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创举——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0周年 被引量:6
1
作者 郝时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8,共13页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遵循。党和国家对内蒙古“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战略部署,赋予了内蒙古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发挥模范作用新使命。2024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40周年,“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工作”,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坚持与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 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法治思维探讨 被引量:22
2
作者 宋才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1,共7页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既是“稳疆固边”“社会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边疆繁荣”发展的战略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是全局性综合治理,尤其要强化社会安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对边疆地区安全...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既是“稳疆固边”“社会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安全”“边疆繁荣”发展的战略需要。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是全局性综合治理,尤其要强化社会安全治理。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对边疆地区安全隐患意识缺乏警钟长鸣,对边疆地区宗教问题疏于从严治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存有偏差。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治理的底线思维。“习惯法”治理是边疆地区安全治理的普惠举措,法治手段是边疆地区安全治理的根本手段,民族区域自治法是边疆安全治理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安全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法 法治思维 法治手段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一种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思路的思考 被引量:21
3
作者 沈寿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8,共10页
法律可以分为可直接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司法适用导向的法律"与依赖立法裁量和行政裁量将立法意图具体化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前者的立法文本注重明确、具体,后者包含大量"愿景性规范"。作为典型的&q... 法律可以分为可直接作为司法裁判依据的"司法适用导向的法律"与依赖立法裁量和行政裁量将立法意图具体化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前者的立法文本注重明确、具体,后者包含大量"愿景性规范"。作为典型的"行政执法导向的法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条文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原则性、抽象性的内容,使用的术语也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和模糊性术语。"愿景性规范"揭示了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照顾"的本质属性,也决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司法适用导向 行政执法导向 愿景性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半部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兼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 被引量:9
4
作者 郑毅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8,共17页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调整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过程中虽扮演核心角色,但充其量只发挥了"半部法"的效用。我国《宪法》、我国《立法法》、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调整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过程中虽扮演核心角色,但充其量只发挥了"半部法"的效用。我国《宪法》、我国《立法法》、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及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作为其重要补充,同样在对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规制上各自面临困境和局限。应以宪法的深入实施为逻辑前提,以法律解释的加强为重要路径,以法律规范的修改为努力方向,以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出台为改革抓手,以《中央与地方关系法》的制定为远景目标,最终实现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建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 地方组织法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律变通的价值蕴涵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殿军 崔慧姝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4,共5页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变通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法律变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是民族平等权的有效保障。法律变通能够巩固民族认同基... 民族自治地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变通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法律变通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特殊保护,是民族平等权的有效保障。法律变通能够巩固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有效推动政治发展,促进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实现差异性的统一,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法律变通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平等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西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春焕 刘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为西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西藏自治区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保障西藏人民充分行使了各种自治权利,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为西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在西藏自治区得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保障西藏人民充分行使了各种自治权利,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西藏社会 重要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监督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丁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3,共6页
当前我国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行监督已经形成了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三种基本的法律监督模式。但是,仍然存在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保障力度不够、执行监督机制难以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亟待实践等问题。因此,应当以推进合... 当前我国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执行监督已经形成了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三种基本的法律监督模式。但是,仍然存在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保障力度不够、执行监督机制难以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亟待实践等问题。因此,应当以推进合宪性审查制度为契机,改进和提高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监督保障力度,建立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立法机制、争议平衡机制和法律责任机制,探索实践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绩效评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执行监督 机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问题检视与创新绎思
8
作者 陆平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53-66,共14页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迄今已经历35年的发展,成为法学、政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虽始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颁布,但其立场与方法却渊源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并随着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迄今已经历35年的发展,成为法学、政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虽始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颁布,但其立场与方法却渊源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与制度研究,并随着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逐渐繁荣。基于期刊文献的学术检视表明,35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已形成清晰的问题视域和分析路径,已在规范原理与法律实施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理论创新和社会效应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亟待通过拓展视野、优化问题、创新方法来开创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研究 问题 创新 学术史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被引量:23
9
作者 熊文钊 王楚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9,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刻命题,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民族法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刻命题,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民族法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首先,在根本上要奠定宪法基石,推动构建以“中华民族”概念为核心的宪法民族规范体系,同时强化各民族的公民身份认同;其次,需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即根据党的民族工作要求,完善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法律制度基础;最后,还要深入推进民族工作的法治化进程,把我国民族法治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只有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责任”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寿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通过配套立法、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而无法依赖法院的司法裁判加以实施;其“法律责任”内容隐含在备案审查、公职人员惩戒等相关法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法》 “目的模式”的法律 “条件模式”的法律 法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