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庆庭 徐鹏 +4 位作者 武涛 邹小平 支腾 张晨琦 李法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2,共9页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数和剥叶元件周向数目为剥叶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剥净率的影响规律。以剥净率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剥叶元件数目为4根/排,剥叶元件排数为3排,剥叶辊筒转速为695 r/min,喂入量为7根,对应的剥净率为97.2%。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剥净率为95.54%,与优化值的相对误差为1.7%。该研究所设计的剥叶装置可实现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割前剥叶,剥叶效果良好,为立式整秆联合收获提供了一种剥叶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立式收获 整秆收获 剥叶装置 剥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蔗叶风倒机理研究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武铠 陆静平 +2 位作者 张永旭 林运东 林泽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7,共10页
介绍了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剥叶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剥叶效果的蔗叶风倒机理,求解出蔗叶风倒的不等式条件。采用Fluent流固耦合对风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包含风机转速、风机与蔗秆的间距、风速与蔗叶的夹角)蔗... 介绍了拉力式甘蔗剥叶机的剥叶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影响剥叶效果的蔗叶风倒机理,求解出蔗叶风倒的不等式条件。采用Fluent流固耦合对风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包含风机转速、风机与蔗秆的间距、风速与蔗叶的夹角)蔗叶风倒仿真分析,并通过响应面中的Box-Behnken Design进行试验设计,以优化蔗叶风倒参数。当以剥叶含杂率最低、断尾率最高为求解指标时,得到最优风倒参数组合为风机转速886.8 r/min、风机与蔗秆的间距274.7 mm、风速与蔗叶的夹角107.7°,此时剥叶含杂率为2.0%、断尾率为97.63%。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一致,基于初步给定的风倒参数,含杂率降低了1.01%,断尾率提高了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拉力式剥叶机 蔗叶风倒 流固耦合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网络集成的复杂背景甘蔗叶片病害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巍巍 陈悦 王咏梅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目的/意义]农作物病害图像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仍给病害识别带来诸多挑战。针对自然条件下甘蔗叶片病害识别难题,本研究提出XEffDa模型。[方法]该模型利用色调、饱和度、亮度(Hue-Saturation-Value,HSV)颜色空间的图像分割与边缘处理技术... [目的/意义]农作物病害图像的随机性和复杂性仍给病害识别带来诸多挑战。针对自然条件下甘蔗叶片病害识别难题,本研究提出XEffDa模型。[方法]该模型利用色调、饱和度、亮度(Hue-Saturation-Value,HSV)颜色空间的图像分割与边缘处理技术去除背景干扰,根据特征融合策略,集成高效网络B0版本(Efficient Network B0,EfficientNetB0)、深度可分离卷积网络(Extreme Inception,Xception)和密集连接卷积网络201(Dense Convolutional Network 201,DenseNet201)作为特征提取器,采用预训练权重,通过贝叶斯优化确定顶层超参数,改进弹性网络(ElasticNet)正则化方法并加入随机失活(Dropout)层,以双重机制遏制过拟合现象。在甘蔗叶片病害数据集上训练并完成分类任务。[结果和讨论]模型集成后的识别准确率为97.62%,对比EfficientNetB0、Xception单模型及EfficientNetB0与其他深度网络结合模型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9.96、6.04、8.09、4.19、1.78个百分点。融合实验进一步表明,加入改进ElasticNet正则化后的网络较主干网络其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及F1值分别提高了3.76、3.76、3.67及3.72个百分点。最大概率散点图结果显示预测最大概率值不低于0.5的比例高达99.4%。[结论]XEffDa模型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能为农作物叶片病害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片病害 图像识别 EfficientNet Xception DenseNet201 模型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对云南红壤及甘蔗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郭家文 刘凯 +3 位作者 刘高源 高欣欣 杨昆 潘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0-1110,共11页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 连续耕作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添加外源物提升土壤肥力成为研究焦点。然而,目前对于不同形式蔗叶添加物如何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甘蔗生长的机制尚未被充分探究。通过桶栽模拟试验,探究蔗叶生物炭、蔗叶灰和粉碎蔗叶处理对云南红壤基础养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叶生物炭在提升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组分方面表现最优异,粉碎蔗叶次之。这归因于它们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粉碎蔗叶处理中的营养成分由于缺乏保护而不能被固存。2)3种处理均未显著促进甘蔗产量提升,但甘蔗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SPAD)和甘蔗锤度显著增加,尤其是生物炭对二者的提高效果最显著,说明蔗叶生物炭在提升甘蔗品质的应用上更有优势。3)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的SPAD与土壤中碳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与TP和pH表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对蔗田土壤改良时应尽量增加富含碳氮的物质,但需注意磷的施用量,且要关注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综上所述,蔗叶生物炭在改良土壤和提升甘蔗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同时建议在实际生产中,生物炭与蔗叶同施可能获得更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蔗叶利用 土壤养分 溶解性有机碳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粗饲料经纤维素酶发酵后产物的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湘云 张村宇 +3 位作者 易显凤 林波 庞天德 黄志朝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0,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甘蔗尾叶、玉米秸秆、象草、木薯枝4种粗饲料经纤维素酶(CE)发酵后的产物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为水牛养殖中粗饲料的选择利用提供参考。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测定4种粗饲料及其经C... 试验旨在研究甘蔗尾叶、玉米秸秆、象草、木薯枝4种粗饲料经纤维素酶(CE)发酵后的产物在水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为水牛养殖中粗饲料的选择利用提供参考。试验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测定4种粗饲料及其经CE发酵后产物的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特性。结果显示:发酵前,甘蔗尾叶与象草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木薯枝(P<0.05);木薯枝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为最低(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为最高(P<0.05)。经CE处理后,发酵组CP含量不同程度地提高,NDF和ADF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发酵前,各营养成分有效降解率由高到低均为:象草>甘蔗尾叶>玉米秸秆>木薯枝,象草的DM、NDF和ADF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象草的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和木薯枝叶(P<0.05),木薯枝的各营养成分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经CE处理后,与对照组对比,发酵组的DM、CP、NDF和ADF有效降解率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研究表明,4种粗饲料饲用价值排序为:象草>甘蔗尾叶>玉米秸秆>木薯枝,添加CE能够改善4种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尾叶 玉米秸秆 象草 木薯枝 纤维素酶 瘤胃降解率 水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剥叶元件作业参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东 陆静平 +2 位作者 林运东 冯武铠 钟义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26,共5页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剥叶元件合理的作业参数可有效改善剥叶机构剥叶质量,为降低含杂率,建立甘蔗剥叶过程仿真模型,采用单因素仿真试验分析剥叶辊筒转速、剥叶角度及剥叶辊筒中心距(剥叶元件交错深度)对蔗叶所受峰值应力的影响规律和蔗叶...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剥叶元件合理的作业参数可有效改善剥叶机构剥叶质量,为降低含杂率,建立甘蔗剥叶过程仿真模型,采用单因素仿真试验分析剥叶辊筒转速、剥叶角度及剥叶辊筒中心距(剥叶元件交错深度)对蔗叶所受峰值应力的影响规律和蔗叶的剥离断裂情况,确定参数范围;在仿真分析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法进行多因素样机试验,探究3个作业参数对含杂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出最佳作业参数:剥叶角度120°、剥叶辊筒中心距77.2 mm、剥叶辊筒转速128 r/min、最小含杂率为2.03%,样机试验验证所得含杂率结果为2.09%。为改善拉力式甘蔗剥叶机剥叶效果、提高作业适应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拉力式 剥叶元件 剥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蒜素防控甘蔗白条病效果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鲍涵 陈教云 +5 位作者 李永佳 李文佳 黄灿阳 陈健文 胡水凤 沈万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栽施药试验对不同浓度乙蒜素处理的甘蔗进行农艺性状、生物量等表型测定,并结合光合、根系及抗逆等生理特性评价其促生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乙蒜素毒力回归方程为y=26.29x-30.29,相关系数R2为0.9489,有效中质量浓度EC50为1132.43μg/mL。病害防控及促生试验结果显示:80%乙蒜素1000倍稀释液防控促生效果最佳。该处理下,施药42 d未检测出甘蔗白条病阳性植株,而对照(CK)阳性检出率100%。相较于CK,该处理(施药42 d)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4.93%、净光合速率增加64.97%,根系活力增加62.44%,促生效果明显;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21.32%、44.32%、54.3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别增加17.40%、17.39%、17.78%,而MDA含量减少22.74%,缓解膜脂过氧化、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甘蔗抗逆性。综上,80%乙蒜素1000倍稀释液对甘蔗白条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甘蔗具有促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蒜素 甘蔗白条病 化学防治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秆式蔗种剥叶系统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沈中华 程虎强 +1 位作者 董志康 李涵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3-43,共11页
现有甘蔗剥叶机虽然能有效去除大部分蔗叶,但主要针对榨糖所需甘蔗,伤芽率较高,并不适用于蔗种剥叶。为解决甘蔗剥叶机伤芽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整秆式蔗种剥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首先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对剥叶过程进行单因素... 现有甘蔗剥叶机虽然能有效去除大部分蔗叶,但主要针对榨糖所需甘蔗,伤芽率较高,并不适用于蔗种剥叶。为解决甘蔗剥叶机伤芽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整秆式蔗种剥叶系统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试验。首先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对剥叶过程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分析了碎叶机构、喂入排出机构以及剥叶机构对蔗种受力情况的影响。其次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试验台试验,根据仿真试验结果进行了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并优化了试验参数,得到最佳作业参数组合:柔性绳碎叶辊转速为670 r/min、剥叶辊筒转速为400 r/min、柔性绳碎叶元件单排根数为16、柔性绳长度为330 mm。在该参数组合下,蔗种剥叶含杂率为6.59%,伤芽率为4.70%。最后进行了2种剥叶机剥叶后蔗种的种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蔗种剥叶机和传统剥叶机剥叶后蔗种发芽率分别为81.25%和56.25%。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蔗种剥叶机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种 剥叶系统 蔗芽损伤 虚拟仿真 优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风倒机构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林运东 陆静平 +2 位作者 张永旭 冯武铠 林泽锋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99,共5页
针对拉力式甘蔗剥叶机过程中蔗叶与蔗茎之间的干涉现象,设计一种蔗叶风倒机构,通过减少蔗叶与蔗茎之间相互干涉,以达到降低含杂率和提高断尾率的目的。以风倒机构的转速等为条件,运用ADAMS进行虚拟样机仿真,模拟甘蔗叶在受到风倒机构作... 针对拉力式甘蔗剥叶机过程中蔗叶与蔗茎之间的干涉现象,设计一种蔗叶风倒机构,通过减少蔗叶与蔗茎之间相互干涉,以达到降低含杂率和提高断尾率的目的。以风倒机构的转速等为条件,运用ADAMS进行虚拟样机仿真,模拟甘蔗叶在受到风倒机构作用时被推开的过程以及受力情况,验证风倒机构能减少蔗叶与蔗茎之间的干涉现象。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改进后的物理样机进行试验,并对改进前后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拉力式甘蔗剥叶机具有更好的剥叶效果,含杂率降低将近2.0%,断尾率也提高3.0%左右,且满足糖厂对原料蔗的进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力式甘蔗剥叶机 蔗叶风倒 仿真分析 剥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割手密种转录因子NAP亚家族的鉴定及SsNAP2a参与叶片衰老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恒波 冯春燕 +4 位作者 张以星 谢婉婕 杜翠翠 吴明星 张积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5,共16页
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etala3/pistillata)是转录因子NAC基因家族中一类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叶片衰老及响应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的亚家族。本研究利用甘蔗割手密种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对NAP亚... NAP(NAC-like,activated by apetala3/pistillata)是转录因子NAC基因家族中一类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叶片衰老及响应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的亚家族。本研究利用甘蔗割手密种基因组数据和生物信息学方法,首先,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对NAP亚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系统进化分析、保守结构域及顺式调控元件预测;其次,克隆获得割手密种SsNAP2的等位基因SsNAP2a,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达及其在激素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最后,利用瞬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分析SsNAP2a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在割手密种基因组中共鉴定5个NAP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所有成员编码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这些基因的Ka/Ks比值均小于1,表明纯化选择在演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系统聚类分析表明,5个代表性的被子植物(拟南芥、菠萝、水稻、玉米和高粱)与已报道的12个物种及甘蔗的NAP亚家族成员,共计46个,分为4个Clade,其演化的顺序Clade I>Clade II>Clade III>Clade IV。此外,在SsNAP亚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预测到较多响应脱落酸和茉莉酸、低温等逆境胁迫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其参与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应答通路。进一步,从割手密种SES208中克隆到SsNAP2a基因,该cDNA全长序列1173 bp(GenBank登录号为OQ335094),编码390个氨基酸残基,其与等位基因SsNAP2编码蛋白的序列相似性为97.70%,有10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表明同源8倍体的割手密种等位基因序列差异较大。qRT-PCR分析表明,SsNAP2a基因在割手密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组成型表达,尤其在衰老的蔗皮和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乙烯利(ethylene,ET)、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4℃低温和40℃高温处理下,其表达量呈现显著诱导表达;而在8%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胁迫下显著下调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SsNAP2a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瞬时过表达SsNAP2a基因7 d后,本氏烟(Nicotianabenthamiana)叶片有明显的卷曲、皱缩等衰老现象,ET合成相关基因(NtEFE26,NtAccdeaminase)显著上调表达,而水杨酸、茉莉酸和ABA合成相关基因(NtPR-1a/c、NtPR3和NtAREB1)显著下调表达,表明SsNAP2a基因参与多种激素信号传导途径诱发叶片衰老。以上研究结果为挖掘甘蔗NAP亚家族基因成员参与叶片衰老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也为培育甘蔗抗衰老分子育种提供候选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种 NAP基因 叶片衰老 激素胁迫 基因功能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甘蔗黄叶病病原分子鉴定及电镜检测 被引量:17
11
作者 高三基 郭晋隆 +3 位作者 陈如凯 黄晓第 徐景升 王勤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10-1213,共4页
电镜观察表明,感病甘蔗叶片的韧皮部伴胞内存在着大量类似甘蔗黄叶病毒(SCYLV)的病毒粒子;利用RT-PCR扩增出556bp的目的片段,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SCYLV外壳蛋白基因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SCYLV分离物同源性达95%以上;应... 电镜观察表明,感病甘蔗叶片的韧皮部伴胞内存在着大量类似甘蔗黄叶病毒(SCYLV)的病毒粒子;利用RT-PCR扩增出556bp的目的片段,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SCYLV外壳蛋白基因的一部分,与其他国家SCYLV分离物同源性达95%以上;应用组织印迹杂交免疫检测技术,在YLS病症的叶片中脉韧皮部出现紫红色斑块,呈阳性反应。综合分析认为福州地区甘蔗黄叶病的病原体为SCY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甘蔗黄叶病毒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GYF-120型甘蔗叶粉碎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明 王金丽 +4 位作者 邓怡国 黄晖 张劲 宋德庆 连文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设计了一种采用仿形集叶器的甘蔗叶粉碎还田机,使甩刀离地沟间隙可超过垄高,较好地解决了普通甩刀无法捡拾沟底甘蔗叶的问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位时间燃油消耗量降低约7%,捡拾率提高约4%,粉碎率提高约11%,粉碎后长度由25 cm降低到20cm... 设计了一种采用仿形集叶器的甘蔗叶粉碎还田机,使甩刀离地沟间隙可超过垄高,较好地解决了普通甩刀无法捡拾沟底甘蔗叶的问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位时间燃油消耗量降低约7%,捡拾率提高约4%,粉碎率提高约11%,粉碎后长度由25 cm降低到20cm,满足了甘蔗叶粉碎质量和生产农艺要求。并经理论分析和田间试验确定了仿形集叶器、刀辊、甩刀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叶 捡拾 仿形 粉碎还田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破坏高速摄影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3 位作者 吴昊 刘庆庭 宋键铭 黄世醒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9,共5页
为了研究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剥叶过程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研制了甘蔗剥叶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蔗叶的破坏过程,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叶鞘脱落、叶鞘... 为了研究整秆式甘蔗联合收获机剥叶过程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研制了甘蔗剥叶试验台,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蔗叶的破坏过程,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叶鞘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叶鞘脱落、叶鞘撕裂和叶鞘与茎秆分离。通过建立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于叶鞘的简化力学模型,结合叶鞘的力学特性分析了蔗叶在弹性剥叶元件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弹性剥叶元件对叶鞘施加的力是破坏叶鞘的主要作用力。叶鞘不同的破坏形式与叶鞘的生长性状和力学特性有关,含水率低于20%干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脱落,含水率为20%~50%的湿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撕裂,含水率大于50%的青叶鞘的主要破坏形式为叶鞘与茎秆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 弹性剥叶元件 破坏 高速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蔗区甘蔗黄叶病与花叶病发生情况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6
14
作者 熊国如 张雨良 +2 位作者 赵婷婷 张树珍 杨本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1年第12期2307-2311,共5页
于2010年甘蔗生长季节,对海南甘蔗产区8个县(市)24个乡镇进行甘蔗病毒病的调查和检测,初步明确海南蔗区甘蔗病毒病种类主要有2种,即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和由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于2010年甘蔗生长季节,对海南甘蔗产区8个县(市)24个乡镇进行甘蔗病毒病的调查和检测,初步明确海南蔗区甘蔗病毒病种类主要有2种,即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和由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引起的甘蔗花叶病。其中甘蔗黄叶病最为普遍,检出率达到75%,可能是影响海南蔗区甘蔗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高粱花叶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次之。同时针对甘蔗病毒病提出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是其防治的主要措施,对指导海南蔗区乃至全国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花叶病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黄叶病毒的RT-PCR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15
作者 高三基 郭晋隆 +4 位作者 孟岩 黄振瑞 陈如凯 刘文荣 MICHAEL S Irey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470,共5页
以甘蔗黄叶病毒(ScYLV)特异性引物YLSF111和YLSR462为引物,对福建蔗区8个罹病品种的疑似病株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352 bp特异性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后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ScYLV外壳蛋白(CP)基因的一部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 以甘蔗黄叶病毒(ScYLV)特异性引物YLSF111和YLSR462为引物,对福建蔗区8个罹病品种的疑似病株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352 bp特异性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后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是ScYLV外壳蛋白(CP)基因的一部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5%以上,与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家ScYLV分离物(GeneBank登录号分别为AF157029、AY236971、AF141385)CP基因同源性达100%,证实我国福建地区甘蔗黄叶综合症的病原体为ScYLV.本研究同时建立了ScYLV的RT-PCR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黄叶病毒 RT—PCR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条件下甘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超 谭中文 +3 位作者 刘可星 廖宗文 刘月廉 廖愉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共5页
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甘蔗试验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条件为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土壤生态环境,使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一定变化.在甘蔗生育期,蔗叶覆盖和地膜覆盖比不覆盖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 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甘蔗试验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条件为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土壤生态环境,使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一定变化.在甘蔗生育期,蔗叶覆盖和地膜覆盖比不覆盖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有明显增加;氮素生理群中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都有明显增加,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变化不明显,厌气性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在所有覆盖条件下,蔗叶覆盖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土壤微生物区系 蔗叶覆盖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年来两类植蔗土壤肥力演变及原因分析——以云南陇川农场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家文 刘少春 +2 位作者 王龙 张跃彬 崔雄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9-223,共5页
通过对2007年农场土壤养分调查和1983年土壤普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了25年连续种植甘蔗后两类植蔗土壤肥力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25年来旱地和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减少了12.65%和25%;全N旱地的变化不大,水田比1983年减少了1.42%;碱解N... 通过对2007年农场土壤养分调查和1983年土壤普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了25年连续种植甘蔗后两类植蔗土壤肥力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25年来旱地和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减少了12.65%和25%;全N旱地的变化不大,水田比1983年减少了1.42%;碱解N旱地增加了1.53%,水田减少了22.65%;速效P旱地和水田都比1983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旱地大于水田,其中旱地和水田分别增加了95.02%和6.02%;速效K旱地比1983年增加了26.36%,但水田减少了47.28%。结合糖厂历史单产、产糖率和农场蔗叶还田的情况,研究得出蔗叶还田能够持续培肥蔗区土壤养分,是蔗区甘蔗持续高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植蔗土壤 蔗叶还田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黄叶病调查及3种病毒基因型在广西的分布 被引量:7
18
作者 颜梅新 黄伟华 +10 位作者 林珊宇 朱桂宁 黄诚华 邓展云 韦金菊 贤小勇 林善海 覃振强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9-775,共7页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 [目的]探明甘蔗黄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明确甘蔗黄叶病毒(SCYLV)基因型类型和地理分布,为甘蔗抗病育种和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蔗区采集不同品种(品系)显症或不显症甘蔗样品,采用特异引物(P1/P2)进行RT-PCR检测.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鉴定采用3对特异引物BRA-PER-F/BRA-PER-R、REU-F/B-REVd和CUB-F/CUB-R进行RT-PCR鉴定.[结果]SCYLV RT-PCR检测结果,124个样品中有57个样品可扩增出大小约630 bp的目的条带,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CYLV CP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5%~99%.甘蔗黄叶病调查结果,124个样品中57个样品检测出SCYLV,感染率为46.0%.广西北部蔗区黄叶病感染最严重,SCYLV检出率为76.0%;桂西、桂中、桂南蔗区分别有50.0%、40.0%和36.8%的品种检出SCYLV;桂东蔗区SCYLV阳性检测率最低,为16.6%.在所调查的甘蔗品种中以柳城03-182、桂糖21、粤糖55和粤糖93-159感染SCYLV比较严重,主栽品种ROC22在柳城、宜州、钦州和金光农场均检测出阳性.病毒基因型调查结果,广西甘蔗黄叶病病毒基因型存在巴西-秘鲁(BRA-PER)、留尼汪岛(REU)和古巴(CUB)基因型等3种.主要以CUB型为主,占63.2%,除东部和西部蔗区外其他蔗区均有分布;其次是BRA-PER基因型,占56.1%,每个生态蔗区均有分布;REU基因型占5.3%,分布于柳州、凭祥、南宁蔗区.[结论]甘蔗黄叶病SCYLV已在广西各主要蔗区发生且蔓延,其病毒基因型存在3种且有不同程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 病毒基因型 调查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叶鞘破坏与剥离方式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3 位作者 王美美 宋键铭 冯加模 李跃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588,共5页
在分析甘蔗叶鞘的结构、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鞘个体的破坏试验和整体包裹茎秆叶鞘的摩擦破坏试验,得出了叶鞘个体破坏的基本强度值和破坏形式,提出了符合叶鞘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剥离方式.叶鞘个体最容易实现的破坏形... 在分析甘蔗叶鞘的结构、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叶鞘个体的破坏试验和整体包裹茎秆叶鞘的摩擦破坏试验,得出了叶鞘个体破坏的基本强度值和破坏形式,提出了符合叶鞘生长性状和强度特性的剥离方式.叶鞘个体最容易实现的破坏形式为在横向拉伸力作用下的薄壁组织撕裂,最大横向抗拉强度(σ2max)为0.90 MPa.撕裂后的叶鞘与茎秆在轴向上的最大连接强度(σtmax)为0.78 MPa.在剥离叶鞘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叶鞘进行横向拉伸作用造成叶鞘撕裂,破坏叶鞘对茎秆的包裹性能,再进行轴向刮擦作用将叶鞘从茎秆上撕扯脱落.叶鞘剥离应该同时满足2个基本条件:1)在垂直于叶鞘纤维方向的应力(σ2)不小于σ2max;2)轴向应力(σ1)不小于σtm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破坏 叶鞘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叶鞘剥离过程弹性齿运动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10
20
作者 牟向伟 区颖刚 +2 位作者 刘庆庭 冯加模 李跃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通过对弹性齿运动状态的分析阐述了弹性齿在叶鞘撕裂和剥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采用ADAMS软件对弹性齿与甘蔗茎秆的接触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剥叶滚筒中心距及弹性齿与甘蔗茎秆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对叶鞘撕裂和剥离产生的影响。利用物... 通过对弹性齿运动状态的分析阐述了弹性齿在叶鞘撕裂和剥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采用ADAMS软件对弹性齿与甘蔗茎秆的接触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剥叶滚筒中心距及弹性齿与甘蔗茎秆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化对叶鞘撕裂和剥离产生的影响。利用物理样机进行剥叶滚筒中心距单因素试验和剥叶滚筒转速单因素试验对运动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高速摄影对仿真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剥叶滚筒中心距为310mm,弹性齿与甘蔗茎秆接触时刻,Y轴方向的线速度差为3.91~5.87m/s时,弹性齿可沿茎秆表面向下滑动,有利于叶鞘沿着纤维方向撕裂,z轴方向的线速度差为4.61~7.54m/s时,弹性齿在甘蔗轴线方向可以持续滑动,有利于对叶鞘造成刮擦脱离,综合剥叶效果为含杂率低于7%、茎秆折断率低于15%。弹性齿与茎秆分离时刻,由于弹性恢复产生线速度突变,相对速度差增大4~5倍,有利于将叶鞘从茎秆上撕扯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鞘 剥离 弹性齿 运动分析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