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
19
1
作者
李迅
袁东敏
+2 位作者
尹志聪
李文静
谢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50,共10页
以2011年1~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为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初步得到以下引发旱涝急转的原因:(1)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出现快速调整,迅速由强冬季风形势调整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所控制,...
以2011年1~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为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初步得到以下引发旱涝急转的原因:(1)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出现快速调整,迅速由强冬季风形势调整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所控制,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由受中高纬度系统控制转变为冷暖空气对峙之地;(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1~5月来自热带地区的水汽输送条件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合较常年明显偏弱。6月,水汽输送和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江中下游表现为显著的水汽辐合中心,且明显强于常年;(3)6月青藏高原上空存在显著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利于对流活动发展,受其底部异常西风的影响,对流活动频繁地东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强了梅雨锋的强度,先后引发了5次强降水过程;(4)前期持续的La Nina事件及其变化通过影响Walker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青藏高原
LA
N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量:
120
2
作者
封国林
杨涵洧
+2 位作者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6,共18页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河流域历史水旱序列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卢路
刘家宏
+2 位作者
秦大庸
王浩
于赢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对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的重建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探求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热点之一,而对周期的计算和对突变点的检测又是探求规律的重要手段。基于海河流域540 a旱涝等级资料,运用谱功率分析、小波分析、指数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
对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的重建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探求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热点之一,而对周期的计算和对突变点的检测又是探求规律的重要手段。基于海河流域540 a旱涝等级资料,运用谱功率分析、小波分析、指数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别对海河流域水旱发生周期和突变点进行计算分析。结论显示:海河流域水旱灾害在历史上分别存在10 a,23 a,37 a和75 a左右的主导周期;在17至18世纪间,流域经历了旱型-涝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旱序列
周期
突变点
Mann-Kendall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前后河口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胡利民
石学法
+4 位作者
王国庆
乔淑卿
杨刚
高晶晶
白亚之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9-54,共16页
系统分析了2011旱涝急转前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碳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旱涝急转状况对河口沉积地球化学分区的影响。结果显示,洪涝期河口沉积物粒度总体有变粗的趋势,尤其是南支水道至三...
系统分析了2011旱涝急转前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碳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旱涝急转状况对河口沉积地球化学分区的影响。结果显示,洪涝期河口沉积物粒度总体有变粗的趋势,尤其是南支水道至三角洲前缘区。洪涝期含量下降的组分主要有Al2O3、K2O和Na2O等,含量增加主要有TFe2O3、CaCO3、CaO、TiO2、Mn和P等。干旱期常量元素组分与黏土的正相关性更高,但S4站的情况相反,这可能主要跟径流携带的流域物质的输入状况和该区特有的沉积动力条件有关。洪涝期大多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加,反映了研究区洪涝期沉积物粒度整体变粗和流域洪水导致的入海物质通量升高的影响。不同时期TOC和TN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C/N值指示洪涝期陆源贡献大于干旱期;但C/N值整体相对偏低,这可能跟物源贡献和微生物作用有关。洪涝期各元素变量在主因子载荷图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反映了洪涝期粒度对元素组合分布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和径流携带流域物质的输入有所增强。基于各样品的因子得分,发现旱涝急转前后河口沉积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地球化学分区
旱涝急转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西2013年夏季旱涝急转特征
被引量:
18
5
作者
何慧
陆虹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广西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13年夏季广西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广西2013年夏季...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广西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13年夏季广西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广西2013年夏季总降水量接近正常,但发生了旱涝急转现象,第31―44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少36%,而第45―48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多1.4倍,转折点发生在第45候(8月第3候)。2)第31―44候平均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干旱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平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并控制广西,华南上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而第45―48候平均环流在对流层低层呈现出明显的偏涝特征,广西处在副高南侧、并受热带辐合带(ITCZ)控制,华南上空风场为气旋式异常、水汽通量散度为辐合、对流加强。3)2013年第45候大气环流发生调整,沿110°E的副高脊线由25°N突然北跳到30°―35°N,ITCZ随之向北移动,并在缅甸―华南―菲律宾北侧稳定维持,台风接连影响广西,使广西由干旱迅速转为持续的雨涝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及汛期暴雨的对流条件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黄明策
沈新勇
+1 位作者
刘会鹏
李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0-602,共13页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对流条件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梅雨锋
暴雨增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渗流特性分析与安全控制
被引量:
7
7
作者
李子阳
郭丽
+2 位作者
严中奇
江婷
焦延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51,60,共4页
为分析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的渗流特性,基于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其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某粘土心墙坝在旱涝急转期间不同库水位上升速度下瞬时浸润线、等势线、渗透坡降等渗流要素的变化特性,建立了渗透坡降与库水位...
为分析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的渗流特性,基于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其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某粘土心墙坝在旱涝急转期间不同库水位上升速度下瞬时浸润线、等势线、渗透坡降等渗流要素的变化特性,建立了渗透坡降与库水位上升历时的经验关系,通过库水位上升速度判断坝体渗透安全性能,并计算了渗流安全控制条件下的临界库水位上升速度。结果表明,旱涝急转期间,随着水库水位抬高、上升速度增大,土石坝渗流场呈现规律性变化;利用库水位上升速度评价坝体渗流安全性能,对于旱涝急转条件下坝址区合理分洪调洪措施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水位骤升
土石坝
渗流特性
渗流安全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漓江流域旱涝拐点研究
被引量:
5
8
作者
黄丹
郭纯青
+1 位作者
习丽丽
徐宁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9,共7页
漓江汛期和枯水期有明显的周期性,通过大量数据对漓江降雨量、植被变化和生态需水量与漓江径流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图中出现了大量的拐点,其中漓江月平均流量与降雨量拐点重合,说明漓江是一条雨源性河流;分析了漓江年平均流量...
漓江汛期和枯水期有明显的周期性,通过大量数据对漓江降雨量、植被变化和生态需水量与漓江径流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图中出现了大量的拐点,其中漓江月平均流量与降雨量拐点重合,说明漓江是一条雨源性河流;分析了漓江年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及最枯月平均流量的拐点,其径流变异的主要因素除降水突变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漓江径流序列的突变影响也比较大。植被覆盖率倒U型拐点的出现,说明近些年植被破坏严重也是漓江旱涝的一个主要原因;生态需水量拐点出现的时间和月平均流量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月平均流量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远远大于河流径流量的年际波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印证了漓江旱涝出现与降雨和径流的分布不均、补给区植被覆盖率、流域生态需水量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降雨量
径流量
拐点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南北过渡带短周期旱涝急转及潜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
6
9
作者
雷晓平
宋小燕
+2 位作者
果华雯
马瑞
宋松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共13页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典型旱转涝与涝转旱时期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对SDFAI潜在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6月、6~7月、7~8月、8~9月内旱涝急转均以涝转旱为主,且5~6月和6~7月为旱转涝和涝转旱多发时期;另外各时段年代际旱转涝与涝转旱事件趋势在1990 s出现明显转折,整体呈现“V型”和“倒V型”变化特征。(2)旱涝急转事件在岷江一带、陕南周边地区较为多发;各时段内区域Hurst指数均值分别为0.62、0.62、0.61、0.68,表明过渡带内SDFAI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至未来一段时期。(3)在典型旱涝急转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涝期“西伸东进,相向而行”,旱期“东退西进,相背而离”,水汽输送条件整体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4)在北极涛动指数(AO)、NINO 3.4区域海温指数(NINO 3.4)、太阳黑子指数(TSN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4项指数中,TSNI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强,主要表现为TSNI超前1/4周期;NINO 3.4和PDO次之,对SDFAI以正向驱动为主;AO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周期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南北过渡带
大气环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雄安新区旱涝趋势分析
被引量:
6
10
作者
周浩伟
刘苏峡
李峰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9,28,共11页
旱涝趋势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增补构建了雄安新区1469年到2018年的连续550a历史旱涝等级数据。以每10a中的偏涝(旱)年份频次组成的旱涝等级数据序列(后简称偏涝、偏旱序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ee-Heghinian法、有序聚类法、滑动...
旱涝趋势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增补构建了雄安新区1469年到2018年的连续550a历史旱涝等级数据。以每10a中的偏涝(旱)年份频次组成的旱涝等级数据序列(后简称偏涝、偏旱序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ee-Heghinian法、有序聚类法、滑动T检验法识别序列的突变点,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Spearman秩次法识别序列的变化趋势,采用R/S分析法对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469-2018年,雄安新区偏涝序列在1579-1588年间存在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子序列分别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和显著的上升趋势;偏旱序列在1919-1928年间存在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子序列分别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和不显著的上升趋势。Hurst指数综合预测结果显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未来偏涝序列呈从显著下降到不显著上升趋势,偏旱序列呈从不显著上升到显著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旱涝等级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R/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
23
11
作者
沈锦花
胡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79,共4页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规律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12
作者
简鸿福
韩会明
+2 位作者
游文荪
吕辉
刘喆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9,共4页
水稻是江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了解江西省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有利于保障水稻生产力制定适当防灾减灾策略。基于1960~2018年江西省7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DFAI),研究水稻...
水稻是江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了解江西省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有利于保障水稻生产力制定适当防灾减灾策略。基于1960~2018年江西省7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DFAI),研究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并分析水稻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过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早稻期间洪涝事件多发,晚稻期间干旱事件频发,早晚稻生长季SPEI均呈上升趋势,旱涝事件空间上范围广、成片化;4~8月旱涝急转指数呈上升趋势,趋向“旱转涝”,8~10月倾向“涝转旱”,2000年后极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水稻生长季需水量显著减少(P<0.01),主要与平均日照时长显著降低(P<0.0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长季
旱涝特征
旱涝急转
气象因子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曲靖市2017年春夏旱涝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
2
13
作者
浦吉存
白波
+1 位作者
苗蓉
成佳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6期21-27,共7页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土壤墒情资料和农业灾情调查,从旱涝成因、土壤墒情变化、旱涝对农作物影响角度,系统分析评估曲靖市一典型春夏旱涝年的气候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曲靖市雨季开始期偏晚,初夏干旱严重,雨...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土壤墒情资料和农业灾情调查,从旱涝成因、土壤墒情变化、旱涝对农作物影响角度,系统分析评估曲靖市一典型春夏旱涝年的气候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曲靖市雨季开始期偏晚,初夏干旱严重,雨季开始后旱涝急转。5月至6月上旬,500hPa我国中高纬地区受平直西风气流控制,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期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高稍偏强、南支槽略偏弱,导致干旱天气持续并成灾。6月中旬至7月中旬,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偏弱,贝加尔湖地区为正距平,东北亚地区为槽区,同时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偏强偏西、脊线位置偏南,造成降水异常偏多和洪涝。干旱造成农作物成灾和绝收面积达84871 hm^2,洪涝致农作物成灾和绝收面积达30535 hm^2,评估2017年曲靖市干旱、洪涝灾害致使农作物受灾损失5%,经济作物受灾损失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旱涝
阴雨寡照
旱涝急转
灾情评估
云南曲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
19
1
作者
李迅
袁东敏
尹志聪
李文静
谢庄
机构
北京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50,共10页
基金
北京地区气候变化对城市热环境影响评估及气象节能关键技术研究Z090506016609001
铁路(高铁)气象监测预警
预报服务关键技术研究GYHY201306058-X
文摘
以2011年1~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为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初步得到以下引发旱涝急转的原因:(1)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出现快速调整,迅速由强冬季风形势调整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所控制,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由受中高纬度系统控制转变为冷暖空气对峙之地;(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1~5月来自热带地区的水汽输送条件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合较常年明显偏弱。6月,水汽输送和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江中下游表现为显著的水汽辐合中心,且明显强于常年;(3)6月青藏高原上空存在显著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利于对流活动发展,受其底部异常西风的影响,对流活动频繁地东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强了梅雨锋的强度,先后引发了5次强降水过程;(4)前期持续的La Nina事件及其变化通过影响Walker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青藏高原
LA
NINA
Keywords
sudden turn of drought and flood
, Subtropical high, Water vapor flux, Tibetan Plateau, La Nina
分类号
P46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量:
120
2
作者
封国林
杨涵洧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6,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30952、41175067
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2012CB955902
+1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GYHY200806005、GYHY201006021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20090424
文摘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Keywords
sharp
turn
from
drought
to
flood
, La Nifia, SST over the Indian Ocean, Hadley circulation, subtropical highover the Pacific Ocean, stable component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 areas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河流域历史水旱序列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卢路
刘家宏
秦大庸
王浩
于赢东
机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18,共5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6CB40301)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40830637)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研究基金(507210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04A16)
文摘
对历史时期旱涝灾害的重建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探求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的热点之一,而对周期的计算和对突变点的检测又是探求规律的重要手段。基于海河流域540 a旱涝等级资料,运用谱功率分析、小波分析、指数分析和Mann-Kendall法等方法分别对海河流域水旱发生周期和突变点进行计算分析。结论显示:海河流域水旱灾害在历史上分别存在10 a,23 a,37 a和75 a左右的主导周期;在17至18世纪间,流域经历了旱型-涝型的转变。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水旱序列
周期
突变点
Mann-Kendall检测
Keywords
Haihe river basin
flood
and
drought
series
periods
sudden
changes
Mann-Kendall method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前后河口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胡利民
石学法
王国庆
乔淑卿
杨刚
高晶晶
白亚之
机构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9-54,共16页
基金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5063)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2012312)
+2 种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GY02-2012G08
GY02-2012G3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T50596)
文摘
系统分析了2011旱涝急转前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碳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旱涝急转状况对河口沉积地球化学分区的影响。结果显示,洪涝期河口沉积物粒度总体有变粗的趋势,尤其是南支水道至三角洲前缘区。洪涝期含量下降的组分主要有Al2O3、K2O和Na2O等,含量增加主要有TFe2O3、CaCO3、CaO、TiO2、Mn和P等。干旱期常量元素组分与黏土的正相关性更高,但S4站的情况相反,这可能主要跟径流携带的流域物质的输入状况和该区特有的沉积动力条件有关。洪涝期大多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表现为不同程度增加,反映了研究区洪涝期沉积物粒度整体变粗和流域洪水导致的入海物质通量升高的影响。不同时期TOC和TN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C/N值指示洪涝期陆源贡献大于干旱期;但C/N值整体相对偏低,这可能跟物源贡献和微生物作用有关。洪涝期各元素变量在主因子载荷图上的分布更加分散,反映了洪涝期粒度对元素组合分布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和径流携带流域物质的输入有所增强。基于各样品的因子得分,发现旱涝急转前后河口沉积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区基本一致。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地球化学分区
旱涝急转
长江口
Keywords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surface sediments
geochemical province
sharp
turn
from
drought
to
flood
Yangtze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P595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西2013年夏季旱涝急转特征
被引量:
18
5
作者
何慧
陆虹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出处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7-775,共9页
基金
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科技攻关项目(GRMC2014Z04)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GYHY201306021)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355010-4)
文摘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广西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对2013年夏季广西旱涝急转现象及环流背景特征等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广西2013年夏季总降水量接近正常,但发生了旱涝急转现象,第31―44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少36%,而第45―48候全区平均降水量偏多1.4倍,转折点发生在第45候(8月第3候)。2)第31―44候平均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干旱环流特征,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平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并控制广西,华南上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而第45―48候平均环流在对流层低层呈现出明显的偏涝特征,广西处在副高南侧、并受热带辐合带(ITCZ)控制,华南上空风场为气旋式异常、水汽通量散度为辐合、对流加强。3)2013年第45候大气环流发生调整,沿110°E的副高脊线由25°N突然北跳到30°―35°N,ITCZ随之向北移动,并在缅甸―华南―菲律宾北侧稳定维持,台风接连影响广西,使广西由干旱迅速转为持续的雨涝天气。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大气环流
副热带高压
水汽通量
广西
Keywords
sharp
turn
from
drought
to
floo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moisture flux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及汛期暴雨的对流条件研究
被引量:
7
6
作者
黄明策
沈新勇
刘会鹏
李小凡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横县气象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0-602,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90471、41975054、41530427、41930967、41775040)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304)
+3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10400)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GXNSFAA380184)
广西区气象局重点项目(桂气科201501、桂气科2017Z02)
广西区气象局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技术创新团队专项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关键词
旱涝急转
对流条件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梅雨锋
暴雨增幅
Keywords
drought
sharply
turn
ing into
flood
convection conditions
conditional symmetric instability
Meiyu front
heavy rainfall enhance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渗流特性分析与安全控制
被引量:
7
7
作者
李子阳
郭丽
严中奇
江婷
焦延涛
机构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体育学院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出处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9-51,6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144
51139001
+9 种基金
51209145
51209143)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1022
201501036)
河南省水利科技攻关项目(GG201532
GG201546)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Y715012
Y715009)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253
KYZZ_0147)
文摘
为分析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的渗流特性,基于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其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某粘土心墙坝在旱涝急转期间不同库水位上升速度下瞬时浸润线、等势线、渗透坡降等渗流要素的变化特性,建立了渗透坡降与库水位上升历时的经验关系,通过库水位上升速度判断坝体渗透安全性能,并计算了渗流安全控制条件下的临界库水位上升速度。结果表明,旱涝急转期间,随着水库水位抬高、上升速度增大,土石坝渗流场呈现规律性变化;利用库水位上升速度评价坝体渗流安全性能,对于旱涝急转条件下坝址区合理分洪调洪措施制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水位骤升
土石坝
渗流特性
渗流安全
控制
Keywords
abrupt alternation
of
drought
-
flood
sudden
rise
of
water level
earth
and
rockfill dam
seepage characteristic
seepage safety
control
分类号
TV641.2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漓江流域旱涝拐点研究
被引量:
5
8
作者
黄丹
郭纯青
习丽丽
徐宁涛
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实验中心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省鞍山水文局
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
出处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9,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30/D0213)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
文摘
漓江汛期和枯水期有明显的周期性,通过大量数据对漓江降雨量、植被变化和生态需水量与漓江径流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图中出现了大量的拐点,其中漓江月平均流量与降雨量拐点重合,说明漓江是一条雨源性河流;分析了漓江年平均流量、最小流量及最枯月平均流量的拐点,其径流变异的主要因素除降水突变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漓江径流序列的突变影响也比较大。植被覆盖率倒U型拐点的出现,说明近些年植被破坏严重也是漓江旱涝的一个主要原因;生态需水量拐点出现的时间和月平均流量的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月平均流量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远远大于河流径流量的年际波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印证了漓江旱涝出现与降雨和径流的分布不均、补给区植被覆盖率、流域生态需水量的增加有关。
关键词
旱涝
降雨量
径流量
拐点
漓江流域
Keywords
drought
and
flood
rainfall amount
discharge
turn
ing point
Lijiang river basin
分类号
P333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南北过渡带短周期旱涝急转及潜在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
6
9
作者
雷晓平
宋小燕
果华雯
马瑞
宋松柏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良乡蓝鑫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共13页
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9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022)。
文摘
本文根据中国南北过渡带32个气象站1960-2018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hort-cycle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index,SDFAI),采用M-K趋势分析法、R/S分析法、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研究了该区域5~9月内短周期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典型旱转涝与涝转旱时期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采用交叉小波变换对SDFAI潜在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6月、6~7月、7~8月、8~9月内旱涝急转均以涝转旱为主,且5~6月和6~7月为旱转涝和涝转旱多发时期;另外各时段年代际旱转涝与涝转旱事件趋势在1990 s出现明显转折,整体呈现“V型”和“倒V型”变化特征。(2)旱涝急转事件在岷江一带、陕南周边地区较为多发;各时段内区域Hurst指数均值分别为0.62、0.62、0.61、0.68,表明过渡带内SDFAI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至未来一段时期。(3)在典型旱涝急转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涝期“西伸东进,相向而行”,旱期“东退西进,相背而离”,水汽输送条件整体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4)在北极涛动指数(AO)、NINO 3.4区域海温指数(NINO 3.4)、太阳黑子指数(TSNI)、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4项指数中,TSNI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强,主要表现为TSNI超前1/4周期;NINO 3.4和PDO次之,对SDFAI以正向驱动为主;AO对SDFAI变化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
短周期旱涝急转
时空演变特征
中国南北过渡带
大气环流
驱动因素
Keywords
short-cycle
drought
-
flood
sudden
alterati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he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riving factors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雄安新区旱涝趋势分析
被引量:
6
10
作者
周浩伟
刘苏峡
李峰平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丹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出处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9,28,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1402
2017YFA0603702)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0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957802)~~
文摘
旱涝趋势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增补构建了雄安新区1469年到2018年的连续550a历史旱涝等级数据。以每10a中的偏涝(旱)年份频次组成的旱涝等级数据序列(后简称偏涝、偏旱序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ee-Heghinian法、有序聚类法、滑动T检验法识别序列的突变点,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Spearman秩次法识别序列的变化趋势,采用R/S分析法对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469-2018年,雄安新区偏涝序列在1579-1588年间存在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子序列分别呈现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和显著的上升趋势;偏旱序列在1919-1928年间存在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子序列分别呈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和不显著的上升趋势。Hurst指数综合预测结果显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未来偏涝序列呈从显著下降到不显著上升趋势,偏旱序列呈从不显著上升到显著下降趋势。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旱涝等级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R/S分析
Keywords
Xiong’an New Area
drought
and
flood
grades
trend analysis
turn
ing point
R/S analysis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
23
11
作者
沈锦花
胡波
机构
浙江省气象台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79,共4页
文摘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关键词
旱涝
规律
突变
Keywords
drought
/
flood
law
sudden
-change
分类号
P426.61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S43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12
作者
简鸿福
韩会明
游文荪
吕辉
刘喆玥
机构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
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出处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9,共4页
基金
江西省水利厅科技项目(201921YBKT07,KT201706)。
文摘
水稻是江西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了解江西省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有利于保障水稻生产力制定适当防灾减灾策略。基于1960~2018年江西省77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SDFAI),研究水稻生长季旱涝演变及急转特征,并分析水稻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过程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早稻期间洪涝事件多发,晚稻期间干旱事件频发,早晚稻生长季SPEI均呈上升趋势,旱涝事件空间上范围广、成片化;4~8月旱涝急转指数呈上升趋势,趋向“旱转涝”,8~10月倾向“涝转旱”,2000年后极端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水稻生长季需水量显著减少(P<0.01),主要与平均日照时长显著降低(P<0.01)有关。
关键词
水稻生长季
旱涝特征
旱涝急转
气象因子
江西省
Keywords
rice growing season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sudden
change
of
drought
and
floo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Jiangxi Province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TV214 [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曲靖市2017年春夏旱涝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
2
13
作者
浦吉存
白波
苗蓉
成佳丽
机构
曲靖市气象台
出处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6期21-27,共7页
基金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9-109)
文摘
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土壤墒情资料和农业灾情调查,从旱涝成因、土壤墒情变化、旱涝对农作物影响角度,系统分析评估曲靖市一典型春夏旱涝年的气候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曲靖市雨季开始期偏晚,初夏干旱严重,雨季开始后旱涝急转。5月至6月上旬,500hPa我国中高纬地区受平直西风气流控制,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期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高稍偏强、南支槽略偏弱,导致干旱天气持续并成灾。6月中旬至7月中旬,500hPa上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偏弱,贝加尔湖地区为正距平,东北亚地区为槽区,同时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偏强偏西、脊线位置偏南,造成降水异常偏多和洪涝。干旱造成农作物成灾和绝收面积达84871 hm^2,洪涝致农作物成灾和绝收面积达30535 hm^2,评估2017年曲靖市干旱、洪涝灾害致使农作物受灾损失5%,经济作物受灾损失10%。
关键词
初夏旱涝
阴雨寡照
旱涝急转
灾情评估
云南曲靖
Keywords
drought
and
floor in early summer
rainy
and
rare sunlight
sudden turn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 assessment
Qujing city
of
Yunnan province
分类号
X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初步分析
李迅
袁东敏
尹志聪
李文静
谢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封国林
杨涵洧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河流域历史水旱序列变化规律研究
卢路
刘家宏
秦大庸
王浩
于赢东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11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前后河口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胡利民
石学法
王国庆
乔淑卿
杨刚
高晶晶
白亚之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广西2013年夏季旱涝急转特征
何慧
陆虹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及汛期暴雨的对流条件研究
黄明策
沈新勇
刘会鹏
李小凡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旱涝急转条件下土石坝渗流特性分析与安全控制
李子阳
郭丽
严中奇
江婷
焦延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漓江流域旱涝拐点研究
黄丹
郭纯青
习丽丽
徐宁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中国南北过渡带短周期旱涝急转及潜在驱动因素分析
雷晓平
宋小燕
果华雯
马瑞
宋松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雄安新区旱涝趋势分析
周浩伟
刘苏峡
李峰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沈锦花
胡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江西省水稻生长季需水量及旱涝特征分析
简鸿福
韩会明
游文荪
吕辉
刘喆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曲靖市2017年春夏旱涝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浦吉存
白波
苗蓉
成佳丽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