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暖冬及倒春寒天气对平欧杂种榛的影响及对策
1
作者 孙万河 《北方果树》 2024年第3期43-45,共3页
平欧大榛子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由于品种多,栽培地域广泛,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加上种植者对各品种特性了解不足,生产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该文就暖冬及倒春寒天气对平欧大榛子影响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提出应对的解决... 平欧大榛子在我国栽培历史较短,由于品种多,栽培地域广泛,各地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加上种植者对各品种特性了解不足,生产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该文就暖冬及倒春寒天气对平欧大榛子影响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提出应对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种植户及拟发展该产业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欧大榛子 暖冬 倒春寒 品种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的气候背景分析
2
作者 庞轶舒 周长艳 +1 位作者 王顺久 罗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9-475,共17页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 利用1981—2022年西南地区409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NCAR和NOAA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南地区冬季异常冷湿/暖干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区大部分冷湿/暖干是西南地区冬季频繁出现的异常气候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暖干趋势显著。对流层中高层的贝加尔湖高压强(弱)和青藏高原高压弱(强)及中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强(弱),协同构成的准正压“北正南负”(“南正北负”)环流型,是西南地区冬季冷湿(暖干)配置的关键环流背景。秋季阿留申群岛南侧、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以及澳大利亚西南侧4个关键区的海温是上述异常环流型的关键前兆信号。阿留申群岛南侧海温偏高(低)可使秋、冬季亚速尔高压持续增强扩大(减弱缩小),然后通过罗斯贝波东传增强(减弱)下游贝加尔湖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赤道东太平洋南侧和北侧的海温偏低(高),可共同促使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高),激发正(负)异常罗斯贝波源并东传减弱(增强)青藏高原高压;澳大利亚西南侧海温偏高(低),有利于高空越赤道偏南(北)风加强,进而增强(减弱)中东急流,导致青藏高原高压偏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冬季 冷湿/暖干气候配置 气候背景 青藏高原高压 贝加尔湖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56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51
3
作者 缪启龙 许遐祯 潘文卓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0-626,共7页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多为暖冬,近10年为两年一遇,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冬季气温 冷积温 暖冬 冷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蔡福 张淑杰 +2 位作者 于贵瑞 祝青林 刘新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68-1175,共8页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 结合GIS空间化技术,对中国近50年平均气温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法生成中国1951—2001年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年、季平均气温空间化数据,通过对近50年空间化数据的分析,认为近50年中,年、季的全国平均气温都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冬季增幅最大,为0.313℃/10a,夏季增幅最小,为0.152℃/10a,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08℃/10a。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西南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和新疆西天山中段在不同季节都是主要的降温区域,而北方大部和西藏中西部地区在不同季节都表现为较强的增温趋势,我国东南地区在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并不稳定,增温或降温的幅度都很小。暖冬事件在北方发生比较频繁,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区较少,全国发生面积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增幅为国土面积的8.6%/10a。冷夏在新疆南部、西藏西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江淮一带发生次数较多,辽宁南部、新疆沙漠地区、西藏中部、青海东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最少。全国发生冷夏的面积不断减小,50年平均减幅约为国土面积的5.8%/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技术 地面平均气温 时空分布 暖冬 冷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79
5
作者 何春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 ( AOI)、NCEP/NCAR4 0 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 SLP)、850、50 0、2 0 0 h 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 6 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 ,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 2 0世纪 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 ,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 ,其间相对正常 ,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亦存在类似的 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 )指数年 ,华北地区为暖 (冷 )冬年。其原因在于 ,北极涛动在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 EU遥相关型的异常 ,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 (弱 )涛动年大气环流具有弱 (强 )东亚冬季风特征 ,西伯利亚高压减弱 (增强 ) ,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 (增强 ) ,高空东亚大槽减弱 (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气温变化 北极涛运 大气环流 小波分析 暖冬 冷冬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309
6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8-1076,共9页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气候变暖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高温对白三叶越冬和适应春季“倒春寒”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瑞莲 赵梅 +3 位作者 王进 张萍 朱露英 赵彦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462-4471,共10页
暖冬和春季"倒春寒"已严重影响着多年生植物生长发育。选择建植3a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inn)为试验材料,在入冬采用搭建塑料大棚模拟暖冬方法,通过在建棚前、建棚后、冬季融冻胁迫、春季揭棚后和"倒春寒"过... 暖冬和春季"倒春寒"已严重影响着多年生植物生长发育。选择建植3a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inn)为试验材料,在入冬采用搭建塑料大棚模拟暖冬方法,通过在建棚前、建棚后、冬季融冻胁迫、春季揭棚后和"倒春寒"过程中测定棚外和棚内白三叶植株高度和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揭示未来暖冬对白三叶生存和生态园林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棚外气温均温低于0℃,白三叶叶片经历了冻融胁迫,棚内温度高于0℃,叶片始终未结冻。搭棚前,棚内外试验地白三叶生长势无差异。搭棚后100d棚内白三叶株高是棚外的3倍,但揭棚后3个月棚内外白三叶株高一致。另外,冬季虽然棚内外白三叶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力(SOD、CAT、POD)均随气温下降而增高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但棚外白三叶叶片上述生理指标均高于棚内。在春季揭棚后2d,冬季棚内生长的白三叶不仅叶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急剧增加并高于揭棚前和棚外白三叶,而且叶片SOD和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也明显高于棚外白三叶。在春季"倒春寒"时,冬季棚内外不同温度下生长的白三叶叶片细胞膜透性快速升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POD和SOD活性均上升,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冬季零度以上低温可延缓冬季白三叶绿叶期和单个叶片的寿命,可使白三叶安全渡过春季"倒春寒",未来暖冬不会降低白三叶抗融冻能力和其返青生长势。而这与白三叶能快速应对环境温度变化,通过调整生理代谢使叶片中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和激活抗氧化酶防止氧自由基积累抑制膜脂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 暖冬 抗融冻性 倒春寒 生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冬期输水气温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涛 杨开林 +3 位作者 乔青松 郭永鑫 付辉 郭新蕾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4-17,共4页
南水北调中线线路较长,从暖温带的长江流域流向半寒带的海河流域,沿途水工建筑物多,冬季冰情问题是关乎冬季生产和生活安全的重大问题。本研究根据南水北调沿途新乡及新乡以北地区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新乡、安阳、邢台、石家庄50年气... 南水北调中线线路较长,从暖温带的长江流域流向半寒带的海河流域,沿途水工建筑物多,冬季冰情问题是关乎冬季生产和生活安全的重大问题。本研究根据南水北调沿途新乡及新乡以北地区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新乡、安阳、邢台、石家庄50年气温变化及四个气象站气温之间关系。重点分析最北端的石家庄站气温、气候特点及稳定转负日期,根椐暖冬、冷冬不同标准为冬季气候进行分类。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期输水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气温 冬期输水 气候 暖冬 冷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峣 赵宪勇 +2 位作者 张涛 李显森 魏皓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鱼 越冬洄游 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环境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10
作者 胡秀玲 刘宣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0-648,共9页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 利用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北极涛动指数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冬季北极涛动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东北冬季气温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可能影响机制是:在地面,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减弱),亚洲大陆偏北冬季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在对流层中层,冬季北极涛动处于低(高)指数期时,东亚大槽加深(减弱),贝加尔湖以西以北脊增强(减弱),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发展,东北对流层中层偏北风增强(减弱),东北为持续冷冬(暖冬)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冬季气温 持续冷冬(暖冬) 北极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我国的异常暖冬与冷冬 被引量:40
11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灾害学》 CSCD 1999年第2期63-68,共6页
根据1951年以来160站观测资料对我国冬季气温进行了EOF分析,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冬温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冬季平均气温能较好反映全国的整体变化特征。用全国气温等级图资料订正了1910年至1950年全国平均... 根据1951年以来160站观测资料对我国冬季气温进行了EOF分析,发现全国绝大部分区域的冬温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冬季平均气温能较好反映全国的整体变化特征。用全国气温等级图资料订正了1910年至1950年全国平均气温,用北京和上海2站的平均气温订正了1880年至1919年平均气温。对1880年以来的全国平均冬季气温序列取10a一遇标准,确认出近118a中共有13次异常暖冬和10次异常冷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暖冬 冷冬 气候异常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春温度变化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育性转换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秦志英 孙海燕 +4 位作者 付庆云 卫笑 巴爱丽 茹振钢 李友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7,共7页
BNS是一个主体受温度控制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为花粉发育在低温下(<8℃)不育,高温下(>12℃)可育。BNS不育性稳定,但年份间常有波动,一些年份自交结实率上升显著。为了弄清楚BNS育性波动的原因,连续3a观察不同播期的BNS穗分... BNS是一个主体受温度控制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为花粉发育在低温下(<8℃)不育,高温下(>12℃)可育。BNS不育性稳定,但年份间常有波动,一些年份自交结实率上升显著。为了弄清楚BNS育性波动的原因,连续3a观察不同播期的BNS穗分化过程,分析连续6a调查的BNS自交结实率与对应年份的冬春温度变化,结果发现,冬季和春季温度的改变显著影响BNS的自交结实率。一般规律是,暖冬年份自交结实率低,寒冬较高,暖春年份自交结实率高,寒春较低。该现象的形成主要是BNS冬季生长发育速度所致,暖冬年份BNS冬季仍保持生长,到春季时完成温度敏感期前的发育,较早进入温度敏感期,此时的春季温度较低,因此BNS不育;然而在寒冬年份,BNS停止生长,春季需生长一定时间才进入温度敏感期,进入时气温已较高,因此诱导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增高。BNS冬季生长发育速度在穗分化观察中得到验证。该机理解释了不同年份BNS自交结实率的波动,并根据冬春温度可预测BNS的育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BNS雄性不育 自交结实率 温度 暖冬 寒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部地区暖冬年与春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霍文 艾力.买买提明 +2 位作者 刘新春 尚华明 秦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7-261,共5页
利用春夏季(3~8月) 12个站降水资料以及冬季(12~02月)温度资料,通过统计方法选取新疆南部地区温度异常年份与春夏季降水异常年份,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暖冬年份对应的来年春夏季总降水量偏多;反之,冷冬年对应的春夏季降水总... 利用春夏季(3~8月) 12个站降水资料以及冬季(12~02月)温度资料,通过统计方法选取新疆南部地区温度异常年份与春夏季降水异常年份,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暖冬年份对应的来年春夏季总降水量偏多;反之,冷冬年对应的春夏季降水总量偏少.再利用NCEP/NCAR1960-2000年全球月平均网格点资料分析500 hPa高度场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暖冬年前期环流特征为西低东高型,冷冬年前期环流特征为西高东低型,具有反位相关系.暖冬年后期才为西高东低型,与冷冬年前期相较起点晚,从而影响到来年的环流入夏时间,这可能就是导致暖冬年份来年降水增多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部 暖冬年 冷冬年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年来济南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金霞 李瑞 苏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9-332,共4页
利用济南市1951年12月-2016年2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济南65年冬季(12月和次年1、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T<-10℃)以及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济南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6... 利用济南市1951年12月-2016年2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济南65年冬季(12月和次年1、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T<-10℃)以及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济南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65年来济南冬季平均气温是90年代以前是明显上升的,90年代最高,进入21世纪略有下降,极端低温和冷积温这种震荡更为显著。济南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70年代以前,8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多为暖冬,80年代以来济南冬季明显升温,90年代偏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冬季气温 冷积温 暖冬 冷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多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小华 娄盼星 +2 位作者 马永永 冯蕾 刘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陕西省1960-2019年94个气象站点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气候区,从时间和空间2种尺度分析了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冬季增温明显并在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平均0℃等温线北抬1~2个纬度,... 基于陕西省1960-2019年94个气象站点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气候区,从时间和空间2种尺度分析了陕西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陕西冬季增温明显并在1987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平均0℃等温线北抬1~2个纬度,增温幅度以陕北最强陕南最弱。从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导致暖冬指数以9.5%·(10a)-^(1)增加、冷冬指数以9.6%·(10a)^(-1)减少,20次区域性暖冬事件在冬季气温突变后发生16次,而19次区域性冷冬有16次发生在突变之前。从空间尺度看,陕北和陕南的冷、暖冬发生频次相对较高,但强暖冬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中,强冷冬区域分布在陕南和关中。后期应重点关注区域性暖冬事件引发的作物安全越冬、疾病传播以及病虫害发生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 冷冬 气候变化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中国气候冷暖转折成因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韩荣青 石柳 袁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0-892,共13页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 2020/2021年冬季,我国气候"前冬冷干、后冬暖湿"特征明显,冷、暖两个阶段气温振幅极大,多地观测气温分别打破了建站以来的最低、最高纪录。前冬(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少,而后冬(2021年1月13日至2月28日),全国大部地区转入明显偏暖期,且2月上旬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增多,暖湿特征明显。分析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极地冷空气主体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等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是导致我国冬季气候由冷干转为暖湿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La Nina事件配合北极冰偏少和北大西洋中纬度暖流,符合启动前冬"暖北极、冷欧亚"效应的条件,导致前冬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发展、及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偏强,致使我国出现干冷型气候;而后冬,北极平流层发生爆发性增温事件,导致北极涛动持续负位相,极涡主体偏向西半球,但同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东亚冬季风转弱,我国大范围回暖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暖转折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La Nina事件 北极海冰 北大西洋暖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温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曦 李英英 +2 位作者 柯翎 宋铁英 俞伏松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1-565,共5页
冬季低温饮水不利于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本试验设计了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舍适用的恒温饮水系统,实现饮水的恒温化,比较分析饮用温水的试验组与冷水对照组仔猪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饮水日均... 冬季低温饮水不利于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本试验设计了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舍适用的恒温饮水系统,实现饮水的恒温化,比较分析饮用温水的试验组与冷水对照组仔猪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饮水日均和昼夜水温均稳定于26℃左右(24.5~26.6℃);试验组温水的总菌和大肠杆菌数远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4.15%(P<0.01),日均采食量较对照组提高7.76%(P<0.05),腹泻率仅为对照组的43%(P<0.01)。两组仔猪在IgG、IgM和IgA水平,以及猪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抗体水平上无明显差异(P>0.05)。上述结果说明,饮用温水对于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免疫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低温饮水 恒温饮水系统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免疫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与云南冬季气温异常 被引量:11
18
作者 解明恩 张万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分析了1961 年以来11 次ElNino 和8 次La Nina 事件对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发现:ElNino(La Nina)年云南冬季气温偏高(低),有暖(冷)冬特征,其中以东部、中部和南部最为显著.冬季... 分析了1961 年以来11 次ElNino 和8 次La Nina 事件对云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发现:ElNino(La Nina)年云南冬季气温偏高(低),有暖(冷)冬特征,其中以东部、中部和南部最为显著.冬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 与同期云南气温距平有显著的正相关,上一年SSTA 与次年云南1 月气温也有好的正相关.SSTA 异常正(负)值是云南暖(冷)冬的一个强信号.在ENSO影响下,东亚冬季风偏弱(强)是形成云南暖(冷)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 云南 冬季风异常 距平相关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温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气温等级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段文刚 郝泽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共8页
寒冷区明渠冬季输水结冰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面一旦形成冰盖其安全输水流量仅为设计流量的30%~50%,而气温是驱动冰盖形成的主要因子,如何科学评价冬季气温等级是冰期输水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了沿线8座气象站1951... 寒冷区明渠冬季输水结冰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面一旦形成冰盖其安全输水流量仅为设计流量的30%~50%,而气温是驱动冰盖形成的主要因子,如何科学评价冬季气温等级是冰期输水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了沿线8座气象站1951—2021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数据,揭示了总干渠气温沿程和年际变化规律。基于拉格朗日质点跟踪法,结合沿线气温-水温-冰盖生成物理过程,提出了气温链概念并给出通用数学表达式。分别采用国标法、一月平均气温法和气温链法评价冬季气温等级,构建了71 a冬季气温位次。结果表明:①总干渠自南向北气温逐级下降速率为0.48℃/(100 km),保定站呈加速下降趋势,对冰盖生成贡献最大。②沿线冬季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37℃/(10 a),强暖冬出现在最近30 a,强冷冬出现在前30 a,气温的总体上升有利于减缓大范围冰盖生成。③对于冰盖生成预测,气温链法优于一月平均气温法,更优于国标法;不同时间尺度组合评价可获得更优的结果;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可采用一月平均气温法和北方2站6 d气温链法联合评价。④给出了北方2站6 d气温链法冬季等级的分界阈值,即强暖冬T_(C)≥-4.0℃,弱暖冬-5.7℃≤T_(C)<-4.0℃,正常-7.4℃<T_(C)<-5.7℃,弱冷冬-9.1℃<T_(C)≤-7.4℃,强冷冬T_(C)≤-9.1℃,长系列均值为-6.5℃。研究成果可更好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冰盖生成提供新的参考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气温链 冬季气温 冰盖 等级评价 冷冬 暖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房间冷风渗透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葛坚 王登辉 赵康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15-1422,共8页
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房间供暖时的室外冷风渗透量及影响因素开展实测研究.采用示踪气体法,在实验房间中测试不同供暖方式及室内外温差情况下,房间换气次数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门窗密闭情况下,当供暖房间室内、外温差达到6~... 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房间供暖时的室外冷风渗透量及影响因素开展实测研究.采用示踪气体法,在实验房间中测试不同供暖方式及室内外温差情况下,房间换气次数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门窗密闭情况下,当供暖房间室内、外温差达到6~8℃时,换气量比无供暖时增加35%~40%;在相同的室内、外温差下,采用对流送风方式时的房间换气次数略大于采用地板辐射供暖时的换气次数;在该地区设计住宅供暖系统时,应考虑采用不同的供暖方式对室内、外温差引起的渗风量增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渗风 示踪气体法 送风供暖 辐射供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