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understandings on gas accumulation and major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s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HE Haiqing GUO Xujie +6 位作者 ZHAO Zhenyu XI Shengli WANG Jufeng SONG Wei REN Junfeng WU Xingning BI 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489-501,共13页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accumulation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are examined based on large amounts of 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new understa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accumulation in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 Majiagou Formation are examined based on large amounts of 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new understandings on the control of paleo-uplift over facies,reservoirs and accumulations are reached:(1)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Majiagou Formation,the central paleo-uplift divided the North China Sea in central-eastern of the basin from the Qinqi Sea at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basin,and controlled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ick hummocky grain beach facies dolomite on platform margin of Ma 4 Member.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paleo-uplift,the frame of two uplifts alternate with two sags was formed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dolomite of inner-platform beach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underwater low-uplift zones,and marl developed in the low-lying areas between uplifts.(2)From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to the east margin of the basin,the dolomite in the Ma 4 Member gradually becomes thinner and turns into limestone.The lateral sealing of the limestone sedimentary facies transition zone gives rise to a large dolomite lithological trap.(3)During the late Caledonian,the basin was uplifted as a whole,and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was exposed and denuded to various degrees;high-quality Upper Paleozoic Carboniferous-Permian coal measures source rocks deposited on the paleo-uplift in an area of 60000 km^(2),providing large-scale hydrocarbon for the dolomite lithological traps in the underlying Ma 4 Member.(4)During the Indosinian-Yanshanian stage,the basin tilted westwards,and central paleo-uplift depressed into an efficient hydrocarbon supply window.The gas from the Upper Paleozoic source rock migrated through the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dolomite in the central paleo-uplift to and accumulated in the updip high part;meanwhile,the subsalt marine source rock supplied gas through the Caledonian faults and micro-fractures as a significant supplementar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bove new understandings,two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Ma 4 Member in the central-eastern basin were sorted out.Two risk exploration wells were deployed,both revealed thick gas-bearing layer in Ma 4 Member,and one of them tapped high production gas flow.The study has brought a historic breakthrough in the gas exploration of subsalt Ma 4 Member of Ordovician,and opened up a new frontier of gas explor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ORDOVICIAN subsalt Majiagou Formation central paleo-uplift lithological transition zone gas accumulation Well Mita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and a discussion of Cambrian subsalt and deep explor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GUAN Shuwei ZHANG Chunyu +5 位作者 REN Rong ZHANG Shuichang WU Lin WANG Lei MA Peiling HAN Chang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6期1141-1152,共12页
Using field geological survey,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as well as lithological and sedimentary analysis,we reconstructed the basin fil... Using field geological survey,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as well as lithological and sedimentary analysis,we reconstructed the basin filling process and paleo-geography of north Tarim Basin in Early Cambrian,aiming to analyz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 architecture of the subsalt reservoir and source units and to defin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The Late Sinian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we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patterns in different areas,which controlled the sedimentary pattern in the Early Cambrian.The boundary faults of Nanhuaian rift basin in the south slope of Tabei uplift and the north slope of Tazhong uplift became reactivated in the Early Cambrian,forming two NEE and EW striking subsidence centers and depocenters,where the predicted thickness of the Yurtusi Formation could reach 250 meters.In the Xiaoerbulake period,the weak rimmed platform was developed in the hanging wall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Whereas the Nanhuaian rift system in the Tadong and Manxi areas were uplifted and destroyed in the Late Sinian,and appeared as gently slope transiting toward the subsidence center in the Early Cambrian.The former had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hybrid facies platform and the latter had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ramp platform.The black shale of the Yurtus Formation in the footwall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and the reef bank of Xiaoerbulake Formation platform margin in the hanging wall in Early Cambrian constitute a predicable source-reservoir combination.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controlled the thickness of black shale and the scale of the reef bank.It is suggested carrying out high accuracy seismic explor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faults,on this basis,to search the reef bank of Xiaoerbulake Formation along the faults westward,and then drill risk exploration wells at sites where traps are shallow in buried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CAMBRIAN syndepositional structure bedded chert PALEOGEOGRAPHY subsalt exploration LOWER CAMBRIAN Yurtusi Formation TARIM BASIN prototype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3
作者 刘新社 杨智 +4 位作者 魏柳斌 张才利 师平平 王前平 武春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持续时间最长海侵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层,为一套陆表海台地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也是多年来高含硫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系。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特征和勘探潜力,基于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重新厘定了古构造格局,系统研究了生储盖组合及匹配关系,深化了对马四段高含硫天然气成藏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具有东高西低的古构造格局,为典型的大型陆表海碳酸盐岩缓坡沉积背景;②首次在马四段发现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主的烃源岩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可达1%,厚度为2~6 m;③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受高频层序旋回控制,纵向上发育多套薄储层,储层平面上连片分布;④马四段发育准连续型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具有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供烃,层控性白云岩储集体成储,连续分布的厚层膏盐岩封盖,垂向运移为主、近源聚集成藏,构造高部位、断裂带富集的特征,初步落实有利含气面积1.8×10^(4)km^(2)。结论认为:①提出了马四段发育海相烃源岩及供烃的新观点,证实了低丰度海相烃源岩也能形成规模油气聚集;②马四段高含硫气藏有望成为盆地海相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并明确了盆地马家沟组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马家沟组 高含硫天然气 异常高压 成藏特征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
4
作者 李振春 刘畅 +3 位作者 曲英铭 苏琳淞 丁泽政 陶同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为了提高基于染色算法的逆时偏移计算效率,提出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CC-STRTM)。地震干涉技术作为一种炮记录的处理手段可以消去两个炮记录中相同的信号。该技术将观测系统从地表下移到人为选取的地下校准面,将研究区域缩小... 为了提高基于染色算法的逆时偏移计算效率,提出基于染色算法的地震干涉成像技术(CC-STRTM)。地震干涉技术作为一种炮记录的处理手段可以消去两个炮记录中相同的信号。该技术将观测系统从地表下移到人为选取的地下校准面,将研究区域缩小到校准面下侧。再分析干涉成像结果,选出染色区域。最后完成复数域的逆时偏移处理,输出虚部偏移结果。通过复杂模型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对比分析成像结果和计算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成像精度的同时不降低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干涉成像 染色算法 逆时偏移 盐下构造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罗丹婷 罗静兰 +4 位作者 邓超 年涛 韩剑发 程道解 袁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深层 白垩系 盐下储集层 高温高压 氯盐含量 测井响应 氯盐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理
6
作者 冯琳 杨欢 +3 位作者 李乐 彭丽 杨果 王晓雪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5,共9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存在白云岩成因机理不清的问题,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文中综合盆地西北部露头和盆地内重点钻井资料,在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碳氧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对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的成因进...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潜力巨大,但是存在白云岩成因机理不清的问题,制约着油气勘探开发。文中综合盆地西北部露头和盆地内重点钻井资料,在岩石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碳氧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对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建立其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总体可归纳为微生物白云岩、晶粒—(残余)颗粒白云岩、含陆源碎屑白云岩等3种类型;2)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主要的3种成因模式为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蒸发泵—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其中前2种是主体,第3种表现为对前2种的叠加改造;3)肖下段和肖上段白云岩形成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肖下段沉积期,由于水体中有机产率较高,有机碳埋藏速率高,有利于厌氧菌群发育,微生物白云石化作用占主导;肖上段沉积期,由于水体变浅,整体变为蒸发环境,剧烈的蒸发作用形成了肖上段的大套蒸发泵—渗透回流白云岩。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塔里木肖尔布拉克组的白云岩分布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盐下白云岩 下寒武统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盐下储层酸压工艺研究及应用
7
作者 田宜博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233-235,共3页
通过开展导流能力测试,明确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盐下储层酸压特点;基于模糊评判法,制定井层评价标准,指导后期选层;基于建立的盐下储层酸压数学模型,对目标储层的酸压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形成适应于不同类型储层的酸压工艺。经现场应用,增... 通过开展导流能力测试,明确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盐下储层酸压特点;基于模糊评判法,制定井层评价标准,指导后期选层;基于建立的盐下储层酸压数学模型,对目标储层的酸压施工参数进行优化,形成适应于不同类型储层的酸压工艺。经现场应用,增产率达到20%,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下储层 酸压 模糊评判法 施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61
8
作者 姚泾利 包洪平 +2 位作者 任军峰 孙六一 马占荣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发育多套巨厚的盐岩沉积,成藏条件好,因此,奥陶系盐下一直是勘探关注的重要领域,并对其进行了持续研究与不懈探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勘探几经周折,逐步形成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侧向...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发育多套巨厚的盐岩沉积,成藏条件好,因此,奥陶系盐下一直是勘探关注的重要领域,并对其进行了持续研究与不懈探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勘探几经周折,逐步形成了"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侧向供烃、白云岩岩性圈闭成藏、区域岩性相变带多层系富集"的新认识。以新的地质认识为指导,在盆地中部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终于获得了日产百万立方米以上高产工业气流井,开拓了该盆地又一个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证实奥陶系深层也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盐下 天然气 勘探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4
9
作者 任军峰 刘新社 +2 位作者 喻建 魏柳斌 王前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4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巨厚的盐岩、膏岩沉积,封盖性能好,膏盐岩之下的碳酸盐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勘探领域。在对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及沉积相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家沟组马五段膏盐岩盖层之下的马四段碳酸盐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巨厚的盐岩、膏岩沉积,封盖性能好,膏盐岩之下的碳酸盐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勘探领域。在对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及沉积相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家沟组马五段膏盐岩盖层之下的马四段碳酸盐岩为目标,主要开展了储层及成藏特征研究。研究认为:马四段白云岩分布主要受控于古隆起控制下的台内分异作用,发育滩相晶间孔型白云岩储层,马三段等层段的溶孔型白云岩储层也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加里东期的风化剥蚀作用造成马四段白云岩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形成了空间配置关系,天然气成藏具有双源供烃的特点,形成岩性相变控制下的白云岩岩性气藏。在对不同区域生储盖配置关系及成藏控制因素的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盆地东部盐下马四段盐岩底辟隆起带和中部乌审旗古隆起控制下的岩性相变带是盐下勘探的有利目标,深层的马三段、马二段也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盐下 天然气 马家沟组 勘探方向 白云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同沉积构造——兼论寒武系盐下和深层勘探 被引量:30
10
作者 管树巍 张春宇 +5 位作者 任荣 张水昌 吴林 王雷 马培领 韩长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5-1086,共12页
利用野外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和沉积作用分析,恢复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结构与古地理,探讨寒武系盐下源-储分布、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塔里木北部震旦纪末期的构造变动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并... 利用野外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构造和沉积作用分析,恢复塔里木北部早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结构与古地理,探讨寒武系盐下源-储分布、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塔里木北部震旦纪末期的构造变动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并控制了早寒武世盆地的沉积格局。位于塔北隆起南斜坡和塔中隆起北斜坡的南华纪裂陷在早寒武世发生同沉积断裂活动,形成两个北东东—东西向延伸的沉降和沉积中心,玉尔吐斯组最大预测厚度可达250 m;至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同沉积断裂上升盘形成镶边型台地。而塔东和满西地区的南华纪裂陷在震旦纪末期遭受抬升和破坏,在早寒武世主要以斜坡形式向沉降中心过渡,前者具有混积型台地的沉积特征,后者具有缓坡型台地的沉积特征。早寒武世同沉积断裂下降盘的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与上升盘的肖尔布拉克组台缘礁滩体构成可预测的源-储配置模式,断裂活动强度控制了黑色页岩的厚度和台缘礁滩体的规模。下一步勘探应部署高精度地震,以精确落实同沉积断裂位置,并沿着断裂向西搜索礁滩体,在埋藏较浅的圈闭位置实施风险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同沉积构造 层状硅质岩 古地理 盐下勘探 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 塔里木盆地 原型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4
11
作者 谷志东 殷积峰 +4 位作者 袁苗 薄冬梅 梁东星 张航 张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9,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周缘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对区内逾6×104 km2地震资料进行深层构造精细解释,刻画川东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层平面展布,探讨川东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近期有利勘探方向。川东... 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周缘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对区内逾6×104 km2地震资料进行深层构造精细解释,刻画川东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层平面展布,探讨川东深层盐下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近期有利勘探方向。川东深层中下寒武统发育两套区域展布含膏盐岩层,其是川东区域性滑脱层,滑脱层之上发育断层相关褶皱,之下发育宽缓背斜;盐下发育6~7排北北东、北东向展布大面积构造圈闭。川东深层盐下具备良好天然气成藏条件,生储盖空间配置好:发育陡山沱组、灯三段与水井沱组3套烃源岩,以水井沱组为主;发育灯二段、灯四段与石龙洞组3套风化壳岩溶与颗粒滩型储集层;发育中下寒武统膏盐岩与水井沱组区域性盖层。川东深层盐下勘探应首选灯四段,石龙洞组与灯二段居次,首选油气运聚指向区、埋深适中且远离盆缘区域,红花店—华蓥山北、凉水井—蒲包山—雷音铺、大天池等3排构造是近期最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深层—超深层勘探 膏盐岩 盐下油气藏 震旦系 寒武系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发现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杨海军 李勇 +3 位作者 唐雁刚 雷刚林 周露 周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0,共9页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其盐下深层大气田为超深高压裂缝性低孔高产砂岩气田,目前已发现油气藏22个,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区。1998年发现克拉2气田后,虽坚持勘探,却未再获得重大发现。2006年以来,加强对克拉苏构造带深层...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其盐下深层大气田为超深高压裂缝性低孔高产砂岩气田,目前已发现油气藏22个,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主力产区。1998年发现克拉2气田后,虽坚持勘探,却未再获得重大发现。2006年以来,加强对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的研究,2008年8月,位于克深区带克深2构造的克深2井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日产40×104m3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重大勘探突破。此后,经过近10年的研究,在前陆盆地勘探技术、油气地质理论和生产实践3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指导了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发现,并围绕复杂山地圈闭落实、储集层形成机理、成藏等地质问题及快速钻进、储集层改造等制约勘探效率的工程技术进行研究,有效支撑了克拉苏盐下深层大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构造带 白垩系 巴什基奇克组 盐下深层大气田 砂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55
13
作者 田军 王清华 +1 位作者 杨海军 李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勘探历程 盐下冲断带 缝洞型碳酸盐岩 超深层油气 勘探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家沟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付金华 刘新社 +4 位作者 魏柳斌 任军峰 古永红 王前平 师平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古构造、储层分布、烃源岩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盐下马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主要来自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生烃母质除常规干酪根外,还发育分散有机质、有机酸盐,生烃物质丰厚,具备规模生烃潜力;(2)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坳陷存在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和东部盐下低隆两大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控制了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3)盆地中东部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上覆厚层膏盐岩封盖,上倾方向致密石灰岩侧向遮挡,海相烃源岩供烃,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在新的地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部署的风险探井MT1井钻遇气层43.4m,采用水力加砂压裂新工艺,试气获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战略接替领域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盐下 台内滩 台内丘 乌审旗—靖边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认识 被引量:69
15
作者 王招明 李勇 +1 位作者 谢会文 能源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43,共7页
库车前陆盆地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在盐下6500m至8000m埋深的碎屑岩储层内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大型天然气田。地质认识的进步至关重要,为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方向。(1)在顶蓬构造的减压作用下,盐下超深... 库车前陆盆地是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超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在盐下6500m至8000m埋深的碎屑岩储层内发现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大型天然气田。地质认识的进步至关重要,为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方向。(1)在顶蓬构造的减压作用下,盐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有效储层,储层孔隙度达到3%~9%;构造强挤压应力在盐下断背斜内形成“应力中和面”效应,控制储层垂向分层特征,构造顶部发育高产储层。(2)前陆冲断带强烈挤压作用在盐下形成多排冲断带,断背斜圈闭规模发育,成排成带展布。(3)古近系一新近系巨厚膏盐岩盖层因构造挤压呈塑性流动加厚,叠置于断背斜圈闭之上,具有效封挡作用。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广阔的勘探前景,南部秋里塔格构造带有望成为超深层油气勘探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超深层勘探 天然气 地质认识 盐下断背斜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盐下地区孔洞类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尚久靖 李国蓉 +4 位作者 吕艳萍 张德民 顾炎武 陈立祥 彭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2期18-23,85,共6页
钻井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揭示,孔洞类储层是塔河盐下地区奥陶系地层中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该类储层的形成机制不明确,分布特征极其复杂,制约了该区进一步的生产开发。根据研究区内大量岩心样品的分析认为,存在3种不同的孔洞成岩环境... 钻井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揭示,孔洞类储层是塔河盐下地区奥陶系地层中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该类储层的形成机制不明确,分布特征极其复杂,制约了该区进一步的生产开发。根据研究区内大量岩心样品的分析认为,存在3种不同的孔洞成岩环境,其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上留下痕迹,成为识别3类孔洞的标志:A类孔洞成岩期为加里东期,成岩环境为准同生期的陆表海台地,缺乏陆源物质暴露,成岩期较早成为其主要成岩特征,其碳、氧同位素值相对较高;B类孔洞形成于海西早期,成岩环境为大规模的陆相暴露剥蚀环境,大量陆源碎屑物质的注入,强烈的地表氧化、岩溶成为最主要的岩相特征,形成相对轻的碳、氧同位素值特征;C类孔洞是与海西晚期热液作用相关的孔洞,埋藏条件下的热液矿物交代原碳酸盐岩基质,是识别该类孔洞最有效的方法,多种流体的混合造成其碳、氧同位素值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对研究区孔洞成因机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与各类孔洞相关的储层的空间发育分布特征:A类孔洞储层主要分布于一间房组或良里塔格组地层顶部,纵向上受控于三级层序界面控制,平面上受滩体展布约束;B类孔洞储层根据其产状依附关系,分为盐体尖灭线附近受洞穴发育展布控制的孔洞型储层和盐下主体区受大型断裂展布控制的孔洞型储层,二者有不明显的界线;C类孔洞则主要受控于各级别的较深断裂的展布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盐下地区 孔洞类储层 储层特征 成因控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淮 饶轶群 +1 位作者 张挺军 郭念发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1期81-86,共6页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沉积层序,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包括生物礁灰岩沉积为特征。盐下层系烃源岩丰富,其有机质丰度较高,绝大多数为好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石炭系—二叠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0.65...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沉积层序,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包括生物礁灰岩沉积为特征。盐下层系烃源岩丰富,其有机质丰度较高,绝大多数为好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石炭系—二叠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0.65%~1.16%,表明生油岩处于生烃的成熟阶段。盐下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和砂屑灰岩的储集性能最好,孔隙度为1.5%~20%,平均6%~6.5%;渗透率为(1.5~902)×10-3μm2。下二叠统孔谷组厚层盐岩广泛发育,为盐下油气聚集提供了区域性盖层条件。研究表明,盐下上古生界烃源岩大量生烃并运移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后,明显晚于圈闭构造形成期(泥盆纪—早二叠世),故圈闭与油气源具有良好的空间配置关系,所发现的大型油气藏主要集中在盐下层系中。因此,指出了有利的勘探选区目标为卡腊通—田吉兹隆起区和北里海—阿兹吉尔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盐下层系 油气成藏 有利勘探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西伯利亚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碳酸盐岩勘探前景 被引量:24
18
作者 吕修祥 白忠凯 付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东西伯利亚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皆为古老的克拉通盆地,都发现有一系列的油气田,只是规模有别。通过油气成藏要素及其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和东西伯利亚盆地在寒武系盐下都发育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集层,而区域性分布的中寒武统... 东西伯利亚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皆为古老的克拉通盆地,都发现有一系列的油气田,只是规模有别。通过油气成藏要素及其主控因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和东西伯利亚盆地在寒武系盐下都发育了优质的烃源岩和储集层,而区域性分布的中寒武统膏盐岩是良好的盖层。根据寒武系的生储盖组合、构造发育、沉积环境以及油气显示情况,并对比东西伯利亚盆地油气田油气成藏的特点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利勘探区带主要为塔中主垒带及其两侧、塔北隆起的英买力及轮南地区、巴楚低凸起的南部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伯利亚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盐下层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下寒武统油气充注演化过程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潼 王铜山 +4 位作者 李志生 袁文芳 马卫 徐兆辉 李秋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4,共13页
通过对塔中地区中下寒武统岩心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背散射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明确中下寒武统发育四期的成岩矿物,并厘定各矿物与烃类的形成序次。在此基础上利用荧光分析、激光拉曼成份分析、均一温度测温等技术进行不同序次矿物中... 通过对塔中地区中下寒武统岩心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背散射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明确中下寒武统发育四期的成岩矿物,并厘定各矿物与烃类的形成序次。在此基础上利用荧光分析、激光拉曼成份分析、均一温度测温等技术进行不同序次矿物中包裹体的分析。同时结合油气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和生烃热模拟实验,揭示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油气的成藏演化过程,指出下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寒武系盐下发生过连续的油气充注过程,烃类包裹体在均一温度、荧光颜色、包裹体类型上均表现出从低成熟到高—过成熟的特点,但主要以早期低成熟的液态烃充注为主;在成藏晚期部分低成熟度的液态发生烃裂解并形成少量天然气原地充注。综合分析认为塔中地区中下寒武统储层中充注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北部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并通过断层运聚而来。运聚通道的顺畅与生排烃量决定了塔中构造圈闭中原油的充注饱和度,并与晚期液态烃裂解的程度共同控制了塔中地区寒武系盐下的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盐下 成岩序次 包裹体 液态烃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段盆地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模拟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一欣 陶崇智 +3 位作者 史帅雨 殷进垠 邬长武 刘静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于盐岩向海洋方向发生快速流动,形成的盐底辟规模较大,但数量较少。巴西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基底隆起远离物源区,其上方有利于盐岩侵入聚集而明显增厚;而西非中段盆地的基底隆起靠近盆地边缘,隆起上方残留盐层较薄,两侧发育规模较小的盐滚构造。非洲板块的抬升作用有利于西非中段盆地盐底辟充分发育,并在前缘挤压区形成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和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被动大陆边缘 下白垩统 盐构造 盐下地层结构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