微波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杜仲籽油的正交试验,考察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环己烷为萃取剂,原料粉碎度40目,溶剂与物料质量比值为5.0,微波功率700W,每次微波辐射时间50s,微波累计辐射8次,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为27.07%。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70min、分离温度30℃、CO2流量25~30kg/h,原料粉碎度40目,在此条件下油脂得率27.76%。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油脂得率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所需时间最短,油脂得率较高;超临界CO2萃取所得杜仲籽油的品质最优,是提取优质杜仲籽油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籽油 超临界CO2萃取 微波萃取 工艺条件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五味子果实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聂江力 裴毅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3-215,共3页
通过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探讨了超临界CO2 法萃取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20min。
关键词 萃取工艺 北五味子 果实 超临界CO2 最佳工艺条件 试验方法 正交设计 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 萃取时间 木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分子蒸馏对白术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和GC-MS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张忠义 王鹏 +1 位作者 雷正杰 吴惠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64,共4页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白术挥发油 ,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的萃取物进行精分离 ,得到蒸出物 ;超临界萃取物收率为2.42 % (w) ,分子蒸馏蒸出物收率26.3% (w) ;对超临界萃取物和分子蒸馏蒸出物分别进行GC -MS分析 ,结果超临界萃取物检测...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白术挥发油 ,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的萃取物进行精分离 ,得到蒸出物 ;超临界萃取物收率为2.42 % (w) ,分子蒸馏蒸出物收率26.3% (w) ;对超临界萃取物和分子蒸馏蒸出物分别进行GC -MS分析 ,结果超临界萃取物检测出33个化合物 ,分子蒸馏蒸出物检测出27个化合物 ,主要成分均为2,7_二甲氧基_3,6_二甲基萘、γ_芹子烯、大根香叶烯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超临界萃取 分子蒸馏 白术 挥发油 提取 分离 GC-MS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二氧化碳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胚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 被引量:24
11
作者 程霜 崔庆新 冯泽静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9-33,共5页
研究了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玉米胚芽油的条件 ,着重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 ,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 ;萃取压力 35Mpa ,温度 50℃ ,时间 3h ,CO2 流量 34kg/h ,并利用GC/MS分析了最佳条件下萃取的玉米... 研究了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玉米胚芽油的条件 ,着重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和CO2 流量对油脂萃取率的影响 ,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 ;萃取压力 35Mpa ,温度 50℃ ,时间 3h ,CO2 流量 34kg/h ,并利用GC/MS分析了最佳条件下萃取的玉米胚芽油成分组成。并比较了超临界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玉米胚芽油 优化 工艺条件 超临界CO2 压力 温度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藿香超临界CO_2萃取产物的GC-MS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黄丽莎 吴惠勤 +4 位作者 张桂英 肖润 黄芳 王鹏 张忠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1,共3页
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从广藿香中提取出挥发油 ,挥发油得率为2.97 %(w)。采用GC -MS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 ,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从广藿香叶挥发油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 ,其中以广藿香醇 (48.8 % )、δ_愈创木烯 (15.2 % )... 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技术从广藿香中提取出挥发油 ,挥发油得率为2.97 %(w)。采用GC -MS分离鉴定其化学组成 ,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从广藿香叶挥发油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 ,其中以广藿香醇 (48.8 % )、δ_愈创木烯 (15.2 % )、α_愈创木烯(15.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超临界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成分分析 二氧化碳 植物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植物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银建中 孙献文 +1 位作者 李志义 丁信伟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26-27,35,共3页
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 ,就大豆和花生两种植物油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在探讨了压力、温度、颗粒度、空隙率以及时间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之后 。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二氧化碳 植物油 工艺 大豆 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芹菜籽油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曾健青 张镜澄 郭振德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0-43,共4页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广东白芹菜籽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低于15MPa时,较重的油树脂等成分难以被萃取出来;萃取温度为308K时对萃取最有利;解析温度对萃取效率影响较小;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比床层...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广东白芹菜籽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低于15MPa时,较重的油树脂等成分难以被萃取出来;萃取温度为308K时对萃取最有利;解析温度对萃取效率影响较小;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比床层高度引起的扩散阻力的影响大得多。超临界CO2萃取所得芹菜籽油品质优越,且其中的药用有效成分(3-正丁基-4,5-二氢苯并呋喃酮)含量比水汽法所得芹菜籽油的高五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 芹菜籽油 二氧化碳 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杏仁油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许晖 孙兰萍 +1 位作者 张斌 赵大庆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8,共6页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杏仁油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萃取的关键因素CO2流速、压力、温度和夹带剂浓度(乙醇)进行了优化探讨。结果表明...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杏仁油超临界CO2(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CO2)萃取的关键因素CO2流速、压力、温度和夹带剂浓度(乙醇)进行了优化探讨。结果表明,CO2流速、压力、温度和乙醇浓度等因素对杏仁油萃取率的影响较显著,并且CO2流速和压力、压力和温度以及压力和乙醇浓度对杏仁油萃取率的交互效应影响显著。由杏仁油萃取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可知,在CO2流速为4 g/min、压力为45 MPa、温度为60℃和乙醇浓度为3%时萃取30 min,杏仁油萃取率的最大预测值为0.371 g/g杏仁,与试验值0.408 g/g杏仁仅有10%的误差,验证试验证实了该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超临界CO2萃取的杏仁油与用己烷提取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油 超临界CO2萃取 提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海滨锦葵籽油的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杨庆利 禹山林 秦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257,共5页
为了提高海滨锦葵籽的利用价值,开发生物柴油新原料,该文以海滨锦葵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得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 为了提高海滨锦葵籽的利用价值,开发生物柴油新原料,该文以海滨锦葵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脂得率的影响,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影响因素对海滨锦葵籽油得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21kg/h,萃取时间为10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萃取3次,海滨锦葵籽油得率达到1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超临界流体 CO2 萃取 海滨锦葵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胚芽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宋玉卿 于殿宇 +1 位作者 张晓红 张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93-297,共5页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大豆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min、CO2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为91.38%...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大豆胚芽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min、CO2流量25kg/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为91.38%;超临界CO2法得到的大豆胚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2%,其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占74%,碘值为152gI/1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胚芽油 超临界CO2流体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南瓜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任健 郑喜群 +2 位作者 杨勇 林国平 夏文水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6,共3页
研究了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探讨了CO2流量以及萃取时间、温度、压力对南瓜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检测了超临界萃取南瓜籽油的质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强30MPa、CO2流量30kg/h、萃取温度4... 研究了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探讨了CO2流量以及萃取时间、温度、压力对南瓜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并检测了超临界萃取南瓜籽油的质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强30MPa、CO2流量30kg/h、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80min,此条件下南瓜籽油的萃取率可达95.24%,所萃取出的南瓜籽油外观为淡黄色透明油状物,香气纯正,其质量与纯精炼油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CO2 萃取 南瓜籽油 萃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苍术超临界CO_2萃取产物的成分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迎春 曾健青 +1 位作者 刘莉玫 张镜澄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48,共3页
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用法分析了北苍术的超临界CO2 萃取产物的成分 ,鉴定出苍术酮、β_桉叶油醇、苍术醇等31种化合物 ,占出峰总面积的88.1% ,并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 ,两种方法抽提的苍... 用气相色谱 -质谱 -计算机联用法分析了北苍术的超临界CO2 萃取产物的成分 ,鉴定出苍术酮、β_桉叶油醇、苍术醇等31种化合物 ,占出峰总面积的88.1% ,并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证明 ,两种方法抽提的苍术主成分基本相同 ,但超临界CO2 萃取产物比SD产物多出现了一些重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中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五角枫挥发物及其对光肩星天牛的嗅觉行为反应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风娟 武晓颖 +1 位作者 杨莉 金幼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6-150,共5页
The mixture compound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can attracted the insect directly,which was the new approach to search after the attractant. Volatiles could be used to bioassay. Results of be... The mixture compound extracted by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can attracted the insect directly,which was the new approach to search after the attractant. Volatiles could be used to bioassay. Results of behavior responses of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to the volatiles extracted from Acer mono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showed that extracts of 25 MPa, 35 ℃ was attractive to A. glabripennis significantly than others. Extracts of 25 MPa, 35 ℃ was the optimum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condition. The analysis of GC-MS showed that the main compound were 3-hexenol and ethyl ace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光肩星天牛 嗅觉行为反应 最佳萃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