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同关系研究
1
作者 陶德凯 张子建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6,共16页
探析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协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等4个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 探析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协同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及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等4个方面构建国土空间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测算江苏省201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据此划分管制分区。结果显示:1)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整体增长1.20,增幅达21.1%,较高水平的城市由3个增至10个;2)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其中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比最大,其次为耕地;3)江苏省国土空间绿色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呈现东西方向扩张、南北方向收缩的趋势,除镇江市有所下降,其他城市均有所上升,所处阶段基本稳定但呈现向好态势;4)将江苏省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发展水平高质量协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滞后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发展低水平失调地区等4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评定并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模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绿色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 评价体系 耦合协调 管制分区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西咸新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林 曾磊 +2 位作者 董英 张戈 朱立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6,共10页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地下空间复杂的垂向变化,因而无法满足越来越精确的地下空间规划要求。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为例,结合该区地质地貌背景、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等特点,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利用三维精细化剖分的评估单元为载体,综合使用多种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从多要素地质模型中定量或定性提取各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开展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60m以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总体适宜开发建设。浅层空间易受文物保护区、地面水体、活动断裂影响,中层空间受城市建成区既有设施及地下构筑物影响较大,深部地下空间主要受断裂影响。该方法能够精细刻画地下空间在垂向上的差异,评估过程与结果能够立体透明化表达,能够定性、定量地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辅助决策,以达到资源保护优先、协同开发的开发利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适应性评价 三维地质模型 西咸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农业-城镇”适宜性评价的承德市国土空间潜在冲突识别与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帅 常超 +1 位作者 张长春 徐磊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为优化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和灾害等要素建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开发3个方面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二维和三维冲突识别模型揭示承德市不同类型潜在冲突的强度和空间分布,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农业... 为优化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综合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和灾害等要素建立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开发3个方面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二维和三维冲突识别模型揭示承德市不同类型潜在冲突的强度和空间分布,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农业绿色发展和城镇适度开发"原则重构承德市国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承德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表现出"生态保护重要、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一般适宜"的特征。(2)承德市国土空间潜在冲突强度的差异较小,整体以轻度潜在冲突和无潜在冲突为主。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潜在冲突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潜在冲突占据主导,冲突面积分别为72.66%、55.31%。(3)不同功能之间潜在冲突类型在行政单元上具有一定的非均衡性。(4)以潜在冲突和国土空间利用现状为指导,制定国土空间优化格局方法和分区策略是指导空间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 潜在冲突 格局优化 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鑫宇 董杰 +4 位作者 王睿 曾海燕 徐美君 秦升强 于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 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适宜性 立体评价 全要素协同规划 地下空间综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茂省 刘江 +4 位作者 董英 王尧 张戈 张新社 郭迟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321,共11页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新时期,地质分析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进一步优化关中盆地国土空间格局,从抓住关键因素、科学定量评价、阈值标准有据、结果可信适用的思路出发,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木桶理论、风险理论和边际理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关中盆地的双评价实践工作中。基于木桶理论,识别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富硒土地、引汉济渭水资源等4项关键因素;基于边际理论,开展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基于风险理论,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和地质安全评价;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综合评价;将综合评价结果与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现状或规划结果做叠加分析,调整和优化区域发展“三区三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木桶风理边际理论的双评价方法可行,评价结果可信:关中盆地87%的土地属于适宜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引汉济渭工程使关中盆地成为承接东部人口和GDP发展的最佳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要珍惜集中连片分布的富硒土地,作为永久农田予以保护;禁止在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危险区进行工程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为抓手,从源头防控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桶理论 边际理论 风险理论 关中盆地 国土空间 承载能力评价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邢怀学 窦帆帆 +3 位作者 葛伟亚 华健 常晓军 蔡小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7-614,共8页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是合理进行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降低开发地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作为地质适宜性三维评价全过程的重要一环,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是其能否正确开展的前提基础。通过结合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在系统分析各评价指标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影响的特征基础上,以三维视角从地层三维结构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成了一套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目标权重的计算、一致性检验、排序和分析。该指标体系可划分为5个准则层21个指标层,相较于二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使评价过程中能够考虑更多的评价因子,更好地描绘地下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丰富了三维评价结果的内涵。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杭州钱江新城二期的三维评价应用成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为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空间分析方法之间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为提升三维尺度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精度和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指标体系 钱江新城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鹏岳 王东辉 +4 位作者 李胜伟 韩浩东 王春山 徐如阁 田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44-1655,共12页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不合理的开发将对宝贵的地下资源造成巨大浪费。为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序利用,有必要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前期评价。以地下空间多资源协同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问题互馈响应为立足点,提出... 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不合理的开发将对宝贵的地下资源造成巨大浪费。为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序利用,有必要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前期评价。以地下空间多资源协同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问题互馈响应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资源”、“地质结构”、“地质问题”的评价模型——地质资源评价和地下空间开发难度评价,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限制性要素扣除法等数学方法进行分层综合评价,最终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山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因已有构筑物的影响,适宜性较差,而中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引,从而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适宜性评价 开发利用 山前冲积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技术与实践:以义龙新区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付梦娣 李晨旭 +3 位作者 刘伟玮 冯朝阳 马凌 朱彦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8-686,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 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绘制未来“美丽国土一张蓝图”的重要抓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依次开展了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与现状土地利用进行对比,识别其国土空间开发问题和潜力.结果表明:①义龙新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36.93%,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4.84%,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占比为25.08%,三者可分别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②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23.60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15.21 km 2,农业生产不适宜区中基本农田面积为72.17 km 2、一般农用地面积为27.63 km 2,地块功能指向重叠性较大,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意向,明确不同区域功能指向的侧重.③后备耕地面积为131.87 km 2,后备建设用地面积为114.85 km 2,与实地核查结果相符.研究显示,构建的喀斯特地区“双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义龙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烟台市为例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静 翟天林 +3 位作者 赵晓东 宋子秋 袁昕怡 孔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34-3645,共12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底线"思维,以资源环境禀赋为基础,构建了本底约束-综合限制-承载力评价-多空间适宜评价的资源环...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和前提。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底线"思维,以资源环境禀赋为基础,构建了本底约束-综合限制-承载力评价-多空间适宜评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逻辑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烟台为例,设置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的不同情景,综合运用特尔斐法及多要素空间叠置等方法,开展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资源环境对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与限制总体较小,高限制区面积仅占烟台国土面积的6.09%。②烟台市不同区县之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从西北部向东南,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变化趋势。③面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情景,烟台市各县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差异显著,适宜建设区范围为2380 km^2。面向城市生态系统一般保护情景,烟台市适宜建设区面积达2610 km^2,不适宜建设开发区与适宜建设开发区数量结构为1.12∶1,未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两种情景下烟台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适宜建设区面积均大于现状建设用地面积,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同时确保了烟台市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烟台市国土空间优化以及相关地区政府部门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等提供决策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 烟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23
10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多宜性 适应性 人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时空耦合及规划启示——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1 位作者 刘叶 金志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7,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呈现出随时间推进式的同步增加和空间集聚效应,高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具有明显的“一圈一带”特征;(2)资源环境承载伴随经济发展而压力增加,且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高,但以拮抗耦合、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苏南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苏北地区,但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高。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把握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和弹性,统筹耦合协调的时效性和关联性,优化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开发强度 承载力 评价指标 政策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2
作者 杜海娥 李正 郑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59-165,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被引量:21
13
作者 周忠发 朱昌丽 +2 位作者 谭玮颐 陈全 冯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石漠化地区开发适宜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区域空间管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利用限制性系数评价和... 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石漠化地区开发适宜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区域空间管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利用限制性系数评价和社会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等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IDW空间插值法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9种主要影响空间开发的生态因子和社会区域经济状况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盘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区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上呈现出翰林街道、红果街道、两河街道和亦资街道最高,并逐渐向东部、南部和北部降低; 2)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盘州市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主要以Ⅳ级最不适宜为主,面积为2 531. 7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2. 42%,主要分布在盘州市东部,Ⅰ级最适宜和Ⅱ级较适宜面积为973. 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4. 00%,主要分布在盘州市南部与西部; 3)盘州市空间开发协调性高的乡镇有6个,协调性一般有17个,协调性低有4个,协调性高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盘州中部及北部,协调性低的乡镇是北部的乌蒙镇、中部的双凤镇、南部的大山镇和普田镇。石漠化地区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推进石漠化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均衡: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自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珂 林逸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滨谊 阿拉衣·阿不都艾力 +1 位作者 邢琨 张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14,共9页
聚焦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问题,创立体系化人居风貌理论、制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寻找综合协同实现路径。依据风景园林三元论提出风貌自然人文生态、人民文化心态和国土景观形态的三元;基于中国哲学传统,构建起国土人居环境风貌“... 聚焦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问题,创立体系化人居风貌理论、制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寻找综合协同实现路径。依据风景园林三元论提出风貌自然人文生态、人民文化心态和国土景观形态的三元;基于中国哲学传统,构建起国土人居环境风貌“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体系;进而构建起以“风貌三态”为核心的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三轴六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体系。从而将风貌优化问题转化为“风貌三元”的“三元耦合”及风貌客观构成与风貌主观感受的“二元互动”,最终力求实现风貌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辅相成、协同融合,即风貌的“主客合一”。以人居环境地方性风貌优化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性”“适宜性”和“优美性”作为“风貌三态”的评价标准,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选取了18种典型的地方性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并将其划分为9组类型进行比较,构建了由“3准则、9维度、27项指标”组成的风貌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以此对标,分析提出了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面临的基本问题,为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及管控提出了优化策略与风貌自然人文生态保护、风貌人民感受心态引导和风貌优美形态营造的三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风貌 人居环境风貌理论 地方性 风貌三态 风貌优化 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新疆叶城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潘 高敏华 马利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96-103,115,共9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先 干旱区县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叶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5
17
作者 蒋杰 葛伟亚 +2 位作者 马青山 田福金 贾军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4-744,共11页
地下空间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支撑南昌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基于地质调查成果,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5个方面对南昌市地... 地下空间资源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支撑南昌市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基于地质调查成果,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与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5个方面对南昌市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深度地下空间的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中层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复杂,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该结果为南昌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地质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导向与自然条件约束的青海省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迪力沙提.亚库甫 严金明 李强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98,111,共6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合理布局建设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依据。该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地质安全与建设保障4个维度识别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建设的约束因素,将生态相关因素作为强限制因子,自然条件约束因素作为较强限制因子,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区35 209.57 km^2,较适宜区22 010.94 km^2,一般适宜区33 013.78 km^2,不适宜区606 412.47 km^2。青海省应坚持"国家生态文明战略+青海保护开发实际",在国土开发建设适宜性基础上,统筹谋划和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与分类保护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导向 自然条件约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振宇 朱太宜 王星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5-1282,共8页
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超饱和、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病也越来越凸显,亟需向下拓展城市空间来缓解城市病症状。城市地下空间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健康、合理和有序,将决定城市... 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超饱和、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病也越来越凸显,亟需向下拓展城市空间来缓解城市病症状。城市地下空间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健康、合理和有序,将决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能否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为例,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一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得分为82分,适宜性等级为良好,符合大量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环境要素的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运来 吴江鹏 +2 位作者 彭培宇 章广成 朱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2,67,共6页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灾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收集武汉市主城区大量钻孔数据以及其它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标度以及群体判断矩阵的优化,建立了改进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MAP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武汉市主城区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展开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整体较好,适宜性差区域主要集中于汉口、武昌以及青山区靠近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等地,其评价结果亦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主城区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