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瓣LASIK术后泪液功能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刘俐娜 陈海波 +3 位作者 邢建强 周俏婧 丁辉 钟兴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8-440,444,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ne use-plus 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OUP-SBK)两种薄瓣LASIK术后患者在泪液功能和角膜染色方面的变化。方法 15例...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ne use-plus 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OUP-SBK)两种薄瓣LASIK术后患者在泪液功能和角膜染色方面的变化。方法 15例(3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制瓣组),15例(30眼)行OUP-SBK(OUP-SBK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I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fs-LASIK组、OUP-SBK组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05.5±2.7)μm、(103.2±12.5)μm,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飞秒激光制瓣组(F=95.48,P<0.01)和OUP-SBK组(F=78.25,P<0.01)的BUT值均明显低于术前。飞秒激光制瓣组(F=26.96,P<0.01)和OUP-SBK组(F=32.11,P<0.01)术后各时间点的SIt值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周时飞秒激光制瓣组(Z=4.72,P<0.008)和OUP-SBK组(Z=4.18,P<0.008)的FL均较术前增多、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为P>0.008)。两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和OUP-SBK两种术后的BUT、SIt值和FL变化一致,术后的泪膜稳定性和分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且两者的角膜组织损伤均在早期得到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前弹力层下 角膜磨镶术 泪膜破裂时间 schirmer's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小军 张明昌 高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5-609,共5页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 目的随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手术的日益盛行,传统手术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尚需探讨。文中通过观察比较LASEK中预防性使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SBK治疗近视的各项临床参数与疗效,探讨LASEK+MMC手术的优势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LASEK+MMC及SBK病例,观察比较2组术后视力[祼眼视力(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角膜Haze、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2组术后3、6、12个月未见到BSCVA下降超过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术后1个月所有病例UCVA均超过4.7(0.5);术后3个月UCVA≥5.0(1.0)的LASEK+MMC组为95.2%,SBK组为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屈光度在±0.50D之间LASEK+MMC组为90.3%,SBK组为9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D之间LASEK+MMC组93.5%,SBK组98.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EK+MMC组术后可见1级及以下Haze,后渐减轻消退。SBK组5眼瓣下少量上皮植入。结论 LASEK+MMC与SBK 2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基本一致;而LASEK+MMC避免了微型角膜刀的应用,消除了高负压及角膜基质瓣的相关风险,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丝裂霉素C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小军 高丰 王慧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57,共2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9月在我院眼科行SBK病例共71例(133眼),分析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视力≥0.5的...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9月在我院眼科行SBK病例共71例(133眼),分析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视力≥0.5的眼数为133眼(100%),≥1.0的眼数为131眼(98.5%);术后1周屈光度≤±0.5的眼数为112眼(84.2%),≤±1.0的眼数为129眼(97.0%);术后3月BUT为14.42±3.24,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眼(8.3%)出现瓣缘出血,5眼(3.8%)术后发现角膜瓣下方少量上皮植入、角膜瓣轻微皱褶、局部轻度层间角膜炎反应,经处理后角膜仍均透明。结论:SB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近视 角膜瓣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瓣方式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苏冰 薛艳玲 +1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接受SB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One Use-Plus微型角膜刀组(OUP组)和FEMTO-LDV飞秒...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接受SB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One Use-Plus微型角膜刀组(OUP组)和FEMTO-LDV飞秒激光组(FEMTO-LDV组),每组各30例(60眼)患者。观察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r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等。结果视力:两组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UCVA与术前BCVA差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像差: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两组的总高阶像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球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FEMTO-LDV组总高阶像差低于OUP组(P<0.05)。对比敏感度: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在明视有或者无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暗视无眩光术后1个月时6.0c·d-1处及暗视有眩光术后3个月时18.0c·d-1处,对比敏感度FEMTO-LDV组(分别为2.009±0.210和0.582±0.571)好于OUP组(分别为1.831±0.194和0.217±0.378)(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辅助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视力恢复相同,前者的总高阶像差小,暗视状态下中、高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高阶像差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