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绿洲型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张掖市高台县为例
1
作者 何悦铭 唐相龙 《城市建筑》 2024年第4期116-119,129,共5页
为推动村镇国土空间合理开发,本研究以张掖市高台县为例,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三类空间构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千层饼”模型对河西走廊绿洲型县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台... 为推动村镇国土空间合理开发,本研究以张掖市高台县为例,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村镇建设三类空间构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千层饼”模型对河西走廊绿洲型县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高台县村镇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差异显著,适宜性层级不同,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远离村镇中心区域的开发适宜性占比越高,国土空间内可开发修复的区域潜力就越大,距离村镇中心较近区域的开发建设适宜性则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型县域 村镇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高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21
2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多宜性 适应性 人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时空耦合及规划启示——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9
3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1 位作者 刘叶 金志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7,共8页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 研究目的:基于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问题,分析2009年和2018年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的耦合特征,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研究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江苏省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呈现出随时间推进式的同步增加和空间集聚效应,高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具有明显的“一圈一带”特征;(2)资源环境承载伴随经济发展而压力增加,且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高,但以拮抗耦合、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为主;苏南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苏北地区,但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不高。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把握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刚性和弹性,统筹耦合协调的时效性和关联性,优化区域发展模式,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开发强度 承载力 评价指标 政策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4
作者 杜海娥 李正 郑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159-165,共7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均衡: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自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珂 林逸凡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在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明 褚恬恬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5-20,共6页
为解决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存在的评价结果容易受主观影响、评价过程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长春市地质普查数据,在随机森林模型中添加贝叶斯优化理论,提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地面高程、岩性等10个特... 为解决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存在的评价结果容易受主观影响、评价过程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基于长春市地质普查数据,在随机森林模型中添加贝叶斯优化理论,提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地面高程、岩性等10个特征因素,建立30 m精度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利用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训练,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析,将结果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差4种等级.最后,利用ROC曲线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可以通过对已知样本的训练预测未知区域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优化后的随机森林模型AUC值为0.960,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本研究成果可为长春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随机森林 贝叶斯优化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振宇 朱太宜 王星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5-1282,共8页
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超饱和、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病也越来越凸显,亟需向下拓展城市空间来缓解城市病症状。城市地下空间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健康、合理和有序,将决定城市... 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超饱和、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城市病也越来越凸显,亟需向下拓展城市空间来缓解城市病症状。城市地下空间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健康、合理和有序,将决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能否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为例,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一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长沙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得分为82分,适宜性等级为良好,符合大量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适宜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环境要素的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运来 吴江鹏 +2 位作者 彭培宇 章广成 朱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2,67,共6页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 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直接控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决定了地下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的核心要素。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域内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地质结构与地震效应、不良地质与地质灾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收集武汉市主城区大量钻孔数据以及其它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标度以及群体判断矩阵的优化,建立了改进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并结合MAP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武汉市主城区浅层(0~15 m)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展开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整体较好,适宜性差区域主要集中于汉口、武昌以及青山区靠近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等地,其评价结果亦可为武汉市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主城区 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韩青 于立 陈有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年第5期34-39,共6页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进行多学科交融研究.因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要素和区位条件,确定国土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的适宜程度.本文主要以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实践案例,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摸清资源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基础上,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的战略引领,以期支撑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规划转型 主体功能区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路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潘向向 储君 +1 位作者 仝德 邱君丽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1,共7页
文章基于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目标,从内容、过程、结果三个维度对全国各地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发现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存在关键指标和功能布局尚未清晰界定、实施过程中存在公共... 文章基于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目标,从内容、过程、结果三个维度对全国各地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发现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存在关键指标和功能布局尚未清晰界定、实施过程中存在公共利益受损的风险、监督检查制度有待深化三个潜在矛盾,进而提出因地制宜明确关键指标、注重用地布局与空间品质、加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过程动态衔接、完善收益分配和监督检查机制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技术标准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征收成片开发 国土空间规划 技术标准评估 协调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 被引量:3
11
作者 管娟 莫霞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3-48,共6页
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先底后图"的底线思维纠偏了传统城乡规划中重发展轻保护的倾向。"双评价"作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核心标尺,是划定"三区三线"、分解传导指标、优化... 在资源紧约束背景下,"先底后图"的底线思维纠偏了传统城乡规划中重发展轻保护的倾向。"双评价"作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核心标尺,是划定"三区三线"、分解传导指标、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制定高质量发展策略等的重要支撑依据。"双评价"结果是明确保护的底线与控制发展的上限,在底线之上、上限之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国土空间还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判断。文章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为例,研究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探索搭建一条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保护与开发的编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双评价” 国土空间 保护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策略 被引量:6
12
作者 吕梁 朱捷 汪子茗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3期43-48,共6页
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旅游度假型的Ⅰ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线区域,公园绿地型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 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旅游度假型的Ⅰ级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线区域,公园绿地型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Ⅰ级适宜区,且在沿海线区域也有广泛分布;文化型和商业型的Ⅰ级适宜区基本相同,都主要出现在县(市)中心。3)对各类I级适宜区所占面积前30名的乡镇进行统计并确定了不同乡镇的游憩空间发展主导类型。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空间 GIS 用地适宜性评价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煤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贝凝 向中林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714-724,共11页
为保证煤矿关闭后遗留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本文以河南省空间资源量超过10 000 m~3的典型煤矿城市(郑州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为例,对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展开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有关煤矿城市地... 为保证煤矿关闭后遗留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本文以河南省空间资源量超过10 000 m~3的典型煤矿城市(郑州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为例,对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展开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有关煤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安全性、稳定性、空间资源量、空间环境、经济性等5大类以及相应的20小项评价指标。最后根据所建评价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法,得出河南省4个典型煤矿城市开发适宜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市25.59、平顶山市23.21、三门峡市8.86和洛阳市8.56。论文采用城市之间横向对比的思路,为河南全省乃至全国各煤矿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城市 地下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被引量:27
14
作者 申杨 龚健 +2 位作者 叶菁 王卫雯 陶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黔西南州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凯 李博 +2 位作者 吴相波 肖玖军 曹建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66-73,共8页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研究是构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完善“双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重点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评价等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研究是构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完善“双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重点选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评价等因子作为主因子进行分析,调查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区自然地理特征和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形成各单因子本底评价结果。运用区域性生态廊道修正方法对“三调”地类弱生态功能区和有显著生态保护功能的图斑地块进行拓扑分析,综合集成分析和修正,形成黔西南州生态保护“两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黔西南州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5803.89 k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4.53%;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8808.20 km^(2),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2.40%。该研究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提供借鉴,同时也为黔西南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优化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重要性 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喀斯特石漠化区 黔西南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分类技术与方法研究--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荣玥芳 曹圣婕 刘津玉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51-59,共9页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已在我国全面展开,如何形成一套客观的、与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村庄分类方法尚有待探索。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提出了先定性、后定量的村庄分类思路。首先,提取关键性因素将一部分村庄先行分类;其...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已在我国全面展开,如何形成一套客观的、与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村庄分类方法尚有待探索。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提出了先定性、后定量的村庄分类思路。首先,提取关键性因素将一部分村庄先行分类;其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的4类村庄特征和地方发展现状,构建包含5个一级因子、18个二级因子的乡村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赋权求和、GIS数据分析等方法为村庄打分并分级,结合定性分析结果构建二层级的村庄分类体系;最后,针对各类村庄提出差异化发展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乡村振兴 村庄分类 发展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县域城镇土地利用演变下的生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飞 刘雯雯 方翰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景下,对2008—2019年...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演变及生态优化研究,对于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意义。以县域城镇绵竹市为样本,在"多规合一"国家级试点平台的规划背景下,对2008—2019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耦合土地利用阻力-潜力适宜性模型和CA-Markov模拟模型,对绵竹市城镇用地开发适宜性及城镇建设用地演变发展进行探索,针对生态承载力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城镇建设用地未来发展模拟结果,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平台,分别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以期为国内县域城镇"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县域城镇 土地利用演变 生态承载力 适宜性评价 CA-Markov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军祥 秦品瑞 +1 位作者 徐秋晓 吴立进 《山东国土资源》 2012年第8期14-17,共4页
在对济南市地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特点,选取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腐蚀性、岩土层综合分区等14个一般性因子和泉水影响这一敏感因子,采用GIS-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地下空间资源分为2个竖向层次进行评价,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质环... 在对济南市地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特点,选取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腐蚀性、岩土层综合分区等14个一般性因子和泉水影响这一敏感因子,采用GIS-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地下空间资源分为2个竖向层次进行评价,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作出了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资源开发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E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永强 李婷 +5 位作者 崔一霖 杨光 李世强 曹许悦 孙咏琦 梁嘉熙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6-11,共6页
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不断制约着国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将GIS技术运用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 针对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不断制约着国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将GIS技术运用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进而构建一个集地区单项或综合指标评价、分析功能于一体的辅助分析系统。该系统结合PIE SDK进行设计,构建了11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单项评价模型以及2项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集成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可根据用户所添加数据,一键生成地区的各项评价结果,为相关用户提供方便,也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划定"三区三线"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力评价 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评价 GIS PIE SD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梦薇 闫懿琛 《城乡规划》 2022年第3期48-59,共12页
保护农业生产格局、细化农业空间、落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当前,“双评价”指南主要应用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其适宜性评价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征,未考虑地方农业生产结构、现状条件等因素,造成城镇建设和... 保护农业生产格局、细化农业空间、落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当前,“双评价”指南主要应用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其适宜性评价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征,未考虑地方农业生产结构、现状条件等因素,造成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适宜区高度重叠,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过大、精度不足,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缺乏指导意义。本文将“优势农业空间”概念引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在镇域尺度上明确其定义、内容和特征,创新提出镇级“优势农业空间”的评价方法体系,并以成都市白头镇、隆兴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探索“优势农业空间”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以期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农业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 双评价 永久基本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