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re case of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ggered by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被引量:3
1
作者 Xiao-Qing CAI Feng TIAN +7 位作者 Shan-Shan ZHOU Jing JING Wei HU Tao ZHANG Xi WANG Ri-Na DU Qiang XU Yun-Dai CHE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78-380,共3页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CSSS) has been recognized lately as an unusual clinical entity,giving rise to angina but rarely causing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appearance of CSS...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CSSS) has been recognized lately as an unusual clinical entity,giving rise to angina but rarely causing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appearance of CSSS are both a patent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graft and severe stenosis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 However,LSA is often overlooked in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angina,who have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We report an unusual case of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caused by subtotal occlusion of proximal L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rt-term efficacy of unibody single-branched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lesions involving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two-year follow-up outcomes 被引量:3
2
作者 Bai-Lang CHEN Xian-Mian ZHUANG Min-Xin WEI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The development of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technology avoids the risk of patients opening the chest and is widely used in Stanford B-type dissection.[1–3]However,because TEVAR technology has clear r... The development of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technology avoids the risk of patients opening the chest and is widely used in Stanford B-type dissection.[1–3]However,because TEVAR technology ha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lesion,it limits its application to some patients.In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oximal anchor zone,coverage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origin without revascularization during TEVAR appears to have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upper extremity ischemia and paraplegia.[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dissection Left subclavian artery Single-branched stent graft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tal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using caster branched stent-graft 被引量:1
3
作者 Guo-Yi SUN Wei GUO +8 位作者 Xiao-Ping LIU Xin JIA Jiang XIONG Hong-Peng ZHANG Xiao-Hui MA Feng CHEN Sen-Hao JIA Jie LIU Yang-Yang GE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751-754,共4页
A 57-year-old man has 20-year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intermittent chronic pain in the chest area and shoulder blades over the last three months.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on admission reveale... A 57-year-old man has 20-year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intermittent chronic pain in the chest area and shoulder blades over the last three months.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on admission revealed a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with an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crossed behind the trachea and bovine aortic arch(Figure 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AORTIC dissection Branch STENT-GRAFT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bclavian artery angi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preliminary comparison between a modified brachial technique and the standard femoral approach
4
作者 Gianluca Rigatelli Paolo Cardaioli +4 位作者 Massimo Giordan Stefano Panin Laura Oliva Tranquillo Milan Loris Ronco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3-76,共4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Elderly patients who have been submitted to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with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may develop a 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because of a left subclavian ...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Elderly patients who have been submitted to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with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may develop a 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because of a 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 stenosis. Usually stenting of LSA is performed by the standard femoral route with guiding catheter technique, but this technique can be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elderly patients who often have iliac-femoral kinking and aortic tortuosity. We compared a new “ad hoc” brachial artery approach technique with the standard guiding catheter technique through the femoral acces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September 2006, four patients underwent LSA stenting using the left brachial artery access obtained with a 6F or 7F 45-cm-long valved anti-kinking sheath as the Super Arrow Flex sheath (Arrow International, PA, USA). The sheath was positioned just before the LIMA graft ostium and a 0.035 inch 260-cm-long Storq guidewire (Cordis Inc., Johnson & Johnson, Warren, NJ) was advanced across the lesion to the descending aorta. A balloon-expandable Genesis (Cordis Inc., Johnson & Johnson, Warren, NJ) endovascular stent was easily deployed, and the correct position was checked by direct contrast injection through the long sheath. This small group of patients has been compared to a group of 5 age-match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teal syndrome in whom the procedure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standard technique including femoral approach and guide catheter. Results The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vertebral and LIMA ostia remained patent in all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annulation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was difficult in two cases, while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groin hematoma. Mean pretreatment gradient was 32 mm Hg with a range of 25 to 40 mm Hg (34 mmHg, range 26- 43, in the control group, P=0.87) and fell to 2 mm Hg with a range of 0 to 4 mm Hg (3.1 mmHg, range 0 to 5, P=0.89) posttreatment. Mean contrast dose was 60±16 ml (138±26 ml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whereas mean fluoroscopy and procedural time were 5.7±1.6 minutes (10.8±1.0 minute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nd 15.7±6.3 minutes (28±7.1 minute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t a mean follow-up of 10±3.2 months all patients are alive and free from angina and residual induced ischemia. Conclusions Our brief study suggested that brachial artery access be considered the optimal route to treat coronary-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in elderly patients because of clear advantages; these included no manipulation of catheter to cannulate the artery, perfect coaxial position of the catheter at the site of LSA stenosis, clear visualization of the LIMA and vertebral ostia, and easy access to these vessels in case of plaque shifting or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deplo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clavian GRAFT cardiac surgery STENT BRACHIAL INTERVENTIO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5
作者 Luyue Gai Wei Do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7-,共1页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arises when a stenosis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results in reduced antegrade or retrograde flow in an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with resultant coronary ischemia.……
关键词 Coronary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与直接封闭LSA在TBAD患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刘玉峰 刘卫萍 齐冰心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40-242,284,共4页
目的:基于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封闭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与直接封闭LSA在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s,TBAD)患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 目的:基于围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封闭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与直接封闭LSA在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s,TBAD)患者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腔内修复术的97例TB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直接封闭LSA治疗,研究组进行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支架状况、手术前后真腔、假腔最大直径、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ibrinogen receptor,PAC-1)、D-二聚体(D-Dimer,D-D)]、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m两组峡部假腔、穿膈处假腔直径均明显降低,峡部真腔、穿膈处真腔直径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研究组近端直径明显短于对照组,支架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血清IL-1β、PAC-1、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BAD患者采用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与直接封闭LSA治疗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但与直接封闭LSA相比,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LSA能降低生化指标,改善支架状况,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封闭左锁骨下动脉 Castor单分支支架重建 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高飞 姜金汐 +3 位作者 褚俊杰 李建波 陆晓筱 章德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的82例甲... 目的探讨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的8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大直径为(6.6±5.4)mm,平均手术时间(156.5±32.7)min,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12±6.4)枚,术后住院时间为(3.3±1.2)d。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6例,均在术后1月恢复正常,术后出血1例。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切口感染发生。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局部残留或复发。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下行甲状腺全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颈前区功能保护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经锁骨下入路 甲状腺全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误漏诊分析
8
作者 杨根欢 廖鹏志 +3 位作者 刘新农 汪岩 贾玉龙 沈晨阳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6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aTO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误漏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曾误漏诊的aTOS 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表现为椎动脉起始以远的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锁骨... 目的探讨动脉型胸廓出口综合征(aTO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误漏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曾误漏诊的aTOS 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表现为椎动脉起始以远的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锁骨下动脉中段闭塞,其中2例合并同侧腋动脉重度狭窄。本组3例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行介入治疗;1例右颈动脉闭塞漏诊aTOS,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行保守治疗。1例2次支架植入术后均发生再次闭塞,最终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发生支架植入术后再闭塞,再次球囊扩张后维持通畅。1例行支架植入术后,维持通畅。结论aTOS临床上易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临床上对椎动脉起始以远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腋动脉狭窄患者需考虑为aTOS,aTOS的治疗建议行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 腋动脉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误诊 动脉粥样硬化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以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4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陈芸 张硕 杜汉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案、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头晕起病的24例SSS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CT血管造影成... 目的探讨头晕起病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案、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头晕起病的24例SSS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CT血管造影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等相关临床资料数据及其锁骨下动脉内治疗情况,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的治疗效果。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SSS的识别及诊断治疗经验。结果24例患者中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3例,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2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9例,成功置入病变处23枚支架,术中造影可见椎动脉恢复正向血流,术后患侧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患者头晕改善,复查TCD未再出现锁骨下动脉盗血现象。血管内治疗失败1例,究其原因与患者既往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相关。结论以头晕为临床表现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常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治疗SSS能快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头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0
作者 潘丽霞 何文政 +2 位作者 冯丝丝 陈益凤 荣恒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2年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喙突锁骨下入路,对照组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手术镇痛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针次数和阻滞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喙突锁骨下入路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均安全有效,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手术部位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选择不同的阻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臂丛神经阻滞 喙突锁骨下入路 肌间沟入路 上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的应用效果及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
11
作者 李振东 陈丹 杨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141-2144,共4页
目的 研究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简称castor支架)的应用效果及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 纳入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58例T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astor组(31例)和对照组... 目的 研究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简称castor支架)的应用效果及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方法 纳入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58例TBA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castor组(31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接受烟囱技术,castor组接受castor支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两组进行随访,比较随访期间上肢缺血、脑梗死、内漏、LSA窃血、夹层逆撕等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时的主动脉重塑指标。结果 castor组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castor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castor组随访期间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castor组假腔完全血栓化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虽然与烟囱技术相比,castor支架治疗累及LSA的TBAD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延长,但是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有助于患者的假腔血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锁骨下动脉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 主动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联合实验室指标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李丽丽 黄林海 吴劲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0期131-134,160,共5页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实验室指标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体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分为高血压组(n=142)、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n=58),比较两... 目的 探讨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联合实验室指标对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体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分为高血压组(n=142)、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n=58),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右锁骨下动脉IMT、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差异,分析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右锁骨下动脉IMT联合实验室指标对并发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舒张压、收缩压、吸烟、饮酒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组患者右锁骨下动脉IMT值、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锁骨下动脉IMT值以及FPG、LDL-C、Hcy水平较高均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右锁骨下动脉IMT联合实验室指标预测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其灵敏度为89.74%,优于单一指标(P <0.05)。结论 右锁骨下动脉IMT较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实验室指标联合在早期评估冠心病并发情况方面作用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右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对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
13
作者 张洁 许文静 王莎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376-2378,共3页
目的:探究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对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cN0期单侧PTC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 目的:探究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对cN0期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颈部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cN0期单侧PTC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各38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手术、免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手术、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分析对比三组的颈部功能、应激反应以及并发症。结果:三组术后3 d、3m的颈部疼痛评分、颈部损伤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腔镜组术后3 d、3 m的吞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腋窝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5),而锁骨下腔镜组的应激反应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腋窝腔镜组(P<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可以减轻对cN0期单侧PTC患者吞咽功能、应激反应的影响,且不增加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手术 cN0期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功能 应激反应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4
作者 蔡武 龚建平 +6 位作者 乔方 朱江涛 张伟 刘蓉 张博 钱爱民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保春 苏红 +4 位作者 崔若兰 许静 袁伟杰 徐美英 余青春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1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 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方法 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 ,为 6例患者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插入导管。结果 共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 6例 ,成功 5例 ,失败 1例。成功 5例X光摄片证实 ,导管前... 目的 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方法 应用带涤纶环的双腔留置导管 ,为 6例患者行经皮锁骨下静脉插入术插入导管。结果 共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 6例 ,成功 5例 ,失败 1例。成功 5例X光摄片证实 ,导管前端位于第二肋间 ,最高血流量可达 3 5 0ml以上。测定瘘管再循环量为 4 1%~ 19 7% ,平均9 3 %。结论 应用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 ,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 ,血流量高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血液透析 双腔导管 留置导管 血流量 并发症 通路 结论 目的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汪素萍 钟小青 +4 位作者 游晓燕 潘年妙 黄年娇 黄萍 何青竹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8期15-17,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穿剌时间、穿剌成功率、穿刺异...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穿剌时间、穿剌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剌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用于输液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化疗优于PICC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置管 不良反应发生率 PICC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留置时间 锁骨下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外周静脉穿刺 对照组 观察组 肿瘤患者 操作时间 显著性 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郑立 李义贤 +2 位作者 洪瑞乔 林志强 侯春燕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83-785,共3页
目的探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A组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1 000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C组600例采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B、C组均取穿刺... 目的探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A组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1 000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C组600例采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B、C组均取穿刺点于锁骨下方胸前区外侧,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A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1%,B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感染率为0.70%,C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0.345,P<0.001)。结论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和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是创新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隧道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导管相关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阻塞支架置入5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俞恒锡 张建 +7 位作者 汪忠镐 李建新 谷涌泉 李慎茂 朱风水 缪中荣 陈兵 郭连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1期827-829,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50例53支病变。45例经股动脉顺行,5例经腋动脉逆行支架置入。7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同期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50例53支病变。45例经股动脉顺行,5例经腋动脉逆行支架置入。7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同期行支架置入。结果术后患肢血压测定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0.69±0.12提高至术后0.98±0.11(t=9.731,P=0.000)。43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4.5月,锁骨下动脉再狭窄率(〉50%)11.6%(5/43)。结论腔内介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临床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支架 锁骨下动脉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诊断锁骨下动脉窃血征 被引量:22
19
作者 徐建红 唐杰 +1 位作者 李俊来 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彩色多普勒特征 ,评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返流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左侧病变 ...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彩色多普勒特征 ,评价不同程度的椎动脉返流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 ,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左侧病变 2 4例 ,右侧 8例 ,其中隐性窃血 3例 ,早期短暂性窃血 6例 ,晚期短暂性窃血 8例 ,完全窃血 15例。超声对窃血征患者病变部位狭窄情况直接显示率较低 ,为 2 5 % ( 8/ 3 2 )。患侧椎动脉返流程度与病变部位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0 .8)。结论 :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重要特征是病变侧椎动脉返流 ,根据椎动脉返流程度可以推测锁骨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锁骨下动脉窃血征 血流方向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吕小红 张日惠 +2 位作者 赵莹 李志革 李晖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方法 对 4 0 0例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进行监测。按置管时间长短 (A组 <2 0d ,B组 2 0~ 3 9d ,C组 4 0~ 5 9d ,D组≥ 6 0d)、病情轻重、伴...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因素。方法 对 4 0 0例肿瘤化疗患者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感染进行监测。按置管时间长短 (A组 <2 0d ,B组 2 0~ 3 9d ,C组 4 0~ 5 9d ,D组≥ 6 0d)、病情轻重、伴有糖尿病与否、合用激素与否对所发生的感染情况分组进行 χ2 检验。结果 发生导管性感染 3 6例 ,感染率 9.0 %。 4组中按导管留置时间长短比较A与B、C、D之间分别为P >0 .0 5、P <0 .0 5、P <0 .0 1 ;B与C、D比较分别为P <0 .0 5、P <0 .0 1 ;C与D的P >0 .0 5。除A与B、C与D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均有极显著差异。病情轻重之间、是否合用激素之间感染率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有否伴有糖尿病有否之间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留置时间长、病情重、合用激素者感染发生率高。而伴有糖尿病与否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可能与伴有糖尿病病例数少 ( 9例 )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感染率 化疗 护理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